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

參加工作的第一學期教學工作結束了,回顧這半年來的教學工作,不禁感慨萬千:有剛參加工作時的興奮和激動,有遇到挫折時的沮喪和苦惱,有取得好成績時的喜悅和欣慰,也有工作失誤帶來的遺憾和反思;有令人難忘的美好時刻,也有讓人苦惱的短暫瞬間;有在工作中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也有取得成績後得到的回報和謝意。這半年裏,我經歷了很多,也學習了很多,現將這半年來的工作做以下總結。

一、教學常規工作:

1、備課:在備課工作中,我主要採用“自備→集體備課→再自備”的模式以及“學期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課前備課→課後備課”的方式進行。

在學期備課中,我通覽教材,積極鑽研新課標,研究新課標的教法,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寫出每節課的主要內容、知識點,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這樣不僅可以明確教材的邏輯系統,還有助於講課時分清楚主次、突出重點,總攬全局,居高臨下,爲制定學期授課計劃提供依據,通盤安排教學進度,瞭解本冊教材的重難點,及早進行準備,也有利於有計劃的安排學習及參考書籍的準備。

2、上課:爲貫徹落實學校倡導的生本課堂,我在課堂上,儘量做到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小組內討論和展示階段都非常積極,在每一堂課上,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裏,我只扮演好我的導演的角色。當然,在遇到某些比較抽象難懂的問題時,我也講授的比較詳細,對於這種狀況,我認爲,還是在前置作業的設置上沒有完全設置好,對於每一個問題,不管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都應該有適合學生自己學習的好方法,以後再遇到這種抽象問題的時候,更要注意前置作業的設置,爭取在以後的課堂中,把更多的主動權交回到學生的手中,畢竟學生纔是學習的實體和主人。我在課堂上的不足之處在於,我的普通話講的不是特別標準,正在努力的改善中,語言不夠鏗鏘有力、抑揚頓挫、不夠乾脆、不夠有感染力,還需要進一步的鍛鍊和學習,對於課堂管理也不夠嚴格,學生有問題時,會出現不舉手或者不站起來的狀況,以後還要多向課堂管理比較好的教師多多學習,與他們多多溝通和交流,加強對自己課堂的管理能力。

二、對生本課堂的初探和反思

由於學校一直倡導生本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師打造智能化生本教育的高效課堂,所以,參加工作的這半年以來,我除了研究專業知識,還對生本課堂做了一些研究。我所理解的生本,就是爲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知識而設計教育思路,一切圍繞着激揚學生生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學生創建合作、交流、探究的平臺,充分信任學生,重點依靠學生,培養學生汲取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在自行提出問題的解決問題中得到能力和知識的同步發展。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先進的,科學的、合理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但要真正落實生本教育的理念,實施生本課堂模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需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努力。教學改革的困難是有的,關鍵是我們應該正視困難,科學發展,急於求成無異於拔苗助長。但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我們要積極進取,大膽嘗試。在構建智能化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我結合我自己的親身體會,有以下幾點反思:

1、提高教師自身的認識和素質

毋庸置疑,我們現在的教師當年在學校學習時,接受的都是師本的教學模式,當時的學生都只是聽衆,教師纔是表演者,在這種模式下成長的教師,無疑都已經習慣了師本模式。要想實行生本模式,教師首先要統一認識,只有教師從思想上和認識上接受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擺脫掉根深蒂固的師本模式,才能堅持生本教育的理念,打造出生本教育的高效課堂。教師接受生本教育理念,只是推行生本教育的.第一步,接下來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學習和反思,從專業精神、專業修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方面不斷提高,追求完美的自己,實現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2、提高課堂效率

隨着教育體系的改革,課程越來越多,課堂時間越來越少,我認爲,一堂課的內容再多,也能找到幾個重點和難點,課上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小組內討論了重難點之後,在教師的點撥下,理解和掌握重點和難點,有些知識,學生自學就可以學會的,教師完全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重複講解,我們要相信我們的學生,相信他們的自學能力,要依靠他們,而不是把自己知道的內容全部在課堂上講授一遍,要有重點的給學生點撥和講解,這樣就可以大大的提高課堂效率,實現真正的生本。在新課的課堂上,我主要讓學生討論重難點、展示重難點,最後對於學生想不到的地方或者理解的不夠完善的地方,再進行點撥和講解.

3、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實行生本模式,在大多數課堂上是需要學生進行小組內討論的,但是教師上課時發現,每個班總有那麼幾個同學在小組內討論時,不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自己只是一個旁聽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內因有可能是學生本身很內向,不善於與別人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勇敢地去表達,去溝通,慢慢的克服不善於表達的缺陷;教師在指導小組內的討論時,要注意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從各方面找原因,杜絕這種小組內“一言堂”的現象。

另外,生本教育在教學方法中提到要“以學定教”,這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安排適合學生的學習活動。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總是被所定的“計劃”、“進度”所牽制,不去因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而隨機應變,那麼我們無形中又走回舊途,又在牽着學生走,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又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自己的計劃,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內容,適當把教學進度放慢點兒,安排多些時間給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爲本”,保持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生本教育就是一種理念而已,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永遠是一個與時代同行的話題,不能總是奉行“拿來主義”。課堂僅僅是一種形式而已,課堂教學不管怎麼改革,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一切爲了學生,高度重視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理念,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真正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對於生本教育,我們一直在探究和學習中,就讓我們本着“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理念攜手並進,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使我們的智能化生本課堂越來越完美。

三、工作中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參加工作的這半年時間,在各位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幫助下,我學習到了非常多的知識和技能,非常感謝學校領導和老師的支持和幫助。雖然每一份教案和每一堂課都全力以赴,但是我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首先,我對課堂管理不是很嚴格,對學生的要求也不是非常嚴格,在課堂上有時候會出現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舉手或者不站起來的情況;學生討論問題的時候,有少部分同學趁機聊天,不積極參與討論;小組展示時,有的小組在下面起鬨;交作業不及時等等情況,這些都與我的課堂管理不夠嚴格有關,我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加強對課堂和學生的管理,培養每一個學生的知識、價值觀和情感態度。其次,我在課堂上的語言不夠鏗鏘有力、抑揚頓挫、有感染力、表達不夠乾脆,在課堂語言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的努力,這方面需要像語言表達好的老師多多請教,多多與他們交流和溝通,爭取儘快把這個不足彌補;再次,雖然努力研究了新課標,課時詳解等資料,還需要進一步的多熟悉教材、研究新課標等,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對重難點的把握上、知識點的講解上更透徹、更易於學生理解和接受;最後,平時與學生之間的接觸和交流不夠多,對學生的瞭解不是很透徹,平時比較少與學生談心,每次談話都圍繞化學的知識來了解,比較少了解學生的生活等方面的事情,以後要多多去班裏與同學進行交流、溝通、談心,多瞭解學生,包括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

