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三試題 > 高三語文上冊期末考試試題(附答案)

高三語文上冊期末考試試題(附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一、古代詩文閱讀(27分)

高三語文上冊期末考試試題(附答案)

(一)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6分)

1、補寫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 人生如夢,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2) 元嘉草草, ,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

(4) ,朝不慮夕。(李密《陳情表》)

(5) ,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6) 小樓昨夜又東風, 。(李煜《虞美人》

  二.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教育公共服務的方式:民主協商對話

受傳統公共行政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起來的公共教育體制,都是由政府舉辦並向社會提供教育服務的,因而具有強烈的國家壟斷色彩。公民在向國家納稅之後,只能無條件地接受由政府設立的公立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他們對於公立學校提供的教育沒有任何發言權,只能被動地接受。此外,由於政府的壟斷,公立學校的辦學完全根據政府的計劃進行,而不必直接面對學習者的選擇和同行的競爭,對於家長和學生的教育需求可以置之不理。針對政府壟斷學校教育供給的局面和政府漠視家長和學生教育需求的狀況,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出“社會公衆是政府顧客”的理念,堅持“顧客至上”。認爲政府的職責就是根據“顧客”的需要提供迴應性的教育服務,要尊重並賦予顧客應有的權利,堅持“顧客導向”,以“顧客滿意”爲宗旨。

然而,新公共服務理論也認爲,與政府互動的並不簡單地是顧客,同時還是公民。與政府直接交易的人的確可以被視爲顧客,但從政府那裏接受一種職業服務——例如教育——的人則可以恰當地被稱之爲當事人、公民。公民不只是顧客,他們是“所有者或主人”。正因爲接受政府服務的人是“所有者或主人”,而不單純是“顧客”,因此,有權參與決定政府提供哪些公共服務。提供什麼樣的公共服務,以及以什麼方式提供公共服務等等,而不單單是處於服從、被動接受的地位。換言之,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應該堅持民主協商對話的方式。這就要求公共管理者積極迴應公民的要求,傾聽公民呼聲,方便公民選擇,鼓勵公民參與,部門績效評價以公民爲主體等。

教育領域的民主協商對話要求公民成爲教育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體,讓公民來參與教育決策的制定,讓公民和政府共享政策制定的權由;關注教育政策的迴應性,建立公民表達教育利益和訴求的暢通渠道,培養公民的教育責任意識。實踐還證明,只有注重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中的公衆參與,政策制定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政策的實施才具有效力。對政府而言,則應該致力於搭建舞臺。建立各種行之有效的、與公衆的溝通對話機制、社情民意反映機制和公衆民主參與的決策機制,以確保政府與公衆進行無拘無束、真誠的對話,共商教育公共事務應該選擇的發展方向,而不只是政府官員或公務員在主觀臆想。只有這樣,教育的公共利益屬性才能實現。

另外,作爲教育公共事務當事人的公民有責任主動關注教育發展狀況,參與政府的教育管理活動,在活動中推動教育的發展,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實現教育效能的最大化。通過政府與公衆良好的溝通對話機制,通過與政府的全面接觸,通過這種各方力量都能參與公共政策的計劃和決策的機制,可以使政府部門及時瞭解到公民的教育需求、願望和抱怨,獲得大量反饋信息,提高政府對外在環境的敏感度和迴應性,更好的改善教育公共產品和服務。同時,還可以提高公衆對公共事業的參與熱情,滿足公衆的尊重需求和表現需求,也使公衆加深對政府的認知、理解和忠誠感,形成政府與公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氛圍。

因此,在構建服務型政府的新背景下,教育的公共服務性要求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機關以民主協商對話的方式提供教育服務,同時致力於建立各種行之有效的、與公衆溝通對話的機制。這樣做,才能推動政府對教育負起責任,同時滿足和尊重了公民合理的教育需求,形成了公民和政府之間的良好信任與合作關係,共同促進教育的發展。

(摘自《教育與管理》2014第9期)

1.對於“教育公共服務”必須“民主協商對話”的理由,下列分析不當的一項是(3分)

A.二戰以後,由政府舉辦的公共教育體制,在向社會提供教育服務時,有強烈的國家壟斷色彩。

B公立學校由於政府壟斷,只需根據政府計劃辦學即可,不必直面學習者的選擇和同行競爭。

C.由政府壟斷的教育,漠視家長和學生的教育需求,不符合新公共服務理論“顧客至上”觀念。

D.公共教育的服務對象,不僅僅是顧客,還是公民,是主人,有權選擇教育服務的內容和方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在傳統公共行政的影響F,公民只能被動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務,無從主張自己的教育需求。

