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1

《觀潮》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作者寓情於景,經過對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雄偉壯麗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性。

整堂課中,主要經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教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

二、指導學生朗讀,感受雄奇壯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爲了幫忙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趣味,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然後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忙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並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點,整體感知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錢塘江潮雄偉壯觀景象的?找出你認爲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討論交流後師明確。由於導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經過讀、思、議,明白了“僅如銀線”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領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四、賞析重點語句,理解課文資料,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資料,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所以,在教學第一段時,我讓學生先用自我的語言來描述海潮的雄偉壯觀,然後分析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按什麼順序來寫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資料,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必須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能夠看到,學生經過充分讀,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經過自我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經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不僅僅讀懂了課文,並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到達,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一詞多義等的訓練就稍顯不足了。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經過這次教學,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全力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2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爲主的散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1.按照初讀---研讀---熟讀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錢塘江大潮景觀之奇。

2.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誦讀,體會江潮的變化。

3.在明確讀書筆記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學生針對這課做讀書筆記,如,引導學生把文中描寫具體的句子摘抄下來,還可以讓學生歸類積累文中的四字詞語。

通過以上教學手段的實行,教學效果良好。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3

《觀潮》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作者通過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讚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因爲我們班上讀得好的學生很少,多數學生朗讀不夠到位,唱讀現象嚴重,這是我今後教學中要加強的。我覺得在語文課上,就應該讀節奏,讀出情感,以讀爲主,以讀爲本。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提前蒐集課文相關的音頻,圖片資料,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充分感悟。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後,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閉上眼睛,腦中浮現畫面。然後讓學生複述情景,儘量用上課文中的生動詞語。從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

三、隨文識字。

在理解生字、詞語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隨文識字,結合一定的語境,理解詞語,感受表達的意思。從而增強學生大膽嘗試,相信自我的信心。

通過本節課的朗讀訓練,學生在讀書的時候,已經有不拖音的意識,但是讀着讀着還是拖音,需要長期地堅持訓練下去。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4

觀潮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三節課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性,體現了以人爲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資料提出什麼問題,主要經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教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此刻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主角,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簡便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教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我再讀,把自我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教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主角,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進取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

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趣味,讀得津津有味。經過讀,讓學生自我來理解課文資料,如讓學生談談“你爲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經過不一樣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忙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我聽到了什麼,到達“入境”的效果。之後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資料;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忙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能夠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到達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到達自我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經過不一樣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教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教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教師將教得更簡便,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本事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5

1、本教學設計是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班學情而來的。在教學中通過"讀、想、議、寫、吟"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詩意、體驗詩情、積累詩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興致勃勃地試着用不同的方式讀詩。從他們那興奮的臉上我看到了他們對詩歌的喜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節課我創設了多種情境,引導學生在想象中體會情感。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無限的,而知識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學生儘快地走進文中和作者產生共鳴,受到心靈的`震撼。本節課我運用畫面、朗讀、音樂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使他們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詩句,談理解和感受,達到進一步理解詩句,體會詩情,走進詩心的目的。

3、都說語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載體,是人的精神家園,因此語文教育要重視精神的薰陶感染。本節課我就把對學生精神的薰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讀熟詩歌、感悟詩意最終都是爲了體悟詩情。這種薰陶感染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去自信地學、自主地學、自覺地學。

4、語文課中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融合體。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詩面的信息"來重構學生情感?讓學生如何更主動地走進古詩,與詩人共呼吸?是否還有更適合與學生對話的切入點?這是課後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6

一、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我們在設計教學時,牢牢地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並且力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要讀得讓其他同學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都願意領讀,那爲何不能讓他們當老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教師必須仔細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課堂上查字典的練習,聽課文寫詞語的練習,朗讀背誦課文的練習,包括最後的說一段話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瞭解了錢塘江潮是怎麼回事,那麼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藉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我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後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後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於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儘可能考慮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這堂課中“人聲鼎沸”和“悶雷滾動”兩個詞語的教學設計就力求體現出讓學生會“運用”的思想。教師先在課堂中創設出具體情境,然後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爲學生以後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臺階。不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爲學生以後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於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課時。可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是第一課時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在第二課時上。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課時“逛西湖”,第二課時“打老虎”;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優化第一課時的教學,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我們將這一段作爲教學的重點,並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7

【情景說明】

《觀潮》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文質兼優,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的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然而要讓遠離大海的小學生體會大潮的壯觀,卻有較大難度,不少教師教學本文按課文層次逐段讀講,效果不佳;有的教師一味以學生喜愛的段落、語句爲主,又顯得凌亂。鑑於這些,我根據教材特點、重點,汲取上述兩種方法的長處,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先直撲重點段3、4自然段,在指導3、4自然段進按作者的觀察順序,讀思結合,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過程】

〖片斷一

(音頻播放潮水聲,無畫面。)

師:聽,這是什麼聲音?