一個學期下來,發現學習了很多,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在以後的工作中必須加倍努力,才能儘快的成長,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爲合格的智能化生本課堂上的教師,成爲我校合格的教師。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2

紮實了,纔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

語文教學的腳踏實地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堅持性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憑小聰明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有着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積累本,堅持積累,爭取做到厚積薄發。積累還體現在課外閱讀上,爭取做到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於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繫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着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於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情況,對於語文的學習,我認爲關鍵要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0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爲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爲,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爲上升到理論高度。而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師要把課堂40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試題的人文特徵越來越突出,對學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相應的做出改變。我發現在我的'課堂教學行爲中,存在一下兩個問題:

1.重分析,輕感悟。“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學《自別康橋》這首現代詩時,我將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對這首詩主題的分析講解上,結果整堂課上得索然無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課,我會將重點放在學生的頻度感悟上,把時間留給學生。

2.重應用,輕精神。語文是鑑賞的,也是人文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爲宗旨,以奠定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爲根本。適量地進行專題訓練與輔導是不可少的,但不能僅僅以考試爲標準,以分數爲圭臬來圈囿語文教學,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在教學《侍坐》篇時,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學的字、詞、句的重點教學後,然後又進行了精神板塊的拓展,給學生補充了世界文明史上另外三堂偉大大的課,以及發動學生用現代觀念來審視本課的內容。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3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裏,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爲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範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內容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佈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一定的典範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爲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使學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着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於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是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是紮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髮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衆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通過兩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

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啓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4

從教將近二十年,從事語文教學也有十五六年了,但我一直感覺到語文課堂受到了束縛:每個老師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一課一課的講析,基礎檢測,閱讀練習,單元檢測,階段考試。我們語文老師做的工作好像跟賣肉的差不多:把整個課文分成許多塊,“精肉”要多講多練,“肥肉”就便宜處理,最後剩下沒用的就扔掉。語文課都這個樣子了,還有什麼美感?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爲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爲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爲什麼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麼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

我認爲這纔算語文課。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5

一、解放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

給學生一個舞臺,他將還你一份精彩。“一超四有效”模式正是倡導以學生爲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爲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讓課堂真正服務於學生。超前學習時,教師在給出具體學習指導後就應學會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展示資料和展示形式。我們總過度擔心學生不會學,怕他們學習的不充分,總是越俎代庖,預設種種框架反而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們能夠做的是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爲學生供給展示機會。“我的課堂我做主”,從學生的展示中我們能夠看出哪些是他已知的,那些是他不明白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學生的原有狀況作爲自我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依據,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在學生遇到閱讀障礙的時候或者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景下,教師再及時地加以引導,激勵學生去認知、去探究、去思考。我們教師只需要做一根小小的火柴,去點亮學生心中的明燈,讓學生自我照亮自我,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放開束縛,爲學生創造施展身手的.環境。

我們的課堂上,常常是教師預設的資料太多,學生生成的東西不多,有時還爲了教師的預設,犧牲了學生的生成,這很明顯有些本末倒置了。教師在課堂上應爲學生供給思維和展示自我的空間。就像石教師說的,不妨讓學生走上講臺,當一回小教師。對於超前學習中學生能夠自我理解掌握的知識就由學生來講。我覺得師生主角的相互轉換,有利於保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值得一試。同時設置“質疑臺”,讓學生說疑惑提難點,比一比誰有一雙火眼金睛,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看一看誰是智多星,最能幫同學解惑答疑。還能夠進行“風采展示”背佳作賞美文等等活動,這樣其主動性、積極性等內在動力得以充分發揮,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三、深化方法指導,活潑有序地進行展示活動。

我們要交給學生的不能是“魚”,而要是“漁”。道理雖然簡單,做好卻不容易。就象我今日的課堂只是按照事先設計的來進行,課堂上唱主角的依然是教師自我,學生在這節課上沒有自我的情感體驗,也沒有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要想讓學生課堂展示活潑有序、精彩紛呈,不可能一蹴而就,關鍵在於方法的指導和習慣的養成。超前學習中教師要深入瞭解學生所學情景,必須保障超前學習的有效,才能爲展示奠定基礎。對於大家都會的完全能夠不講,能夠有所側重的進行展示,不必面面俱到。

展示時一步步培養,先要求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言,會什麼說什麼;再繼續要求簡單的(如字詞解釋、作者介紹等)由每組的3、4號發言,有難度的可由1、2號發言;更進一步要求遇到同一問題如有類似或相反的看法時應主動爭辯,有理有據;再有能夠說自我讀到的類似的文章或書籍,進行佳作推薦。質疑時能夠是有疑而問或是有意質疑(把自我的發現提給大家,共同思考)。這個培養是需要必須過程的,能夠預期其艱難和曲折,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必須會有陽光燦爛的一天。當然我的思考還很粗淺,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6

新課程改革爲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春筍拔節般的生機!在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的課堂中,孩子們可以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揮灑獨到的見解,暢想美好的未來!語文教學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體會到了語文深遠的內涵,品味着語文課本散發着清新而悠長的馨香!新課改讓更多的人愛上了語文課堂及語文學科!但是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令人尷尬的教學局面:既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紮實地講授基礎,又沒有落實新課程的精神實質!課堂教學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組合作討論

新課程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極爲關注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小組學習爲這種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渠道。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實現了信息與資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擴展自己的認識,還學會了參與、傾聽、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願望下伴隨而來的是小組討論運用的不當,導致討論形式化,爲討論而討論,爲做課而討論,爲了課改而討論……主要表現爲:

討論內容不合理。討論的內容沒有什麼含金量,沒有思維的價值。學生一聽即會,但是爲了老師的要求,在不值得討論的地方開始了討論,造成時間的浪費。討論時間不合理。一種情況是討論時間過少,學生沒有充分展開,只是蜻蜓點水,討論只是成了擺設。另外一種情況是討論時間過多,造成時間過剩,學生無事可做,課堂鬆散,討論成了學生的休閒時間。

