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薦】勵志的故事

【薦】勵志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勵志的故事1

羅森在一家夜總會裏吹薩克斯,收入不高,然而,卻總是樂呵呵的,對什麼事都表現出樂觀的態度。他常說:“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來,太陽升起來,也會落下去,這就是生活。”

【薦】勵志的故事

羅森很愛車,但是憑他的.收入想買車是不可能的。與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他總是說:“要是有一部車該多好啊!”眼中充滿了無限嚮往。有人逗他說:“你去買彩票吧,中了獎就有車了!”

於是他買了兩塊錢的彩票。可能是上天優待於他,羅森憑着兩塊錢的一張體育彩票,果真中了個大獎。

羅森終於如願以償,他用獎金買了一輛車,整天開着車兜風,夜總會也去得少了,人們經常看見他吹着口哨在林陰道上行駛,車也總是擦得一塵不染的。

然而有一天,羅森把車泊在樓下,半小時後下樓時,發現車被盜了。

朋友們得知消息,想到他那麼愛車如命,幾萬塊錢買的車眨眼工夫就沒了,都擔心他受不了這個打擊,便相約來安慰他:“羅森,車丟了,你千萬不要太悲傷啊!”

羅森大笑起來,說道:“嘿,我爲什麼要悲傷啊?”

朋友們疑惑地互相望着。

“如果你們誰不小心丟了兩塊錢,會悲傷嗎?”羅森接着說。

“當然不會!”有人說。

“是啊,我丟的就是兩塊錢啊!”羅森笑道。

啓示:換一個角度,就能得到快樂。丟掉生活中的負面情緒,要有一種認識挫折和煩惱的胸懷。

勵志的故事2

十幾歲的桑德斯經常爲很多事情發愁。他常常爲自己犯過的錯誤自怨自艾;交完考試卷以後,常常會半夜裏睡不着,害怕沒有考及格。他總是想那些做過的事,希望當初沒有這樣做;總是回想那些說過的話,後悔當初沒有將話說得更好。

一天早上,全班到了科學實驗室。老師保羅·布蘭德威爾博士把一瓶牛奶放在桌子邊上。大家都坐了下來,望着那瓶牛奶,不知道它和這堂生理衛生課有什麼關係。

過了一會,保羅·布蘭德威爾博士突然站了起來,一巴掌把那牛奶瓶打碎在水槽裏,同時大聲叫道:“不要爲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然後他叫所有的人都到水槽旁邊,好好地看看那瓶打翻的牛奶。

“好好地看一看,”他對大家說,“我希望大家能一輩子記住這一課,這瓶牛奶已經沒有了–你們可以看到它都漏光了,無論你怎麼着急,怎麼抱怨,都沒有辦法再救回一滴。只要先用一點思想,先加以預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現在已經太遲了,我們現在所

能做到的,只是把它忘掉,丟開這件事情,只注意下一件事。”

啓示:不要爲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積極的去面對下一件事情。

勵志的故事3

1955年,張海迪出生在山東濟南。在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愉悅的童年,愉悅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

還不到6歲,小玲玲突然得病了。母親抱着玲玲,坐在醫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醫生的檢查。看完病後,玲玲感覺到母親的雙腿在抖動,卻不知是爲什麼。

玲玲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覆發作,十分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玲玲,此刻只能整天臥在牀上。

看着夥伴們高高興興地一齊跳皮筋,高高興興地一齊揹着書包上學校,玲玲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壓碎了。幸好,聽說了玲玲的不幸後,過去的小夥伴們常常來看她,給她講學校裏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紅色的三層樓房,每當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過往小孩的身影,心裏是多麼羨慕啊!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而玲玲只能呆在家裏,她也想去學校讀書啊!

玲玲聽到窗外傳來的"我怎樣忘記帶傘了?唉,我的書包怎樣忘了呢!心裏很難過,她很想親身感受一下與他們一齊去上學的歡樂,也想感覺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夢,對於玲玲來說,只能是輪椅上的夢。一天,玲玲最後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對母親說:母親,我要上學!

儘管玲玲十分有決心,但病情卻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爲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我的頭髮,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編成1條辮子了,她忍受了多麼大的痛苦啊!

