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元代詩詞 > 張可久《人月圓·客垂虹》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張可久《人月圓·客垂虹》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導讀:《人月圓·客垂虹》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劇作家張可久客居吳江(今江蘇蘇州)時所作的一首散曲。該曲表達了作者獨自一人客居異鄉,內心的孤獨與淒涼之情。

張可久《人月圓·客垂虹》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黃鐘]人月圓·客垂虹

  張可久

三高祠①下天如鏡,山色浸空濛。蓴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竈龜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裏,心事誰同?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髮秋風。

【注】①三高祠,在吳江垂虹橋東,祀越范蠡、晉張翰、唐陸龜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後退隱。

1.這首散曲的結尾三句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又描繪出一個怎樣的遊子形象?請分別進行簡要概括。(5分)

2.這首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來抒發思想感情?請選取其中兩種手法結合作品進行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⑴作者以黃花、青燈、庭院、夜雨、秋風等意象描繪出一幅秋風蕭瑟、夜雨淒涼的孤寂圖景。(2分,列舉意象、概括景象特點各1分)

⑵這三句描繪了一個人生失意、客居異鄉、孤寂淒涼、年華老去的遊子形象。(3分,特點2分,身份1分。)

2.⑴用典,(1分)作者以范蠡、張翰、陸龜蒙三人功成身退的典故,(1分)表達了對古賢的追慕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自傷之情。(1分)

⑵直抒胸臆,(1分)作者以“故人何在,前程那裏,心事誰同”三句反問,(1分)直接表現了作者知音難覓、前途渺茫、無人理解的悲涼心境和孤寂情懷。(1分)

⑶以景結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作者以叢菊滿院、夜雨青燈、瑟瑟秋風的悽清景象收束全曲,(1分)表現了客居他鄉、白髮窮途的孤寂淒涼。(1分)

(答出其中兩種即可,每種在表述上手法名、舉例分析、表達效果各佔1分)。

  附譯文

三高祠下水面如鏡,倒映出上方的天空。

那清空朦朧的山影,也同樣浸在水中。

到了這裏,令人懷想起祠中三賢的高風:

張翰因爲思念家鄉的蓴羹,辭官回到吳中;

范蠡功成身退,駕一葉扁舟遨遊太湖,自在從容;

陸龜蒙整日伴着煮茶的.竈爐,甘做江湖上的隱翁。

聯想自己,故人不知何處,前途不堪想象,更無人理解心中的苦衷。

庭院裏菊花又開了幾叢,我在昏暗的燈下守聽着夜雨,任秋風把新添的白髮吹動。

  註釋

①垂虹:橋名,在吳江(今屬江蘇)東,一名長橋。橋上有垂虹亭。

②三高祠:吳江人於宋代所建,以紀念范蠡、張翰、陸龜蒙三位鄉賢。祠在垂虹橋東。

③張翰:晉人,字季鷹。曾爲齊王司馬同召爲大司馬東曹掾,因爲思念吳中的蓴羹、鱸魚,毅然辭官回鄉。蓴,一種圓葉的水生植物。

④范蠡:春秋越國大夫,曾輔佐越王勾踐興越滅吳。相傳他功成後即以一舟載上西施,同泛於太湖之中。

⑤龜蒙:陸龜蒙,字魯望,晚唐人。隱居不仕,以茶酒自娛。[2]

  鑑賞

這首散曲以兩句景語領起,以下接連用了三組鼎足對,顯得整飭凝練,氣象蒼古。作者擅長以詞法入曲的風格,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高祠下”兩句,描繪了垂虹橋一帶水平如鏡,山水相映的景色。這裏不僅風光如畫,還有令人嚮慕的人文景觀——紀念范蠡、張翰、陸龜蒙三位先賢的三高祠。這兩句雖是純客觀的白描,但行人(尤其是客子)到此不會無動於衷,這是必然無疑的。

“蓴羹”三句是第一組鼎足對。這三句將三高祠的三位祠主同與他們關係最密切的事物並列在一起,表現了作者緬懷前賢的蒼茫心緒。張、範、陸三人除了高風亮節的共性之外,還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即他們都在故鄉的土地上得其所哉。對於“客垂虹”的作者來說,這一點不可能不使他受到強烈的震動。

由“故人”三句組成的第二組鼎足對,就從歷史走回了現實。這三句多含有自問的意味(“前程莫問”一本作“前程哪裏”,則三句都屬問句了),卻是不需要答案的。“故人何在?”——眼前的他孤獨,淒涼,在客鄉根本找不到朋友。“前程如何?”——漂泊的人兒掌握不了命運,還是“莫問”的好。“心事誰同?”——自己的鄉思客愁說都說不過來,哪還能指望有人來理解和同情呢。這三句沉鬱悲涼,可謂是傷心人別有懷抱。

末一組鼎足對跳出眼前風景,直接回顧這一時期“客垂虹”的生活實況。“黃花庭院”見出秋寓的衰颯,“青燈夜雨”點出客夜的慘切,而“白髮秋風”,更是添出旅人的病老來了。這三句未言“愁”字,而愁情已透出紙背。作者借景生情、借景述情,表現出老到的功力。

這首小曲在藝術上還有個特點,即對仗精工而不露痕跡。如“蓴羹”、“漁舟”、“茶竈”中“蓴”、“漁(借作“魚”)”、“茶”都屬飲食門,“黃花”、“青燈”、“白髮”中“黃”、“青”、“白”都爲顏色。鼎足對較詩詞的偶對要多出一句對仗,散曲作者是不放過這種逞才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