討論分工不明確。小組成員之內沒有具體的分工,討論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小組成了開小會的場所。或是,小組內成了優秀者的一言堂,落後者永遠是聽衆。老師成了旁觀者。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指導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話的點撥,或是一個眼神的讚許,或是一個微笑,需要老師在小組討論中相機有道,科學組織,在幫助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探索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小組討論如果沒有老師的有效的組織和引導,其討論必定是無序和低效的。

討論的形式單一。不管是任何課堂,任何時候,只要是老師一宣佈討論,學生便湊在一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時間長了,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降低了興趣與參與熱情。每到討論時候,便會看見一些學生我行我素,對討論的情況置若罔聞。老師應當結合現實的教學情景,研究並選用最爲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討論、書寫式討論、案例式討論、辯論式討論等。

二、課堂活動體驗

滲透在新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強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建構,在活動中發展”。用“以活動促學生髮展”的指導思想來設計與組織活動,使活動真正具有教育價值並適合於學生,使活動真正爲學生的發展服務。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起到喧賓奪主、不知所云、畫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現有:

表演不適合中學生的身份。比如讓學生表演見到羅敷的神情,讓學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沒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課堂中的不是思維的火花,而是滑稽的醜態,無益於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活動無目的。有些課堂教學活動不知活動爲了什麼服務,形式上熱熱鬧鬧,內容上亂七八糟,該講的沒講清,該聽的沒聽懂,課堂秩序失控,是“爲活動而活動”。

活動脫離語文本身。有些語文課堂中,非語文化現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動的特徵,但是內容上偏離了目標。上成了思品課、自然課、法律課等。可謂是荒了自家的地,種了別人的田。

三、課堂教學評價

對學生回答問題或對其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時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評價是否科學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改提倡多鼓勵、多表揚和多肯定學生,幫助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樹立深入學習和研究語文的信心。當表揚鼓勵在課堂中發揮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時候,不當的現象又隨之誕生了:

語言蒼白。教師的評價語言要豐富,體態語言也要適當,要富有真情實感,讓學生感到親切,可信,從而備受鼓舞。但是在課堂中經常出現這樣一種狀況,老師評價語言單一,蒼白。經常是你答的.“太對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合適、恰當的評價,讓人感覺老師的語言空洞。

濫用表揚。課堂中,不管問題價值大小,不管學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師都是一個口吻:對、不錯、好、太棒了……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並不意味着課堂上教師脫口而出的隨意表揚。表揚過多是評價中出現的一個普遍現象。過多的表揚會讓學生習以爲常,導致學生隨意應付。一個人人都能輕而易舉回答出的問題如果給予過度的讚賞,會使學生懷疑老師的真誠。

評價不客觀。我們倡導讚賞,但不是無原則的讚賞。要勤於讚賞,哪怕是學生出現了錯誤,對其中的點滴創新思維也要肯定。但對於錯誤,老師要真誠地糾正學生的錯誤,使學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識上的認知對錯要有明確的評價,千萬不能含糊其詞。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回答,不能準確抓住要害,對其精彩處給予讚揚,對其不當處給予點評,總是以“不錯”“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論。

評價形式單一。老師和學生都是評價的一員,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能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爲,改正自己的缺點,學生的這一過程是他們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中多數老師包辦了對學生的評價,忽略了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四、課堂老師地位

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係。但我們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老師們忽視了自己應有的地位,從而產生了一種“自主”變“自由”的不正常現象:

老師不敢提出問題。課堂上: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學生想學哪段就學哪段,想怎麼學就怎麼學,不管問題是否有價值,老師也和學生進行着無意義的討論。討論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層次的思考。老師不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生怕一提問題就會違背了新課程的精神。新課程強調教師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並不是意味着教師就只能袖手旁觀。老師作爲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當學生無法深入研究時,教師不妨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研究。

老師不敢講授。課堂上,老師全由學生髮表看法,不管學生髮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後老師來個模糊結束,讓學生不知所云。新課程將教學本質定位於交往,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形式。課堂上是不是講,並不一定是教學觀念落後與先進的標誌,真正的問題在於講什麼,怎麼講,什麼時候講。

作爲一名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老師,我在學習和實踐中前進着,問題曾出現在自

己的教學中、曾在聽課學習中發現到,讓我不得不反思一些傳統教學和新課程教學之間的繼承與破除的問題,更要讓我們澄清一些問題。新課程改革讓我們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絕對化的路子。我們有的太急噪冒進、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極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舊的這些現象影響了我們教學的有效性,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這就需要我們重新領會新課改的本質思想,重新審視新課改指導的課堂教學,重新思考傳統教學和新課改教學的關係。

新課改,讓我們不再“戴着鐐銬跳舞”,新課改,讓我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活力!我們既要大膽創新,又要繼承和發揚多年來積累的成功經驗。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成爲師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共同成長樂園!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7

當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步伐逐漸加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提出較大挑戰,同時也對高中語文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一定要求,這是教師實施反思性教學的根源所在。當前,一些全新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受益匪淺,作爲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深刻進行教學反思,以此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終提出解決方案,改變以往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創新與教學改革和實踐相結合,增強教學實效性。有關反思性教學的實施,可具體採取如下方法:

一、教學目標的反思

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如果確定的教學目標不合理,將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產生影響,造成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影響教學效率。因此,合理的確定教學目標,是反思性教學優先要解決的問題。有關教學目標的反思,主要從以下三大方面着手:首先,知識目標。也就是經過課堂教學後,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知識點,落實知識學習目標,如語法知識、古詩詞的掌握等;其次,能力目標。新課改目標的落實,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的學習知識以外,還應注重綜合能力的提升,能夠運用新方法、新技巧掌握語文知識,增強綜合素質,如文言文鑑賞能力、與人溝通和協作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再有,情感目標。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的情感應該有所共鳴,得以領悟。例如,學生在反覆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將課文所講內容聯繫個人生活實際、學習實際等,品味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情感,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教學結構的.反思

教師針對每一節課,都設計了一定的結構。優秀的課堂結構,每一環的聯繫較爲緊密,學生不會感到枯燥,而是緊跟教師的步伐,學習效率較高。語文課堂與英語課、數學課相比,其多元化特徵更加明顯,語文知識可拓展到課外,教師無需完全按照教材內容開展教學;但是從高中語文課堂結構來看,教師也要進行一定的反思,例如,很多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認爲課堂的學習方法單一,不能激發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優化課堂結構,選擇更多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在滿足基本教學需求的前提下,迎合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輕鬆學、認真學、主動學。因此,科學、合理的課堂結構設計,將對落實教學目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學內容的反思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關鍵所在。有關教學內容的反思,也是反思性教學的重要一環,可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課內知識的反思,包括課堂要傳授的知識點,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否有遺漏等;另一方面,課外知識的反思,包括向學生推薦更多課外讀物,引導學生課下如何自學等。另外,考試成績能夠較爲直觀地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那麼教師就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試卷,以此對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如考試中出現的知識點,容易混淆的內容等,是否在課堂教學中講解清楚;教學思路是否正確;是否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答題方法等。實際上,反思活動的進行,就是從一個全新角度去分析、審視課堂傳授的內容,在反思過程中不僅教師獲得成長,學生也有所進步,真正做到查漏補缺,爲後續教學提供參考。

