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詠華山課堂教學反思(精選5篇)

詠華山課堂教學反思(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詠華山課堂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詠華山課堂教學反思(精選5篇)

  詠華山課堂教學反思1

《詠華山》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中的一篇課文,採用了古詩教學的新課型----文包詩。這篇課文敘述了寇準跟着先生登華山時讚美華山的事,描繪了華山的雄偉壯麗,也讚揚了寇準的聰明、才華。

古詩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詩意更是難上加難,“文包詩”這種新的課型解決了這一難點。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引領學生理解文包詩的特點,是本課設計的重點。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教材特點,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內在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充滿興趣地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自悟,通過讀讀、想想、畫畫、演演、評評,來鍛鍊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畫畫、學生評議等環節,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既受到華山美麗景色的薰陶,又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然後,讓學生交流“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既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文本的意思;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評議,在反饋過程中,有機捕捉學生評議中的亮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過程,大膽地發表創見,集思廣益,發揚民主,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設計,看似散,實質上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也不是旁觀者,而是引領者,一步一步引領學生在讀中悟,畫中悟,並把所悟到的感受再通過朗讀、交流表達出來,既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

  詠華山課堂教學反思2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我認爲課堂氣氛的營造至關重要,良好的氣氛更易讓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心靈的共鳴,尤其導入語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導入時我說:“華山到底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今天我們就跟着寇準和他先生一起去看一看,幾句話就讓學生有了想去的慾望,學習的勁頭更足了,此時看多媒體,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使得課堂上的氣氛輕鬆、愉快。

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如何能讓學生領悟到華山的雄偉壯麗,感受祖國河山的美好呢?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受。在教第二段時,我抓住學生朗讀的閃光點,進行巧妙的點撥、指導。例如:學生第一次在讀中感受華山的高時,我是這樣說的,你能把這段話讀通順了,很好,其實這個孩子只是把這段讀順了,並沒有什麼感情。而我說這句話呢?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孩子的積極性不會被抑制。第二次,仍然是讓孩子在讀中體會華山的高,記得我是這樣誇獎他的,聽了你的朗讀,那高聳入雲的華山彷彿就在我們的眼前,孩子聽了這句話時,臉上的'表情是美滋滋的,我想這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愛讀書的,同時也激發了其他孩子朗讀的興趣。第三次,依然是讓孩子在讀

中體會華山的高,指名一個學生讀時,我完全是投入感情說的:“你讓我們彷彿看到你就站在高高的華山頂上,多神氣,多帥呀。”孩子激情的火花被點燃了,讀得越來越好。讓孩子感悟華山的雄偉壯麗時,我不僅僅是通過欣賞華山全景圖來體現的,而更多的是通過教師的激情來體現的,我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如果坐着不能表達你的感情,那你就站着讀吧!孩子們激情飛揚,真正的讀出了華山的雄偉壯麗,情在教學中,情爲上,情愈濃,感悟愈深,讀爲主,情、理、法盡在讀中悟出,在讀中體現,學生個個讀得有滋有味,同時領略了語言文字的優美,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麗。

第二段文字中的“除了??”即詩意,沒有必要將詩刻意分析,我先讓學生藉助圖理解詩意,再提醒他們其實這首詩的意思就藏在我們剛纔所學的那段話中,讓他們讀一讀,找一找,使他們在讀中感悟,再一起說說詩句的意思,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我還清楚的記得在今天的課堂裏有這樣一個環節,學生在貼畫時出現了一個叉錯,有一個孩子把白雲貼錯了位置,孩子們鬨堂大笑,這一環節就是一個原始生態課堂,當時我有點手足無措,也只是幾秒鐘時間,我集中生智地說:“孩子們,你們說白雲應該貼在哪,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一起讀,這時經過老師的生成,變成動態生成的課堂。使凝固的課堂場景變成一幅幅鮮活而生動的畫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在整個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讀書,自由思考,盡情表達。重視閱讀能力,如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我讓學生看多媒體,寇準站在山腳下,擡頭看這山頂時,想象他會說些什麼?他們在爬山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呢?層層推進,學生對艱難一詞就能迎刃而解,並把這種感悟運用到朗讀中,自然能讀透,理解情不自禁時,我是這樣說的,面對雄偉壯麗的華山你最想做些什麼?孩子們盡情地說着自己的做法,其實這就是對情不自禁的理解。三、四兩段通俗易懂,我也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是他的先生你怎樣誇他呢!假如你和他一同欣賞華山美景,你又該怎樣誇誇他呢。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天空裏盡情翱遊。

在他們感受到華山的雄偉壯麗之後,我又讓他們欣賞其它名山的風光,讓他們在無聲中領略到祖國河山的美好,激起他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詠華山課堂教學反思3

《詠華山》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它採用了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程——“文包詩”。它的顯著特徵是把古詩巧妙地包含在敘述寇準與先生登山的故事中。針對新課標對一年級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我把對課文第二段詩文的體會領悟作爲本課難點。我認爲教學應在完成教學任務和獲得趣味之間取得平衡,過猶不及。成績依舊重要,但如果能讓孩子在趣味中學到應學的知識,那又何樂而不爲呢?

