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禮壞樂缺成語解釋

禮壞樂缺成語解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發音:lǐ huài yuè quē

禮壞樂缺成語解釋

簡拼:lhyq

類型:貶義成語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動盪不安的時代

出處:《梁書·徐勉傳》:“禮壞樂缺,故國異家殊,實宜以時修定,以爲永準。”

解釋:禮:社會道德、行爲的規範;樂:教化的規範;缺:殘破,廢缺。形容社會綱紀紊亂,動盪不安。

示例:我們所謂“扶不起”的另一面,是“醫不起”,以及禮壞樂缺的道德崩潰。

《梁書·徐勉傳》節選譯文

很早的時候,徐勉就接受詔令撰寫五禮制度,普通六年(525)撰寫完畢,便上表朝廷說:

“禮,是用以使上者安寧、教化民衆,弘大正氣、訓導民俗,以經國家、利後代的大事。唐堯、虞舜、夏商周三代,都必使用的。到了周代,禮法尤其完備,周人因於殷代革除夏代的弊端,損益可知。雖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經文三百,威儀三千,其大體有五種,也就是宗伯所掌管的禮儀,吉禮爲上,凶禮其次,賓禮再次,軍禮又次,嘉禮爲下者。所以祭祀時不依禮,就不齊整莊重;喪葬時不依禮,就會有許多人違背死者忘了生者;應接賓客不依禮,朝見時就會失去風範;軍隊之中不依禮,就會導致軍令混亂;加冠婚姻不依禮,那麼男女就會失去合適的時令。治國修身,以此最爲急務。自周室禮崩樂壞,王道衰微,官府所守此禮,日漸失其次序。暴秦毀滅學堂,禮法蕩然無存。漢代勃興之後,百事繁忙,日不暇給,仍令叔孫通求之於外野,於是而知帝王身份之貴。後代混亂,遞承之間,互有興滅。至東漢曹褒,在南宮製作撰述,收集散失部分,得到一百多篇。雖然寫成書簡,而上奏時仍有缺失。此後兵革紛爭,異端並起,章句淪沒,禮制中斷。方領矩步的儀容,已淹滅於旌鼓之中,蘭臺石室之典籍,用盡於帷幄車蓋之上。至於晉代,才制定新禮,荀豈頁制定於前,摯虞刪定於後。繼而中原遭受喪亂,禮法罕有存留。江東草創之時,因循舊制而已。沿革之風,未能顧及。

“陛下睿智明察,開啓聖運,先天改物,撥亂用武,化俗以文。作樂在於成功,制禮用以定業。近所撰定五禮,起自齊永明二年(484),當時步兵校尉伏曼容上表請求制定一代之禮樂。經過商議,設立新舊學士十人,只修五禮,諮稟衛將軍丹陽尹王儉,學士們也分別住在郡中,製作多年,仍未撰成。當文憲去世之後,遺文散失,又將這事交給國子祭酒何胤,經過九年,仍未完成。建武四年(497),何胤回到東山,齊明帝命令交給尚書令徐孝嗣,往事始末,隨在南第。永元年間(499~501),徐孝嗣在此遇禍,所撰之文又多散落。當時收集所餘之文,暫時交給尚書左丞蔡仲熊、驍騎將軍何佟之共同負責此事,當時禮局就安設在國子學中門外。東昏侯時,多次遭受戰火,其間散失的,又過大半。天監元年(502),何佟之請示設置機構事宜,朝廷下旨由外間商議。當時尚書省商議之後,認爲正值國家變革之初,衆務權宜處置,應當等到國泰民安之時,再行考慮增刪修撰。準備暫時減去禮局,併入尚書省儀曹。聖旨說:‘禮壞樂缺,所以國有異政家的殊別,實在應當因時修定,以爲永世遵從的規則。’於是尚書僕射沈約等商議,請求五禮各設置舊學士一人,每人各自舉薦學士二人協助,抄撰其中的內容。有疑義的依照西漢石渠閣藏書、東漢的《白虎通義》,隨其本源上奏,請聖旨決斷。於是便以舊學士右軍記室參軍明山賓掌管吉禮,中軍騎兵參軍嚴植之掌管凶禮,中軍田曹參軍兼太常丞賀蠩掌管賓禮,徵虜記室參軍陸璉掌管軍禮,右軍參軍事司馬醁掌管嘉禮,尚書右丞何佟之總參其事。何佟之去世後,由鎮北諮議參軍伏日恆代替他。後來又讓伏日恆代替嚴植之掌管凶禮。伏日恆不久改任官職,便由《五經》博士繆昭掌管凶禮。又因禮儀內容深奧廣博,記載殘缺,應當廣泛進行討論,共盡其力,便另派鎮軍將軍丹陽尹沈約、太常卿張充和微臣三人共同參與此事,臣又另奉詔令總管其事。最後又讓中書侍郎周扌舍、庾於陵兩人再參與此事。如有疑問,所掌管的學士應當首先提出意見,通問五禮舊學士和參與此事者各談本人意見,贊同或否定,寫成條文,上奏皇上,由聖旨決斷。所疑事項衆多,經歷多年積累,爲數不少。無不網羅所有經誥之文,玉振金聲。凡所有奏請決定的奏文,都載於篇首,詳列聖旨,成爲不可改易的法則。哪裏是孝宣所能模擬,孝宣所能說出的呢!

禮壞樂缺,故國異家殊,實宜以時修定,以爲永準。但頃之修撰,以情取人,不以學進,其掌知者,以貴總一,不以稽古,所以歷年不就,有名無實,此既經國所先,外可議其人,人定即便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