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1

上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二課時。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對於第二自然段“師生送別”這一場面處理得比較成功。

1、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後用一句話來說說主要寫了什麼?而後,讓學生再讀課文,說說文中的哪些場景最讓你感動?(小組交流彙報)

2、在交流 “詠唱送別曲”時,我引導學生運用角色體驗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別人羣中的一員,你會對肖邦說些什麼,並要求用上“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__。”的句式。

3、自始至終,肖邦始終沒說一句話。他真的無話可說嗎?假如你就是此時的肖邦,你想說些什麼呢?請把心裏想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通過交流,通過聯繫上下文,通過自己的感悟,通過聯想等手段與方法,感受肖邦的不捨與愛國。

而這堂課的主要不足在於:我的教學語言還需更精練些;有些問題沒有多大價值,還不如把時間節省下來,用於感情朗讀。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2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送別場景情真意濃,感人肺腑。字裏行間都流露出濃濃的師生情,深深的愛國意。“愛國情懷”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情感主線,無論是師友送行時贈送泥土的“特殊禮物”,還是身處異鄉時肖邦忘我的音樂創作,以及彌留時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長眠祖國的地下,都突出了這條情感主線——熾熱執着的愛國情!給人以深沉而強烈的藝術感染。

在精讀訓練時,我就牢牢地抓住了“愛國主義”這條情感線索展開教學。首先,我讓學生通讀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爲學生學習課文牽出了一條主線。然後讓學生根據這條主線去學習課文,找出能夠體現肖邦愛國主義情感的行動和畫面,學生有了這根導線學起來就有了方向,對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較好的。很多細節都是注意到了。比如說:“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馬車,疾馳而去。”應該說這個細節本不在我的預設之內,但是有一個學生就說:“肖邦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裏在說:‘我最親愛的祖國,我一定不會忘記你的,我一定會回來的。’所以說,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是不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師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標,讓學生學有方向,就一定會學有所成。

要上好這堂課,必須設法撥動學生內心情感的弦。我在教學時還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使學生與文中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1、讀中悟情:教師通過聲情並茂的範讀,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染,進入課文意境。2、音畫激情:播放送別的音樂,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肖邦和和老師、同學當時的感情。3、表演抒情:“送別”的一段中,教師的“叮囑、贈禮”部分感人至深,師生情濃,愛國情深。我讓學生朗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感情。把自己內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演體現出來,交流各自的感受。課堂上,學生被濃濃的情感所打動,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講述了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的充分表現。這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教學時我抓住了這條情感主線,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力爭做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情感陶冶相結合。首先是以讀爲手段,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醞釀情感,以此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當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對肖邦的愛國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通過補充文中的空白處,從而讓學生深刻體驗肖邦以及他的老師、同學們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如讀到“他們站在路邊,詠唱着埃斯內爾特地爲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埃斯內爾,你會通過歌聲對肖邦說什麼?小組練寫歌詞;讀到“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讓學生說說:這是肖邦會對老師、同學說些什麼?孩子們在語言訓練中,走進人物的世界、走進人物的內心,去充分體驗他們的內心感受,再把這種感受送到文中,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有了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纔會醞釀出豐富的情感,纔會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

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首先引導學生弄清“彌留之際”是什麼意思,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住姐姐路德維卡的手”這兩個問題。再讓學生反覆朗讀肖邦的話,體會他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4

課題的教學往往容易被忽略。直覺告訴我課題教學值得思考與研究的空間也很廣闊。

1.運用課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教學伊始,學生的課本尚未打開,我就請學生說出課題。大部分學生都舉手了,一學生胸有成竹、清清楚楚地報出了課題;對於未舉手的學生,他們的預習質量就值得懷疑了。板書課題後,請學生說說對課題的理解。一學生說,課題中的“我”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肖邦。也有學生對肖邦的生平資料進行了補充。發言出色的同學顯然就是預習工作做得好的學生。

2.運用課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讀着課題,讓學生質疑問難:肖邦爲什麼要離開祖國?他爲什麼說“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他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等等。學生的問題越多,說明他的思維越活躍。帶着問題讀課文,學生充滿了閱讀的期待,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高漲起來。

3.運用課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而且能領會文章的主題,把握情感基調。從“把心臟帶回祖國”這樣的字眼,顯然可以體會到肖邦深厚的愛國情感以及文章悲壯的情感色彩。

4.運用課題,對學生進行寫字教學。教師端正規範的板書,是對學生的示範。課題中如有生字,抓住揭示課題的時機進行及時的教學,往往事半功倍。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5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學習師友送別部分,孩子們都很動情。有一個孩子忍不住說道,作者真有才,把離別場景寫活了。我一想,這樣的細節描寫正是我們班孩子的習作“軟肋”於是讓他們說說文章好在哪兒?

