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大綱

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導語:《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爲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論語》中的成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

  《論語》中的成語及出處:

1、 文質彬彬 《雍也》

2、 先難後獲 《雍也》

3、 行不由徑 《雍也》

4、 一簞一瓢 《雍也》

5、 衣輕乘肥 《雍也》

6、 周貧濟乏 《雍也》

7、 善爲我辭 《雍也》 中道而廢 《雍也》

8、 中庸之道 《雍也》

9、 不悱不發 《述而》

10、不憤不啓 《述而》

11、不知肉味 《述而》

12、發憤忘食 《述而》

13、浮雲富貴 《述而》

14、富貴浮雲 《述而》

15、怪力亂神 《述而》

16、誨人不倦 《述而》

17、舉一反三 《述而》

18、樂以忘憂 《述而》

19、樂在其中 《述而》

20、臨事而懼 《述而》

21、求仁得仁 《述而》

22、三人行,必有我師 《述而》

23、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

24、生而知之 《述而》

25、述而不作 《述而》

26、死而無悔 《述而》

27、信而好古 《述而》

28、學而不厭 《述而》

29、一隅三反 《述而》

30、飲水曲肱 《述而》

31、用舍行藏 《述而》

32、用行舍藏 《述而》

33、擇善而從 《述而》

34、執鞭隨蹬 《述而》

35、暴虎馮河 《述而》

36、一隅之見 《述而》

37、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

3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泰伯》

39、大節不奪 《泰伯》

40、篤信好學 《泰伯》

41、犯而不校 《泰伯》

42、六尺之孤 《泰伯》

43、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泰伯》

44、任重道遠 《泰伯》

45、死而後已 《泰伯》

46、一息尚存 《泰伯》

47、不敢問津 《泰伯》

48、戰戰兢兢 《泰伯》

49、如臨深淵 《泰伯》

50、如履薄冰 《泰伯》

51、而今而後 《泰伯》

52、爲之動容 《泰伯》

53、學如不及 《泰伯》

54、不捨晝夜 《子罕》

55、待價而沽 《子罕》

56、後生可畏 《子罕》

57、空空如也 《子罕》

58、喟然長嘆 《子罕》

59、苗而不秀 《子罕》

60、年富力強 《子罕》

61、善賈而沽 《子罕》

62、逝者如斯 《子罕》

63、斯文掃地 《子罕》

64、松柏後凋 《子罕》

65、歲寒知松柏 《子罕》

66、秀而不實 《子罕》

67、循循善誘 《子罕》

68、仰之彌高 《子罕》

69、勇者不懼 《子罕》

70、欲罷不能 《子罕》

71、韞櫝而藏 《子罕》

72、知過必改 《子罕》

73、鳳鳥不至 《子罕》

74、河不出圖 《子罕》

75、喟然而嘆 《子罕》

76、博聞約禮 《子罕》

77、卓爾不凡 《子罕》

78、卓爾不羣 《子罕》

79、各得其所 《子罕》

80、功虧一簣 《子罕》

81、衣蔽蘊袍 《子罕》

82、侃侃而談 《鄉黨》

83、斂容屏氣 《鄉黨》

84、屏氣凝神 《鄉黨》

85、屏聲息氣 《鄉黨》

86、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鄉黨》

87、適可而止 《鄉黨》

88、魚餒肉敗 《鄉黨》

89、每事問 《鄉黨》

90、春風沂水 《先進》

91、登堂入室 《先進》

92、過猶不及 《先進》

93、理屈詞窮 《先進》

94、鳴鼓而攻之 《先進》

95、羣起而攻之 《先進》

96、三復斯言 《先進》

97、捨己爲人 《先進》

98、升堂入室 《先進》

99、言必有中 《先進》

  《論語》中的成語及解釋:

  《爲政篇第一》

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複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僞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餘力】--做了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論語·學而》(1·6):“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9、【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論語·學而》(1·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論語·學而》(1·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論語·學而》(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2、【溫良恭儉讓】--原意爲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論語·學而》(1·10):“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論語·學而》(1·12):“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於事慎於言】--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慎。《論語·學而》(1·1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1-15、【貧而樂道】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爲樂事。《論語·學而》(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論語·學而》(1·15):“《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來】--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瞭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係,據此知彼。《論語·學而》(1·15):“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爲政篇第二》

