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陳亮的詩全集 宋代詩人陳亮

陳亮的詩全集 宋代詩人陳亮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後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後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籤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諡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陳亮的詩全集 宋代詩人陳亮
陳亮詩詞全集

無律·梅花 虞美人·東風蕩颺輕雲縷、 送文子轉漕江東二首、 送韓子師侍郎序、 賀新郎(又有實告以九月二十七日者,因和葉少蘊縷字韻並寄)、 賀新郎(人有見誑以六月六日生者,且言喜唱賀新郎,因用東坡屋字韻追寄)、 浣溪沙(南湖望中)、 水龍吟·春恨、 臨江仙、 水龍吟、 桂枝香、 醉花陰(再用前韻)、 青玉案、 漢宮春(見早梅呈呂一郎中鄭四六監嶽)、 醉花陰、 最高樓(詠梅)、 秋蘭香、 七娘子(三衢道中作)、 品令(詠雪梅)、 新荷葉、 滴滴金、 轉調踏莎行(上巳道中作)、 暮花天、 醜奴兒(詠梅)、 小重山、 漢宮春、 漁家傲(重陽日作)、 浪淘沙(梅)、 思佳客(春感)、 清平樂、 浪淘沙、 眼兒媚(春愁)、 一叢花·溪堂玩月作、 柳梢青、 虞美人(春愁)、 南鄉子·風雨滿蘋洲、 朝中措、 洞仙歌(雨)、 訴衷情、 採桑子、 浣溪沙、 三部樂(七月廿六日壽王道甫)、 好事近(詠梅)、 南鄉子(高等永嘉諸友相餞)、 好事近、 踏莎行(懷葉八十推官)、 好事近、 祝英臺近(九月一日壽俞德載)、 南歌子、 洞仙歌(丁未壽朱元晦)、 點絳脣、 水調歌頭(和趙用錫)、 點絳脣、 天仙子(七月十五日壽內)、 點絳脣(聖節)、 謁金門(送徐子宜如新安)、 點絳脣·詠梅月、 鷓鴣天(懷王道甫)、 賀新郎(懷辛幼安用前韻)、 綵鳳飛(十月十六日壽錢伯同)、 垂絲釣(九月七日自壽)、 念奴嬌·登多景樓、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 水調歌頭(癸卿九月十五日壽朱元晦)、 卜算子(九月十八日壽徐子才)、 三部樂(七月送丘宗卿使虜)、 念奴嬌(送戴少望參選)、 桂枝香(觀木樨有感寄呂郎中)、 水調歌頭(和吳允成遊靈洞韻)、 滿江紅(懷韓子師尚書)、 蝶戀花(甲辰壽元晦)、 賀新郎(同劉元實唐興正陪葉丞相飲)、 祝英臺近(六月十一日送葉正則如江陵)、 念奴嬌(至金陵)、 阮郎歸(重午壽外舅)、 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瑞雲濃慢(六月十一日壽羅春伯)、 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

陳亮文學創作

陳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書孝宗,反對“偏安定命”,痛斥秦檜奸邪,倡言恢復,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他的政論文、史論,如《上孝宗皇帝書》、《中興五論》、《酌古論》等,提出“任賢使能”、“簡法重令”等革新圖強言論,無不以功利爲依歸。其哲學論文,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爲永康學派的代表。他提倡“實事實功”,有益於國計民生,並對理學家空談“盡心知性”,譏諷爲“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他還與朱熹多次進行論辯。所作文章,說理透闢,筆力縱橫馳騁,氣勢慷慨激昂,自稱"人中之龍,文中之虎",可謂“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甲辰答朱元晦書》)。

陳亮有詞74首。他的愛國詞作能結合政治議論,自抒胸臆,曾自言其詞作“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水心集》卷二十九《書龍川集後》)。如〔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念奴嬌〕《登多景樓》:“憑卻江山管不到,河洛腥羶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以及〔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父老長安今餘幾?後死無仇可雪”等,其愛國憤世之情,慷慨激烈,氣勢磅礴,與辛棄疾詞風相近似。劉熙載《藝概》卷四說"同甫與稼軒爲友,其人才相若,詞亦相似"。

陳亮作詞,曾自述:“本之以方言俚語,雜之以街譚巷歌,摶搦義理,劫剝經傳,而卒歸之曲子之律,可以奉百世豪英一笑。”(《與鄭景元提幹書》)所作除愛國豪壯之詞外,亦有豔麗、閒適、應酬和投贈、祝壽之作,其中如〔水龍吟〕“鬧花深處層樓”、〔虞美人〕“東風蕩揚輕雲縷”等,頗爲清幽閒淡,疏宕有致。然而他的應酬、祝壽之詞則大都無甚新意,但“不作一妖語、媚語”(毛晉《龍川詞跋》)。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龍川文集》40卷,今不見傳本。有明成化刻本30卷,明萬曆、崇禎刻本,史朝富刻本,均爲30卷。通行本有《國學基本叢書》本,《四部備要》排印本。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校點本《陳亮集》。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陳亮《外集》詞4卷,今不傳,現存《龍川詞》,有明《唐宋名賢百家詞》、明毛晉汲古閣本。《四庫全書》、《續金華叢書》、《四部備要》均用汲古閣本。《全宋詞》用毛刻並據明鈔校正,又加輯補。