四、教學方法的反思

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可極大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對提高語文學習成績大有益處。反思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發現一些教師往往採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如課前準備一些問題,課堂以教師問、學生答的方法進行,整節課的氛圍壓抑,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空間受到限制。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法,綜合思考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要求,注重調動課堂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通過合作學習法、導向學習法、情境學習法等多種方法,鼓勵學生課前準備資料、課中積極思考、課後主動複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另外,教師還應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反思學習的內容,是否存在疑問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並通過自學、討論等形式獲得答案。總之,反思性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的運用,更利於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反思性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當前落實新課改目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重要方法,語文教師也要加強對反思性教學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這一方法,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與學生學習成績。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8

兩個星期了,我也快結束二單元的唐詩鑑賞課了,每次上完課的結束,我就開始反思自己這節課學生學到了什麼,我引導學生髮現了那些問題。我一向主張是學生一課一得,通過這一得而能觸類旁通,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我達到了嗎?在回首反思中給我一個深刻的解剖!

語文教學風風雨雨走了這麼多年,各種聲音都有,感覺到似乎所有的人都能對語文教學指點江山。回首在求學的過程中,小學語文老師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歸納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以爲考上了重點中學的初中,可能就不會有了,誰知道,老師還是對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喋喋不休,癡心不改啊,一到上語文課,我就做數學或者看《七俠武義》,我似乎對語文沒有什麼好感,至不過班主任是語文老師,所以還得應付,但每次考試,我的語文分數是非常樂觀的。

我甚至懷疑過,是不是我看了很多諸如《七俠武義》<<三國演義》的原因,使我在寫作文的時候總是能得高分。一剎那間的懷疑過後,又否定了自己對不起語文老師的想法。畢竟那個時代,我們做學生是非常單純的。三年初中優秀畢業了,語文課實在沒有給我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如果有的話,還是我的地理老師給我留下印象最深,每次他講中國地理的時候,他總是用詩詞來描繪什麼地形地貌天氣之類的,我那個時候羨慕得要死,我納悶:地理老師怎麼不來教語文呢?他的對中國某一地方的描述總是引經據典,生動得讓我興奮。於是我好不容易接道一本《千家詩選》,花了三天三夜時間把它抄完,於是一首一首的去背,整個《千家詩選》我都背下來了,一個目的就是因爲崇拜地理老師而去背詩的。現在想起來似乎很可笑,但卻是事實啊,是地理老師讓我和語文結下了不解之緣。

初中結束之後似乎好得多了,再也聽不見歸納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了,語文課的確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還是提不起我的興趣,語文課要不就背英語單詞,要不就看數學或物理化學之類的,被語文老師批評了幾次,說我不尊重她的勞動成果,不要在語文課上做與語文無關的問題。我自知理虧,於是強迫自己去尊重語文老師的勞動成果,但我實在不想聽啊,於是乾和語文有關的事情,節節語文課看小說看詩歌評論,有時被老師喊出來回答問題,我能在一剎那間從同桌的低語中把老師問的問題答對,而且還能向初中的地理老師那樣引經據典的'展開。語文老師總是表揚我,同學們也頭來羨慕的目光。其實,大家都知道我最不喜歡聽語文課的啦,但是我語文成績的確也是班級中一流的,寫的作文還能刊登在校刊上。每當這個得意的時候,我就想起我的初中地理老師,我一直納悶:他爲什麼不是語文老師呢?

如今我也做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老師呢?每當我上課,有學生不聽我的語文課,我就自責,我就反思是我自己出了問題,不是學生出了問題。說實在話,我們也是從當學生過來的,那一個學生願意你在講臺上枯燥的喋喋不休呢?那一個學生又忍受得了你囉嗦過去又囉嗦過來呢?那一個學生又願意你從頭講到尾呢?我自己中學讀書的時候,就領教過語文老師的認真的“折磨”(我沒有不尊重我的語文老師),所以我也不願意成爲“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去“折磨”我的學生,我的這個想法是好的,我也做過這樣的“婆婆”,每次一感覺自己做了“婆婆”,我解剖自己出了問題,有很多次都給不聽語文課的學生道過歉,說老師的這節課沒有設計好,都是我的錯。說實在話,教了這麼多年的語文,我都教得有點怕起來了,面對新課改,我也是經常反思,經常觀看一些全國名家的課堂錄像,但我總覺得有些課給人不真實的感覺,有的實在是在舞臺忽悠啊,如果他每節課都是這樣上,他可能也活得夠嗆的。我曾經給我的學生說,語文就是:

風和日麗,是天氣在微笑;

樹葉搖曳,是花木在微笑;

淺峯微波,是山水在微笑;

含蓄謙和,是生命在微笑;

願微笑思考常伴課堂上的你我,

願快樂收穫永遠追隨語文課堂。

看起來,似乎是實足的浪漫主義,但語文課如果沒有浪漫主義,還又什麼意思呢?但是,在浪漫主義的時候,引導學生去收穫現實主義。不知道是在什麼時候,我在翻閱教學雜誌時,看到一篇《美國老師是怎樣給學生講<灰姑娘>故事的?》文章,給我了深深的觸動和不盡的反思。現在把文章引用如下:

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跑進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臺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

老師:你們喜歡故事裏面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爲什麼?

學生:喜歡辛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愛、漂亮。後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

老師: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髒髒的樣子,穿着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着了。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他們可能就嚇昏了(老師做昏倒睿?全班大笑)。

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喲!

學生:(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後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爲什麼?

學生:因爲,因爲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后。

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它的孩子。

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爲什麼能夠去,而且成爲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

學生:因爲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把南瓜變成馬車,把狗和老鼠變成僕人。

老師:對,你們說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學生:是的!

老師:如果狗、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學生:不會,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師: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所以,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我也希望你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請你們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爲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爲王子的新娘嗎?