B.在教育公共服務中,公民不只是與政府進行直接交易的顧客,還是納稅後接受政府職業服務的主人。

C.在教育領域實行民主協商對話,必須讓公民作爲制定與實施教育政策的主體,享有教育政策決定權。

D.公民參與教育決策,不僅要有權力意識,還要有責任意識,要主動關注、推動、促進教育事業發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教育公共服務領域,應該消除傳統公共行政國家壟斷的影響,堅持新公共管理理論構建服務型政府的理念,

B.實踐證明,如果不讓公衆參與教育政策的制定,那麼教育政策就沒有合理性與合法性,實施起來就沒有效力。

C.要想實現教育的公共利益屬性,政府就必須搭建舞臺,確保與公衆就教育公共服務的發展方向進行真誠對話。

D.政府與公衆良好的通對話機制,可以改善教育公共產品和服務,最終目的是使公衆加深對政府的忠誠感。

  三、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張洽字元德,臨江之清江人。洽少穎異,從朱熹學,自《六經》傳注而下,皆究其指歸,至於諸子百家、山經地誌、老子浮屠之說,無所不讀。熹嘉其篤志,謂黃幹曰:“所望以永斯道之傳,如二三君者不數人也。”

時行社倉法,洽請於縣,貸常平米三百石,建倉裏中,六年而歸其本於官,鄉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鬆滋尉。湖右經界不正,弊日甚,洽請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於是令民自實其土地疆界產業之數投於匱,乃籌核而次第之,吏奸無所匿。其後十餘年,訟者猶援以爲證雲。改袁州司理參軍。有大囚,訊之則服,尋復變異,且力能動搖官吏,累年不決,而逮繫者甚衆。洽以白提點刑獄,殺之。有盜黠甚,辭不能折。會獄有兄弟爭財者,洽諭之日:“訟於官,冒法以求勝,孰與各守分以全手足之愛乎?”辭氣懇切,訟者感悟。盜聞之,自伏。

郡守以倉廩虛,籍倉吏二十餘家,命洽鞫之,洽廉知爲都吏所賣。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嘗於倉不獲,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銳未可嬰,姑系之,而密令計倉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數歲之中所入已豐於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過乃可免。”守悟,爲罷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縣。一日謁告,聞獄中榜笞聲,蓋獄吏受賕,乘間訊囚使誣服也。洽大怒,亟執付獄,明日以上於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於敬,故以“主一”名齋。平居不異常人,至義所當爲,則勇不可奪。居閒不言朝廷事,或因災異變故,輒顰蹙不樂,及聞一君子進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則喜見顏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節選自《宋史張洽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數歲之中所入/已豐/於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數歲之中所入/已豐於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數歲之中所入/已豐/於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餘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數歲之中所人/已豐於昔,由是觀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無罪之家也/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傳注是指用來闡釋經義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於解說古言使人容易通曉。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譯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義,文中指佛教。

C.倉廩在古代是指儲藏穀物的倉庫,它是專爲災荒之年用於賑濟百姓而設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種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額,再塗上墨,因此也稱作“墨刑”。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洽潛心學問,深得老師賞識。他探究《六經》傳注等典籍的奧妙,閱讀諸子百家、山經地誌等書;他跟從朱熹讀書,志向堅定,得到朱熹的讚賞。

B.張洽善於變革,百姓因而受惠。當時施行社倉法,他向縣裏請求,借米三百石,在裏中設立糧倉,鄉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決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張洽堅守正義,辦事講究策略。在袁州期間,他親自審訊翻雲覆雨的大岡犯和狡猾的盜

賊,將二人殺掉;他運用計策懲辦了貪婪的都吏。

D.張洽敢於擔當,爲朝廷分憂。凡是遇上按義理應當去做的事,他就奮勇向前;凡是遇到

災異變故,他就悶悶不樂;而當聽說士大夫們直陳朝廷得失,他就喜形於色。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訟於官,冒法以求勝,孰與各守分以全手足之愛乎?(5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嘗幹於倉不獲,故以此中之。(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雨夜讀書

[宋]陸游

一燈如螢雨潺潺,老夫讀書蓬戶間。

但與古人對生面,那恨鏡裏凋朱顏。

功名本來我輩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慳?

君看病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8.首聯描寫出一幅怎樣的圖畫?請簡要說明。(5分)

9.詩歌裏蘊含哪些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勸學》中說自己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學習收穫大的兩句是“__,___。

(2)《氓》 -詩中表現女子對氓因婚事推遲而進行的解釋的詩句是:“____, ”,表現女子的善良、天真。

(3)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古代英雄叱吒風雲、馳騁疆場的名句是“ , ”。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隱瞞

石磊

中午時分,忽然,一輛寶馬名車停在我的鋪門口,下來一位四十多歲的.貴婦人。這人我認識,住在我的樓上,叫尚海英。海英一進來就對我說:“老王,我想爲我媽鑲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錢?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兩百元。”我回答海英說。

“老王,你看這樣行嗎?我想給我媽鑲一兩百元的,你當她的面說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對我說。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問:“海英,你家有的是錢,幹嗎這樣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媽已六十多歲,鑲那麼好的牙幹嗎?說不定,鑲上不幾天她就……”

海英後面的話沒有說出來,但我知道她後面想說的是什麼話。我用有點鄙視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願地說:“好……好吧!”

