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文言文閱讀需重點掌握的意識

文言文閱讀需重點掌握的意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文言文閱讀能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強化如下幾種意識

文言文閱讀需重點掌握的意識

一、整體意識

有學生在進行文言文閱讀時,喜歡由題及文,進行單打一的閱讀,似乎節省了些時間,但由於缺乏全局觀念和事體意識,結果並不理想,甚至還出現了不少錯誤。

其實,文言文無論長短,都是一個整體。所以閱讀最重要的一部就是通覽,這樣做會獲得總體印象,包括主題詞、中心人物、核心事件。

就文言文來說,不外這樣幾種:一是史傳文章。包括兩小類,人物傳記和歷史事件記錄。對於史傳文章,就整體而言,主要就是人物及其品格、事件及其意義集中心思想一想。二是議論性散文。就整體而言,主要是讀後把握問題與觀點。前者是所針對的對象與範圍,後者是作者的見解與思想。三是抒情性散文。就整體而言,主要是讀後明白所抒發的情感,這就要抓情感句與議論句。

現在拿2016年全國卷3的文言文閱讀來說說。

此卷考的.是人物傳記,選自《明史·傅珪傳》。讀完此小傳,我們稍加回想,便知是傅珪,主要記錄的是他直言指斥受寵權貴而遭擠壓的事,表現的是他的剛正忠實。

有了這樣的整體把握,解答內容的概括和分析判別題就容易了許多,此題C項“雖有言官請留,他仍堅持離職”有誤。原文“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不聽”的對象應該是“矯旨”之人,選項誤把“不聽”的對象當成傅珪了。這裏其實是就傅珪與孫交的相似遭遇設題,故意弄錯對象。

整體意識不單有助於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與把握,還有助於落實詞句問題。這就涉及到語境意識。

二、語境意識

既然文言文是一個整體,那麼段與段、句與句,甚至詞與詞之間就應當是有機聯繫在一起的。

文言文閱讀中的語境意識,指示我們在猜讀時,要注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要根據上下文推斷句意與詞義。

還是以2016年全國卷3的文言文閱讀來說,其中翻譯中有這麼一句,“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這一句話,“權幸”與“嫉”是布分點,“嫉”容易理解,唯“權幸”讓人費思量。

不過,若注意前後文,這個詞的意思不難猜出。此句之前,是傅珪的進言,說的是雲南災情的可怕,與後面“時弊十事”不能說沒聯繫。再往後看,寫的是孫交也因爲恪守正道被欺凌的遭遇。爲什麼,都是得寵權貴在作祟。由此可揣知,“權幸”指的是人,即“受寵的權貴”。全句的意思是,極力奏陳其時社會弊病十件事,話語多指斥受寵的權貴,權貴愈加痛恨他。

三、文化意識

文言文,說到底傳播的是古代文化,不僅包括文化常識,還包括文化思想,如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等。

閱讀文言文,要有文化意識。從史傳人物感受人物的精神特質,從重要歷史事件中尋找所包蘊的文化意義,從議論性散文的觀點中去捕捉其文化因子,從抒情散文的情感中去發掘文化心理。

就拿2016年全國卷1至3這幾份的文言文來說,《曾公亮傳》《陳登雲傳》《傅珪傳》帶我們走進了宋明賢臣長廊,從中可以瞭解中國古代官員的文化思想與文化品質,集中爲:爲天地立心,爲生命立命。具體又分爲:爲公情結、大道之禮、仁者人心、愛民情懷、忠於職業等。

四、積累意識

文言文閱讀,是一個逐步發展、提高的過程。它不是靠某幾篇文言的“讀”,也不是靠幾個月的“練”,就能成就的。這就需要我們有積累意識。

不少同學曾經對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犯疑,認爲平時所學,考試又不考。課內“學”與“不學”無所謂。這種看法顯然是錯誤的。課內的閱讀,就是積累,積累大量的文言基礎,還包括文化常識,考試所讀的文言文,不過是遷移與轉化而已。

若是具備文言閱讀積累意識,就有必要按時段,按篇章隨時梳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文化、文學常識等。

這樣的積累久而久之,我們自然會在遷移性閱讀中佔到便利與好處。

當然,文言文閱讀所要具備的意識遠不止這些,只是這幾種是主要的,我們要尤其注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