課文本身設計就非常巧妙。詩文對照,以圖爲輔,既提供了具體情境,又揭示了詩意,前後照應。課文第二段描述的華山高的句子(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太陽顯得那麼近,山腰間飄着朵朵白雲)即爲詩意,學生不必再去尋找課外資料就能在文中找到詩意,初讀詩句便有似曾相識之感,再讀課文後,對照句子和詩就恍然大悟了,有解疑釋念之效。教師也不必再把詩剖開分析,既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記憶,又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學生讀詩時看圖聯想詩意,更容易加深理解,有身臨其境之效。學生該記住的字詞在課堂上記住了,課文也會背誦了,成功感大大增加,而不是把背誦作業帶回家,走高耗低效的老路。

都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顧此失彼,課堂上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首先,由於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無法讓學生盡情暢所欲言,只能側重課文來講,不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的培養。其次,語文

基本功的訓練不能紮紮實實地進行。一個人的語文功底不紮實,往往是由於文字功底不紮實所致。曾經有篇文章《一屋子大學生寫不出“鑰匙”二字》,如同漢語言文字大賽得勝的是外國人一樣,讓人啼笑皆非同時又深感憂慮。所以,打好基礎真的很重要。入學之前,兒童已掌握了些口頭語言,雖有待提高,但重難點無疑是書面語言的讀、寫,漢字的特點(表意)又遠比拼音(表音)複雜得多。而現實的課堂上,教師講問,學生答讀,頗爲忙碌,但一堂課下來,學生往往很少用筆,語文課成了“君子動口不動手”。所幸的是,我所在的實驗小學還開設了書法課,請了專業的書法老師來指導學生寫字。不得不說,好的學校想得深遠,爲學生未來計。最後,教師上課要注意多種方式的鼓勵,誇獎話語一定要多樣、生動、具體,不能總是“很好”、“不錯”等單一話語,比較蒼白無力,會讓學生誤解老師在敷衍他,打擊學生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對這篇課文教學後進行的反思,請老師指正。

  詠華山課堂教學反思4

《詠華山》是一種新的課型——“文包詩”。教學時,我緊扣“啊,華山真高啊!”這句話串講課文,引導學生領悟華山的雄偉、壯麗和寇準的聰明、有才華。在教學中,充分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以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生動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

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除了、都在、腳下、那麼近、山腰間、朵朵白雲”,以及古詩中的“回首”等重點詞語,反覆朗讀、品味,使學生從這些語言文字中感悟到“華山真高呀!”並由衷地發出了讚歎,學生個個讀得有滋有味,同時領略了語言文字的優美,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教學中,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努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讀書,自由思考,盡情表達,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但對課文中的相關背景,有些學生卻不好理解,比如學生對古時候這一概念不好理解。還有的學生說,華山那麼高,作者是怎樣爬上去的等。雖然有的問題早我們看來很簡單,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難題。這就提醒我們在備課時,既要備好課,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

  詠華山課堂教學反思5

《詠華山》是一篇閱讀課文,它有着一種全新的課型——文包詩,即把一首古詩包含在一個小故事裏,而故事本身就是對詩的意境的闡發。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爲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激發閱讀情趣在低年級是多麼的重要。因此,低年級閱讀必須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開始,要想方設法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必要時也可適當爲他們提供一些背景知識,幫助他們建立新舊知識聯繫。在新課伊始,就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爬過哪些山,留下什麼印象或感覺,然後運用多媒體播放華山風光鏡頭,引發學生的嚮往與遐想。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古代有個7歲的小男孩,不但登上華山還念出一首讚美華山的詩呢!這樣,學生便可帶者急於知道詳情的強烈願望進入閱讀。

課文第二自然段寫孩子吟詩讚華山,成爲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作者寫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緊扣一個“高”字依次展開,先以“艱難地爬”暗示華山的陡峭高峻,次以兩個感嘆號渲染華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體描寫展現華山的陡峭高峻。華山巍巍,聳入雲霄,如何讓學生體會到華山如此的壯觀非凡?完全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生動形象的畫面如實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讓學生觀察那懸崖峭壁上那條飄帶似的山道,學生自然能體會到爬山之艱難。讓學生欣賞那美麗的山頂景觀,隨機飄出相對應的語言文字。讓課文語言在孩子頭腦中變成美麗的風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們設身處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讀課文,同時助以表情動作來看藍天,看羣山,看太陽,看白雲,體會文中人物觀察角度的變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學生獲得最真切的體驗。

人們說:情動於中而發於外。面對如此峻峭雄奇、壯觀非凡的華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詩作贊。“情不自禁”這一成語十分切合此時、此境、此情。但這詞很難說清,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當自己獲得成功時,情不自禁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