生:水聲。很大很大的水聲。

師:對,這是潮水的聲音,很大很大的水叫潮水,(板書潮),課前老師佈置大家查了資料,誰來說說潮是怎樣形成的?

生:由於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海水會發生定時漲落現象,這就叫作潮。

師:想看看嗎?(在潮字前加一個觀字。)誰來說說這個觀是什麼意思?

生:這個觀就是看的意思。

師:老師帶你們到錢塘江去觀潮吧。

(視頻出示第一段的那句話: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指名讀。)

師:天下奇觀的觀與觀潮的觀意思是一樣的嗎?

生:不一樣,天下奇觀的觀意思是景象,觀潮的觀意思是看。

師:很好,那麼天下奇觀是什麼意思?

生:世界上雄偉美麗而又罕見的景象。

師:那麼,看到觀潮這個題目,你想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作者觀潮的過程。

師:請說得詳細些。

生:就是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的情況。

生2:我想知道:潮的樣子、聲音。

生3:我想知道錢塘江大潮,爲什麼被稱爲天下奇觀?

師: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天下奇觀吧。

(觀看多媒體課件。)

師:看了畫面,聽了聲音,誰來說說你有什麼感受?

生:

〖教學反思

一陣山崩地裂的潮水聲,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同時自然而然地引入課題:觀潮。觀潮與天下奇觀中觀字的理解,體現了閱讀教學的固有魅力──對語言文字的探究。接着由學生對課題的質疑引入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從而直撲重點段3、4自然段。我想,學生對觀字的理解,對也好,不對也好,這是他們自己動腦筋思考的結果,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只有培養、訓練他們能思考,善於思考,並逐步訓練他們自己能提出問題,再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這纔是真正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學生纔算學會了怎樣讀書。

〖片斷二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看看課文哪些段落講潮來時的景象?

生:課文第三、四段寫潮來時的景象。

師:你真會讀書。請大家輕聲自由地讀讀這兩個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學生自讀課文)

生:我知道了這段課文寫了潮來時的聲音很大,像山崩地裂;還寫了潮水的樣子很壯觀。

(板書:聲音、形態)

生:我知道了來觀潮的人很多,很熱鬧。

生:我發現作者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來觀察潮水的。

師:你們真聰明,讀書真仔細,首先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表示從遠到近的詞語來。

生:遠處、向我們移來、再近些。

師:你找得真好,從這些詞,還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時間順序寫的,你們能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嗎?

生:午後一點左右、過了一會兒。

師:好極了,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合作,先自已把潮的聲音、形態,人們的表現做上不同的記號,組內議一議你們的體會,再互讀互聽,把你們的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先請小組齊讀。)

師:讀得這麼好,看得出,你們一定有自己的體會,能說說嗎?

生:我的體會是潮的聲音很大!

師:哪些詞是表現潮的聲音挺大的?

生:隆隆、悶雷滾動。

生:剛纔他們把隆隆、悶雷滾動讀得很重,就突出了潮的聲音很大。

(板書:悶雷滾動)

生:還有後來,響聲越來越大讀得也很生動。

生:他們讀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山崩地裂一字一頓,顫動讀得慢而有力,讓我就好像聽到了那聲音一樣。

(板書:山崩地裂)

師:山崩地裂什麼意思?

生:山倒塌了,地裂開了。

生:那聲音是挺大挺大的,大得很嚇人的。

師:體會得不錯,誰能把這些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生:

師:大家對潮的聲音體會得不錯,那麼對大潮的形態體會又怎樣呢?

生:一開始是一條白線,後來,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形成白色城牆、最後像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

(板書:一條白線、橫貫江面、白色城牆、千萬匹白色戰馬。)

師:那麼,你們認爲哪些詞用得非常好?或對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生:我覺得白線用得好,說的是潮離我很遠,好像一條線。

生:白色城牆也用得好,潮近了,看出高度來了!

生: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就更具體了,浪很高,還寫出了它的動態美。

生:橫貫江面好像是整個江面都鋪滿了,但我說不清楚。

師:那麼你們看看就明白了!

(課件圖片:1、錢塘江潮水橫貫江面圖;2、錢塘江橫臥江面圖)

師:哪幅圖填橫貫江面?

