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通用10篇)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故事是漢語詞彙,意思是舊事、舊業、先例、典故等涵義。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通用10篇)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 1

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只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只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讚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

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

爲了學到更多的東西,1850年,他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裏,他先後去過德國、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由於他善於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爲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着科學訓練的科學家。

回國後,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

就這樣,在歷經了坎坷磨難之後,沒有正式學歷的諾貝爾,終於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爲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諾貝爾的母親去世後,他把30億瑞典幣——一生的財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爲永久的紀念。

後人爲了永遠記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已經成爲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是什麼使不起眼的小男孩變成舉世矚目的科學巨人?是靠堅持不懈的努力。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 2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

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說:“你提的問題太多了!你是個學生,上課時應該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麼解釋?”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反問。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臺。

後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於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爲這樣,他才最終成爲一代科學巨匠。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 3

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他從小刻苦學習,成了著名的學者。

1950年2月,華羅庚帶着全家悄然登上一條不大的郵船,離開生活了4年的美國。當他踏上祖國土地的時候,電波播送了他的《告美國同學的公開信》。信中激情洋溢地寫道:“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樂園雖好,非久居之地,歸去來兮!”

華羅庚又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數學系主任。不久,被任命爲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百倍珍惜黨和國家爲科學研究提供的大好時光。他白天拄着柺杖到學校講課,晚上以案板當書桌,在燈下從事數學研究,常常寫作到深夜。有時,爲了求證一個問題,他常常深夜從牀上爬起,順手拿起牀頭的報紙,在四周的空白處進行演算和論證。在他的`屋裏,桌上、牀上、地上,到處都堆滿了演算稿紙。他用毅力與勤奮,編織出成功和榮譽。

1956年,他的重要論文《典型域上的調合分析》,榮獲中國科學院第一批科學獎金的一等獎。隨後,他的長達60萬字的鉅著《數論導引》問世了。這部著作,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國內外的數學界爲之震動了。他帶領的數學研究所,也已是人才濟濟、羣星燦爛了。他們爲征服解析數論、代數數論、涵數數論、泛涵分析、幾何拓撲學等不同學科,已經揚帆起航,並各有卓越的建樹。震撼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就是其中一個突出成果。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 4

袁世凱是個孝子,1892年帶着孃親劉氏到了赴任的朝鮮,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纔派人送回。1901年6月辛丑條約談判正急之時,劉氏去世。按常規,袁世凱要申請離職丁憂回籍營喪。但朝廷正自身難保中,當然不會批准。

1902年6月,政府實授袁世凱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面還有成堆的中央級職銜。9月,太后賞袁的生母劉氏一品封典,並賞銀3000兩,給假40天,令其回籍葬母。

這個時候的袁世凱風光至極,但遇上他那個嫡母二哥就灰頭土臉了。一句話:在外你是國家大員,在家你是妾生小子,葬儀還得按家規來。所謂的家規乃中國傳統,第一長門爲尊,第二妻妾有別。總之,袁母身爲庶妻,死後不能入祖墳正穴,也不能同嫡妻夾棺並葬,只能殯在塋外。

此時的袁世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在葬母的事情上,卻不得不屈就長門世敦,幾次與其磋商,能否額外擡舉一下,兄長就是不肯讓步,甚至不着孝衣反穿上了紅袍,對袁世凱傷害太大,兄弟之間反目成仇。在對待孃親方面,袁世凱是一點不讓步的。

袁世敦的阻擋,也激起了他的反彈,他要大操大辦,讓身爲妾婦出身的孃親最後風光一下——在袁寨東北15裏處選擇了洪家窪新墓地,佔有耕地120畝:墳園40畝,新建四合院瓦房十數間,由看墳人常年看守;主墳40畝;塋門前佔地40畝,豎牌坊、立14塊石碑,石人石馬排列兩廂。

辦事地點設了三處:一在故居袁寨,具體辦理殮殯事宜;一在袁張營大帥府,大擺靈堂,接待達官貴人追悼弔祭;一在洪家窪墓地,專門辦理安葬祭祀事宜。弔祭者絡繹不絕,觀禮者人山人海。

袁家開宴夜以繼日,一次就開200多桌(我們現在的.紅頭文件,規定不得超過20桌),據說井水都爲之而乾涸,附近的河南老鄉可開了跟,他們激動地說:感謝朝廷,感謝太后,感謝袁宮保,幾輩子沒見過這麼大的排場,就連孝子袁世凱坐在八人擡方桌上接待客人的場景都讓他們傳述至今!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 5

