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0篇)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0篇)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1

《藤野先生》是八年級下冊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感情真摯的憶師範文,文章回憶了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和藤野先生相識交往的過程,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認真負責,正直,毫無民族偏見的老師形象。同時,文章也透出了魯迅先生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他棄醫從文的原因。

講授這篇文章時,我設計的是三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進行字詞、課文的梳理工作。從課文中的“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線索,理清文章所記敘的事件,並且歸納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把握我對於藤野先生的感情。

第二課時,抓住課文中對於清朝留學生和日本愛國青年對於先生的詆譭來理清“我”的思想歷程,明確先生的愛國之情。

第三課時,集中分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三課時的設計,應該說層次性很明確,第一課時,側重於整體掌握和理解課文;梳理文章在選材典型並能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刻畫人物形象的特點;第二課時,則側重於抓住“愛國之情”這一條主線來分析“我”的棄醫從文的原因。第三課時,理解魯迅先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

在學習之前,我制定了導學案,設計了一系列問題,有對於課文內容的閱讀,要求學生讀三遍,對於文中的生字詞進行圈畫和書寫,並且針對每一課時講授內容的不同,安排學生完成針對性的討論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小組做好,針對導學的內容進行討論,合作交流,解決疑難。應該說課堂進行的還是很順利,也和自己當初的設想很符合。

但是,在課堂教學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很不足,對於課堂預習,學生完成的質量不一樣,有的認真,有的應付,結果導致討論的時候,有的輕鬆,有的忙碌還迷茫,發言也就不積極,學習效果就會差一點。同時,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有的小組嚴格按照要求討論,組長認真負責,效果明顯,有的小組則是說話或者是一個人發言其他人聽,達不到共同掌握知識的目的。

在以後的教學中,如何充分的利用小組合作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還將是我努力探索的。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2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啓示。”所以在教學魯迅的《藤野先生》一課時,爲了讓學生真正走近藤野先生,課伊始,我先引導學生概括“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幾件事,分析人物形象,然後進一步品讀探究感受人物人格,學生們通過感受、體驗、合作、探究、分享,一步步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這種多角度多層面地賞析與研究中,藤野先生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漸漸地變得豐滿和高大起來,這樣學生對於理解作者對老師的懷念和敬仰之情自然不在話下。

王榮生教授說:“一堂好的語文課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藤野先生》是一篇幅較長且主題豐富的回憶性散文,要想學生真正讀透文本讀懂人物還是比較困難的。那麼我們一定要根據學情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扣住教學目標進行合適的學法指導。例如這樣的長文要想短教,那麼就要設置提綱挈領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找相關段落、提取關鍵詞語,也可以出示具體的例子給學生以示範和借鑑,這樣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問題,從而也提高了學生理解賞析文本的能力了。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3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和實踐是勝利的。筆者教過此文數次,每次皆感難度極大。魯迅的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大,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同學。這樣長且難的.課文,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績,故筆者反覆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同學理解文章。筆者首先將此文壓縮爲兩課時(以往多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瞭解基礎事件爲一課時,閱讀分析爲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

其次,筆者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使同學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對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這二點設計是在研讀課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脈絡,才實現了長文短教;巧設並巧排線索的懸念(兩條線索),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輔,才化難爲易,實現了難文淺教;而短教不等於只抓一點忽視全面,恰恰是以點帶面;淺教亦不是忽視課文的深度而是由淺和深,深入淺出地從微言看大義,使同學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關於文章的線索之全是同學自發的。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4

《藤野先生》是八年級下教材的第1課,是一篇敘事散文。講述的是魯迅先生與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經歷,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學醫,而後棄醫從文的過程,文中表現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摒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他的真摯懷念,並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所持有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愛國心。

講讀這篇課文要注意三點:一、脈絡分明,言之有序。二、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徵,突出人物品質。三、語言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繫,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一、課文的線索

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敘事的線索,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這一中心組織材料。開頭寫東京(是作者往仙台見藤野先生的緣由),然後用設問句自然過渡。接着寫初到仙台受優待(襯托藤野先生),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除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外,本文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寫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赴仙台途中日暮裏和水戶的深刻印象,寫仙台醫專日本“愛國青年”尋釁和看電影事件,寫作者棄醫從文,都圍繞這條內在的線索。因此,文章篇幅雖長卻脈絡分明,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徵描繪人物的手法

