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辭賦精選 > 淺談辭賦學研究的深入與拓展

淺談辭賦學研究的深入與拓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1、賦體文學的淵源及其流變

淺談辭賦學研究的深入與拓展

賦體源流是賦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之1,本次會議在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伏俊璉對《漢書·藝文志》所著錄

的“雜賦”作了具體的文獻考索,將自嘲雜賦的源頭上溯至《荀子·堯問》的“爲說者曰”,又從《史記·龜策列傳》中鉤稽出先秦時期的1篇俗賦;蹤凡論證了“賦起源於民間韻語”的觀點;王以憲對“7”體之賦和“9”體之騷的發展過程、體制特點作了深入論述;郭建勳則細緻考察了“7”體名稱的文化意蘊、淵源流變、文獻著錄,及其結構體制、文體特徵等問題;餘江論述了“賢人失志之作”——騷體賦的發生過程;高光復提出了“文學團體啓於賦家”的觀點;韓高年由賦的“繼作”、“共作”與“贈答”,闡釋了魏晉賦創作範式的轉變及其文學史意義;蘇慧霜從“香草意象”入手,論述了屈騷抒情精神影響下辭賦與樂府的傳承與拓新;羅時進考察了從唐律賦到宋時文的遞承與演變過程;程章燦則提出了“碑文似賦”的論斷,對碑文與賦的問題關係作了重新審視;孫福軒從科舉試賦的角度考察了唐宋兩代辭賦的發展,李潤強則論述了唐代律賦與科舉的關係;曹明綱還考察了辭賦創作對旅遊文學的影響。這些研究觀點新穎、多有創見,將賦體文學源與流的討論進1步推向深入。此外,董芬芬考察了先秦的祝禱辭、嘏辭及賀詞;馬世年通過結構體制分析,對《荀子·賦篇》的賦學史意義作了新探;凌鬱之探討了從體物賦到詠物詩的演變過程。所論頗有新意,值得重視。

2、歷代賦的文獻學、文體學及文化學綜論

歷代賦綜論是本次會議的主要內容。作爲“1代文學”的漢賦歷來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萬光治從文獻輯佚的角度,對其《漢賦通論》所附“漢賦今存篇目敘錄”作了新的補遺與辯證,極具功力,他還對文君相如的故事作了文化解讀,饒有趣味;吳廣平對《全漢賦》在文字、標點上的失誤提出了商兌;張新科以唐宋時期爲例,深入論述了漢賦在魏晉6朝之後的經典化過程;馮良方探討了漢代散體賦的主客問答結構模式及其與經學之間的關係;郭令原從表現形式和語言句型入手,分析了東漢賦與“新詩”的關係;馮小祿論述了屈騷影響下漢代騷體賦的獨創性;李澤需、樑復明考察了漢代賦與頌、贊、銘、箴及其同體異用的關係;羅家湘由漢賦中的琴瑟談到先秦兩漢文化的變化;唐潔璠則繼續着漢賦與文學自覺的討論,語文論文《辭賦學研究的深入與拓展 - 畢業論文》。魏晉以降的`賦史也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曹勝高以“賦法”流播的視角,考察了漢魏文人詩的興起;王曉衛對於齊、樑兩代同題賦之題材來源、語言形式等進行了比較研究;林登順分析了《文選》哀傷賦中所表現出來的6朝生命意識;王德華對唐前辭賦類型化特徵作了文體學的探討;餘浴賢從生命主題出發,論述了6朝抒情賦對初唐詩歌的影響。而趙小華、戴偉華關於初盛唐音樂賦、趙俊波關於中晚唐文體賦的考察,也都有其新見;劉培將辭賦納入到政治文化的視野中,深刻闡述了北宋後期黨爭對當時辭賦創作的影響,創見甚多;李佔鵬從《歷代賦匯》中輯錄出有關戲劇的史料,文獻價值頗高;牛海蓉對金元賦史作了綜論;李新宇則論述了元代辭賦“祖騷宗漢”的創作實踐。

3、作家及作品的個案研究

此方面研究更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也體現出考證深入、視野廣泛的特點。趙逵夫對班固的《兩都賦》作了立體的研究,論及其創作背景、體制及影響等方面,是近年來漢賦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之1,他關於枚乘《樑王兔園賦》的整理與研究,也是該領域最前沿的學術成果;龍文玲、魯洪生深入考察了漢武帝對東方朔《答客難》的影響;高華平對屈原美政思想的解讀、張樹國所持《悲回風》爲《9章》“大尾”說、漆子揚對今本《楚辭》與劉安的關係及其版本源流的探索、劉向斌關於屈原與《離騷》在漢代地位演變的分析等,也都體現了楚辭研究的多元化;宗明華由張衡的《髑髏賦》論及莊子對漢魏抒情賦的影響;曹虹對《洛陽伽藍記》與辭賦文學傳統的關係作了新探。至於王煥然由《甘泉賦》“玉樹青蔥”所論賦的虛與實、上原尉暢所論嵇康《琴賦》的表現史特點、丁宏武所論《抱朴子·外篇》的賦體特徵、杜志強所論謝靈運賦作的註釋問題、胡耀震所論溫庭筠《錦鞵賦》的本事、作年及賦法特徵、池萬興所論和寧生平及其《西藏賦》的方誌學、文學價值等,都富有見地,引人關注;孫晶關於琅琊王氏家族辭賦創作活動的論述、羅文玲由王勃《蓮花賦》所論蓮花意象的書寫及採蓮主題的演變,也別有生趣;尹佔華考證出唐代有兩個崔損,又考證出5代的王翃、王雄、王翊等實爲1人,其結論令人信服;龔克昌將蘇軾的賦作分遊覽、飲食、政論、雜賦4類,並逐篇作了評述,這對蘇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義;汪中文等還就前後《赤壁賦》的新變、金周淳就《和歸去來辭》創作背景與內容等作了論析,李燕新則考述了蘇過的辭賦創作;郝潤華、許琰對李夢陽騷體賦的創作也作了新的評價;此外,詹杭倫關於臺灣賦的論述、小島明紀子關於日人虎關師鍊賦作的考察、熊良智關於韓國奎章閣本《文選·魏都賦》注者題錄的考察,則是對傳統賦學研究領域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