對玲玲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裏,聰明、好學的玲玲學習並領悟了很多知識。在所有功課中,玲玲最鍾愛領悟語文,在10歲時候就能讀長篇小說了,雖然讀得很辛苦,但她不氣餒。她很鍾愛讀《卓婭與舒拉的故事》。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十分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刻。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領悟,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我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我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完美的光陰。

在那裏,張海迪度過了15年的時光,父親母親的愛,小夥伴及兄弟姐妹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應對未來。

1970年4月,張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坐着一輛大卡車,來到山東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

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十分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卻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

剛到莘縣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雲像大棉花一樣。不久,一羣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跑過來,圍到張海迪身邊,搶着問道:玲玲姐,你是城裏來的吧?你的臉怎樣這麼白啊!你的腿怎樣了?望着孩子們的笑臉,張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我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僅僅才過了半個月,張海迪就同鄉親們相處得十分融洽了。鄉鄰們爭着搶着往玲玲家送地瓜、鹹菜等東西,還爲她做了一張木輪椅。

孩子們都願意推張海迪出去散步。這個男孩子說:玲玲姐,我推你!那個男孩子搶過來說:我推,我推!經過幾番爭執後,由孩子們輪流推着,來到了田野裏。

爲了回報這些樸素的愛,張海迪也想爲大家做點什麼。於是,她開始在昏暗的`油燈下領悟一本本醫學書,還讓父親給她買來體溫計、聽診器和鍼灸用的銀針,成了一名靠在輪椅上給人看病的鄉村醫生。

在莘縣生活期間,張海迪爲羣衆治病一萬餘多人次,鍼灸技術也在當地出了名,前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由於經常靠在輪椅上給人看病,她的肋間神經總會感到劇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彎曲成了S型,但是,爲了治好村民的病,回報他們的愛,張海迪始終堅持着。

知識是一筆財富。忍着病痛,刻苦領悟的張海迪最後擁有了自我的財富。憑着這筆財富,她最後自學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蹟;1983年2月,張海迪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還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範等稱號。

1983年起,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等英文作品,創作了《性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作品,其中,《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和韓國出版。

1993年4月,透過發憤苦學,張海迪獲得了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1997年,張海迪被日本NHK選爲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她的事蹟,從此傳向世界。

在這些榮譽面前,張海迪並沒有停止追求。雖然在輪椅上生活了漫長的44年,但在這44年來,她從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終艱難地向上着,絕不放下每一分鐘的發奮,也沒有白白度過性命的每一程。(我向往的地方)

這天,當咱們讀着張海迪寫出的那一本本散發着油墨香的書時,就能看到一顆健康的靈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長達44年的愛。與那些不珍惜性命的正常人相比,張海迪更加鍾愛性命,鍾愛生活,也更加頑強,更加勤奮。對張海迪來說,知識是一種財富,但自強卻是更珍重的財富,有了它,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愛心灑遍人間。

一個在黑暗與孤寂中成長的女子像一朵美麗的奇葩,用她那獨特的清香爲光明世界的人們打開遮掩雙目的屏障,讓迷失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懂得性命的真正好處。

勵志的故事4

孃家對於女性而言,不只是一個名詞,也不單是一個地方,更不是電視肥皂劇的名稱而已;反而是代表着一個令人魂縈夢繫的牽掛,也是一處充滿思念情懷,而且是溫馨洋溢的窩,那兒曾經有不時殷殷叮嚀的爹孃。

在不算太遙遠的孃家,耄耋年邁的父親,總是充滿慈愛的語氣告訴女兒:你得好好保養身子,好常回來讓我瞧瞧呀!

每次聽到這樣的叮嚀與呼喚,爲人女兒的心情,好象是五味雜陳而揪在一起的樣子,因爲總覺得那種濃郁的親情,瀰漫在內心深處的感覺,一方面充滿思念,卻也一方面覺得實在好幸福。

住在山城孃家的父親,很喜歡接聽女兒的電話,因爲總覺得就好像是在嬰兒時期,女兒最愛膩着他而撒嬌的要抱抱;而父親也好象是忘記上班的辛勞,於是抱着牙牙學語的孩子,在夕陽西下的山城,愉快的享受天倫之樂。

不過母親過世將屆週年前夕,益形覺得孤獨的老爸,接到女兒的電話時,不但比往常多聊了些家常話,末了總不忘記要女兒保重身體,那種語氣充滿着疼惜的'味道,不禁讓女兒的鼻頭一陣陣微酸的感覺…

當然殷殷叮嚀的父親,也在電話中高興的說:連接城市與家鄉的道路已經通車,日後返鄉的道路比以前舒適多了,你可要經常回來走走呀!