“老王,就這麼說,咱們是好鄰居,你可得替我隱瞞。下午,我帶她來做牙模。”海英說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樓下的夏玉瑩騎着一輛單車來了。玉瑩笑着問我說:“王醫生,我想爲我媽鑲一口牙。我媽這人真是的,怎麼叫她,她都不來。好的牙多少錢?最差的又多少錢?”

我看了看玉瑩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樣?但我轉念一想,玉瑩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學教師,兩個兒子都在讀大學。於是,我還是很和氣地說:“林老師,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來元。”

“王醫生,媽爲我們操勞了一輩子,每次看到她吃東西,我的心裏很不是滋味。你幫我鑲一口最好的牙給她吧,我媽很心疼錢,但你得跟她說是一百來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鑲。”玉瑩十分認真地對我說。

我聽到玉瑩這話,內心很是感動,但故意用海英的話對她說:“林老師,你媽不都七十多歲了嗎,鑲那麼好的幹嗎?說不定,鑲上不幾天她就……”

玉瑩用驚訝的目光看着我,不滿地說:“王醫生,你怎麼說這話?”

我知道我說錯了,歉意地對她說:“夏老師,我是跟你開玩笑的。”

玉瑩走時,又鄭重對我說:“王醫生,這事就拜託你了,千萬別讓我媽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會來的。”

真是無巧不成書。幾天後,尚海英帶着媽媽來了,夏玉瑩也帶着媽媽來了。尚海英的媽媽叫她尚媽媽,夏玉瑩的媽媽叫她夏媽媽。因爲是同一棟樓,彼此都認識。尚媽媽問夏媽媽:“大姐,你鑲多少錢的牙?”

“我……我……我……本來不想鑲牙,都七十多了,還鑲什麼牙,可玉瑩就是不肯。”夏媽媽回答說。

“我是問你鑲多少錢的?”尚媽媽又問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塊的就行了,都這把年紀了。”夏媽媽有點不好意思地回答說,她不是錢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婦在他們的面前沒有面子。

“什麼?一百多塊的?一百多塊的還不跟紙糊的一樣,我的兒媳婦就給我鑲五千多的!”尚媽媽頗爲得意地說。

海英有點用質問的口氣,對玉瑩說:“夏老師,你怎麼給夏媽媽鑲這種牙,你要是沒錢,跟我說一聲。老王,你說是不是?”

海英的話,我裝着沒有聽見。玉瑩理了理劉海,有點尷尬地說:“將、將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語說了一句:“真作假時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媽媽卻安慰兒媳說:“瑩,她們的話,你別往心裏去。她家有的是錢,咱們一百元要相當她們的五十萬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對她們婆媳說什麼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這口牙鑲好,不然,我就對不起玉瑩的那份孝心。

一個星期後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裏休息。尚媽媽和夏媽媽到我家來跟我的媽媽聊天。聊來聊去,她們聊起了牙。尚媽媽問夏媽媽說:“大姐,你的牙好使嗎?”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輕時的牙齒一樣。”夏媽媽喜形於色地說。

“這就怪了,你一百多塊的牙那麼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卻差得很。會不會給小王搞錯了?”尚媽媽有點懷疑地說。

“讓我給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媽媽對尚媽媽說。

媽媽一看到尚媽媽那口牙,就肯定地說:“錯了,這牙是便宜的牙。”媽媽說完又對夏媽媽說:“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媽媽一看到夏媽媽的牙又說:“你這口牙可是好牙,搞錯了,搞錯了。”

媽媽走進我的房裏,把我叫了出來,當着她們的面質問我:“她們的牙是怎麼回事,會不會搞錯了?”