陳亮生平

陳亮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在他的身敘中說:“陳氏以財豪於鄉,舊矣,首五世而子孫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陳亮集》卷15《送巖起叔之官序》),陳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人丁興旺。“當時聚會,動則數百人”“其後數年,死生困頓,何所不有”,從此便沒落下來,陳亮的曾祖父陳知元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間“以武弁赴京守禦,從大將劉元慶”死於抗金戰鬥之中。他的祖父陳益“明敏有膽決”,其父陳次尹剛成年即爲全家生活而奔波,陳亮的母親,14歲便生下了陳亮,對陳亮的哺養教育之責,主要由祖父母承擔,他們把復興陳家的希望寄託在陳亮身上。陳亮說:“皇祖、皇祖妣鞠我而教以學,冀其必有立於斯世,而謂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則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倦倦懇懇之意”。

《宋史·陳亮傳》說他“生而且有光芒、爲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從青少年開始,就顯示了他是一位聰穎精明,才華橫溢和志量非凡的人。在18歲時,他就考查了歷代古人用兵成敗的事蹟,寫出了《酌古論》3篇,討論了19位風雲人物。當時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這部書,對他十分賞識,讚譽爲 “他日國士也”,並“請爲上客”(同上)。然而,周葵所欣賞的是陳亮博通古今的才華,期望把這位有希望的青年人納入道德性命之學的軌範中去,孝宗隆興元年,周葵參知政事,聘陳亮爲其幕賓“朝士百事、必指令揖亮,因得時豪俊盡其議論”。周葵授以《中庸》《大學》曰:“談此可精性命之學”,但陳亮對此不很感興趣,他後來說“紹興辛已,壬午之間,餘以報治兵事,爲一時明公巨臣之所許,而反授《中庸》《大學》之旨,餘不能識也,而復以古文自詭於時,道德性命之學亦漸聞矣。”經過學習,陳亮雖然對道德性命之學有所瞭解,但他卻認爲,那種空談心勝的道德性命之學無補於實際,更不能解決抗金統一事業,所以沒有按照周葵爲他設計的道路去實行,而是繼續研究前人的歷史,並且又撰著了《英豪錄》和《中興遺傳》兩部著作,冀圖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總結出中興復國的借鑑。

陳亮在青壯年時期,曾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得中。他說:“亮聞古人之於文也,猶其爲仕也,仕將以行其道也,文將以載其道也,道不在於我,則雖仕何爲”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陳亮35歲時又“詣闕上言”,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檜以來朝廷苟安東南一隅的國策和儒生、學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風氣,感動了孝宗,受其賞識,“欲榜朝堂以勵羣臣,用种放故事,詔令上殿,將擢用之”,但被陳亮拒絕了。這是因爲孝宗的寵幸大臣曾覲插手這件事,他想掠美皇恩,搶在孝宗頒發之前見了陳亮,借攏絡陳亮以擴展個人勢力,此事爲陳亮所知,因而 “逾垣而逃”。

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陳亮24歲“首貢於鄉,旋入太學”。次年,朝廷與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蘇息”,獨陳亮敢冒風險,認爲不可,他以布衣身分,連上五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興五論》。二百年後的方孝儒,在讀陳同甫《上孝宗四書》時稱讚道“士大夫厭厭無氣,有言責者不敢吐一詞,況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爲狂,則以爲妄”,朝廷置之不理,陳亮回鄉教書講學,“學者多歸之”,但他出於一個愛國者的責任感,又於1178年中,連續三次上書,由於奏疏直言不諱,大膽揭發了一班大臣退讓求和,苟且求安和儒士們脫離實際的空談風,遭到了當道者的忌恨。回鄉之後,就有人向刑部控告了他,刑部侍郎何澹素忌恨陳亮,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並施以酷刑“笞亮無完膚”。此事孝宗得知,下詔免死,陳亮回鄉後,又發生了家僮殺人的事,被仇家控告爲陳亮所指使,陳亮之父被囚於州獄,本人被下大理獄,這次蒙難因丞相王淮和好友辛棄疾等人的營救,又得免死,回家後的三年中,同朱熹展開了“王霸義利之辨”的交鋒。

經過兩次下獄,經受嚴重打擊排斥之後,陳亮並未對恢復中原之志有所改變,考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親自到建康(南京)京口(鎮江)觀察地形,作詞《念奴嬌·登多景樓》,對建康京口一帶有如下描寫“一水橫陳,連罔三兩,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主張不要把長江天險僅僅當做是隔斷南疆北界的門戶,而要把它作爲北伐中原,恢復失地的跳板,長驅直入,不須反顧。並且再次上疏,建議孝宗“由太子監軍,駐節建康,以示天下銳意恢復”。這時正遇孝宗決定內禪,奏疏未予上報,此次上書不但未到孝宗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內容指陳時弊,觸怒了許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爲狂怪”,“當路欲置我於死地”。陳亮回鄉後,一次參加鄉人宴會,有人在杯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暴風,他的家人誣告陳下了毒, 陳亮再吃官司,下了大理。其後因少卿鄭汝諧在光宗面前求情,才免於死,這次下獄,從表面上看,屬於刑事案件,實際在其背後隱藏着政治原因。陳亮出獄後說 “亮濫膺無須之禍,初欲以人殘其命,後欲以受賂殘其軀,拒獄反端,搜尋竟不得一筆之罪……可謂吹毛求疵之極矣。”

陳亮竭憂於國事,爲國家民族的復興盡瘁憂夢,多次上書中,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雖也曾得到孝宗皇帝的賞識,但終未被任用。直到紹熙四年(1193年), 51歲時,他參加禮部的進士試,考中了狀元。他在中狀元后的報恩中說:“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髮蒼”。又在《告祖考文》中說:“親不能報,報君勿替。70年間,大責有歸,非畢大事,心實恥之”。及第後,授籤書建康軍判官廳公事,然而,終因長期“憂患困折,精澤內耗,形體外高”,於紹熙五年(1194年),52歲就病逝了。陳亮死後40年,他的著作被編輯爲《龍川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