學生: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遇到,認識和愛上她了。

老師:對極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參加舞會,就是她的後媽沒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學生:她自己。

老師:所以,孩子們,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後媽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爲她愛自己,她纔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們當中有 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後媽,你們要怎麼樣?

學生:要愛自己!

老師: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爲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學生:是的!!!

老師:最後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學生:(過了好一會)午夜12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

老師: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

孩子們歡呼雀躍。

真棒的老師!

我看後,吸了一口氣,此爲美國一所普通小學的一堂閱讀課。我們是幾歲的時候纔想到這些層面?如果我從小學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這樣教我的話,我......我簡直不敢想。我想這就是我們值得借鑑學習的語文課吧!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9

這一學期在緊張匆忙中結束了,期間在工作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爲使今後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將學生與教材方面的問題做出總結,並反思。

一、學生方面:

1、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中仍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新課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學仍是必須的。雖然在新課程教材中,並沒有將拼音和錯別字作爲一個專門的知識點,但教師仍需重視其教學。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2、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3、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愛心》一文中提問到: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許多學生答道:是一位媽媽讓孩子體驗沒有水的感受,而沒抓住愛心這個重點。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瞭解,無法對語句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瞭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塗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學生的兩極分化嚴重,形成了活躍和沉默兩派。活躍的經常是這幾個,活躍人數較少,大多數學生甘於沉默,不願發言。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發言,參與課堂討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特別是在進行討論時,有時討論會偏離中心,提出一些無關課文內容的問題。因此教師有時要事前框定討論的範圍,對於討論的進程作一些適當的調整,對於學生新生髮的問題要有所準備。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課程教材基本上沒有框定統一的答案,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但並不是說學生的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最起碼要言之有理。教師在這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對有些問題的.答案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太大,八年級學生無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師這時要適當講解,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對於一些難的地方,教師也不必挖掘得太深,問題要設計得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知識基礎相貼近,以利於學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討與練習題難度太大,教師也要靈活處理,要有選擇性的做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3、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

4、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廣了,所以作爲語文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做好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工作,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衆所周知,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在教學過程中識字教學已經不是教學重點,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又成爲難題。所以,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0

實施新課改之後,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的膽子大了,敢於表現,敢想、敢說、敢問、敢做;孩子活了,樂於提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敢於評價是非、勇於挑戰權威;他們表達清楚,思維清晰,合作有秩序,學習有興趣,能力有了發展,個性得到張揚。然而,由於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全面、急功近利等方面原因,語文課堂教學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正在阻礙着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向前推進。我認爲,對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少走彎路,使語文課堂教學步入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着現實意義。

反思一:重視學生主體,輕視教師主導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利。但一些教師對這一教學理念理解上不全面,把學生自主學習理解爲“自己學習”,整堂課全部讓學生自己活動。過去是“什麼都管”,而現在是“什麼都不管”。在新課改的課堂中有的教師怕被說成“滿堂灌”,不敢多講了。有的語文教師在讓學生讀課文時常對學生說“用你自己的方式讀”,“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然而學生還遠遠沒有達到對語言的欣賞水平,“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能夠處理好文章的節奏、停頓、語氣和情感嗎?能夠領悟語言之美、文字之美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教學是一個雙向活動、教和學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缺少任何一方就沒有對話、互動和交流,也就沒有教學。因此,教學中仍然需要教師的引導、示範,需要教師栩栩如生、聲情並茂的講解、示範,將學生帶人那種妙不可言的體驗中,使他們愉悅地感受、快樂地暢想,從而獲得知識,陶冶情操。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它強調學生的主體,但並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相對立。“主導”不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讓學生亦步亦趨,不能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提升教學品質、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向善、求真與致美的釋放,從而獲得真正自由、自主的發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在於,中學生正處在認知、情感、世界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段,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需要以教師的情感體驗去感染、喚醒和引導學生的體驗,既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又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反思二:注重形式,輕視實效

1、合作學習形式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在很多人眼裏就是新課改的標誌,似乎無之便不是新課程。新課程改變了教師的許多做法,尤其是在設計學生活動這個環節中,很多教師都動了不少腦筋,確實對活躍課堂氣氛也有一定的作用,於是,分組、交流、討論,“學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喜歡說哪個就說哪個。”等形式充斥着整個課堂,貫穿始終,課堂異常地“活躍”,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讓學生合作。合作究竟給學生帶來了什麼?教師的作用在哪裏?我們也得冷靜想想,能每節課都這樣活動嗎?活動是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嗎?

過去有段時間在教學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動或公開課中,爲了課堂出彩,我常常看到教師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秀的學生,如全班最善朗讀的去朗讀,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畫畫的去畫畫……實際上只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跟龍套”,支撐整堂課框架的只是爲數很少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沉默不語,課堂上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總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剛進校是活蹦亂跳,暢所欲言的孩子在學校呆了兩三年後居然連手都不敢舉了。“隨着年級的遞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遞減。”

2、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現代化”。不少示範課、研討課,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知識。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斥其間,猶如一場高科技產品展示會,一節課下來聲色並茂,熱鬧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勢;授課者心滿意足,聽課者大飽眼福,其效果如何?還值得商榷。

多媒體確可以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可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並不是採用多媒體教學的課就是優質課,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代替傳統的教學工具就有課改新精神。有些學校多媒體進教室以後,甚至把黑板都撤了,用多媒體代替了原來傳統的板書。多媒體的運用不是爲多媒體而多媒體,應是爲達成教學目標而用。一節課中補充材料過多,學生能“消化”得了嗎?放映速度過快,一張一張地閃過,學生能記住和理解嗎?請記住,多媒體只能是“輔助”而已。