我本想爲她們繼續隱瞞,現在看來,不說出實情不行了。於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訴她們。

三位老人聽後,都十分吃驚……

(選自2014年第3期《北京文學》)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小說以樸實的語言敘述了兩個兒媳婦各爲自己的婆婆鑲牙的故事,表現了兒媳婦對婆婆的孝心,反映了當前的一些社會風尚。

B.小說善於通過人物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雖然海英和玉瑩的言語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達的內心情感卻完全不同。

C.說“真作假時假作真”這句話,是因爲“我”實在看不慣海英和玉瑩的做法,包含着“我”對海英的強烈不滿和對玉瑩的無限同情,

D.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印證了“真是無巧不成書”這句話,文中的幾次巧合,增加了小說情節的真實性,使故事情節順理成章。

E.“我”本想替海英和玉瑩永久地保存祕密的,但媽媽當着兩位老人的面質問“我”原因,“我”只好違揹着自己的良心說出了真相。

(2) 小說中的“我”在文中有什麼作用?請簡要概括。(6分)

(3) 小說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請找出並簡要分析。(6分)

(4) 本文標題爲“隱瞞”,有人認爲也能以“真相大白”爲標題,你認可哪一個?請闡明理由。(8分)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頭禪是:“注意了,留一條縫隙。”木工講究疏密有致,粘合貼切,該疏則疏,不然易散落。時下,許多人家裝修房子,常常出現木地板開裂,或擠壓拱起的現象,這就是太“豐滿”的新*課*標*第*一*網緣故。高明的裝修師傅則懂得恰到好處地留一條縫隙,給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間,便可避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高三語文期末答案

1.(1)一尊還酹江月 (2)封狼居胥

(2)滿地黃花堆積 (4)人命危淺

(5)落霞與孤鶩齊飛 (6)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1.A2.C3.D 4.D5.C6.C

7.(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來求取贏得官司,怎麼比得上各守本分來保全手足之情呢?

(2)都吏是這個州的大蛀蟲,他曾經想插手糧倉未能如願,因此用這種辦法來中傷管理糧倉的官吏。

8.寫出一幅幽靜的“雨夜讀書”圖。(2分)深夜,簾雨聲淅瀝。簾內一燈如豆。陋室燈下,衰老的詩人正沉浸在古書裏。(3分)

9.①感嘆青春凋零,人生遲暮。詩人對鏡自照,見容顏衰老,倍感遺憾。

②傷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我這樣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艱,上天對我太吝嗇。

③依然堅守志向,渴望建功。雖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騏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邊塞建功立業。(每點2分)

10.(1)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2)]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3)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11.(1)答B給3分,答D給2分,答A給1分;答C、E不給分。

(2)①小說中的“我”是小說的敘述者與情節的連接者,是小說的線索人物。②推動情節發展。小說都是從“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而展開的。③有助於展示人物性格特點。“我”的心理和語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開事情的真相。

(3)①海英和玉瑩出場的對比。海英是開着寶馬來的,玉瑩是騎着單車來的。②海英和玉瑩做法的對比。海英有錢而給婆婆鑲便宜的牙,玉瑩沒錢卻給婆婆鑲貴的牙。③海英和玉瑩心靈的對比

(4)觀點一:以“隱瞞”爲題好。①小說主要通過海英和玉瑩的言行,展示二人對待老人的不同內心世界,藉以表現要真誠對待老人的主題。②設置懸念,能吸引讀者去追問“隱瞞”什麼,從而引起閱讀的興趣。③“隱瞞”是貫穿小說的大部分情節,以“隱瞞”爲標題,可與內容更吻合。如果改爲“真相大白”就顯得太直白,也沒有上述優點了。

觀點二:以“真相大白”爲題好。①“真相大白”這個標題能激起讀者的興趣,從而引起閱讀的慾望。②小說的情節都是爲“真相大白”做鋪墊的,用“真相大白”做標題,更切題。③“真相大白”與文章的主題有着密切的聯繫,正是通過“我”的揭示,小說的疑團才得以揭開,小說的主題才得以彰顯。而用“隱瞞” 做標題就沒有上述優點了

四.【思路導引】 如何確定“縫隙”這個喻體所蘊涵的意義呢?先看關鍵詞“縫隙”的含義,木匠和裝修師傅所說的“縫隙”,都是指一種空白,一個狹窄的空間,其作用巨大——能調節因爲環境冷熱乾溼壓力等變化帶來的膨脹和收縮(如水泥路面的縫隙),從而使整體結構不發生改變。由此及彼,可知“縫隙”應該比喻的是一種可供迴旋、可供調節的“餘地”或“空間”。

“留一道縫隙”,關鍵在於一個“留”字。爲什麼要“留一道縫隙”?如何才能“留下一道縫隙”?應該在哪些方面“留下一道縫隙”?如此一問,思路定然大開。

1.藝術創作上追求含蓄,留給別人想象的空間,反而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歐亨利式的結尾”“冰山原則”“留白”等;

2.處理生活中的摩擦時,給別人留下縫隙。對別人寬容也是對自己寬容,爲自己留後路;

3.朋友、夫婦之間留縫隙,是尊重和愛的表現;

4.給持不同見解者留縫隙,可形成思想的兼容;

5.保護環境:有限度地開發自然資源,給後代留下發展的縫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