女兒輕輕放下電話,卻放不下對於孃家的眷念;當下在惦記長輩的內心深處,依稀記起孩提時期的甜蜜往事,於是不經意之際而溼了眼眶。

自從母親過世之後,記憶裏爹孃的容貌與聲音,經常彷佛走馬燈般一再浮現;雖然在大城市生活,可是心中卻老是惦念着住在山城的父親。

女兒雖然在父親節前夕才返鄉,然而此刻的複雜的心情,卻在孃家與父親的呼喚聲中,決定爾後要經常回孃家;即使不能回孃家時,也要打電話向父親請安,聽聽老爸充滿慈祥的聲音,好好重溫女兒對爸爸撒嬌的幸福感!

勵志的故事5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alvaedison,1847~1931):美國人,儘管小時候只上了幾個月的學,被辱罵爲"蠢鈍糊塗"的"低能兒",退學了。愛迪生眼淚汪汪地回到家,要母親教他讀書,並下決心:長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業。愛迪生在家裏喜歡搗鼓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試驗,有時免不了要鬧點笑話,出點小亂子。父親就不許他再搞小實驗,愛迪生急得直說,說:"我要不做實驗,怎麼能研究學問?怎麼能做出一番事業來呢?"父親、母親聽了他的話,感動得只好收回"禁令"。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發明了電燈、電報、留聲機、電影等一千多種成果,成爲著名的發明家,被譽爲"發明大王",爲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說智商爲160。

在愛迪生這位偉大的發明家的一生中,發明了許多東西,然而,能夠立即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卻只有電燈。因爲電燈的好處是人們看得見摸得着的。它的出現,意味着人們又有了一輪太陽,人們的活動不再受到黑夜的制約了。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於是,他開始試驗作爲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後,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以極大的毅力和耐心,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

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爲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是"在幹一件蠢事"。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一次,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麥肯基看到愛迪生玩命地工作,憂心忡忡地說:"先生,你可別累壞了身體!"愛迪生望着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鬍須,突然眼睛一亮,說:"鬍子,先生,我要用您的鬍子。"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鬍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後裝在燈泡裏。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頭髮試試看,沒準還行。"麥肯基說。愛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但他明白,頭髮與鬍鬚性質一樣,於是沒有采納老人的意見。麥肯基小坐了一會兒,就要告辭了。愛迪生起身,準備爲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識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爲什麼不試試棉線呢?"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愛迪生把棉線放在u形密閉坩堝裏,再把坩堝放進火爐,用高溫處理。棉線經這樣炭化處理後,再取出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準備將它裝到燈泡內。

可由於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於緊張,拿鑷子的手在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此時,夜幕降臨了。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裏的空氣抽走,小心翼翼地封上口,並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着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無比興奮,他們互相擁抱,互相祝賀。13個月的艱苦奮鬥,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但這燈泡究竟會亮多久呢?愛迪生和他的助手聚精神地注視着燈泡。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後來被人們定爲電燈發明日。"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愛迪生沒有陶醉於成功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於是,他又繼續做試驗。受棉絲試驗成功的啓發,他又試用了椰子鬃、麻繩等,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一天,天氣悶熱,愛迪生滿頭大汗,渾身都幾乎溼透了。他順手取來桌面上的竹扇,一邊扇着,一邊考慮着問題。"也許竹絲炭化後效果更好。"愛迪生簡直是見到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了。試驗結果表明,用竹絲作燈絲效果很好,燈絲耐用,燈泡可亮1200個小時。後來,經過進一步試驗,愛迪生髮現用炭化後的日本竹絲作燈絲效果最好。於是,他開始大批量生產電燈。他把生產的第一批燈泡安裝在"佳內特號"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員有更多的工作時間。此後,電燈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勵志的故事6

一天,幾個白人小孩在公園裏玩。這時,一位賣氫氣球的老人推着貨車進了公園。白人小孩一窩蜂地跑了上去,每人買了一個氣球,興高采烈地追逐着放飛的氣球跑開了。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後,一個黑人小孩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貨車旁,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您能賣給我一個氣球嗎?”

“當然可以,”老人慈祥地打量了他一下,溫和地說,“你想要什麼顏色的?”