反思三:只表揚,不批評

新課程倡導多鼓勵學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出於這種理解。“哪怕學生只有一點成績,就要表揚;只要一小點進步,也要鼓勵。”對學生一些很小的閃光點,也給予最隆重的獎勵:寫對一個詞,“行、行,你真行!”;背誦一首古詩,“嗨、嗨,你真棒!”如此,學生初時會對這樣的表揚感到激動,得到激勵。久而久之,他們對錶揚的功利性產生依賴。沒有鼓勵,缺了表揚,學習不再是他們自願的活動。這樣一味地獎勵過分重視形式,反而缺乏激勵性,甚至會誤導學生,使他們自滿、自大,聽不進不同意見,這對學生的成長是十分有害的。而且這種一味表揚已經偏離了新課程目標,失去了激勵的意義。在新課改中,不少教師一提到“懲戒教育”就諱莫如深,唯恐被扣上“傷害學生自尊”的.帽子。”於是面對學生的錯誤不敢說,即使說了,也只是蜻蜓點水式地說一兩句。其實新課改並不是只倡導賞識教育,懲戒教育也是不可缺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得好:“教育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因此,我們必須辯證地對待獎懲這一對矛盾關係,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要鼓勵表揚,對其過失和錯誤也要及時批評指正。獎勵和懲戒是天平上的兩個托盤,缺少任何一方,教育的天平就會失衡。教育實踐表明,懲戒教育有時比賞識教育顯得更爲重要,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好時機。懲戒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現代人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敢於承擔責任,教育就是教會學生爲自己的行爲和過失承擔責任。學生在學校就養成對自己的行爲過失負起責任,日後纔可能爲社會承擔責任。未成年的學生一般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毛病和錯誤。懲戒教育有利於學生髮現自己的錯誤,進而改進錯誤。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面對學生的過失和錯誤,教師不能迴避,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引導。當然,懲戒教育要依人、依事、依情而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只對其行爲不對其人身,不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重要的是,孩子稍微長大後有了最起碼的理性判斷能力,就會對這樣膚淺的表揚、毫無針對性的激勵,感到漠然,覺得乏味,無動於衷,這時表揚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後,課堂確實有許多新變化。然而,熱鬧之後,也許我們應該冷靜地反思一下:新課程的課堂到底該新在什麼地方?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好嗎?老師上完一堂課,也應該問一問自己:在這堂課上,學生學到了什麼?反思纔會明理,反省纔會明智。多一點冷靜,少一點急燥;多一點實在,少一點花招;多一點主見,少一點盲從。

教師只有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新課改的內涵,課堂課堂教學纔會更開放、才更有活力。潛心探求新課程的精髓,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展示纔會更積極,從容體味成功的樂趣。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1

10月8日參加了延邊州汪清縣舉辦的語文課堂教學研討會,聽了汪清三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聽了和我一同參加的吉大附中崔巍老師的課堂教學,下午我和老師們交流了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走向的專題。

四位老師精心準備,上課效果都很好。普遍的優點是:

第一、理念比較先進,體現了現代課堂。比如,老師提出任務後,問學生:“要不要先準備一下?”學生回答:“要!”老師立刻給學生時間準備。有的老師要求學生爲其它畫面擬一個標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體現綜合性學習。學用一致的意識明確。老師們下課前爲學生推薦閱讀篇目,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很強。

第二、老師們上課的基本功不錯。課堂語言表達比較好(誰願意爲他讀一下原文,精緻了我們的成長);範寫板書都不錯;範讀也不錯(配樂、在音樂中老師範讀,聲情並茂,把我們帶入了詩人的生命世界,這實現學生與作家與作品對話提供基礎);現代教育技術水平不錯(班德瑞寂靜的山林)。

第三、教學效果不錯。老師講完,學生當堂背誦。吟讀——譯讀——賞讀——背讀——說讀,相信學生都有所得。

第四、多樣化教學做的不錯。

下午,在延邊州汪清縣實驗小學多功能教室,在我講座之前也對上午聽到的四節課堂教學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評課議課,同時也給出了一些教學建議:

第一、語文知識應當更加明確隨文學習的意義。教師在教學杜甫詩兩首時,在學生未讀詩前即給出屏幕交待寫作背景,學生沒看內容之前,對作者背景的瞭解需求不強烈,建議從泰山文化講起,引出這首詩,體現學用結合。學記雲:“當其可時謂之時”,當學生沒有主動需求時,給的東西未必給力。課堂教學就像講故事,什麼時候交待要吊足胃口。

第二、第二首詩可以請學生先讀,尊重學生已有經驗,在一定理解的基礎請學生提問。當問題由學生提出的時候,課堂教學爲誰服務的問題就解決了。學生會的老師不教,學生能做的老師做。

第三、老師有疑問,誰來幫幫我。教師理念先進,關注學生情況。要不要準備一下,學生說要,好,給時間。但要請學生回答時也要徵求學生意見,準備怎麼樣了。

第四、“學——賞——用”相結合,很好,但是缺一個“想”字。

第五、第二節課老師預先播放班德瑞的寂靜的山林,資源意識非常強。可否放在後面播放,把重點先放在文本的語言描述和表達上,相機播放,學生練習表達。培育想像力。

第六、老師在發放的學習材料上標註了自然段的序號,我建議先不給學生標自然段,這是學生能做的。如果標註的話,要用起來,比如,別的排列行不行。讓學生開始理解什麼叫做條理,寫作的順序是怎麼來的。邏輯地表達對人在秩序社會裏生存是提高效益的作法。

第七、老師提出要求:“找出你認爲對聲音的描寫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說說美在哪裏。”並且要求從“選用人稱、句式特點、修辭方法、詞語運用、描摹意境”的角度分析。我覺得這裏有些包辦代替,不如請同學直接說,在學生表達時相機歸納,使規律來源於學生髮現的現象。歸納出的規律性認識是從學生的發現中來的。這樣可以使學生感覺到更多的成就感,從而收穫學習的幸福。相信這是學生持續學習的保障。

第八、《再別康橋》教學中老師範讀時配了背景音樂,建議所有的學生朗讀時也都給配背景音樂,這樣學生會把文字、聲音、畫面結合起來,實現與作家同位同步的境界。

汪清縣十里坪學校老師苑廣豔上的這節《再別康橋》非常成功,這是一個從教僅半年的老師,畢業於長春師範學院,每天面對的只有5名學生。讓人不禁想要向這位年輕的小老師致意。她的.範讀極有味道。最後學生讀課文時她給配了背景音樂,讓我差一點掉下眼累。

第九、老師提問的問題還要進一步提煉。講《再別康橋》時老師問:“離別的是哪兒?”學生想不到問這樣簡單的問題,一下子懵住了,再問,才反過味來答“康橋”,要注意問題的思考價值。