生:第一幅圖。

師:那第二幅圖應該填什麼詞?

生:橫臥。

師:你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圖2中,江面很平靜,就像躺着睡覺似的,所以我填橫臥;而圖1中潮水是動的,我覺得應該填橫貫。

師:你體會得真好。還有誰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生:爲什麼把潮水比作戰馬呢?潮水的聲音真有那麼大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有價值。我們一起來看看畫面,聽聽聲音。

(課件顯示:戰馬奔騰逐漸切換到潮水奔涌,並伴有巨大的響聲。)

師:看到這兒,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體會呢?

生:我發現潮水向前涌和戰馬向前奔跑很像。戰馬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後浪推前浪,不斷地流去。

生;我覺得戰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氣勢。

生:我聽到戰馬奔跑時的聲音和潮水奔騰的聲音都是滾滾而來,震動大地的。

師:你們有這麼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這種氣勢讀出來,誰來試試?

生:

師:看到這麼壯觀的景象,聽到這麼有氣勢的聲音,人們的表現也很精彩吧?誰來說說?

生:一開始是人聲鼎沸、再是踮着腳尖往東望去、後來是沸騰。

師:你找的詞很準,鼎沸是什麼意思?

生:大鼎裏的水煮開了。

師:那人聲鼎沸呢?

生:形容很多人都在說話,各人說各人的,而且聲音很大。

師:這是怎麼回事?

生:人們聽到悶雷滾動的聲音,知道大潮就要來了。想早點看到大潮,所以踮着腳尖往東望。

生:人們從早上一直等到午後一點左右,終於等到了大潮,心情很激動。

師:你還聯繫到前面的課文了,很好,那麼,當時人們會說些什麼?

生:大潮就要來了!

生:哇!終於等到了!

師:我們全班同學來學學觀衆的樣子吧!

生:

(學人聲鼎沸狀。)

師:還有什麼地方寫人們的表現?

生:人羣又沸騰起來。

師:請說說你的體會。

生:人們聽到潮的聲音有一會兒了,但還沒看到大潮的樣子,這時人們看見了遠處的白線,知道大潮就要來了,再次激動起來。

生:我認爲讀這句的時候,又字要讀得重點,體現人們的第二次激動。

師:體會得真好,後來還有人們的表現?

生:沒有。

師:那麼精彩的大潮,作者沒有寫人們的表現,我想大概是要留給我們思考的吧,請你們想想,人們的表現可能是怎樣的?

生:有的人可能驚呆了!

生:膽小一點的可能嚇得閉上眼睛。

生:還有的可能因爲聲音太大了,捂起了耳朵。

生:

師:你們的想象真豐富,那麼我們來當作者筆下的觀衆,一起來觀潮,把他們的神態再現出來,好不好。

(播放潮來課件:潮的聲音響起,學生大聲地歡呼,並踮着腳尖望;後來響聲越來越大,看到一條白線,學生再次歡呼;大潮的高潮部分,學生有的目不轉睛地望着,有的閉上眼睛,有的把身邊的人緊緊抱住)

師:大家表演得真好,老師也想當觀衆,這樣吧,請同學們讀課文中潮的部分,老師讀人們的`表現部分,你們讀好了,老師就能體會人們的心情了。

(師生對讀)

〖本片斷板書

聲音 形態

遠: 悶雷滾動 一條白線

潮來時 橫貫江面

白色城牆

近: 山崩地裂 千萬匹白色戰馬

【教學反思】

在很多閱讀課上,老師們爲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經常會以同學生們自由地讀吧,特別是你喜歡的語句,可以畫一畫,多讀幾遍。待一會讀給大家聽聽,看誰讀得最好?引導,從而把課堂帶到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整節課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執教本課時,我也想過像這樣以學定教,畢竟這種方法是以學生的興趣爲主,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但反覆權衡,我還是採用了按觀察的順序來引導學生體會,我想,課堂的教學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主,應該不排斥老師的引導吧,事實上,學生通過人羣、大潮的變化交織在一起的理性閱讀,課文讀得更好了,真正做到了走進文本、走出文本、又超出文本。記得一句名言:發展纔是硬道理。既然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我又何必拘泥於教學的方式呢?

