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二試題 > 2017蘇教版高二下語文期末試卷

2017蘇教版高二下語文期末試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2017蘇教版高二下語文期末試卷】

一、語言文字應用(共24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2017蘇教版高二下語文期末試卷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馴服(xùn) 毗鄰(pí) 宅邸(dǐ) 紆尊降貴(xū)

B.痙攣(luán) 商埠(fù) 皺襞(bì) 一哄而上(hòng)

C.犄角(jī) 憂悒(yì) 肖像(xiào) 冰冷砭骨(biān)

D.鬈髮(juán) 瞥見(piē) 捱罵(ái) 千刀萬剮(gu?)

2.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這棵樹在冬天的夜晚獨自屹立在空曠的田野上,樹葉緊緊合攏起來,像一根空蕩蕩的桅杆樹立在整夜不停地滾動着的大地上。

B.在低垂的、晨光熹微的穹蒼下,幾隻寒鴉在禾捆乾燥棚的屋脊上酣睡,老爺凝望着綠油油的冬麥地,地裏闃無一人,只有幾頭牛犢在田間遊蕩。

C.他跨海來到非洲,隻身穿越茫茫無際的撒哈拉沙漠,一路奇遇疊出,命運給了他種種啓示,而夢想始終指引他策馬前行。

D.人類忙碌的世界,彷彿停止了一切活動,驀然間它變幻成一座可怖且孤寂的塑相。那時辰,在炎熱炙人的遼闊無垠的天空下,唯有一個無言的大自然和她面對面靜坐着。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A.千萬不要把小說的虛構看得簡單了,偉大的虛構,可以洞見一個非凡的世界,這可能是其他文體很難達到的。

B.湯顯祖在《牡丹亭》裏詠“如花美眷”,唱“似水流年”,孰不知如花美眷最怕那似水流年,此時哪怕再和美,都可能潛藏着變數與危機。

C.微消費的興起,帶動手機支付以風馳電掣的速度增長。截至2013年2月,使用手機支付的網民數量已達4.5千萬人次。

D.2013年1月發生在陝西富平的農民工下跪討薪事件豈能懸而不決?因爲此事涉及2600多名農民工,政府不能讓他們黯然神傷地回家過年。

4.下列各句中,語意明確、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據稱,各大商業銀行限制信用卡在支付寶網上交易的主要目的是爲了防止套現可能產

生的呆壞賬風險,爲此商業銀行出臺了一系列新措施。

B.雖然中美之間有關軍費預算、亞洲地位的確定等諸多問題對駱家輝相對陌生,不過其

出任駐華大使,表明奧巴馬政府更關注經貿事務,也更加務實。源:駐大使

C.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他的小說中融入了自己獨特的主觀感受、天馬行

空般的敘述以及陌生化的處理,塑造出了一個既現實又神祕的世界。

D.如果將平均主義 推廣到分配領域,否認人的差異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只會扼殺人的

積極性,不利於社會公平的真正實現,最終阻礙社會的發展。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某些漢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的寫法。

①民間的書寫者出於某種考慮,將“荼”減去一筆,這就成了“茶”字

②隨着飲茶習俗的推廣,“荼”字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

③“荼”簡寫爲“茶”,漢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寫作“荼”,這恐怕不是我們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爲飲品,我們都很熟悉

⑥“荼”有多個義項,“茶葉”義是其中之一

A.⑤④⑥①③②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6.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篩選信息,給“拍客”下定義。不超過50個字(5分)

互聯網時代出現了這樣一羣人。他們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中擇取社會“熱點”,用手機、數碼相機或數碼攝像機等數碼設備拍下圖像或視頻,用來表達對百姓生活和人文歷史的理解與思考,然後以發彩信或電子郵件的方式,上傳到網絡分享、傳播。他們被稱作“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攝影技術,婦孺皆可,老少皆宜。

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寫兩句話,要求使用的修辭手法及句式與示例相同(保留“送你的時候”)(4分)

送你的時候正是金秋,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

送你的時候

送你的時候

二、現代文閱讀(共29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9分)