第十、這次送教我帶去的老師是吉大附中崔巍,這是一位畢業十年的年輕老師。對語文教育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講的是一個綜合課,題目是《趣談戲曲》。這節課在我們承辦的國培計劃—示範性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班上已爲來自11個省的骨幹教師們交流過了。這次到汪清再爲老師們上一次。我認爲,這節課首先爲語文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纔是真正的語文教育,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讓我們考慮語文教育的語言教育、文學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素質教育內容和形式問題。同時也爲語文課堂教學大容量的有效教學效果做了一個說明。課堂中出現了好幾種戲曲樣式,作爲國粹的京劇、蘇三起解、二人轉小冒等都走進了課堂,學生們依據已有的經驗參與,一會兒說,一會兒唱,老師還有質量很高的京劇範唱,學生參與度極高。而且不忘語文教育的功能,在教學環節中重視了唱詞的分析和鑑賞,落在了唱詞的分析上,努力做到語文教育的任務不偏失。相信學生都有所得,聽課的老師們也有所得。爲語文教學實現素質教育提供了一種樣態。也讓我們考慮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讓人欣慰的是,在課上體現了尊重學生的理念。比如在大屏幕上爲學生提供清晰的唱詞。課件爲學生服務,沒有就唱不了,課件具有必要性。課件使用的時機也比較準確。爲學生提出的學習任務也不強求一致,可以唱幾句,哎喲喲也行。學生已開始喜歡戲曲了,爲學生的內心注入了吸納多元文化豐富自身綜合素養的種子。

這裏我的主要建議不是大的方面,是一個細節,對於一名優秀的教師而言,課堂語言也是需要提純的。比如,老師幾次提出“我想讓你分析的是——”,我建議改爲“我想請您分析的是——”。老師的課堂語言最後要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生活。話語方式也是老師素質的一部分。作爲教育專家,要推敲教學用語。

課堂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本單元,要精研細磨,我們纔會不斷地走向科學與正確。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2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進行新的教學嘗試,想用一種新得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在前幾天教《秦兵馬俑》一課時,在教學設計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一、整節課以遊戲闖關的形式來完成學習任務,效果還真不錯

開始上課時我精神奕奕,充滿激情、充滿自信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學們整節課都表現非常棒,思維活躍,發言積極,但美中不足的一點是,越往後我的精神狀態越趨於平淡,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激情。這也許和我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但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同學們並沒有受我的影響,依然表現活躍。但由於我的表現,使本來不錯的一節課,上的平鋪直敘,毫無波瀾起伏,這是這節課最大的失敗之處。

二、讓課堂成爲課內外知識的交融空間

新課程提倡學生課下蒐集,課上交流,讓學生自主的去學習,因而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課前讓學生上網查找城市別稱的有關資料,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小組之間展開競賽,看哪組課下蒐集到的資料多,這樣即調動學生課下蒐集資料的`積極習慣內,也調動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同時也訓練了同學們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樣即能輕鬆的完成學習任務,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這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三、改變舊有的教學組織形式

單一乏味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習以爲常,失去了新鮮感。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改變舊有的學習組織形式,會使學生產生新鮮感,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因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借鑑了《幸運52》的形式,把同學們分成藍隊和紅隊,進行比賽,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回答問題,爲自己的隊加分,課堂氣氛呢非常熱烈,但我的感覺並不好,在這階段的活動中,由於我的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出現了手忙腳亂的現象。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深深的體會到想上好一節課,和能上好一節課,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用我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使我的課堂充滿活力。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3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爲教師務必思索的現實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教材內容,教材結構,教材重難點,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認爲學生應該養成自學的習慣,內心擁有學習的興趣。

語文學科的博雜更決定了興趣、愛好及習慣,擺在面前的即是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有時毫無興趣可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學,去用,這樣纔能有所長進。

第一,對話是一種好的教學方式,便於培養和諧師生的關係。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爲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1、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

(1)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青與課文相關的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

(2)還可以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2、創設對話的主導問題。運用巧妙的設問,便於學生有精彩的回答。

3、設置有趣的對話的話題。包括:

(1)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利用課文設置相關的問題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如:課文語言生動優美,試找出幾處,品味其夢幻般的意境。

(3)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如:文你有什麼看法?

(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如:教師簡單的評論。

第二,語文要突出人文性,注重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第三,語文要強調自主性,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

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1認識,學會學習。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爲,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

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4

優點:

1、學習習慣有了很好的轉變。在八一、北村聽的4節課,所有學生自始至終坐姿良好,中小代忠娟老師對學生回答問題“說”的訓練非常好,達到了優質課水平。

2、課堂教學悄然變化,新理念、新方法在課堂上嘗試運用。特別是市優質課評比學習歸來,教師能夠主動將學習的東西去嘗試、使用,成爲了我們改變課堂、提高效率的開端。

3、大部分教師能夠抓住文章重點進行教學。

問題:

1、目標不明確,不全面,定位不準。很多教師只是注重了這一課的內容目標,忽略了年級目標、單元目標,沒有把課文放入一個知識體系中看待,只是把課文當成了全部,爲教課文而教課文。我們要把課文當成一個“例題”來教,利用這個例題教給學生閱讀課文、學習語文的方法!

2、有感情朗讀不到位。本週聽的8節課,只有代忠娟班的學生有感情朗讀真有感情,其他只是形式。說明我們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學生不會有感情朗讀!這也是我們全體語文老師共同面對的一個課題。要求語文教師,在早讀期間要在有感情朗讀的'指導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好“讀書有感情”的學生,讓他們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共同來提高我們的朗讀水平。

3、對重點句段學習缺乏層次和方法。特別是對重點句段,要按照讀文-----理解品悟(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欣賞(有感情朗讀等)----評價的順序進行學習。學習的方法要根據具體內容而定,如:①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性詞語。②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着密切的關係,只有顧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③聯繫實際,通過聯想、想象來理解,也可以利用模仿、表演來理解。④從比喻、象徵意義中去理解。⑤從聯繫時代背景來理解。

4、合作交流中的檢查,絕大多數老師只檢查字詞,未涉及課文內容和不明白的問題。這和教學策略中合作交流的目標要領相去甚遠(學習目標:鞏固字詞,資料共享,感知文章主要內容。操作要領:小組內交流預習收穫、質疑問難。推薦代表在集體交流時發言,其他學生補充;教師點撥、糾誤、引申,落實易混易錯及疑點問題,適當歸納小結。)

5、作業的佈置過於簡單機械。作業佈置要多留積累性的、擴展閱讀的、綜合實踐活動的、讀寫結合的作業。

建議:

六個需要。上課需要理出一條主線、教學一種方法、品味一個詞句、讀好一段文字、做好一個練習(融合在品讀課文中)、培養一種習慣。

四個不要。上課不要使用方言、土話;不要上來就看教案,不鑽研教材;不要逐段講解,平均用力;不要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思考、發言。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5

場景一:某市級賽課現場,一位執教《背影》的教師,特地穿一件長袍馬褂到教室,引得學生鬨笑不已,後又兩手扒住黑板上的邊框作上爬狀,彷彿文中父親翻越火車月臺時的艱難情狀,這並不高明的表演,只讓學生覺得老師好玩和有趣,根本沒有實用性可言。