他鼓起勇氣說:“我要一個黑色的。”

臉上寫滿滄桑的老人驚詫地看了看這個黑人小孩,隨即遞給他一個黑色的氣球。

他開心地接過氣球,小手一鬆,氣球在微風中冉冉升起。

老人一邊看着上升的氣球,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他的'後腦勺,說:“記住,氣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爲它的顏色,而是因爲氣球內充滿了氫氣。”

啓示:成就與出身無關,與信心有關。這個世界是用自信心創造出來的。有自信,積極的面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這種積極和自信會幫助人登上成功的山頂。

勵志的故事7

有一位精神病學家,執業多年,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精神病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數年前將要退休時,發現在幫助自己改變生活方面最有用的老師,是他所謂的“四個小字”.頭兩個字是“要是”.他說:“我有許多病人,把時間都花在緬懷既往上,後悔當初該做而沒有做的事,‘要是我在那次面試前準備得好一點……’或者‘要是我當初進了會計班……’”

在懊悔的海洋裏打滾是嚴重的精神消耗。矯正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在你的'詞彙裏抹掉“要是”二字,改用“下次”二字即可。應該向自己說:“下次如有機會我應該如何做……”

啓示:最浪費時間的莫過於懊悔。千萬不要老是惦念已往的過錯,當你又在後悔既往時便對自己說:“下次我不會再做錯。”

勵志的故事8

美醜之間

夢幻影視傳媒公司要招收一名個性女演員。來報名者數百人,她們被安排在一個大廳裏等候着面試,突然一位美女尖叫了一聲,隨後罵道:“你瞎呀!”

挨美女罵的女孩低頭連連說:“對不起!對不起!”

待美女看清女孩的容貌不怒反笑了,她笑着說:“哇!就你也來報名,快回家照照鏡子吧!”

美女這麼一鬧引起了不少報名者的關注,她們的目光刷一下落在了女孩身上。原來女孩長相奇醜,大耳尖腮,眼小鼻大。“這樣的長相晚上出門都容易嚇到人。”不知道誰冒出了這麼一句,隨後笑聲肆無忌憚地傳開了。

女孩在笑聲中反而毫不畏懼地擡起了頭,微笑着對美女說:“我是很醜,但是不代表我沒有資格報名。”

美女冷笑道:“快走吧!別在這裏丟人現眼了。就我這長相都不一定過關,你呀!就更別想了。”

女孩沒理美女的冷嘲熱諷,高昂着頭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裏,絲毫不爲自己的長相感到難堪。

這時一箇中年男子推開衆人走到女孩面前,仔細打量着她的容貌,然後點點頭說:“你被入取了。”

此話一出,所以報名這一片譁然。誰都不敢想象,女孩這樣的容貌能夠入選。

特別是被女孩踩了一腳的美女,攔住中年男子問道:“不能吧!貴公司沒搞錯吧!要這麼難看的演員?”

中年男子委婉一笑道:“這次我們招的就是個性的演員,像你一樣的`人工美女我們這裏有的是,就缺長相具有特點的演員。所以別瞧不起她的長相,如今這樣容貌才搶手。”

聽此一說,美女面紅耳赤。

勵志的故事9

在京劇丑角裏,貫盛吉的格調是比較高的。他的表演,自成一格,人稱“貫派”。他的唸白很特別,每一句話都是高起低收,好像一個孩子在被逼着去做他不情願做的事情時的嘟囔。他是個“冷麪小丑”,北京人所謂“繃着臉逗”。他並不存心逗人樂。他的“哏”是淡淡的,不是北京人所謂“胳肢人”,上海人所謂“硬滑稽”。他的.笑料,在使人鬨然一笑之後,還能想想,還能回味。有人問他:“你怎麼這麼逗呀?”他說:“我沒有逗呀,我說的都是實話。”“說實話”是丑角藝術的不二法門。說實話而使人笑,纔是一個真正的丑角。喜劇的靈魂,是生活,是真實。

不但在臺上,在生活裏,貫盛吉也是那麼逗。臨死了,還逗。

他死的時候,才四十歲,太可惜了。

他死於心臟病,病了很長時間。

家裏人知道他的病不治了,已經爲他準備了後事,買了“裝裹”——即壽衣。他有一天叫家裏人給他穿戴起來。都穿齊全了,說:“給我拿個鏡子來。”

他照照鏡子:“唔,就這德行呀!”