“微博粉絲”的興起與媒體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受“粉絲”自身心理因素的驅動。美國社會學家卡茨認爲:人們接觸和使用傳媒的目的都是爲了滿足自己的社會、心理需要。“微博粉絲”的出現也是源於這個羣體的特定需求。“微博粉絲”對於名人的關注很大程度上與傳統“粉絲”相類似,是爲了追逐體育明星、影視明星和媒體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體現了大衆的夢想,並且爲大衆建構了生活的幻象。“粉絲”通過微博通信進行信息溝通,不再單純通過大衆傳媒來獲取名人信息,而是通過類似直接的接觸途徑爲自身帶來直接的媒介體驗,甚至於對自己產生認同。所以,“粉絲”關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滿足情感的自我需求,並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認同。

勞倫斯•克羅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絲’對於某些實踐與文本的投入使得他們能夠對自己的情感生活獲得某種程度的支配權,這又進一步使他們對新的意義形式、快感及身份進行情感投入以應對新的痛苦、悲觀主義、挫敗感、異化恐懼及厭倦。”換句話說,“粉絲”對偶像“評論”,爲其爭取人氣,照亮星途,既能獲得一種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滿足,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實現。

關注機構官方微博和權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實粉絲”雖然不像其他“粉絲”那樣狂熱,但也是爲了滿足自身對信息的需求而成爲“粉絲”的。我國幾個門戶網站微博開通以來,吸引了很多官方機構的入駐,這些微博上的信息無疑爲關注它們的“粉絲”提供了更爲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同時也爲“粉絲”節省了購買此類信息的人力和財力,而一些具有休閒娛樂特色的微博也爲大衆“粉絲”提供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傳統的“粉絲”羣體和社團要獲得有關“粉絲”客體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藉助電視娛樂節目、廣播和報紙的娛樂板塊,或者是“粉絲”團能夠接觸到的明星的領導層提供的消息。微博的產生無疑捨棄了第三方這一環節,“粉絲”只需通過關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時接收明星發佈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進行“評論”,這就給“粉絲”創造出一種與名人直接互動交流的錯覺。“粉絲”在這種錯覺之下認爲自己與名人多了一層社會關係,是熟悉的雙方的彼此關注。

8.下列對本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微博粉絲”通過關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發表評論,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實是建立在心理錯覺之上的快感體驗。

B.“微博粉絲”精通現代媒體技術,熱衷於使用微博、關注微博,以此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

C.關注機構官方微博和權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實粉絲”對“粉絲”客體的態度,通常比專門追星的“微博粉絲”要冷靜務實。

D.根據勞倫斯•克羅斯伯格的觀點,“粉絲”對偶像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調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9.根據本文內容,下列推斷不合理的一項是

A.微博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信息傳播與接受方式,它對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會產生一定影響。

B.與傳統“粉絲”相比,“微博粉絲”明星造勢的手段和途徑更爲多樣,他們的力量與作用也會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視。

C.目前我國許多官方機構入駐著名門戶網站,開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來擴大自身影響,促進社會信息及時發佈。

D.“微博粉絲”到某明星的音樂新專輯發佈會現場與明星面對面互動交流,有別於傳統“粉絲”與偶像的交流方式。

10.概括“粉絲”關注微博的原因。(3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題。(20分)

小鳥

[法國] 吉·塞斯勃隆

在巴黎法蘭西學院的一個院子裏,長滿了葡萄藤,這讓整個院子看起來像個祕密花園。這些葡萄藤在陽光下,慢悠悠地爬上院子的紅牆,有的還延伸到了窗戶,把窗臺裝扮得清新怡人。正對着窗戶,從葡萄藤中間露出一段管子,正好有一握粗,那純白的外殼隱藏在深綠的葡萄藤中,遠望去像碧天裏的一顆星星。總之,它悄悄地藏在葡萄藤中,誰也不知道它通到哪兒,用來幹什麼。可是,有一隻小鳥每年都來這兒做窩,它待在裏面剛剛合適,就像一粒子彈裝在槍膛裏似的。它彷彿呆在它自己的王國裏,感到很安全,很清淨,還常常探出腦袋,用嘴玩弄一下葡萄藤,然後試試嗓子,接着就從早到晚都放開嗓子唱起歌來。附近一間辦公室裏有個年老的辦事員,總開着窗戶諦聽。每天上午,他第一件事就是開窗,而下班前,他最後一句話就是對鳥兒說聲再見。

