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縛雞行·小奴縛雞向市賣》譯文及鑑賞

《縛雞行·小奴縛雞向市賣》譯文及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縛雞行·小奴縛雞向市賣》作者爲唐朝詩人杜甫。其古詩全文如下:

《縛雞行·小奴縛雞向市賣》譯文及鑑賞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於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

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前言】

《縛雞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捉放家雞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詩人對雞蟲命運的憐惜之意是不堪人世紛爭擾攘的心境的折影。詩人由雞啄蟲、人縛雞這樣無關緊要的是非得失問題而陷入沉思之中,而且使全詩的理趣定味更加濃郁。此詩語言淺顯易懂,以議論入詩,其意頗遠。

【註釋】

⑴喧爭:吵鬧爭奪。

⑵食蟲蟻:指雞飛走樹間啄食蟲蟻。

⑶斥:斥責。

⑷得失:指用心於物。無了時:沒有結束的時候。

⑸山閣:建在山中的亭閣。

【翻譯】

小奴綁縛了雞子預備上市出售,雞兒被縛急了正喧叫掙扎不停,家裏人最討厭雞兒食蟲又啄粟,未想到雞兒賣出難逃宰烹厄運。昆蟲雞子與人有什麼厚薄可言,我責備那小奴快解繩放雞一命,啊,雞與蟲的得失無終無了啊,我倚樓閣注目寒江而思潮難平。

【賞析】

詩人於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僕人正在捆雞,要拿到市上去賣,而雞被捆得着急,邊叫邊掙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議。“相喧爭”三字,將小雞人格化,使縛雞這個細節充滿了生動活潑的生活情趣。詩人一詢問,原來是因爲家中的人怕雞吃掉螞蟻之類的小蟲,有傷生靈,所以要賣掉它。然而詩人仔細一想:雞賣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殺的厄運嗎?爲什麼人對蟲子要施以厚恩,而對雞卻要報以刻薄呢?詩人對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僕人解縛放雞。然而詩人再仔細想想:放了雞,蟲蟻不是又要遭受災難了嗎?反覆想來,實在沒有萬全之策,於是只好倚靠在山閣上,注視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東去,遠處是迷濛的煙靄,一片蒼茫。詩中似乎表現了一種道家的思想。據《莊子·列禦寇》:“在上爲烏鳶食,在下爲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因而,有道家思想,但似乎又有佛家的思想。

當時,天下戰亂已久,國家和人民都陷於苦難中,一時還無法擺脫困境。杜甫雖有匡時濟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無力正乾坤”。蕭滌非先生說:“感到‘無力正乾坤’的詩人是很難做到飄飄然的。白居易有這樣兩句詩:‘外容閒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誰得知?’我以爲這對於我們理解杜甫這一貌似達觀的形象很有幫助。”(《杜甫詩選注》)可見詩中仍然表現了作者對時局的深切關心,流露了對國家、人民的憂慮,在計無所出的情況下,無可奈何的苦悶心情。

此詩的`別緻之處,還表現在語言上。杜詩語言的基本風格,是千錘百煉而嚴整精工,但此詩語言卻平樸自然,採用散文化的句法,顯得平易順當。“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如同當面交談,親切動人。這與表現細小的生活情節,與抒發表面看來輕鬆的感情,是極爲適宜的。

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引了李德遠的擬作《東西船行》進行比較:“‘東船得風帆席高,千里瞬息輕鴻毛。西船見笑苦遲鈍,流汗撐折百張篙。明日風翻波浪異,西笑東船卻如此。東西相笑無已時,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詩語意極工,幾於得奪胎法。但‘行藏任天理’,與‘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語耳。”很多論詩家都看重此詩的結句,因爲此詩最純之處就在於結句。一是在結尾處故意採用逸宕手法,由議論而轉入寫景,使得篇末產生變化,通篇由平實入空靈,搖曳生姿;二是將上面所議論的內容突然收起,將欲盡未盡之意如鹽著水般地化入景中,有很多品味和領悟的空間,從而引發出深沉的思考,顯得含蘊無窮,韻味悠長。《東西船行》的結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與“注目寒江”同日而語,就在於已經把道理說盡,沒有回味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