【專家點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這個片斷的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綜觀閱讀教學,有的老師喜歡逐段讀講,這樣顯得很有條理;有的老師喜歡直撲重點,以你最喜歡哪些語句來以學定教,這樣更容易彰顯學生個性。這位老師的優點在於他沒有拘泥於一種單一的形式,能夠汲取各種教法的長處來服務於自己的教學。首先用音頻引入課題,激情入景,引導學生質疑,再通過觀看課件直撲重點段3、4自然段。採用了第二種方法。

接着,老師採用第一種方法,通過分組合作體會、朗讀訓練,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文字美,錢塘江的涌潮的雄壯美,以及觀潮人們的心情:潮的聲音由大到更大,潮的形態由模糊到清晰,人們的心情由激動到更激動,並巧妙地把人們與涌潮的聲音、形態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帶領學生從三條線路上探幽覽勝,漸入佳境,逐步昇華,因而教得輕鬆、學得主動,達到文路、教路、學路的和諧統一。

此外,教師教學中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合作、思考的讀書習慣,加速了學生的內化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學生課堂上始終注意集中、反應靈敏的精神狀態,又使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發展。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地方,整堂課的教學,教師的預設、引導多了些,學生的自主發揮少了些,這樣可能會影響學生主體性的更好發揮。但是,每種教學方式,必然會有它的利弊,人常說:需要就是合理。從這一點上講,這個片斷的教學是成功的。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8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上網查看了一些教學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啓發和感受。再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異常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爲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纔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所以,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後相機以寓於趣味、生動、優美的____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願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爲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願學的情感是真誠的。並且飽含愉快的心境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到達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本事。

學生的語文本事主要經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教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齊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後圖文並茂,選擇自我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____、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後,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蘊意。使其觀察本事、思維本事、口頭表達本事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教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遊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進取性。

三、以課文爲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後相當明瞭。所以,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並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明白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複”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本事。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景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慾望。

閱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本事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後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然後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並鼓勵他們進一步爲親朋好友當好“小導遊”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臺,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9

《觀潮》一課是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組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語言生動逼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也是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

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然後採用讀和想相結合的教學法,引導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去站在作者的角度想象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整個學習過程按照學生自讀、小組合作探究、班上展示學習收穫,最後指導學生練習遷移進行。

一、理清課文的順序。對於遊覽類寫景的文章,我認爲首先要讓學生弄清作者寫作的順序,這樣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從中學到作者的一些寫作方法。因此,在教學時,我提示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雷雨〉的描寫順序,這樣學生讀書後很快就能夠說出作者是按照潮來之前、潮來時、潮過後的順序來寫大潮的壯情景的。接着再來進行讀書感悟。

二、以讀促想。 語文教學大多是通過讀,尤其是對於描寫優美景物的.文章,只有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去自己理解體會。例如:學習潮來時,我讓學生自由讀書後,說說作者寫潮來時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這樣學生就能夠說出是先寫聲音後寫的形狀。接下來就是要引導學生怎麼把把潮水的聲勢浩大讀出來。在教學時,我按以下幾點進行;

1、教師指導讀。主要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爲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2、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內容,並將文本內化爲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因此教學時,我告訴學生,這個時候你把自己當做作者,走進作者的心去回味當時的情景,這樣學生朗讀時就會忘了自己是在學課文,而是在回憶曾經看到過的錢塘江大潮,他們朗讀時纔會放開嗓子大膽的讀。

三、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學了《觀潮》後,爲了讓學生能夠把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留在腦海,在學生已經誦讀成背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作者筆下的大潮改寫成導遊詞,讓他們一導遊的身份去進行表演,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對課文的記憶,還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同時也積累了優美的詞語。

總之,對於寫景類的文章,在教學時,採用讀和想象結合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學的輕鬆自如。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10

本學期執教《觀潮》一課,這是一篇傳統課文,作爲公開課,執教的次數很多,我自己過去也曾經教過,是循着三條主線:人物線、聲音線、以及潮來線來設計教學教法的,但是這次再教這一課,在新的教學理念的要求下,如何做到老文新教,成了我認真思考的問題,在教學中有一些收穫,也有一些啓示,值得深思和總結。

通過教學,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方面,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以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教師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時效。整堂課中,我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是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我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上,並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我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努力讀得精彩些。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的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有興趣。再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教學中,我讓學生領讀,我來跟讀,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跟讀的被動做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還體現在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基礎上。語文課上的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這堂課中教師設計了一道填空題: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聲猶如( ),海堤上儘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麼。漸漸地,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這道題我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它既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又能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填出不同的答案,學習了知識,培養了能力,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指導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請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形象性與直觀性,並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一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各種形式的讀,課堂上書聲朗朗,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一節名副其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課。我覺得這是我執教這一課作爲一個語文老師比較成功的一點。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意創設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有利於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小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極有益處。我在這堂課的最後,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因爲難度不高,所以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原則。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11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趣味,讀得津津有味。