可是,有一天,工人來修理滑落在牆上的檐溝。“您爬上去以後,把那段管子給拔下來,它什麼用也沒有!”於是,鳥兒飛到別的地方藏身去了。在窗子邊辦公的那個老頭兒覺得很不舒服,工作沒精打采。過了好幾天,他俯身到窗外,用手撥弄葡萄藤,才明白爲什麼自己這麼難受,這麼陰鬱……

“見鬼!見鬼!”

他擦了擦腦門子。“見鬼!見鬼!”他在這裏工作四十年了。四十個春秋,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每天要寫同樣多的公文,每天有同樣多的記錄要歸檔,同樣多文件要研究……四十年啦,而今天……

他摘下眼鏡、小圓帽和套袖,沒有對他的同事們解釋(他怕一提起來就發火),徑自下了樓,打算去管理處訴苦。可是,走到半路他覺得自己心中的委屈似乎有些孩子氣,而且這麼做也決不會使他再聽到小鳥的歌聲。他又從原路返回辦公室。一整天都壓着一股火,還早退了二十分鐘——四十年來,這還是第一次。

過了不久,老公務員再也忍受不了這漫長、無聊的日子,便要求退休。不巧的是,只有他認識同辦公室的那位女同事的筆跡。在發生了幾次差錯以後,那位女職員也不得不辭職。可是,二十年來,她說什麼話都變成了習慣,對面那位職員雖然耳聾,只要看看她的.嘴脣怎麼動就知道她說什麼。現在聾子失去了唯一的翻譯,不能繼續工作了,只得接着告退。

然而,只有聾子一個人知道檔案的分類法。他走了之後,檔案出現了混亂,接手的人因此被解僱——當然並不是沒有爭吵,而是在這古老的房頂下發生了一起最爲激烈的口角——該辦事員工作效率很高,可是性情暴躁。他哥哥爲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也一起離職了,因爲他們是科西嘉人。

那位老兄十分高傲,說走就走,完全沒有把工作交代一下。他本來是負責檢查學士院房屋維修情況的。這幢房子年久失修,已經破舊不堪了。十月下雨的時候,房頂的檐溝壞了,雨水從天花板滲了進來,地板塌了,牆壁裂了縫。從外表看,並沒有什麼變化,要不是一個人得病死了,一切還都看不出來。

房屋破壞的情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彌補。於是,人們扛來一個大型腳手架,靠在不太結實的牆上,把快塌的牆都推倒了。

經過了幾個世紀的冷遇,官方的建築師忽然發現樓裏有許多閣樓間、貯藏室和祕室——按他們的說法有許多“浪費了的地方”。文化部認爲自己的房子太擠,揚言要把這座大樓撥歸他們使用,法蘭西學士院當然不答應。一大羣法學家和典籍學家紛紛研究大樓的所有權,撰寫回憶錄。另一方面,人們又畫了許多平面圖,就這一爭執交換了各種顏色封面的公文。也就在這個時候,維修工作中斷,連腳手架也開始搖晃起來了。

官司一直打到內閣。內閣聲稱若干年之後才宣佈判決。有時候,夜裏有幾塊隔板掉了下來,幾段不結實的牆坍塌。

也有時候,一位很老的老先生——看門的彷彿還能認出他——走進院子裏,一面搖着頭,一面長時間地觀察這座破敗的大樓。還有時候,一隻非常小的鳥兒,唱着歌從這堆廢墟上飛過。

(選自《世界微型小說名家名作百家經典》有刪改)

11.小說第一段中的場景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3分)

12.請簡要分析小說中老公務員的形象。(3分)