有一天,他讓家裏人給他請一臺和尚,在他的面前給他放一臺焰口。

他跟朋友說:“活着,聽焰口,有誰這麼幹過沒有?——沒有。”

有一天,他很不好了,家裏忙着,怕他今天過不去。他甕聲甕氣地說:“你們別忙。我今兒不走。今兒外面下雨,我沒有傘。”

一個人能夠病危的時候還能保持生氣盎然的幽默感,能夠拿死來“開逗”,真是不容易。這是一個真正的丑角,一生一世都是丑角。

姜先生(姜妙香)真是溫柔敦厚到了家樂。

他的學生上他家去,他總是站起來,雙手當胸捏着扇子,微微躬着身子:“您來啦!”臨走時,一定送出大門。

他從不生氣。有一回陪梅蘭芳唱《奇雙會》,他的趙寵。穿好了靴子,總覺得不大得勁。“唔,今兒是怎樣搞的,怎麼總覺得一腳高一腳底的?我的腿有毛病啦?”伸出腳來看看,兩隻靴子的厚底一隻厚二寸,一隻二寸二。他的跟包叫申四。他把申四叫過來:“老四哎,咱們今兒的靴子拿錯了吧?”你猜申四說什麼?——“你湊合着穿吧!”

姜先生有一次遇見了劫道的,就是琉璃廠西邊北柳巷那兒,那是敵僞的時候。姜先生拿了“戲份兒”回家。那時候唱戲都是當天開份兒。戲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兒分好了。姜先生這天趕了兩“包”,華樂和長安。冬天,他坐在洋車裏,前面掛着棉布簾。“站住,把身上的錢都拿出來!”——他也不知道里面是誰。姜先生不慌不忙地下了車,從左邊口袋裏掏出一沓(鈔票),從右邊口袋裏又掏出了一沓。“這是我今兒的戲份兒。這是華樂的,這是長安的。都在這兒,一個不少,您點點。”

那位不知道點了沒有。想來大概是沒有。

在上海也遇到過那麼一回。“站住,把身浪廂值鈿(錢)格物事(東西)才(都)拿出來!”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揚長而去。姜先生在後面喊:“回來,回來!我這還有一塊表哪,您要不要?”

事後,熟人問姜先生:“您真是,他走都走了,您幹嘛還叫他回來?他把您什麼都抄走了,您還問‘我這還有一塊表哪,您要不要?’”

先生答道:“他也不容易。”

勵志的故事10

螃蟹歷險記

一個螃蟹在翻越一座山時,遭遇了一個攔路搶劫的大龍蝦。螃蟹立即逃跑,但大龍蝦窮追不捨,走投無路時,螃蟹鑽進了一個山洞裏,大龍蝦也追進山洞裏。在洞的深處,螃蟹未能逃過大龍蝦的追逐,黑暗中,他被大龍蝦逮住了,遭到一頓毒打,身上的所有錢財,包括一把準備爲夜間照明用的夜明珠,都被大龍蝦擄去了,裝好大龍蝦並沒有要他的命。之後,兩個人各自尋找着洞的出口,這山洞極深極黑,且洞中有洞,縱橫交錯。

大龍蝦有搶來的夜明珠,他能看清腳下的石塊,能看清周圍的石壁,因而他不會碰壁,不會被石塊絆倒,可是,他走來走去,就是走不出這個洞,最終,他力竭而死。

螃蟹失去了夜明珠,沒有了照明,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得十分艱辛,他不時碰壁,不時被石塊絆倒,跌得鼻青臉腫,可是,正因爲他置身於一片黑暗之中,所以他的.眼睛能夠敏銳地感受到透進洞裏來的微光,他迎着這縷微光摸索爬行,最終逃出了山洞。

勵志的故事11

一個人在森林中漫遊時,突然遇見了一隻飢餓的老虎,老虎大吼一聲就撲了上來。他立刻用最快的速度逃開,但是老虎緊追不捨,他一直跑一直跑,最後被老虎逼到了斷崖邊。

站在懸崖邊上,他想:“與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死,還不如跳入懸崖,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他縱身跳入懸崖,非常幸運地卡在一棵樹上。那是長在斷崖邊的梅樹,樹上結滿了梅子。

正在慶幸之時,他聽到斷崖深處傳來巨大的吼聲,往崖底望去,原來有一隻兇猛的獅子正擡頭看着他,獅子的聲音使他心顫,但轉念一想:“獅子與老虎是相同的`猛獸,被什麼吃掉,都是一樣的。”

