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黑板報作文6篇

黑板報作文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黑板報吧,黑板報涉及到了繪畫、書法、寫作、色彩、設計、視覺、美學、信息傳播等方面的知識,是多種學科的綜合反映體。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黑板報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黑板報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黑板報作文6篇

黑板報作文 篇1

星期二上課的時候,郭老師叫我們板報小組自己出一期黑板報,這可是我們第一次獨立出黑板報,大家都非常緊張。

下課後,我們便開始討論板報的內容。有的說畫踢足球,有的說畫掃地時候的情景,還有的說畫堆雪人、打雪仗的場景。最後,板報組長劉盈江說:“學校馬上就要舉行丟沙包比賽了,我們就畫丟沙包吧!”大家聽了劉盈江的建議,異口同聲地說:“好。”劉盈江讓大家各自回家找相關資料,第二天就開始畫。

第二天早晨上學後,大家把圖片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最後,一致決定用劉盈江的圖案。第三節課後,我和劉盈江便開始把組員分爲兩組——一組畫人物,一組畫風景。放學後,劉盈江便給畫人物的同學發圖紙讓他們挑選自己喜歡畫的內容,選好後,他們就開始畫。

我畫的也是人物,我選的是中間的`小姑娘,也是板報人物中唯一的一位女生。這位女生戴着紅領巾,穿着學生服,頭上還夾一個漂亮的髮夾。由於飾品太多,這個人物很難畫,我畫了半天才畫完,結果一看,一隻手長一隻手短。我把那隻長手擦掉後重新畫了一隻合適的手才把小姑娘畫好。

人物畫好後,畫風景小組就接着畫,風景畫好後,這幅板報就完成了。大家看着畫好的黑板報,覺得非常滿意,便各自回家了。

下午上學後,四年級的程老師來我們班看黑板報,她誇我們出的板報比四年級的還好。聽了程老師的誇獎,大家都非常開心!

黑板報作文 篇2

今天,秦老師在後面黑板畫了一些線條和格子,不知道他在幹什麼。

下課了,我跑過去一看,哦,是黑板報呀。上面還有同學們的精彩日記和課堂練筆,秦老師自己的教育隨筆也打印貼了出來。

還有小紅花,表揚朱林和段良浚,撿到一塊錢交給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還有一塊小田地是種小辣椒的,記下破壞花草樹木的同學名單。我希望每個同學不要當小辣椒。

黑板報作文 篇3

辦黑板報在很多同學眼中,是一件十分累人,乏味無趣的工作。其實,能在班裏辦黑板報是一件很光榮的事這是一種能力的體現,這不,國慶節到了,我和幾個同學又忙碌了起來。

首先,我們擦去了以前的板報,又讓設計師分好了工,我們便開始了工作,我的第一個任務是,寫大字,不到十分鐘,一副大字就寫好了,不過衆人認爲太大,太長了,不好看,所以又擦掉了,我又寫了一副別的字,才滿意,別人的工作也很快完工了。看謝雨欣和陳傲楠打的花邊整齊又美觀,劉穎打的格,又直又大方,徐家豪則在一旁觀看,指揮劉穎打格子。沒過一會,我們又寫好了小字,畫了畫,正要裝飾時,老師來了,她說我們畫的太散,沒有整體感,我們只好擦了重畫。最後,我們又請來了小畫家,高夢雲來給我們畫燈籠,,我也上去寫了一副新的字,陳傲楠和謝雨欣又打了一些格子,剛打完格子,第四節課的下課鈴響了,天色已經很晚,我們匆匆忙忙的收拾好書,就回家了。

其實,一開始我也不願意辦報,但是漸漸的,我發現,從辛勤的汗水中,領悟到的快樂時無比的。我很高興,老師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提升了我這方面的能力,還給了我快樂!

黑板報作文 篇4

今天上午下課的時候,我在教室後面看見了黑板報。這是我們班新出的黑板報,上面都是用彩色的粉筆畫成的,五彩繽紛的圖上畫着一個小房子,可以想象出來這裏有個小村莊景色很美麗,花兒綻放了,點綴着綠油油的草地,像鋪了一層彩色的地毯。

房子邊上還畫了一棵大樹,比房子還要高,意思好像讓我們快快長大,長成參天大樹,成爲祖國的棟樑。邊上還有一隻可愛的小鳥,小鳥披着美麗的羽毛,腹部的色彩鮮豔。它象徵着我們放飛的理想和希望。

我愛我們班的黑板報,它是同學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我們都要愛護它。

黑板報作文 篇5

國慶節放假的前一天,班主任陸老師讓我和李安妮還有沈齊燁一起出黑板報,這是我第一次出黑板報。

陸老師讓我找一些關於奧運會的資料並打印出來,可是我們家裏的打印機壞了,不能打印出來,後來陸老師幫我們在一份報紙上找到了一篇文章《奧運回眸》,我負責文字,李安妮和沈齊燁負責畫畫。放學後我們留下來出黑板報,有很多家長都誇我們寫得很好、畫得很好。

我想,下次我們班的黑板報可能還是我負責,所以我要多練習書法和粉筆字,爭取出更漂亮的黑板報。

黑板報作文 篇6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爲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爲元宵、八月十六爲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爲“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