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分崩離析成語故事大綱

分崩離析成語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分崩離析成語故事1

【成語】:

分崩離析成語故事

分崩離析

【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解釋】:

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處】:

《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舉例造句】:

戰爭使全國分崩離析的局面變成了比較團結的局面。

成語故事】: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爲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併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爲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牆”,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分崩離析成語故事2

【注音】fēn bēng lí xī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爲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

【典故】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論語·季氏》

【釋義】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相近詞】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反義詞】堅如磐石、堅不可摧

【成語造句】

◎ 我感到,我的家族現在的分崩離析,比二十年前形式上的分裂更爲深刻。

◎ 這一切皆肇源於後現代主義的"自我"的分崩離析。

◎ 在這之前,所謂"海外民運",早已日薄西山、分崩離析、七零八落。

分崩離析成語故事3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冉求、季路在魯國大夫季孫氏手下任家臣。季孫氏爲了擴大自己的統治權力,準備去攻打魯國的屬國顓臾。

於是冉求、季路爲此去請教孔子。

孔子說:“冉求,你知道顓臾是我們魯國生死存亡的藩屬,爲什麼要去攻打它呢?”冉求辯論道:“顓臾城池牢固,而且離季孫的封地費地非常近,如果現在不把它攻打下來,將來一定會給子孫後代留下禍害。”孔子很不高興地說:“我最討厭的是不說自己貪得無厭的人,卻一定要找藉口去侵犯別人。

我聽說過,無論是諸侯、大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如果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便不會傾危。”孔子又告誡冉求道:“像你們這樣做,其結果必然是:“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冉求、季路聽了孔子的這番話,紛紛點頭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