陳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陳毅還是一個非常孝敬父母的好兒子。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在路過家鄉時,他就抽空去探望已經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母癱瘓在牀,大小便不能自理。看見陳毅進了家門,母親非常高興,陳母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換下來的尿褲還在牀邊,於是她趕緊示意身邊的人把尿褲藏到牀下。陳毅見了久別的母親,心裏很激動,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長問短。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牀底下了?”母親知道瞞不過去了,只好說出了實情。陳毅聽後,忙說:“娘,您久病臥牀,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裏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這時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來,搶着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他們,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爲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髒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淨淨,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每天都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卻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牀的母親,爲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爲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爲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 6

從教幾十年,王音旋可謂桃李滿天下。但是她直接教過的學生只有十幾人,最後,在老師的告別儀式上,除一人未趕上外,到現場的所有學生,面師而泣。

王老師所教的學生都是由她親自精心挑選的。“如果沒有遇到王老師,我可能走不出沂源縣。”王世慧說。

1983年春,作爲沂源縣文工團演員,王世慧代表臨沂地區參加了山東省民歌匯演。在這次匯演中,王世慧演唱了《沂蒙山小調》和《魯南五大調》中的.“四盼”。演出結束後,王音旋老師到後臺找到王世慧。她說:“你想學習嗎?山東藝術學院今年招收第一屆進修生。”一句話,讓王世慧的生命軌跡拐了彎,在王老師門下,苦學了3年。

“我十五歲開始唱歌,從一開始用大本嗓演唱,到學會科學發聲方法,特別是對山東民歌的演唱和風格的把握,都是王老師一字一句、一點一滴教的我。”王世慧說。

1984年,在王音旋的推薦下,王世慧參加了第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

“當時演唱的是《我的家鄉沂蒙山》,是王音旋老師的丈夫金西老師的作品,是他們夫妻二人一起對我進行認真而細緻的輔導,那次我取得了業餘組二等獎第一名。”

王世慧還提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做學生時,每次參加演出,王老師都是把家裏所有‘家當’拿出來給我們用,如耳環、項鍊、頭花等”。無論是在時間精力上,還是物質上,作爲一名導師,王音旋老師都是傾其所有爲學生着想。

王世慧畢業留校後,王音旋繼續教導她,“每次見面,老師都會叮囑我,民族聲樂教學一定要走下去,到田間地頭找到當地的民間藝人,聽他們怎麼唱,廣闊的農村大地纔是民族聲樂的根基,不要憋在學校和城市裏”。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羅餘瑛教授說,我從1980年起就跟王老師學習。現在閉上眼睛,王老師的形象歷歷在目。她上課,每一首作品,吐字行腔,都親自示範,一遍一遍,不厭其煩,直到滿意爲止。在老師的培養下,羅餘瑛1984年獲得首屆山東省青年歌手電視大賽第一名。

羅餘瑛回憶:“王老師在教學中,還大量運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的民歌,以及中國戲曲唱段,同時,她還借鑑西洋唱法,既使學生音域大大擴展,又不失去民族唱法的音色。1988年,我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美聲唱法,王老師說,學美聲,但不能丟了民族唱法,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

說起與王老師的相識,韓光霞說,這是一種緣分。原來,她和王世慧一樣,都是縣城的文工團的演員,是在1985年的匯演中,被王音旋老師相中,纔有機會從縣城來到濟南,跟隨在老師身邊學習的。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 7

國學大師黃侃,雖放浪形骸,卻奉母至孝。黃侃自幼喪父,由生母和慈母將他撫養長大。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黃侃回到家照顧了六個月,母親就去世了。黃侃大慟,吐血不止。當時,清政府嚴捕革命黨人,黃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請好友蘇曼殊畫了一幅《夢謁母墳圖》,這幅畫成爲他的'隨身寶物,一刻不離。

對慈母田氏,黃侃也是非常孝順。他在京鄂間千里來來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隨身攜帶一口棺材。這口棺材是其父黃雲鶴留給慈母的,本爲黃父當年準備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給了慈母。慈母去世後,黃侃悲痛欲絕,按照古禮服喪。以後,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黃侃必率全家設供祭祀,傷慟不已。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 8

古希臘的燦爛文化,在漫長的黑暗中埋沒風塵,黯然失色。15世紀,文藝復興的大旗飄揚在歐洲大陸上,自然科學獲得新的生命,蓬勃成長。科學巨匠哥白尼、第谷、開普勒、伽利略以及笛卡爾等先後馳名於歐洲。一場科學革命衝破了中世紀封建勢力和經院哲學的層層羅網,不斷取得勝利。

牛頓———偉大的科學家,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者,在歐洲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新變革的時代誕生的。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蘭林肯郡小鎮沃爾索浦的一個自耕農家庭裏,牛頓誕生了。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親人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爲了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並且竟活到了85歲的高齡。

牛頓在少年時代並沒有顯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學天才,他跟普通人一樣,只是學習成績稍好而已。如果說牛頓和別的孩子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他的動手能力相當強。他每做一件東西,總是一聲不吭地埋頭苦幹。如果做得不合適就拆了重做,絕不馬虎。他做過會活動的水車;做過能測出準確時間的水鍾;還做過一種水車風車聯動裝置,使風車可以在無風時藉助水力驅動。