生1:你總說我們的文章乾巴巴的,現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寫人物的動作,“緊緊地握住”“捧過”“回首望了望”等這些寫得很傳神。

生2:作者還描寫的了埃斯內爾送別時說的話,抓住語言來描寫。 生3:作者的語言描寫值得學習,只寫了老師的話,而沒有像我平時作文那樣一問一答,特別羅嗦,像流水帳,現在我知道了語言描寫不一定要一問一答。

生4:作者沒有一問一答,但描寫了肖邦的反應:“感動地點了點頭”“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等,讓我們覺得情意深長。

師:是啊,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爲了指導好背誦,也爲了體會情感,我說,作者的文字總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寫了送別的幾個小場景,能讀出其中的情感嗎? 說實話,這幾個小場景,在教學資料上有:告別親人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可是孩子們的概括更讓驚訝:歌別、話別、禮別、目送。

我問爲什麼會想到這樣概括的。一個孩子居然說,你以前教我們學送別詩的時候說的啊!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情在歌中

他們站在路邊,詠唱着埃斯內爾特地爲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話別情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以物寄相思

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隻閃閃發光的銀盃,深情地對肖邦說:“這裏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滿目皆情

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突然發現,學生的思維走得比我遠。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我與學生學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一課,是第一課時。在課中,我覺得有三處處理得比較好。

其一是學生字“肖”時,我讓學生交流了“肖”的另一個讀音,並組詞。學生知道另一個讀音讀“xiào”,也會組詞“惟妙惟肖”。我就告訴學生在讀“xiào”時,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像,一個指相片、圖像,比如“肖像”。馬上,有學生提出異議,認爲不讀“xiào xiàng”應該讀“xiāo xiàng”。我沒有立即下定論,而讓他們去查字典。結果一查,發現字典上果然是讀“xiào xiàng”。於是,我說,老師也一直以爲是讀“xiāo xiàng”。老師在課前也去學了生字,在查字典時,發現這個詞讀錯了,就糾正了過來。我想,通過查了字典,你們也應該記住這個詞的讀音了吧。以後我們讀詞,可不能想當然,要勤查工具書。

其二是在讓學生交流“逝”的字義時。一位學生說,“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說:“是用於表示對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對這句話,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於是,我說:“通常我們會說某某人死了,某某動物死了。而如果是我們敬仰的人死了,我們會說逝世。那麼死,還有哪些說法,分別用於什麼人?”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犧牲,用於英雄與烈士。”“駕崩,用於皇帝。”“圓寂,用於寺廟裏的法師。”……我說:“同學們,你們看,對於死,有這麼多詞來說。可見,我們祖國的語言是多麼豐富呀。我們平時要多注意積累與辨別,用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其三是在學第2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問題。一位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他的同學不離開波蘭,而肖邦卻要離開呢?”問題提出後,我問其他學生:“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沒有人舉手。於是,我肯定這位學生提了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由於臨近下課,我就把問題存着,讓學生課後好好去研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在下一節課上,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去學3、4自然段,瞭解肖邦在國外所做的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很有音樂才華,他的工作就是創作與演出音樂。他的音樂給波蘭人民以信心與力量,他是用音樂在救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國內,一定會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離開波蘭。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7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迴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揭題質疑

上課伊始,我首先抓住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題目中的“我”是誰?

“我”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讓學生初步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然後話鋒一轉: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愛自己的祖國,爲什麼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國家?爲什麼當初要選擇離開呢?

2、帶着問題初讀探疑

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盪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督促着肖邦出國去深造,並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爲祖國獲取榮譽。

3、深讀課文,抓重點句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爲他送行時的諄諄囑託,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緻,情感渲染淋漓盡致。

4、討論解疑、悟情

我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盃”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捨。當《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走進了肖邦的內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爲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瞭解肖邦不僅是一個傑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情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後,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