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詩三百首 > 從唐詩宋詞裏走來的鄱陽湖抒情散文

從唐詩宋詞裏走來的鄱陽湖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爲了追根溯源,追尋鄱陽湖一名的由來及出處,我們翻看了不少的史料。今天,我們不妨從文學的角度來切入進去,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寶庫中去尋覓她的蹤跡,在唐詩宋詞裏去找到她的來歷,並對她加以解讀。另外,再加上一些地理意義上的東西來證明她的歷史變遷之外,還可以借鑑鄱陽湖上的人文傳說來進一步佐證了。

從唐詩宋詞裏走來的鄱陽湖抒情散文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鄱陽湖的前身是彭蠡湖。我們從地質學上考察,彭蠡湖與雲夢澤、洞庭湖一樣,共同起源於一億年前中生代末的燕山運動,在幕阜山、九嶺山與懷玉山之間,產生了兩條近南北走向的大斷裂。燕山運動後期,斷裂之間的地帶逐漸陷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地塹型湖盆。到了第三紀末期以來,湖盆曾經出現過多次反覆的升降變化,但總的趨勢是處於上升狀態,到了第四紀上的更新世,因普遍的陸地升起而呈現出一片河網交錯的平原地貌。

就這樣,一直到了更新世晚期,長江武穴(今湖北廣濟縣)與望江之間的主泓道南移到今天的長江河道上,江北殘存的河段,自全新世以來因處於揚子準地槽新構造掀斜下陷帶處,便逐漸擴展成湖,並與長江水面相連接,這便是進入歷史時期的古彭蠡澤。《尚書·禹貢》揚州:“彭蠡既瀦”;導江:“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迤北會於匯”;導漾:“東匯澤爲彭蠡”。所指正是這一情況。

到了公元421年,也即是南朝的永初2年,一場大地陷使彭蠡湖東岸的鬆門山斷裂、沉陷,致使彭蠡湖水越過鬆門山,一步一步地南侵,最後來到了鄱陽城腳下,將鄱陽山浸泡在了水中後,整個鄱陽平原變成了一片汪洋澤國,至此,纔開始形成了現代鄱陽湖的雛形。算到今天的2014年爲止,現代的鄱陽湖,她的歷史也不過只有1593年而已,所以,我們說鄱陽湖是一個既古老蒼涼而又年輕柔美的泱泱大湖。

我們打開清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似乎可以看出絲縷鄱陽湖一名由來的端倪。《讀史方輿紀要》這本書,是清朝初年的顧祖禹獨撰的一部巨型歷史地理著作。內容豐富、地名齊全、考訂精詳、結構嚴密,不但勝於唐代成書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代成書的《太平寰宇記》,而且超越了明代成書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若是將它與清代的歷史地理鉅著、官修的《大清一統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毫不遜色。所以,它至今仍然成爲歷史、地理學者乃至研究歷史、經濟、軍事的學者們必讀的重要參考書。

在書中,是這樣記述鄱陽湖一名由來的:“自隋唐以前,概謂之曰:彭蠡。煬帝時,因彭蠡湖與鄱陽山相接,帝曰:何不名其爲鄱陽湖。”這個故事裏講的是隋煬帝在南巡鄱陽湖時,因了鄱陽山是彭蠡湖中的第一高山而御賜湖名“鄱陽湖”的。當然,這只是一個美好的人文傳說而已,但是,它的確也並不缺少令人可信的一個方面。翻看《饒州府志》,其上是這樣記載的:“鄱陽湖乃彭蠡澤之東南隅,延袤數百里,隋以鄱陽山所接,故名。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站在這個節點上看,與時稱煬帝賜湖名以“鄱陽湖”一說,是基本吻合的。只不過,《饒州府志》上所記述的鄱陽湖,她只是現代鄱陽湖中的南湖區那一部分而已。另有南康府志載:“鄱陽湖在都昌縣東南二十里,流經縣治,會於左蠡。其湖綿亙三百里,巨浸迷茫。中有雁泊小湖,西接龍興,東抵饒州,北流入於海”。在地理的意義上來說,南康府志裏的所指與饒州府志裏的所指,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現代鄱陽湖的南湖。

到了唐代,一般的人還是通稱鄱陽湖爲彭蠡湖的,這無論是在官方還是在民間都無一例外。當然,在這一時期裏,也偶爾有少數人是稱其爲鄱陽湖的,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妨在《全唐詩》中去找出足夠的證據出來。

翻開《全唐詩》,在這厚厚的一本書中,我們很難找得到以鄱陽湖爲題目的作品出來,而真正以鄱陽湖爲題目的詩歌只有兩首,第一首是韋莊的《泛鄱陽湖》,第二首是釋貫休的《春過鄱陽湖》這麼兩首詩作。另外,還有一首徐鉉的《移饒州別周使君》詩,詩中有“更向鄱陽湖上去,青衫憔悴淚交流”這樣的一句詩語,是在直接地稱呼鄱陽湖的。到了宋代,就能夠看到大量的以鄱陽湖爲命題的詩詞作品了。

我們首先來讀韋莊的《泛鄱陽湖》詩,詩的全文是這樣的:“四顧無邊鳥不飛,大波驚隔楚山微。紛紛雨外靈均過,瑟瑟雲中帝子歸。迸鯉似棱投遠浪,小舟如葉傍斜暉。鴟夷去後何人到,愛者雖多見者稀”。從“四顧無邊鳥不飛”來看,到了唐代,鄱陽湖已經是快要成熟的湖泊了,她的泱泱大氣已是初具規模了。