場景二:某君講《故鄉》時,從頭至尾表演起楊二嫂的賣弄風情、尖酸刻薄,閏土的呆滯恭敬,至於環境渲染的特色,人物對照的匠心則全給這手舞足蹈沖淡了,衝散了。

場景三:有一青年才俊教學《雷電頌》,在朗讀那大段的獨白時,全身顫動,雙目圓睜,末了仿效京戲舞臺上人物把頭連旋好幾圈,直累得頭暈眼花、氣喘吁吁爲止。

以上種種,集中展示了目前在我們層層級級的語文教學大獎賽、優質課評比、基本功競賽中的突出現象,課堂中花樣翻新的教學技巧,精美的課件滿天飛、老師學生上竄下跳,令人熱血沸騰,讓人瞠目結舌,回過頭仔細研究,在這些課堂中真正能起到示範作用的實在太少。卞幼平老師曾在《江蘇教育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對這以上這三類課作了歸類:一是做作表演式;二是放膽演劇式;三是即興發揮式。在我看來這三類課概括起來一個詞,即做秀,華而不實,沒有實用性。讓這些做秀課到處示範、展示,去秀一把,其副作用是不會小的。長期下去,我們的語文教學能一天天好起來嗎?

面對現實,做爲一名語文教師在今天課堂教學中應該把精力和時間真正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放在語文教學的實用性研究上,在語文教學的實功上多琢磨,在學生學習的實效上動腦筋,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實用。

一、教師素質要提高

紮實的理論基礎、熟練的專業技能、全面的業務能力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到課堂中,一位優秀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始終保持風度、自信的講解、流利的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所用這些對學生的影響很大,這些會帶動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增加心裏暗示(接受教師)並專注於教師的講授,很多名師就是這樣,如魏書生、王崧舟、張思明老師等,他們就要個人很高的個人魅力和素質。當然這種個人魅力和素質源於教師的秉性修養、知識儲備、業務水平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要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時間的洗禮,才能逐步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爲我所用。

二、學生髮展要關注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現狀、技能水平情況等的現實狀況進行深入瞭解;對處於學生的心理需求要了解清楚;對學生對學習效果的掌握情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等。另外,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於服務者,將學生當作自己的服務對象,在課堂教學中要換位思考,以檢驗自己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可行,學生的是否在不斷的進步的。學生對我課堂有多少了解、興趣到關注,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所學知識與現實緊密結合,自己的收穫等。

三、吃透教材要實幹

當代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徵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她40多年從教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教材上的。特級教師孫雙金曾這樣對論述專研教材: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設計出好的教路、學路;唯有吃透教材,課堂上才能關注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唯有吃透教材,教師才能應對學生各種疑難問題;唯有吃透教材,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揮灑自如,瀟灑走一回。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備課時,對知識點需標註清楚;分清教學內容的主次,對於教材的內容並不需要全部講授,學生重複學習易產生厭倦情緒;對如何講述要點應做到心中有數;對各個知識點之間如何承接貫連做好準備。上課前,要對以上方面進行回顧和檢查,準備充分後再進行授課。

四、課堂提問要技巧

提問對幫助學生理清思想和概括知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過於簡單地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並馬上提問,一般學生沒有準備和引導的.情況下,回答往往不盡如人意。錢夢龍教師教《愚公移山》,不問遺孀之子是什麼意思,而問:這麼小的孩子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嗎?這問題問得巧,問得妙,問得絕,這樣的提問就具有實用價值,既提出了問題,又達到了知識傳授的目的。另外,在提問的過程中,要與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面上,以免給學生過多的壓力。聆聽學生的回答時,要求自己走近學生,要將愛灑向學生,學生在回答時會以肯定的目光注視這學生,並面帶微笑,以表示對學生的關注和鼓勵;學生回答錯誤時,不要用批評的語氣指責學生,而應先認同學生回答正確之處,呵護他,再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期望;學生回答不出來時,會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鼓勵,最終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五、課堂傳授要實在

在講解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儘量以學生生活貼近的事作爲引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讓語文課堂更加實用。如王崧舟老師教《圓明園的毀滅》時,在進行教學拓展時師的情形:

師:請大家再默讀課文,關於圓明園,關於圓明園的毀滅你還想知道什麼?

生:(提問,主要內容是對強盜的質疑,對清政府的質疑,關於圓明園的其他一些問題5-6個)

師;王老師這裏有一份關於圓明園的資料,這是我在網上下載並整理的,能解決大家的部分問題。

生(讀課外材料)。以下爲師生就一些讓人震撼的數字進行對話交流。比如,圓明園生肖塑像的銅首,拍賣價將近一億人民幣。比如圓明園是世界上化時最長的園林151年。在交流的過程中,好多學生神情激動。這個板塊,王老師也處理得甚爲巧妙。課堂知識的傳授,源於文本而非節外生枝,要實實在在,基於需要而非生吞活剝,要以學生所在的學校、居住環境、人際交往、情感流露,學習中的感悟等爲例子進行講解,並能結合實際情況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檢驗。語文課堂的傳授是不脫離現實,而是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很貼近的,是有用武之地的,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六、情感交流要真誠

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許多著名的特級教師就是情感交流的高手,如斯霞、魏書生、吉春亞等。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啓學生的情感交流之門,使之與教師、與文本、與作者之情產生情感交流,那麼,這教學活動便是乾癟空洞,枯燥無味的軀殼,這樣的教學活動,臺上臺下死水一潭,教學效果必然不盡如人意,這樣的課堂就不會有實用的價值。因此,只有把教學情感交流、溝通得恰到好處、水乳,交融、和諧真誠,才能克服枯燥無味的說教,才能防止出現壓迫強制式的教學,才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達到課堂實用的目的。

教學藝術是處理教材的藝術,更是善待學生的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吃透教材,做好課堂傳授,重視師生情感交流以外,還需多參與課堂實踐,運用先進的媒體教育工具,這樣的課堂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內容才能更加豐富,講解纔能有說服力,學生才能學到知識,才能讓語文課堂更加實用。

【參考文獻】:

①張慶奎,周春燕《大學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江蘇高教》20xx年

②蔡明《少談虛,多務實》

③孫雙金《讓語文課充滿勃勃生氣》

④吉春亞《語文味即語文本色的迴歸》

⑤吉春亞《讓語文課走在回家的路上》

⑥於永正《教學藝術來自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