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杜牧與晚唐懷古詠史詩

杜牧與晚唐懷古詠史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7K 次

導語:杜牧的古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善於將敘事、議論、抒情三者融爲一體,氣格緊健,造句瘦勁。

杜牧與晚唐懷古詠史詩

社會衰敗中士人懷古傷今情緒的反映 杜牧的詩歌創作 許渾等人的創作

從唐敬宗和唐文宗時期開始,唐帝國出現明顯的衰敗傾覆之勢。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於斯之時,閽寺專權,脅君於內,弗能遠也;藩鎮阻兵,陵慢於外,弗能制也;士卒殺逐主帥,拒命自立,弗能詰也;軍旅歲興,賦斂日急,骨肉縱橫於原野,杼軸空竭於里閭。”(《唐紀》六十)指出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驕兵難制,戰亂屢起,賦稅沉重,民間空竭。這一切,加上統治集團的腐敗,使唐王朝陷入了無法挽救的危機之中。由於朝廷控制的州縣減少,官位緊缺,朝中清要職位又爲朋黨及有權勢者所據,一般士人在仕途上進身機會很少;由於科場風氣敗壞,許多出身寒微,拙於鑽營的有才之士,在考場上長期受困,甚至終生不第。少數士人即使幸而中舉入仕,也很難像中唐的韓愈、白居易等人那樣,憑他們的文才進入政治機構上層。面對王朝末世的景象和自身暗淡的前途,士人心理狀態發生很大變化。一些人儘管仍然眷念朝廷,關心時政,懷抱希望,但也往往以失望告終。國事無望,抱負落空,身世沉淪,使晚唐詩人情懷壓抑,悲涼空漠之感常常觸緒即來。這種種抑鬱悲涼,在晚唐詩歌的多種題材作品中都有體現,而體現得既早又突出的是懷古詠史之作。

晚唐懷古詠史詩的數量大增,情調也與往時不同。初盛唐在懷古中常帶有前瞻的意味,中唐懷古詠史常寄託對國家中興的希望,晚唐詩人則是用一切皆無法長駐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現出傷悼的情調。這種悼古傷今,從劉禹錫在長慶末期和寶曆年間寫的《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臺城懷古》等篇開始,形成一股勢頭,隨後,有杜牧、許渾、溫庭筠、李商隱等人的大量創作。

杜牧(803~852),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兩人的成就都不限於懷古詠史一種題材,而有多方面的建樹。杜牧才氣縱橫,抱負遠大,繼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爲代表的經世致用之學,注意研究“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很想建功立業,有一番作爲。在詩歌創作上,他自稱“苦心爲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獻詩啓》)。結合他的詩歌創作看,追求的是一種情致高遠,筆力勁拔的詩風。他不滿當時詩壇的綺靡傾向,但他自己亦多綺情柔思,故而其詩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時帶風華流美之致。他很強調創作的內容,主張 “文以意爲主,氣爲輔,以辭采章句爲之兵衛”(《答莊充書》)。在其今存的500餘首詩中,有不少寫現實政治和社會生活題材。《感懷詩一首》針對藩鎮割據而發;《郡齋獨酌》有感國家的內憂外患,抒發了自己報國的願望;《河湟》詩對河西、隴右之地被吐蕃侵佔久久不能恢復表示憤慨;《早雁》詩寫因遭受回鶻侵擾而流亡的民生哀怨: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運用比興手法,把逃避回鶻侵擾的邊民比作哀鴻。在抒發對人民同情的同時,隱含對朝廷未能禦侮安民的不滿。

杜牧不僅懷古詠史詩數量多,而且有不少從總體看不屬於懷古詠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歷史感慨。他的懷古詠史詩,多數是抒寫對於歷史上繁榮昌盛局面消逝的傷悼情緒。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登樂遊原》)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過勤政樓》)

前一首感嘆盛大煊赫的西漢王朝,只剩下荒陵殘冢。後一首寫唐玄宗時代作爲盛世標誌的勤政樓,被遺亡冷落,獨任苔蘚滋蔓。兩首詩雖然一慨嘆漢代,一詠年朝,但抒發的都是對於現實衰頹已經無可挽回的感觸。杜牧的這種感觸又經常還有盛衰興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雲閒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傷悼六朝繁華消逝,同時又以“今古同”三字把今天也帶入歷史長河。“人歌人哭”,一代代人都消沒在永恆的時間裏,連范蠡的清塵也寂寞難尋了。留下的只有天淡雲閒,草色連空。這正是對於唐衰推移,一切都無法長存的認同和感慨。此詩禾意超脫,一方面在廣闊遠大的時空背景上展開詩境,一方面又以麗景寫哀思,很能體現杜牧律詩含思悲悽、流情感慨的特色。

杜牧的懷古詠史詩也有不少是借題發揮,表現自己的政治感慨與識見,如《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借慨嘆周瑜因有東風之便取得成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這類詩雖主要意思不在懷古,但由於是由古代歷史或遺蹟觸發的感慨,一般仍帶有傷悼往事的情緒。

杜牧五、七方古今體詩都有佳作,七律、七絕更爲擅長。尤其是七絕,向來受到推崇。名篇除前面已引的《赤壁》等詩外,《山行》、《秋夕》、《泊秦淮》、《贈別》、《寄揚州韓綽判官》等,也都膾炙人口。在寫法上,有的描繪景物,鮮明如畫;有的表達深曲,情思蘊藉;有的發議論而伴以情韻。他和李商隱同爲晚唐七絕成就最高的詩人。李深婉而杜俊爽。

許渾(791?~?),今存詩四百餘首,以五律、七律爲主,無一古體。許渾詩在詞語、對仗、格律上都極爲圓穩工整,形成“整密”(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的風格。他與杜牧有詩唱和,並受到杜牧推重。但其詩多表現閒適退隱的思想,內容比較貧乏,不少作品意境上給人雷同之感,缺少新鮮警策。他的懷古詠史詩在集中所佔比重雖然不大,卻是較爲出色的部分。其《咸陽城東樓》雲: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州。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官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清水流。

咸陽爲秦漢京城。“鳥下”二句意謂秦苑、漢宮繁華歲月均已過去,惟有飛鳥鳴蟬點綴在秋風夕陽、綠蕪黃葉之間。末句渭水東流,一去不返,既暗喻秦、漢已成陳跡,又有自古及今的意味。這首詩本來就是在廣遠的時空背景上展開的,結尾更推進爲對人世盛衰和歷史進程的縱覽,因而弔古就含有明顯的傷今意味和對於歷史的空漠感。他的另一首名作《金陵懷古》,結聯“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涵蓋範圍更廣,集中地抒發了對繁華昌盛終將消盡的無可奈何心情。

比杜牧、許渾年輩略晚的劉滄,也是一位懷古情感極易被觸發的詩人,但詩境更爲蕭瑟。《秋日過昭陵》結聯雲:“那堪獨立斜陽裏,碧落秋光煙樹殘。” 在他之前,唐人把唐太宗的陵墓寫得這樣淒涼的不多。胡震亨雲:“劉滄詩長於懷古,悲而不壯,語帶秋意,衰世之音也歟?”(《唐音癸籤》卷八)晚唐小家的懷古詠史詩,除意在諷刺者外,凡慨嘆昔盛今衰的,多半是這種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