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1

琥珀是四年級下學期第十一課的內容,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瞭解琥珀的基礎上來自行製作琥珀,此次製作琥珀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所進行進一步的細製作,使所製作的琥珀更細緻、精美。重點是模具的製作,什麼樣的模具確定什麼樣的造型。

這節課,我採用了故事導入法,目的是爲了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故事又使學生重溫了一次琥珀的形成過程,瞭解形成琥珀的條件,及它的價值。然後確定學具分配情況,分組進行分工完成任務。在讓學生了解人造琥珀的使用情況後,讓學生進行設計自己想要的琥珀,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出切實可用的模具,然後確定出本組的實施方案。這樣整課的任務使學生做到心裏有數,並將設計模具的任務佈置爲作業。

怎麼製作是本課關鍵,學生雖然有先前的製作基礎,但是也不能疏忽,爲此在第二課時上,用自學比較的方法學習製作方法,在學生通過對比後就能很輕鬆地掌握製作的方法,然後再進行製作。最後對每組的作品進行展評,使同學間能有促動的`作用,並把每班的作品在其它班級進行展示,讓學生更具創造熱情。

本課結束後,細細地品味了一下,並聽取了校長及主任的指導後,深感還存有太多的不足。如每節課的上下連接在課前就應準備好,每節課要做什麼,不但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數,還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在吸引學生注意力上做得還不是很好,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讓應該以實踐爲主,充分讓學生動手去做,這是本課程的核心。所以在第一課時的安排上若把作業製作模具安排在課內進行效果會更好。總而言之,就是在備課上所下的功夫還不到,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2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科學價值。

課的開始,我出示從網上下載的一些琥珀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讓他們觀察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

本節課我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學習探究。第一步:自己獨立學習時出示三個問題:

1、這塊護坡有什麼特點和價值?

2、琥珀的形成經歷哪兩個階段?需要哪些條件?

3、課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實的?

提示學生找一找、劃一劃、理一理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關鍵重要的句段,進行概括、批註。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學習10分鐘。

第二步:讓學生在小組中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困難,總結琥珀形成的條件。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並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彙報。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補充、完善。

不足:由於前面複習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後邊的“當堂積累”任務未能在課內落實。

措施:要合理分配時間,爭取當堂任務當堂解決。

  四年級語文《琥珀》教學反思3

《琥珀》是一篇閱讀課文。閱讀課的任務和講讀課的任務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說,講讀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知本課語文基本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閱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運用在講讀課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顯然,這兩類課文的任務是有差異的。因此,其教學結構、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

徐國宣老師的這篇《琥珀》教案,緊扣了閱讀課的“主要任務”來設計,真正體現了閱讀課教學的特徵,把閱讀課文真正上成閱讀課。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總覺得閱讀課文不好上,到底怎樣上才符合閱讀課教學的要求,總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國宣老師設計的這篇《琥珀》教案,爲我們上好閱讀課文提供了範例。

  一、緊扣“半獨立地理解”進行教學

所謂“半獨立地理解”,就是教學時既不是老師包辦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語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要使學生的“半獨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預習引進課堂。預習這個環節很重要,沒有預習,就談不上“半獨立地理解”。這篇教案設計,其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預習課文,並檢查預習的效果,看看學生在預習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這篇課文內容的關鍵是:

(1)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

(2)這塊琥珀有什麼價值。

學生在預習中能理解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習的效果。預習及檢查預習效果之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理解語言文字。這一教學過程,學生也是在“半獨立地理解中進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教師點撥,學生討論。而教師點撥的方式是設疑啓發。例如,要學生理解“約摸”一詞時,徐教師是這樣點撥:“‘約摸’是什麼意思?爲什麼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經過設疑啓發,通過討論,學生對“約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從課文中知道,這塊琥珀的.形成要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柏樹,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第一個條件是顯性的,在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明顯地表露出來,讓學生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並把它讀一讀就能明白。

第二個條件是隱性的,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後,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並加以想象才能領悟,所以徐教師十分注意設疑點撥:爲什麼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的照射着整個森林’?“通過點撥啓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然後教師小結:“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備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必備的另一個條件。

  二、採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

採用討論方法,是閱讀課文教學讓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教學論認爲:集體自學優於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於個人獨立思考。強調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須輔之以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這篇教案設計,就是採用了討論方法組織教學,用得紮實有效。綜觀整堂課的教學過程,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五次討論。第一次是“檢查預習”時,指名學生讀課文後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1)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

(2)這塊琥珀有什麼價值。

通過討論,互相啓發、補充。發揮集體的智慧,學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第二次是學習第一自然段、品味詞語的含義時,組織學生討論“約摸”一詞是什麼意思,讓學生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感悟語言文字。

第三次是對“科學家根據什麼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裏頭’”這句的理解,也採用了討論方法,以發揮集體的想象力。

第四次討論課文的一個難點:“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第五次討論課義的另一個難點:“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

教案設計這樣的五次討論,旨在讓學生通過討論,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達到“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目的。採用討論方法來組織閱讀課文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採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必須注意兩點:

一是討論必須紮紮實實,認認真真,講求實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義。我們過去聽的一些公開課或比賽課.常常看到一些流於形式的課堂討論。比如教師要學生轉過臉來進行四人小組的討論,但當學生轉過臉來剛開始討論,教師馬上宣佈停止討論而轉到別的教學活動上去了。這樣的討論,顯然是走過場,流於形式,是不可取的。

二是要在課文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組織討論(這可從這篇教案的設計中看出來),並非什麼問題都要組織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