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譯文註釋及鑑賞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譯文註釋及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譯文註釋及鑑賞

唐代:李白

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

還歸布山隱,興入天雲高。

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

我心亦懷歸,屢夢鬆上月。

傲然遂獨往,長嘯開巖扉。

林壑久已蕪,石道生薔薇。

願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譯文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論,微言透徹秋毫。

馬上要回歸布山去隱居,逸興高入雲天。

你能不能多待幾天再回去?怕山上的瑤草會衰歇嗎?

我也很想去隱居,屢屢夢見鬆間雲月。

你傲然獨往,長嘯着開劈岩石築室。

林壑久已荒蕪,石道上都長滿薔薇。

冬天來到的時候,我會去你那裏,一起弄笙戲鶴,風雨相依。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註釋

析道論:析,分也,解也。道論,即道家之經論。

微言:精妙之論。秋毫:謂精微之理。

瑤草:傳說中的仙草,如靈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長生。亦泛指珍異之草。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創作背景

題中之“王山人”則“歸布山隱”,此與李白這首詩所云“我心亦懷歸,歲晚來相依”地望正合。由“我心亦懷歸”可知,是時李白他不在徂徠山中,而應在兗州(今屬山東)家裏,詩當作於瑕丘。按詩云“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語,詩當爲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秋日所作。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賞析

這首詩共分四個部分。第一個四句組(“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還歸布山隱,興入天雲高。”)以“毫”、“高”爲韻,是全詩的起首,“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介紹王山人並對友人才乾的讚賞躍然紙上;“還歸布山隱,興入天雲高。”敘事說友人要歸布山了;第二個四句(“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我心亦懷歸,屢夢鬆上月。”)改以“歇”、“月”爲韻,是承接前一組詩,“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直言對友人的不捨,希望友人能多待幾天;“我心亦懷歸,屢夢鬆上月。”說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嚮往那種隱居生活;第三個四句(“傲然遂獨往,長嘯開巖扉。林壑久已蕪,石道生薔薇。”)又改以“扉”、“薇”爲韻,是詩意起了轉折,詩人想象王山人回到布山的情景,言語間滿是嚮往;最後一個二句(“願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和上一組詩一樣,也以“依”爲韻,“歲晚來相依”以講述自己的願望結束全詩,我也要到你那裏去。全詩開頭的起句到最後的結句,從述說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樣,詩人的思想從起句到結句已經經歷了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

朋友離別而去,李白有着濃濃的不捨與依依惜別之情,但只說“我心亦懷歸,屢夢鬆上月”,把萬語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尋味。雖然是贈別,卻無淒涼之味。“願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詩人很直接的表達了嚮往隱居和求仙訪道的生活。並據記載李白於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後期,曾隱於徂徠山,這首詩題中之“王山人歸布山”,並說“我心亦懷歸”、“歲晚來相依”不謀而合。

這首贈別詩,雖有別離之愁,卻並不爲愁所溺,“哀而不傷”,這也是盛唐“酬應體”五古的一個特點,離別之際,他們或許會有些傷感,但是不會沉淪其中。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爲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