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初唐四傑人物簡介

初唐四傑人物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導語:初唐四傑人物:“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的初唐四傑人物簡介,歡迎大家參考!

初唐四傑人物簡介

王勃

王勃(649~676年),漢族,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爲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爲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爲沛王李賢徵爲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爲《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爲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其詩力求擺脫齊樑的綺靡詩風,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閣序》就出自他之手。

楊炯

楊炯(公元650年-692年),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詩人。初唐四傑之一。唐高宗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爲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爲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後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死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爲“楊盈川”。

盧照鄰

【作者小傳】:字升之,范陽人。十歲,從曹憲,王義方授蒼雅,調鄧王府典籤。王有書十二車,照鄰總披覽,略能記憶。王愛重,比之相如。調新都尉,染風疾。去官,居太白山,以服餌爲事。又客東龍門山,疾甚,足攣,一手又廢。乃去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穎水周舍,復豫爲墓。偃臥其中,後不甚其苦,與親屬訣,自投穎水死,年四十。嘗著《五悲文》以自明。有集二十卷,又《幽憂子》三卷,會編詩二卷。

駱賓王

駱賓王(約619~687)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爲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爲東臺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爲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云:“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爲表餘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遊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爲徐府屬,被任爲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皇然問:“誰爲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爲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

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爲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爲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竈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爲完備。

他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籤》)。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爲絕唱,《疇昔篇》、《豔情代郭氏贈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豔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的結構形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駱賓王稍後的劉希夷、張若虛以及盛唐的李頎、王維、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着這條線索發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獄詠蟬》,託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鬥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並無遜色。絕句小詩,如《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盪着風雲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

“四傑”齊名,原是詩文並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豔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後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着明顯的不同。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爲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據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爲之動容,問:“誰爲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爲之折服。

《駱賓王集》,最早爲中宗時郗雲卿所輯10卷本,其書已佚。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爲後人重輯。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註》後出,最爲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事蹟見新、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