作者採用白描手法,寫人抓特徵,幾筆勾勒,就甚爲傳神。如寫藤野先生,寫他的“黑瘦”、“八字須”、“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戴着眼鏡,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衣着“模胡”,冬天穿舊外套,活生生地畫出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又如寫“清國留學生”,抓住了盤辮子這個細節,很能反映他們的思想本質。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留洋學生既要學時髦,又要表示忠於腐朽的清王朝,於是只好盤起辮子。作者用誇張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對他們的辮子進行形褒實貶的描寫,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質,也反映了對他們的厭惡之情。

  三、對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記敘魯迅先生在仙台求學的生活片斷,作者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1.檢查並訂 正“我”抄的講義——表現先生工作認真負責;2.先生糾正“我”繪的解剖圖——表現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3.先生對“我”敢於解剖屍體感到放心——表現他對學生的熱情誠懇;4.先生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情況 ——表現他科學求實精神。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我們看到本文是一篇讚揚日本學者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寫對他真摯和深沉懷念的回憶性記敘散文。

  四、富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語言

這篇回憶文章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偉大的”人,記的是震動作者靈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飽含感情。如懷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爲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直接抒發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寫“清國留學生”的醜態,寫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寫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寫棄醫從文的舉動,字裏行間都充溢着作者憂國憂民的深切感情。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5

今天,上的《藤野先生》兩個班都是一節課完成。第二個班上的時候,時間竟然還挺寬裕。以前都是兩節課完成的。是上課成熟有的放矢,抓住重點了,還是浮光掠影,沒有深入?我恐怕得好好反思:第一,不知道學生讀預習的情況如何,也不知道學生的疑問在哪裏,也沒有基礎知識的檢查。只是抓住了考試的重點來講的。

學生的讀,如何讀,如何讀的有效果,有層次,有感情,一直是我引導的瓶頸。想想可以給學生提示指導的,如:能表現人物品質的詞語應該重讀,有了這樣的指導然後自己再讀一讀,找同學讀一讀試試有沒有效果,然後大家一起讀一讀試試!

對課文的段落劃分(認識藤野之前,相處的時候,分別之後:去仙台前,在仙台,離開仙台後。這兩種思路我覺得可以這麼分,有待熟慮呵呵)

最後記下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以期將來當參考和做反思。

由學習寫人記事類的文章的方法進入這節課的學習,通過事件瞭解人物的性格品質,從而表達作者的情感態度——我和藤野先生相處的四個事件來表現其品質,表達我對藤野的敬意和感激。(其中添改講義這一段重點講,通過咬文嚼字的方法)

作者的愛國情感開頭一段重點理解。(只會讓學生齊讀,這種方式總是單調,有頭無尾,或者沒有層次感。可否這樣:先找一個同學讀一讀,注意看能否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出來的帶着這樣的情感自己讀一讀,找個同學再讀一讀或者齊讀看效果如何。應該不會讓課堂顯得乾巴巴的)還有這麼幾個句子注意體會(大概……;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他們拍掌……他們何嘗……這些句子重點理解體會,)體會作者濃濃的愛國情,適當補充背景,再來體會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情感態度,達到深化!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6

從拿到課本的那一天,就開始感嘆,怎麼開篇又是魯迅的文章,而且又這麼長,由衷地沒有頭緒。幸好在看完課文後發現《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雖然是回憶性的散文,但是故事性比較強,而且每個故事都很明確,這多少讓學生有看書的興趣,也爲上課講解打下一定的基礎吧!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是成功的。我教過此文數次,每次皆感難度極大。魯迅的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大(4000字左右),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文,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績,故我反覆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首先將此文壓縮爲兩課時(以往多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 悉、解決字詞疑難、瞭解基礎事件爲一課時,閱讀分析爲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其次,筆者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使學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對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回顧這幾課時的教學,相比較而言,我最喜歡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原因很明顯,因爲在這課時裏,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課堂互動也 很好,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課後反饋也不錯。或許是第一篇課文吧,或許是因爲是早上的第一節課吧,學生的精神都比較好。但同樣的也存在一定的 缺點,那就是學生提前預習的並不多,所以課堂推進很慢,雖然能順利完 成教學任務,但總覺得上課不夠緊湊。

至於第二課時的教學,總體還算可以,但是不及第一課時。最明顯的一點是沒有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最後總結藤野先生有那些高貴品質的環節,只能讓學生回家思考,留到下節課講解,這樣也導致了第三課時的教學任務增多,以至無法完成練習講解,於是才需要用第四課時專門講解課文的練習,可見第二課時的失誤,引發了多少的問題啊!因此以後的教學千萬要把握時間,要不然對課堂的完整性就有很大的影響!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7

教學《藤野先生》,我發現學生難以理解的不是本文的主旨,而是本文所選的事例之間的內在聯繫,也就是作者的選材。

本文從事件上講,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途經的兩個地名;寫了在仙台受的優待;寫了爲“我”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我”的解剖實習;瞭解中國女人裹腳;寫了“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這此事件寫在一篇記敘文中,是否累贅?如何引導學生去理解?