2-1、【衆星拱北】--拱:環繞,拱衛;北:指北極星。天上衆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論語·爲政》(2·1):“爲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羣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後也比喻受衆人擁戴的人。《論語·爲政》(2·1):“爲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爲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論語·爲政》(2·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論語·爲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後爲三十歲的代稱。《論語·爲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爲40歲的代稱。《論語·爲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論語·爲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8、【耳順之年】--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論語·爲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9、【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論語·爲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10、【犬馬之養】--供養父母的謙辭。《論語·爲政》(2·7):“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論語·爲政》“子游問孝”(2·7)、“子夏問孝”(2·8)。朱熹集註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論語·爲政》(2·11):“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應該成爲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單一用途的人。《論語·爲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係密切,但不勾結。指與衆相合,但不做壞事。《論語·爲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學習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論語·爲政》(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6、【異端邪說】--指和正統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說。《論語·爲政》(2·16):“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論語·爲政》(2·17):“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2-18、【多聞闕疑】--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論語·爲政》(2·18):“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說話做事很少犯錯誤。《論語·爲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20、【舉直措枉】--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選用賢者,罷黜奸邪。《論語·爲政》(2·19):“舉枉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論語·爲政》(2·2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22、【見義勇爲】--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論語·爲政》(2·24):“見義不爲,無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論語·八佾》(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無徵】--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論語·八佾》(3·9):“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

3-3、【瞭如指掌】【瞭若指掌】【如指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對事物瞭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裏給人家看一樣。《論語·八佾》(3·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3-4、【告(gù)朔餼(xì)羊】--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隻羊應付一下。後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論語·八佾》(3·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3-5、【愛禮存羊】--由於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爲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論語·八佾》(3·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3-6、【樂而不淫】--快樂而不過分。指表現的情感有節制。《論語·八佾》(3·20):“《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7、【哀而不傷】--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緻,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論語·八佾》(3·20):“《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8、【成事不說】--說:解說。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說;後指事情已過,不要再解說。《論語·八佾》(3·2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論語·八佾》(3·21):“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3-10、【盡美盡善】--盡:極。極其完善,極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無缺。同“盡善盡美”。《論語·八佾》(3·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爲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纔是好的。《論語·里仁》(4·1):“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造次顛沛】--流離失所,生活困頓。《論語·里仁》(4·5):“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4-3、【觀過知仁】--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瞭解他的爲人。《論語·里仁》(4·7):“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4-4、【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論語·里仁》(4·8 ):“朝聞道,夕死可矣。”

4-5、【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論語·里仁》(4·9 ):“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6、【無適無莫】--適:厚;莫:薄。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向。《論語·里仁》(4·10):“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4-7、【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論語·里仁》(4·15):“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4-8、【見賢思齊】--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論語·里仁》(4·1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9、【遊必有方】--要是出遊,必須要告知去處。《論語·里仁》(4·19):“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4-10、【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高興,一方面又害怕。《論語·里仁》(4·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11、【訥言敏行】--訥言:說話謹慎;敏:敏捷。指說話謹慎,辦事敏捷。《論語·里仁》(4·24):“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公冶長篇第五》

5-1、【瑚璉之器】--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論語·公冶長》(5·4):“子貢問日:'賜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5-2、【聞一知二】--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論語·公冶長》(5·9):“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5-3、【聞一知十】--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論語·公冶長》(5·9):“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5-4、【朽木不雕】【朽木難雕】【朽木不可雕】--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論語·公冶長》(5·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5-5、【朽木糞土】【朽木糞牆】--朽木:爛木頭;糞土:髒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論語·公冶長》(5·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5-6、【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論語·公冶長》(5·10):“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5-7、【敏而好學】--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論語·公冶長》(5·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8、【不恥下問】--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論語·公冶長》(5·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9、【善與人交】--善於與別人交朋友。《論語·公冶長》(5·17):“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論語·公冶長》(5·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5-11、【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論語·公冶長》(5·21):“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2、【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論語·公冶長》(5·22):“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13、【不念舊惡】--念:記在心上。不計較過去的怨仇。《論語·公冶長》(5·23):“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5-14、【安老懷少】--安:安頓;懷:關懷。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論語·公冶長》(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5-15、【計過自訟】--檢討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論語·公冶長》(5·27):“已矣乎,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