13.小鳥飛走後,發生了一系列事情,請賞析這部分情節設計的妙處。(4分)

14.小說結尾頗有意蘊,請作賞析。(5分)

15.這篇小說帶給你哪些思考?請結合作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5分)

三、古代詩文閱讀(共37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9分)

邪正辨

曾鞏

正者一,邪者十,烏知正者之爲正,邪者之爲邪歟?曰:考其實焉爾。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與行果正也,猶曰無乃其跡然歟?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與行果邪也,亦曰無乃其跡然歟?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盡於是也。孰謂未盡?任與責之之謂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見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則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見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則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終而質其效。不戾於其始也有賞,戾則有咎。未至於其終而質其效,賞與咎無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與責之之術如是也。故正者得盡其道,邪者不得其間於冥冥之間,於計也素定,於信用也不輕以蔽,於號令也一,於賞罰也明,於治也幾矣。考之其實爾,此之謂也。

不知正者之爲正,邪者之爲邪,豈異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勝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則未嘗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則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終而質其效。正者賞與咎耶?則未嘗也,其於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盡其道,邪者得間之於冥冥之間。於計無必定也,於信用輕以蔽也,於號令也二,於賞罰也不明,於治也疏矣。正與邪兩尊焉,一日而有敗,烏有職其責者歟?

或曰:“大賢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實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實者,不以大賢之爲賢,大佞之爲佞,或無其跡歟?吾固言之也,無其跡則孰由而知之歟?必也本其情之謂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實矣豈不可歟知不循其跡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賢與佞顧非不可歟?然則子之言者,惡其跡之難知也。吾云爾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鮮矣。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戾於其始也有賞 戾:妨害

B.賞與咎無所委焉 委:依託

C.則必置之 置:放棄

D.烏有職其責者歟 職:職責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烏知正者之爲正 此天之亡我

B.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 則譴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必也待其終而質其效 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

D.於信用也不輕以蔽 良庖歲更刀,割也

18.下列對原文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主要論證辨明邪人、正人的方法和對待邪人、正人的態度,認爲要確定一個人的正邪時,一定要注意既不輕信別人的論斷,也不輕信其外在的言行。

B.作者認爲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麼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麼地方,在本質上都是因爲不善於去考察分辨罷了。

C.作者認爲既能明辨邪正,就應當善於任用方正的人,並責成他治理好國家。而做到這點並不難,正者往往取勝。

D.文章採用了正、反兩方面重複論述的形式,從而使其觀點得到了反覆強調。在論述過程中,又時時以問句點明其所論之旨。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實 矣 豈 不 可 歟 知 不 循 其 跡 又 不 本 其 情 而 欲 知其 賢 與 佞 顧 非 不 可 歟?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⑴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3分)

⑵或曰:“大賢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實也。”(4分)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21-22題。(7分)

清 明 ①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②,士③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 注】①此詩作於詩人被貶宜州期間。②《孟子》中有一則寓言。說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後留下的酒飯,回家後卻向妻妾誇耀是別人請自己吃飯。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時晉人。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後拒絕做官,隱居綿山被燒死。

21.請結合詩歌首聯、頷聯說說哪些內容體現出“清明”時節的特徵?(3分)

22.詩歌的頸聯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4分)

(三)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題。(5分)

①孟 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盡心章句下》)

②孟子曰:“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23.兩則材料都體現孟子怎樣的政治思想。(2分)

24.簡述兩則材料哪些內容對當代政治還有借鑑意義。(3分)

(四)古詩文默寫。(6分)

25.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選3小題)

(1)五步一樓,十步一閣;__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勢,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宮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3)故其爲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歐陽修《秋聲賦》)

(4)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

。(王勃《滕王閣序》)

(5)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________________,考之行事,________________。(司馬遷《報任安書》)

四、作文(60分)

26.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最近,一篇題爲“原來這些名言還有後半句”的文章在網上引起了熱議。文中列出了許多常掛在人們嘴邊的名言的完整句,還原了這些名言原本的意思,顛覆了很多網友以前的認識。