1658年9月3日,一場罕見的暴風雨侵襲英格蘭。狂風怒吼,牛頓家的房子直晃悠,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頓爲大自然的威力迷住了,不禁想測驗颶風的力量。他冒着狂風暴雨來到後院,一會兒逆風跑,一會兒順風跳。爲了接受更多的風力,他索性敞開斗篷向上跳躍,認準起落點,仔細量距離,看狂風把他吹出多遠。

1661年,18歲的牛頓從中學畢業後考上了劍橋大學。這是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是全國青年學生嚮往的最高學府。儘管牛頓在中學裏是個優等生,可是劍橋大學集中了各地的尖子學生,他的學習成績趕不上別人,特別是數學的差距更大。牛頓並不氣餒,就像他少年時代喜歡思考問題一樣,踏踏實實地學習,直到透徹地理解爲止。他在大學的頭兩年裏,除了學習算術、代數、三角以外,還認真學習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彌補了過去的不足。他又鑽研笛卡爾的《幾何學》,熟練地掌握了座標法。這些數學知識,爲牛頓後來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65年,牛頓22歲,他從劍橋大學畢業了。在兩年的鄉居期間,發明了微積分,發現了白光的組成,並且開始研究引力問題。

1666年1月,有一天牛頓請母親和弟妹到自己房間裏來。房間裏黑洞洞的,只從窗子的一個小孔中透過一線陽光,在牆上照出一個白色的光點。牛頓讓他們注意看牆上的光點。他手裏拿着自制的三棱鏡,放在光線入口處,使光折射到對面牆上,光點附近突然映出一條瑰麗的綵帶。這條綵帶同雨後晴空中出現的彩虹一樣,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牛頓和自己的親人共同觀賞了人工復現的自然景象。後來,牛頓又用第二個三棱鏡把七種單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實驗宣告了光譜學的誕生。

牛頓在探索光色之謎的同時,還在探索引力之謎。

1666年秋天的一個下午,牛頓長時間埋頭工作以後有些疲倦,就到後院去散步。他信步走到蘋果樹下,坐在長凳上觀賞田野秋色。他不由得又想起了引力之謎,思維翻騰起來。

突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熟了的蘋果爲什麼會向下掉?地球在吸引它?對,是地球的吸引!蘋果熟了向下掉,扔到空中的石頭也要向下掉,都是因爲地球在吸引它們。地面上的東西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月亮所以會繞着地球轉,也是因爲地球在吸引着它。想着想着,牛頓的眼裏閃出奇異的光芒,他長時期來想了又想的問題,終於找到了解決的線索。

24歲的牛頓發現了天地萬物間都存在着引力,這種引力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10多年以後,牛頓出色地證明了這個定律是完全正確的。

1684年1月,在倫敦皇家學會的一個房間裏,哈雷、胡克和瑞恩在討論有關作用於太陽和行星之間的引力問題。這三個科學家雖然都認識到了引力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但是由於他們數學分析能力不足,無法證明這點。他們反覆研究了幾個月,始終琢磨不透。

哈雷想到了以刻苦鑽研着稱的牛頓。1684年8月,哈雷從倫敦來到劍橋大學向牛頓請教。當時,牛頓已經完成從開普勒定律到萬有引力的論證。

哈雷深刻認識到牛頓這份計算的重要性,懇請牛頓發表他的著作。牛頓被說服了,開始動手寫出劃時代的鉅著《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這部鉅著從內容、結構到數學方法的選用方面都遇到極大的困難。

牛頓以他非同尋常的才智,犧牲休息時間,放棄娛樂活動,夜以繼日、如癡如狂地進行寫作,終於大功告成。1686年4月完成第一編,第二、三編……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脫稿。全書於1687年夏天出版,受到學術界的讚頌,很快銷售一空。

牛頓在《原理》這部鉅著裏,提出了“運動三定律”。這三條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共同構成了宏偉壯麗的力學大廈的主要支柱。這座力學大廈是近代天文學和力學發展的基地,是機械、建築等工程技術發展的基地,也是機械唯物論統治自然科學領域的基地。牛頓不但從數學上論證了萬有引力定律,而且把力學確立爲完整、嚴密、系統的學科。這以後,物理學成爲了一門成熟的自然科學。

英國著名詩人亞歷山大·波普寫道:

自然界和自然界的規律隱藏在黑暗中,

上帝說:“讓牛頓去吧!”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 9

張謇是江蘇南通市海門縣常樂鎮人。他出生在一個富裕農民家庭,祖父是文盲,父親識字也不多,但聰明的張謇自小讀書就很勤奮,據說5歲時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千字文》。有一天,老師見門外有人騎白馬走過,便以“人騎白馬門前過”爲題,讓學生對下聯。張謇的三哥對的是“兒牽青牛堤上行”,而張謇對的是“我踏金鰲海上來”。老師大喜過望,說他志向遠大,將來一定能大有作爲。

但是張謇參加科舉考試並不順利,他16歲考中秀才,直到33歲才考中舉人;此後連續4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他一氣之下,把應考用具都砸了個粉碎,發誓再不參加科舉考試!