經過讀,讓學生自我來理解課文資料,如讓學生談談“你爲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經過不一樣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忙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一堂課下來,感覺自我對課堂的幾個地方把握不好。一:字詞的理解、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度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二:對學生的理解,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教師的設想去落實,是否又有情感灌輸之嫌呢?我在課堂上並不夠大氣,有時候拘泥於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機智待加強!三:讀的方面,在生生互動、點評做的不夠好。期望在以後的課堂改善!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12

《觀潮》這篇課文裏,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研究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播放課件聯繫上下文,並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爲本,讓學生聽範讀、自由讀,邊讀邊體會,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所以,我重視“讀”。學生自由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我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爲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我的見解,允許有不一樣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優勢,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播放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動的速度。經過朗讀課文,再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更進一步使學生驗證了自我的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讀自我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上《觀潮》這課,是我第一次開始在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在上完這課後,我體會到多媒體課件是能夠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運用過早時可能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時也應研究“因課施教”。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13

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一詞多義等的訓練就稍顯不足了。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全力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對比後,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爲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爲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材料,並用錄像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教學時我採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爲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助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

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探索“潮水從遠處涌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並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4、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問題,朗讀課文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同時,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最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講解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5、值得探討的問題:

⑴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⑵課堂上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敏捷,搶着發言,而一些學生卻反應遲鈍,可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而對這兩個極端,我們又該如何協調?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14

《觀潮》是一篇講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怎樣留心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通過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學習作者有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怎樣積累材料。教學重點則是理解“潮來之時”部份和學習作者有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爲了實現這一重點目標,教學時,可採用“抓特點、反覆讀”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找景點──理特點──品詞句──感情讀”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一、課前熟讀,感知內容

課前預習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大特徵,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1、作者是依據什麼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

2、“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後”的情景是樣的?

3、最能表現大潮壯觀景象的是課文的哪一部分?

4、課文描寫了潮來時哪些特點?畫出大潮特點的詞句,反覆讀體會大潮的壯觀雄偉。

5、查找課文後面重點詞語,並理解意思。

6、查找和收集與課本有關的`資料。

7、找出在預習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二、讀中引讀

自(讀)學課文,學習預習課文,充分做好學生學新課的準備,在導入新課後,師放手讓學生說一說:

你讀懂了什麼?

師點撥。昇華學生的學習所得。結合閱讀讀課文,以此導出學習重點第三、四段。

當學生已被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深深吸引之後,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讀課文重點部分。

1、討論:

課文從哪些方面來寫潮水的特點。

2、討論理解:

描寫潮水從遠涌來時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詞句,從中體會江潮聲音大,氣勢壯的特點。

3、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有感情地朗讀,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

引導學生讀描寫潮水來之時的語句。

4、在具體的運用中,加深對詞語的理解,以達到對語言積累的目的。“浩浩蕩蕩”、“人聲鼎沸”、“風平浪靜”、“山崩地裂”。

三、自讀自悟,培養能力

重點引讀“潮來之時”這一部分內容,可及時總結學習方法:找景點──理特點──品詞語──感情讀這一方法,讓生先小組合作,自學課文,其餘段落抽生讀,並總結。

四、啓發想象,鼓勵創新

《觀潮》一文文質兼美,情景交觸。在學完之後,師創設情境,啓發生想象:

如果你們置身於觀潮人羣之中,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除了課文中寫的景象,你會看到什麼?

指導學生口述。以此鼓勵學生拓展思路,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觀潮的教學反思15

在設計本課教案時,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瞭解了錢塘江潮是怎麼回事,那麼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藉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例如:對課文中的新詞,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後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後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於學生對詞語的積累。如以下練習1:

本文中,作者運用了許多精彩的語句描繪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爲了讓學生能將這些好詞佳句進行積累並能恰當運用,設計這樣的練習題,即老師說詞語的意思,學生接是什麼詞語。

⑴形容人的說話聲,喊叫聲,歡呼聲,如鍋中之水,一片沸騰──人聲鼎沸。

⑵風和浪都很平靜──風平浪靜。

⑶形容水面遼闊,遠處水和天似乎連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形容同時出發,同時前進──齊頭並進。

⑸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來,地也裂開來,形容聲音很響──山崩地裂。

⑹形容氣勢很大──浩浩蕩蕩。

(這個複習詞語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詞義的.理解,有比賽的形式進行,更能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我又設計了以下練習2: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 ),潮水聲猶如( ),海堤上儘管( ),但竟聽不到他們在說些什麼,漸漸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這一設計由於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