比如愛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其實後面還有半句:“當然,沒有那1%的靈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過是汗水而已。”

又如盧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其實後面還有半句:“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爲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又如《論語》中的名言“三思而後行”,其實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認爲做事不能過於謹慎多思,考慮兩次就可以行動了。

綜合上述材料,結合你的所感所思,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語文參考答案

1.C(A紆尊降貴yū B商埠bù D鬈髮quán)

2.B(A樹立——豎立 C奇遇疊出——奇遇迭出 D塑相——塑像)

3.B(A洞見,很清楚地見到。 B孰不知,誰不知道,往往用於反問句,表示誰都知道;此處應該用“殊不知”,表示竟然不知道。 C風馳電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風吹電閃一樣。 D懸而不決,一直拖在那裏,沒有得到解決。)

4.D(A句式雜糅,“的主要目的”和“爲了”保留其一; B不合邏輯,主客顛倒,“對駱家輝相對陌生”應該改成“駱家輝對中美之間有關軍費……問題相對陌生”; C搭配不當,“融入”和“敘述”“處理”不能搭配,應該在“天馬行空”前加上“採用”,在“處理”後加上“方式”。)

5.(3分)C(題幹中給出的最後一句提到漢印,所以與之相鄰的應是3;由45兩句中“不是我們人人都知道”“很熟悉”可知這兩句應爲相鄰句,順序爲54;再依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即可確定答案。)

6.(5分)拍客是互聯網時代一羣擇取社會“熱點”拍成圖像和視頻來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思考 並上傳到網絡分享傳播的人。

(給分點:下定義的結構1分;擇取熱點1分;圖像或視頻1分;理解與思考1分;上傳網絡1分。)

7. (4分)參考示例:送你的時候正是清晨,你的身影是鳥,我的目光是森林;送你的時候正是初晴,你的身影是虹,我的目光是天空

(給分點:仿句要做到一是形似,仿寫出的句子必須符合這一結構,2分;二是神似,內部關係上要與原句一致,原句中金秋是時間,帆和河流間的關係,2分。)

8.答案:B。解析:B項中“精通現代媒體技術”的表述不妥。此項中提出“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是“微博粉絲”關注微博的目的,但原文中,“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只是“微博粉絲”關注微博的次要目的。

9.答案:D。解析:D項的推斷屬於曲解文意。原文最後一段倒數第三行指出“粉絲在微博下進行評論,給粉絲創造出一種與名人互動交流的錯覺”說明“微博粉絲”的交流應該不是“面對面”的交流方式。

10.答案:(1)“粉絲”關注微博是爲了滿足情感的自我需要,並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認同。(2)“粉絲”關注機構官方微博和權威人士微博,是爲了滿足自身對信息的需求。(共3分,答出一點2分,兩點3分)

11.參考答案:①營造了寧靜、和諧的氛圍;②與下文混亂的事態、破敗的廢墟形成鮮明的對比;③爲小鳥飛走後,老公務員感到憂鬱、煩躁、無聊而最終辭職作鋪墊。評分標準:答出一點得1分。

12.參考答案:①他每天喜歡諦聽小鳥的歌聲,說明他是個有生活情趣的人;②四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從不遲到,可見他是個工作認真嚴謹的人;③他習慣模式化的生活,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說明他是個固執古板的人。評分標準:答出一點得1分。回答“脾氣暴躁” “懦弱” “念舊”,均不得分。因爲答“脾氣暴躁” “懦弱”“念舊”,只是答出了其性格固執古板特點的淺層表現。正是因其固執古板的特點,他纔會因一隻小鳥的飛走聽不到鳥叫而“脾氣暴躁”,纔會壓抑內心的委屈而顯得“懦弱”,纔會在多年後還回來長時間地觀察他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破敗的大樓,顯得很“念舊”。所以答“脾氣暴躁” “懦弱”“念舊”均不得分。

