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四年級試題 >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六單元複習練習題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六單元複習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一、課文分析: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六單元複習練習題

 17.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長城》作爲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2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讚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蹟”。

 18《頤和園》採用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然後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部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擡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雲殿的壯觀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與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的讚美之情。

  19.《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情誼深厚。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着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20.《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友人元二將要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爲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情別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友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21.《搭石》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爲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一定會強烈地感染着學生的心,激發他們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爲他人奉獻的熱望。這也正是“搭石”於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

22.《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二、難句解析:

1.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扶着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這句話用詞準確精當,承上啓下,過渡自然。“站、踏、扶”這三個動詞是說作者已經身臨其境來到長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說作者被長城的雄偉氣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多少”表示無數,飽含作者無限的感慨;“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突出了長城之長,與開頭“一萬三千多裏”相呼應;“才”在這裏表示長城的建成是多麼的不容易。整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讚歎之情。

3.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畫舫”是指裝飾華美、專供遊人乘坐的船。這句話運用動態描寫,反襯出昆明湖水的靜。一個“滑”字,頗有情味,與前面一句“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相襯托,一靜一動,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靜。

4.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情誼深厚。“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也是兩位詩人分別之所。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要沿長江由西向東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說是“西辭”。“煙花三月”傳神地寫出了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景象。

(2)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句詩的意思是:我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孤帆”並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說詩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隻帆船上。“盡”字和“唯”字,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駐神馳的情形巧妙地展現出來。

(3)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這句詩點明瞭送別的地點、時間和環境氣氛。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溼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得更加翠色慾滴。

(4)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這兩行詩由寫景轉入送別:朋友,請再喝盡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陽關之後,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更”字表明酒已勸了多次、盡了多杯,這依依惜別之情雖隻字未提,但都見於言外。

5.

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凋零”指草木凋謝零落。這句話把年輕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開放就將凋零,讓我們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華的年輕人,如果不進行骨髓移植,就將結束短暫的生命,這也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骨髓移植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2)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

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纔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牀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爲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蒼白”“紅潤”這一組反義詞足以說明這一點。而臺灣青年卻並非因爲缺乏生氣而不得已躺在病牀上。他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爲他知道大陸18歲的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爲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後兩個“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將臺灣青年一心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

(3)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寶島臺灣與大陸雖然被臺灣海峽所隔,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這種血脈親情就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座用愛心架起的生命橋一定會永遠屹立在兩岸同胞的心中;這種血脈親情是生命的火種,必將愈燃愈烈,經久不熄,世代相傳。

三、課文內容填空:

1.

《搭石》這篇課文主要是讚揚了(

)。

2、讀着《搭石》這篇課文,一幅幅生動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 );急着趕路的路人,發現( );一行人走搭石,(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 )若是誰遇到老人,(

)

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年( )月( )日,( )青年小錢患有嚴重的白血病,( )青年冒着生命危險,捐獻骨髓,抵達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 )。

4、“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是( )

5、遠看長城,它像一條(  ),在(    )之間(  )。

6、多少勞動人民的(  )和(  )才(  )成這(  )、(    )的萬里長城。

7、截至2003年7月,我國已有(  )處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  )處,自然遺產(  )處,自然文化遺產共(  )處。

8、正前面,昆明湖(  )像一面(  ),(  )像一塊(  )。(  )、畫舫在湖面慢慢地(  ),幾乎不留一點兒(  )。

9、默寫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          )。

(          ),(          )。

10、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          )。

11、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  )是那(    ),前面的(    ),後面的(  )上去,(  )的聲音,像(  )的音樂;(    ),(    ),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12、那(    ),如同(    ),必將(    )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