韋莊,約生於公元836年─910年間,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我國曆史上的'著名詩人韋應物的第四代孫,曾經任過前蜀國的宰相,諡號文靖。他還是唐朝的花間派詞人,善用白描的手法,清麗的詞風,來描寫自身的生活體驗以及上層社會的遊樂生活與離情別緒的哀怨情感,一生著有《浣花詞》流傳於世。

說過了韋莊,我們再來談談貫休的《春過鄱陽湖》以及《鄱陽道中作》兩首詩作。《春過鄱陽湖》是這樣寫的:“百慮片帆下,風波極目看。吳山兼鳥沒,楚色入衣寒。過此愁人處,始知行路難。夕陽沙島上,回首一長嘆”。從“百慮片帆下,風波極目看”來說,他對鄱陽湖浩瀚與壯闊的描寫與認知,大體上與韋莊一致。再從“吳山兼鳥沒,楚色入衣寒”來看,那時候的鄱陽湖北湖,已經是完整地與南湖有機地連在了一起,形成了現代的鄱陽湖。

貫休的《鄱陽道中作》是這樣的:“鄱陽古岸邊,無一樹無蟬。路轉他山大,砧驅鄉思偏。湖平帆盡落,天淡月初圓。何事堯雲下,干戈滿許田”。我們亦不難從詩中讀出他當時對於眼前大湖的稱呼使用的是鄱陽湖一名。從鄱陽古岸邊到湖平帆盡落,他巧妙地將鄱陽湖一名有機地嵌入在了詩作中,提高了詩歌文字語言的張力

貫休,生於公元823~912間,俗姓姜,字德隱,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的畫僧。7歲時投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爲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後,詩名日漸譽隆,仍至於遠近聞名,成爲唐代著名的詩人,畫家。

討論過了貫休之後,我們再來聊聊另一位詩人徐鉉。

徐鉉,生於公元916年—991年間,是我國唐末五代宋初時期的文學家、書法家。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氏。歷官五代吳校書郎、南唐知制誥、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後隨李煜歸宋,官至散騎常侍,世稱徐騎省。淳化初因事貶靜難軍行軍司馬。曾受詔與句中正等校定《說文解字》。工於書,好李斯小篆。與弟徐鍇皆有文名,世稱“二徐”。

在《全唐詩》中,有徐鉉寫的這樣一首詩:“正憐東道感賢侯,何幸南冠脫楚囚。睆伯臺前收別宴,喬公亭下艤行舟。四年去國身將老,百郡徵兵主尚憂。更向鄱陽湖上去,青衫憔悴淚交流”。這首詩的題目就叫做《移饒州別周使君》,各位看官可以在《全唐詩》中去找來讀一讀的。詩題中的饒州,指的就是過去的鄱陽。在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更向鄱陽湖上去,青衫憔悴淚交流”來看,詩人表達的是一種面對政治的一種無奈選擇。今天的我,只不過是從這裏又被流放到另外的一個地方去罷了。這首詩,是在徐鉉舒州遭遭貶之後的保大十四年,即公元956年春,元宗下詔讓他量移饒州時所作的,在這首詩裏,我們可以讀出徐鉉當時無奈又無助的心境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詩人已經在詩中直言不諱地直接稱呼面前的大湖爲鄱陽湖了。他再也沒有了前人那種欲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澀與矜持,完全脫下了頭上戴的面紗,真真切切地將鄱陽湖推到了世人的面前。可見,徐鉉無意在彭蠡湖易名鄱陽湖的過程中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這在他的另一首詩《送表侄達師歸鄱陽》:“故鄉禾黍世親稀,中表相尋只有師。惆悵離懷向何許,鄱陽湖上葉飛時”中讀得出來。他直接以“鄱陽湖上葉飛時”來直抒抑鬱、落寞,寂寥無助的胸臆,藉助鄱陽湖來寄託他心中的愁緒。徐鉉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鄱陽湖”這一稱謂,這在他們的那個時期裏是不多的,是很鮮有的。

在徐炫之後,宋代的著名詩人楊萬里也曾經在他的《舟次西徑》一詩中直呼鄱陽湖的。詩是這樣寫的:“夜來徐汊伴鷗眠,西徑晨炊小泊船。蘆荻漸多人漸少,鄱陽湖尾水如天”。全詩通過對他在鄱陽湖泛舟的一番經歷的記述,將鄱陽湖的浩淼煙波及空茫蒼涼表達得一露無遺。

翻開宋代的詩文詞作,我們還可以看到周弼寫的這樣一篇,很難判斷出是屬於詩還是屬於詞類的,以鄱陽湖命題的作品《鄱陽湖》:“鄱陽湖浸東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萬頃。我昔乘槎渤澥間,眇視天溟坎蛙井。浪何爲而起於青雲之底,日何爲而碎於泥沙之裏。太極初分一物無,天水相包若雞子。揚瀾可供李白青州杓,彭蠡付與盧敖洗龜殼。斗大孤山沒處藏,斸取來搘鼎鐺腳。胸中八九吞雲夢,似此蹄涔亦何用。安得快意大荒之東東復東,指麾魚鱉騎蒼龍”。

從以上所表述的來看,從公元421年的地陷導致形成了東鄱陽湖,到我們在《全唐詩》中讀到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篇,韋莊以鄱陽湖爲題目的詩作《泛鄱陽湖》止,從彭蠡湖易名到鄱陽湖的過程,大約走了400多年的漫長曆程。因爲這可以從韋莊生於公元836年,歿於公元910年的生卒紀年中計算得出來。

這真是:彭蠡誕生億年間,唐詩宋詞賦新篇。鄱陽湖上說文事,煙雲浩瀚史無前。這讓我們彷彿看到,煙波浩渺,氣度恢弘的泱泱大湖——鄱陽湖,正在從我國絢麗的文化寶庫深處,從多彩、亮麗、燦爛的唐詩宋詞中向我們走來,走到了時代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