13.參考答案:①小鳥飛走以後,老公務員離職,導致單位裏的相關工作人員因工作失誤相繼離職,既而因各部門的工作流於表面而導致房屋因沒有及時檢修而坍塌。②體現了事物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的特點;③情節設計環環相扣,吸引了讀者眼球,使小說產生戲劇化的效果;④形象地放大了小鳥離開後產生的混亂及嚴重後果,引發深思。評分標準:概括情節1分,答出效果一點得1分。

14.參考答案:①小說結尾再次提及老公務員和小鳥,在結構上首尾呼應;②老公務員和小鳥再次出現,但昔日寧靜和諧的院子如今已經成爲一片廢墟,給人一種今非昔比的強烈反差(對比)之感;③小鳥“唱着歌”,傳達出一種歡樂之感,與“廢墟”的落寞之感也形成了對比與反差,具有強烈的諷刺意義。④強調“看門的彷彿還能認出他”說明一切巨大改變只是發生在短時間內,強調“很小的鳥兒”,寓意着一個小小的改變竟然帶來了如此嚴重的後果,從而產生極大的震撼。評分標準:答出第一點得1分,答出第二點或第三點得2分,答出第四點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

15.參考答案:個體角度:①人可以有習慣,但不能過分依賴習慣,而陷入一種固定的生活模式中,否則將無法面對生活中的一點小變故。②一隻小小的鳥兒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提醒我們應該注重生活中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在生活中要注意細節的作用,因爲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社會角度:政府部門崗位設置古板,導致工作效率低下,過分注重做表面工夫,導致本質性的問題不能解決。哲學角度: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問題,要以聯繫的觀點、發展的觀點深入表象之下,發現深層次的漏洞,及時補救,才能阻止最壞結果的出現。評分標準:答出一個角度得 2分,答出兩個角度得4分,答出三個角度得5分。其它理由,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16.D(應爲“承擔職責”)

17.A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B連詞,表目的/介詞,用; C連詞,表承接/連詞,表並列; D句中語氣詞,錶停頓 /句末語氣詞,表判斷)

18.C(“而做到這點並不難,正者往往取勝。”錯,應爲“而做到這點並不容易,邪者往往取勝”。)

19.本其情/是亦考其實矣/豈不可歟/知不循其跡/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賢與佞/顧非不可歟?

20.⑴一定還要弄清他的真實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這就是方正的人了。(本、情、斯各1分。)

⑵有人說:“大賢人、大奸佞這兩種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實質。”(或、佞、其實各1分,句子通順1分)

參考譯文:

有一個方正的人,有十個奸邪的人,怎麼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麼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麼地方呢?回答道:“考察他的實質就是了。有人說:“某人是個方正的人。”一定要考察他,如果那人的言論行動果然是方正的,還要說不會是表面現象?一定還要弄清他的真實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這就是方正的人了。有人說:“某人是個奸邪的人。”一定也要考察他,如果那人的言論和行動果然奸邪,也還要說會不會是表面現象如此呢?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實用心,用心果真是奸邪的,這就是奸邪的人了。

或許只到這一步還不夠。怎麼說還不夠呢?我是指的任用和責成。方正的人說:“國家還沒有治理好。”根據國家的情況考察,看到確實還沒有治理好,爲什麼不任用他去補救那些還沒有治理好的地方呢?奸邪的人說:“國家已經治理得很好了。”那麼就得想一想,我們的國家恐怕還沒有治理好。方正的人說:“用這些辦法可以使國家得到治理。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願望去考察,看出他的辦法確實可以治理好國家,爲什麼不用他的辦法呢?奸邪的人說;“他的辦法不可用。”那麼就得想一想:我考察過,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實施的結果再評議他的成效。如果一開始似乎沒有什麼妨害就行賞,有了妨害就怪罪,沒有等到她施行的結果而去評議其成效,賞與罰就都沒有依據。不隨便更改當初的決定,任用和責成的方法就是如此。這樣,方正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讓他的挑撥離間得逞。在決策上要連續穩定,在信任使用上既不輕率,也不受人矇蔽,發號施令要前後一致,賞罰要分明,那麼治理好國家,便差不多可以實現了。考察他的實質,就是指的這些。

