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小池古詩的詩人是誰

小池古詩的詩人是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小池》是一首七言絕句,那麼,這首詩的詩人是誰呢?一起來了解吧。

小池古詩的詩人是誰

《小池》是宋朝詩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

楊萬里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光宗曾爲其親書“誠齋”二字,學者稱其爲“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調零陵丞。歷知奉新縣、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等職。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反對呂頤浩配享高宗廟,出知筠州。宋光宗時,召爲祕書監,出爲江東轉運副使。宋寧宗即位後,致仕不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病逝,年八十。追贈光祿大夫,諡號文節。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但只有四千二百首流傳下來,被譽爲一代詩宗。楊萬里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爲七言絕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著有《誠齋集》等。

相關閱讀

作品原文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1]。

註釋譯文

詩詞註釋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裏。晴柔: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

上頭:上面,頂端。爲了押韻,“頭”不讀輕聲。

詩句譯文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

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隻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2]。

創作背景

楊萬里到常州任職,這裏淳樸的民風、農家的炊煙、小河的流水、美麗的田野都使他感到新鮮,一有空便攀登古城、漫步郊野、河中泛舟,領略大自然的美景。一天他來到池塘邊,只見一汪清泉分出細細的水流匯入池塘,楊柳拂水、影映碧波,小荷剛剛鑽出水面,幾隻蜻蜓或站或飛,雖沒有粉紅色荷花的點綴,倒也清新可愛。楊萬里詩興高漲,即成小詩一首。後來楊萬里感嘆:以往寫詩一味模仿,思路不暢沒有靈氣,如今順其自然,到也意盡詩來。

作品鑑賞

這首詩小巧、精緻,宛如一幅花草蟲鳥彩墨畫。畫面

小池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筆都小,卻玲瓏剔透,生機盎然。

第一句,緊扣題目寫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細流的泉水。泉水從洞口流出,沒有一絲聲響,當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細流,更是小而又小了。這本來很尋常,然而作者卻憑空加一“惜”字,說好像泉眼很愛惜這股細流,吝嗇地捨不得多流一點兒。於是這句詩就立刻飛動起來,變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寫樹陰在晴朗柔和的風光裏,遮住水面。這也是極平常之事,可詩人加一“愛”字,似乎用她的陰涼蓋住小池,以免水分蒸發而乾涸,這樣就化無情爲有情了。而且,詩舍形取影,重點表現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靈。

三、四句把焦點縮小,寫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剛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顯露出勃勃生機,可在這尖尖嫩角上卻早有一隻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領略春光。小荷與蜻蜓,一個“才露”,一個“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景物。

詩人觸物起興,用敏捷靈巧的手法,描繪充滿情趣的特定場景,把大自然中的極平常的細小事物寫得相親相依,和諧一體,活潑自然,流轉圓活,風趣詼諧,通俗明快。且將此詩寫的猶如一幅畫,畫面層次豐富:太陽、樹木、小荷、小池,色彩豔麗,還有明亮的陽光、深綠的樹蔭、翠綠的小荷、鮮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畫面充滿動感:飛舞的蜻蜓、影綽的池水,充滿了詩情畫意。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

楊萬里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光宗曾爲其親書“誠齋”二字,學者稱其爲“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調零陵丞。歷知奉新縣、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等職。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反對呂頤浩配享高宗廟,出知筠州。宋光宗時,召爲祕書監,出爲江東轉運副使。宋寧宗即位後,致仕不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病逝,年八十。追贈光祿大夫,諡號文節。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但只有四千二百首流傳下來,被譽爲一代詩宗。楊萬里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爲七言絕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著有《誠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