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年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2016年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相信到家都知道,北方餃子南方湯圓這兩種傳統的冬至食物。那麼你知道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嗎?爲什麼冬至吃餃子嗎?不知道的朋友,下面一起看看冬至吃餃子的來歷介紹。

2016年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據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傳說冬至吃餃子緣起於東漢醫聖張仲景,據說在冬天張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凍壞了耳朵,故把禦寒的藥物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的物體,起名“嬌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讓人們連湯吃下,保護耳朵。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爲“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時至今日,人們把包餃子的習俗沿襲了下來。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並和熱湯,積久成俗,“嬌耳”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1.2016年冬至習俗|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2.2016冬至的由來

3.2016元旦的習俗介紹

4.秋分習俗有哪些

5.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盤點冬至各地習俗

6.2016冬至是幾月幾日?冬至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