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麼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麼地方,有什麼奇怪呢?不善於這樣去考察罷了。方正的人說:“國家還沒有治理好。”奸邪的人卻說:“已經治理好了。”奸邪的人戰勝方正的人,十回常常有八九回。用國家的實際情況去考察誰是誰非呢,自己卻沒有作過。採用了方正的人的措施,奸邪的人說“可以放棄”,於是便一定要放棄。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願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對,等他施行有了結果再評議是否有成效,然後對方正的人實行賞或者罰呢,自己也沒有這樣作,對於誰是誰非、用與不用,隨意決定而已。就這樣,所以方正的人不能將他的治國措施推行到底,奸邪的人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搞挑撥離間,決策無法確定,在信任使用上輕率而容易受矇蔽,號令不統一,賞罰不分明,想求國家得到治理,怕就差得遠了。方正的和姦邪的兩者都得到重用,有朝一日如果敗了事,誰又負主要責任呢?

有人說:“大賢人、大奸佞這兩種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實質。”我回答道:你所說的不能考察到他的實質,是不是認爲大賢人的賢,大奸佞的佞,或許連一點兒跡象都不表露呢?我本來就說過,如果沒有一點兒跡象,那麼從哪裏去了解他呢?那就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實用心,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弄清真實用心,這也就是考察他的實質,哪有不可以的呢?要知道既不追蹤他的表面現象,又不願弄清他的真實用心,而想了解那人是賢人還是奸佞,豈不是辦不到嗎?然而你所說的,無非是厭惡他的表現難於知道罷了。而我說的這一點。就是以他的真實用心去了解他,這個意思能夠改變的恐怕很少。

21.桃花李花怒放; 掃墓祭祖 ;打雷下雨;龍蛇出洞;草木繁茂(寫出1點給1分,意思接近即可)

22.作者運用對比和用典的表現手法,借用“寓言”和介之推甘願燒死綿山也不出山兩個典故對比,在對比中諷刺了向權貴諂媚的卑鄙小人,讚揚了受迫害也絕不改變節操的有氣節之士。(寫出手法“對比、用典”各1分,作者的情感各1分。意對即可)

23.參考答案:民本思想(評分標準:如答“以老百姓爲重”“注重生產”等,可得1分)

解析:既是“都體現”,應指它們的共同點,第一句的“仁政”恐怕不明顯,是爲“民本”;“人本”思想有點現代化,不是孟子那時候的,雖說“人”與“民”在《孟子》裏或可相等,但“人本”與“民本”應有不同。另外,“爲本”與“爲重”稍有區別。

24.參考答案:①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有民纔有國,有國纔有國家領導;②老百姓生活安定是國家穩定的基礎;③要讓老百姓生活安定,就應發展生產,保障基本生活物質需求;④當今時代與孟子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老百姓對生活的要求已遠遠不止於基本物質要求。(評分標準:答與“百姓是根本”“生活要安定”“要發展生產”及“有侷限”相近的一點意思,得1分。)

解析:答案中前三點分別從“民本思想”的三個層面來說,因爲“民本”在孟子那不是一句口號,有具體內容:百姓是根本;怎麼體現根本呢?——要讓他們“生活安定”;怎麼讓他們生活安定呢?——發展生產。這三點由虛到實、從口號到落實,有層次;且分別對應材料中“民爲貴””養生喪死無憾”“谷魚鱉林木”三個內容。——這也是這道題選材上的特點。另外,答案第4點作爲“借鑑”的補充——孟子民本思想在當代有其侷限性,我們不可照抄,以呼應有“時代觀”同學的想法。

25.答案:

(1)廊腰縵回 鉤心鬥角

(2)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3)豐草綠縟而爭茂 佳木蔥蘢而可悅

(4)酌貪泉而覺爽 處涸轍而相歡

(5)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評分標準:共6分。每小題2分,每空1分,有錯、漏、增字,該空不得分;只選做3小題,如超過3題,則取前3題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