剛一放下心,又聽見了一陣聲音,仔細一看,兩隻老鼠正用力地咬着梅樹的樹幹。他先是一陣驚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斷樹幹跌死,總比被獅子咬死好。”

情緒平復下來後,他看到梅子長得正好,就採了一些吃起來。他覺得一輩子從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梅子,他找到一個三角形的枝丫休息,心想:“既然遲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覺吧!”於是靠在樹上沉沉地睡去了。

睡醒之後,他發現黑白老鼠不見了,老虎和獅子也不見了。他順着樹枝,小心翼翼地攀上懸崖,終於脫離了險境。原來就在他睡着的時候,飢餓的老虎按捺不住,終於大吼一聲,跳下了懸崖。

黑白老鼠聽到老虎的吼聲,驚慌地逃走了。跳下懸崖的老虎與崖下的獅子展開激烈的打鬥,雙雙負傷逃走了。

啓示:生命中會有許多險象叢生的時候,困難危險像死亡一樣無法避免。既然無法避免不如放下心來安享現在擁有的一切,無意中就會享受到生命的甜果。

勵志的故事12

兔子的膽小是出了名的,經常受到的驚嚇總是像石頭一樣壓在它們的心上。

有一次,衆多兔子聚集在一起,爲自己的膽小無能而難過,悲嘆自己的生活中充滿了危險和恐懼。

它們越談越傷心,就好像已經有許多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而這也就是它們之所以成爲兔子的原因。到了這種地步,負面的想像便無止境地涌現出來。它們怨嘆自己天生不幸,既沒有力氣和翅膀,也沒有牙齒,日子只能在東怕西怕中度過,就連想要拋棄一切大睡一覺,也有什麼都聽得見的.長耳朵的阻擾,赤紅的眼睛也就變得更加鮮紅了。

它們覺得自己的這種生活是毫無意義的,這又成了它們自我厭惡的根源。它們都覺得,與其一生心驚膽戰,還不如一死了之好。

於是,它們一致決定從山崖上跳下去了結自己的生命,結束一切煩惱。就這樣決定了,於是它們一齊奔向山崖,想要投河自盡。這時,一些青蛙正圍在湖邊蹲着,聽到急促的腳步聲,如臨大敵,立刻跳到深水裏逃命去了。

這是兔子每次到池塘邊都會看到的情景,但是今天,有一隻兔子突然明白了什麼,它大聲地說:“快停下來,我們不必嚇得去尋死尋活了,因爲我們現在可以看見,還有比我們更膽小的動物呢!”

這麼一說,兔子們的心情奇妙地豁然開朗起來了,好像有一股勇氣噴涌而出,於是它們歡天喜地回家去了。

啓示:不要爲我們現在的遭遇就埋怨命運的不公,實際上,世界上還有很多比我們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舊堅強地活着,我們又爲什麼不能呢?

勵志的故事13

1、自我獎賞

在臺灣旅遊時,聽過這麼一段感人的故事:臺南有位著名作家,童年時家境貧寒,父母以賣豆腐維持生計。每天早上天尚未破曉時,他便與弟弟起身丁作,兩人治街叫賣。他告訴弟弟說:“我們把賣豆腐所賺的錢,拿回家給母親,幫助家人過活。我們給自己的獎勵品是你我共享一塊豆腐,你一半,我一半。”

啓示:那塊共享的豆腐,是他們勞動後換來的代價,是生命中愉悅的獎賞。生命必須付出代價,要勞苦,要歷練,才能享受成果。適當的獎勵,使得一切的勞動及付出獲得了肯定。然而,獎勵不一定要由別人來給,自我獎賞其實也一樣中人滿意,激勵自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一字千金

戰國時候,盛行一種“養士”的風氣,將權勢的人都喜歡招攬各種人才,他們養在家中,隨時爲自己效力。這些投靠權貴的人被稱爲“門客”。當時秦國的相國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這麼多門客之中,各個階層、各種經歷的人都有。呂不韋爲擡高自己的名聲,叫他們收集衆說編寫一本厚厚的書,題名爲《呂氏春秋》。在這中書裏。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古今治亂都寫到了。書寫好後,呂不韋下令把書掛在首都咸陽的城門上,同時宣告:有誰能夠增加或者減少這本書一個字的,相國賞他千金。幾天過去了,始終沒有一個人提出這本書的不足之處。《呂氏春秋》真的完美到增減一個字都不行嗎?不是的,只不過由於呂不韋當時是權勢顯赫的相國,這本書又是他立意要標榜自己,用“呂氏”名義寫成的,人們有意見也不敢提出來就是了。