我在教學中發現這個問題,就仔細分析這些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

1、本文直接寫藤野先生的四件事:爲“我”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我”的解剖實習;瞭解中國女人裹腳;

2、在仙台受的優待,“匿名信”事件是從正反兩面襯托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

3、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開東京到仙台的原因,是與藤野先生交往的緣起;

4、看電影事件是離開仙台的直接原因。

5、途經的兩個地名勾起魯迅的憂國之思,表明魯迅的愛國情感;這是魯迅三次地點轉換的根本原因。

根據這些聯繫,我及時調整教學立足點,立足於魯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以這四件事爲中心,體會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然後再由此爲中心點向兩邊發散,分析每一件事與文章這個中心點的關係,這樣畫蓮花一樣,弄清全文的線索思路。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8

此文教學我感到難度極大。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長(4000字左右)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效。所以我反覆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

首先,將此文壓縮爲兩課時(以住多爲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瞭解基礎事件爲一課時,閱讀分析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

其次,我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以前曾直接從事件入手、引到魯迅的愛國之情,自感牽強,所以此次作了改動),使學生自長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以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這兩點設計是在研讀課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典型事例)理清了全文的脈絡,才實現了長文短教;巧設並巧解了線索的懸念(兩條線索),明白了文章的明暗相輔,才化難爲易。實現了難文淺教;而短教不等於只抓一點忽視全面,恰恰是以點帶面,淺教變不是忽視課文的深度而是由淺及深,深入淺出地從微言看大義,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關於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的真理愈辯愈明,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後的收穫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9

我把第一課《藤野先生》與第五課《再塑生命》放在一起教學,今天這堂課開展了“走近教師”的專題活動,先讓學生回顧了藤野先生與莎莉文老師的優秀品質:富有愛心,有耐心,教育藝術高超。然後讓學生進行了以下三個步驟:

一、說說你印象深刻的老師,並簡述事例。學生說的基本上是小學教師,無外乎對自己嚴格要求,補課,負責之類。

二、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怎樣的。學生列舉了有愛心,有耐心,和藹可親,有責任心,教學水平高,寬容等。

三、用一個比喻句來讚美老師。學生用了蠟炬、春蠶、園丁、人梯、航船等。然後我出示了唐代韓愈的那句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矣。並闡述了現代優秀教師與傳統教師的一些觀念區別。

接着讓學生閱讀了二篇寫老師的散文,一篇是梁實秋的《我的國文教師》,寫出了其師的個性特點,詼諧中帶有崇敬;另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師》,親和有濃濃的愛意。

最後十分鐘,讓學生寫一個教師片斷,200字左右。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10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繫,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預習時,讓學生細讀課文,列出文中所舉事件,要求他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接着,我讓學生根據所列舉事件與刻畫人物的關係分成三類,並分別說說不同類別事件的作用。

學生對於第一類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瞭解第二類事件的作用時,費了不少周折,但經點撥,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別幾節中,比較直白的感情流露,魯迅善意的謊言,學生還是能理解的。他們不僅明白事蹟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這樣寫的原因——皆爲抒發作者對藤野先生的一片無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類(1~3、10~11)的事件裏,未寫藤野先生,似多餘之筆,但在這些自然段裏,卻解釋了見藤野先生的原因(即棄醫從文),或者說,令藤野先生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即爲文中提到的電影事件。(學生立即活躍起來。)至此,的選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最後,本人提出問題:“的線索是什麼?”

有的學生回答爲:以藤野先生其人爲線,全文寫見藤野學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與藤野先生惜別—別後憶藤野先生。支持這一觀點的學生過半。亦有學生反駁:以愛國的情感爲線索,學醫爲愛國、棄醫從文亦是愛國。贊成這一觀點的近半。

爭議由此起,教師適時調解:寫藤野先生與愛國是否衝突?二者有無交點?學生們馬上做出反應,二者並不矛盾,因爲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先生!他們立即明白了二者的關係。教師趁機點明,有兩條線索,一條明線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條暗線即魯迅的愛國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題也水到渠成。寫學醫棄醫,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赤誠愛國情。

就本人看來,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本人認爲還是可以的,因爲縱觀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本人思量了許久,後來本人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對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這樣,就實現了難文淺教,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關於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的,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後的收穫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