啓示:後人將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史辭精妙,文章價值很高,一字一句頗有分量。在直銷的培訓課中,講師應注意認真準備,力求表達得精煉準確,一字千金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3、美國流浪少女成功進哈佛

莉斯·默裏的故事是如此的令人心靈震撼,以致於被拍成電影並獲得大獎。一個生活在無家可歸者家庭的女孩,父母雙雙感染上艾滋病,但這個女孩沒有放棄人生的希望,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命運挑戰,最後踏入了哈佛大學的學術殿堂。

由於父母都染上了毒癮,默裏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並父親進入收容所,從此默裏流落街頭。她在17歲決定回到學校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小小年紀就無家可歸,但在她的身上卻充滿了優雅的氣質和真摯的性情,她的執著、不向命運屈服、堅強的.意志和不斷地進取鼓舞了成千上萬美國人,人們從這個女孩的身上看到了如何跨域艱難與困境障礙的一種精神、一種面對人生自我選擇的動力。

有些人出生以後就具有反叛性,默裏就屬於這種類型的孩子。家庭的收入幾乎都被父母用來滿足他們的毒癮上,默裏和她的姐姐從小就被父母忽略,缺少食物和保暖的衣服。但在15歲以前,小小的默裏並無太大的追求,過着貧困的生活,也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在她看來,長大後能有一份工作,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默裏10歲時,她的母親被檢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此後默裏一直照顧在病魔中掙扎的母親。默裏不願母親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也不願走上同母親一樣的生活道路。默裏的母親在她15歲時過世,這把她帶入了噩夢般的生活,但也讓她清醒,開始尋求自己的人生之路。默裏在母親過世後向自己發誓,她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她不會像母親那樣輕易地放棄對人生目標的追求,她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默裏看到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回到學校,接受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

默裏終於明白,不管怎樣,人是不能向命運低頭的,世界在不停的運轉,生活仍在繼續,不會因爲你的失落與沮喪而改變,一味的傷心只會堵塞自己前方的路途而使自己更加沉淪,於是她決定堅強,堅強的開始新的生活。

默裏在一次演講中談到,我是屬於一個自我教育型成長起來的孩子,當我無家可歸時,沒有人來指導我,引導我。那時,我會到自助書店去偷我喜歡看的書。當然,今天我會原諒自己年青時的行爲。在一次被我偷過書老闆主持的演講會上,我作爲主講人對他說,我想我欠你25美元。

默裏說,在人的一生中,感恩應是一個人首要的特質,我不知道爲什麼,但感恩的心從我記事時起就深含在我的內心。我能有今天,我感激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其次,不論環境如何,我都有自己的選擇。當我住在大街上時,我在思考人生的價值,我知道當我克服每天遭遇的這些障礙後,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我邁向自己的目標。

勵志的故事14

西漢司馬遷

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羣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勵志的故事15

一隻章魚的體重可以達70磅。但是,如此龐大的傢伙,身體卻非常柔軟,柔軟到幾乎可以將自己塞進任何想去的地方。

章魚沒有脊椎,這使它可以穿過一個銀幣大小的洞。它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將自己的'身體塞進海螺殼裏躲起來,等到魚蝦走近,就咬斷它們的頭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後美餐一頓。對於海洋中的其他生物來說,它可以被稱得上是最可怕的動物之一。

但是,人類卻有辦法制服它。漁民掌握了章魚的天性,他們將小瓶子用繩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魚一看見小瓶子,都爭先恐後地往裏鑽,不論瓶子有多麼小、多麼窄。

結果,這些在海洋裏無往不勝的章魚,成了瓶子裏的囚徒,變成了漁民的獵物,變成人類餐桌上的美餐。是什麼囚禁了章魚?是瓶子嗎?不,瓶子放在海里,瓶子不會走路,更不會去主動捕捉。囚禁了章魚的是它們自己。它們向着最狹窄的路越走越遠,不管那是一條多麼黑暗的路,即使那條路是死衚衕。

啓示: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許多羈絆和束縛,對於它們,我們毫無辦法。殊不知囚禁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我們不健康的心態和偏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