1894年春天,因爲慶祝慈禧太后60大壽,清政府破例多開一次科舉考試,張謇被父親和伯父強逼着,再次應考,沒想到這一次卻得到了主考官翁同(龠禾)的賞識,中了頭名狀元,並被任命爲翰林院修撰。然而這年6月,中日甲午戰爭就爆發了。張謇滿腔義憤,和翁同(龠禾)等人一起,積極主張堅決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他一再寫奏章給皇帝,抨擊李鴻章的賣國投降主義。在鬥爭正激烈的時候,張謇的父親因病去世了,按照當時禮教,他必須回到家鄉去服喪守孝3年。於是張謇匆匆離開了京城。

第二年2月,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而告終,中國不得不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南通,張謇對腐敗的滿清王朝更加失望。他深深地感到,要使中國“不貧不弱”,不受外國人的欺侮,當務之急,一是要實行政治改革,以議會制取代君主制;二就是要大力發展實業,以求民富國強。他認爲,一個有頭腦的知識分子,就應當正視現實,勇於投身實業,以拯國家於危難,救百姓於水火。所以,他拒絕回北京重新擔任官職,決心在家鄉開辦工廠。在給翰林院辭職書中,他明確地表示:“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當時的兩江總督張之洞,也是一位辦實業的熱心倡導者,他原先和張謇就有交往,也有在蘇州、南通兩地興辦工廠的打算。他看到張謇是新科狀元,又熱心於實業,便委派張謇在南通籌辦紗廠。這正和張謇的心意不謀而合。因爲南通地區濱江臨海,交通便利,氣候適宜,無霜期長,是傳統的產棉區。這裏的棉花不但產量高,而且質地潔白,纖維長,富有彈性,很早就以“沙花”而聞名天下。同時,當地農民具有紡紗織布的傳統技術,他們織的“通州大布”遠銷東北市場,深受歡迎,所以對於機器紡紗的需要量日益增長。此外,從當時的情況看,搞紡織所需資金比搞其它工業要少一些,生產週期短,能較快地獲得利益。這些有利條件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都促使張謇放手大幹一場!

1895年6月,張謇到江寧,與張之洞談妥了辦廠的事,回到南通,跟當地的豪門富戶和親朋好友一說,當即有人贊成,答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事情漸漸有了頭緒。第二年春天,張謇把本地的花布商人沈燮均、陳維鏞、劉桂馨,上海洋行買辦郭茂芝、潘鶴琴,以及上海紳商樊時薰等人請到家裏,商量集資認股的事情。大家議定以100元爲一股,並分別認定了自己負責募集的股數,成立了最初的董事會。這6個人被人們稱爲紗廠初期的“通滬六董事”。當天,他們又現場勘察,選定了南通城北15裏的唐家間作爲廠址所在地,並且確定廠名叫“大生紗廠”。

大生紗廠的旗號一打出來,開頭也是轟轟烈烈的。大家見領頭辦廠的是個狀元,既覺得新鮮,也感到心裏踏實,所以投股的人相當踊躍。特別是唐家間一帶的農民,聽說土地可以入股,便紛紛以土地折股,省下了廠方不少購地款。張謇又仗着熟人朋友多,親自寫信到處爲工廠作宣傳,也招徠不少股東。

這樣算下來,建廠所需要的資金該夠了;可是,購買機器所需要的資金,就完全沒有着落了。張謇只得再去找兩江總督。這時張之洞已經被調任兩湖總督,接任兩江總督的是劉坤一。劉坤一的態度很熱情,然而談到錢上,他卻也表示爲難,先讓張謇打他的旗號去借,後來乾脆讓張謇到湖北去找張之洞。張之洞總算是積極支持張謇的,他爲了在湖北辦紗廠,已經向國外購了一套機器,這時便決定,如果南通的大生紗廠廠房先完工,就把這套機器先讓給大生紗廠用。

經過幾番周折,大生紗廠的廠房總算建成了,紡織機器也運到了廠裏。1899年4月14日,大生紗廠正式開工,紡出了第一縷棉紗。面對震耳欲聾的`機器聲,身爲總經理的張謇激動得熱淚盈眶。看熱鬧的人感到奇怪,瞭解內情的人卻不覺得意外。他們知道,爲這紗廠,前後5年間,張謇不知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難!他一個堂堂的“狀元公”,不得不東奔西走,集資籌款,看人家的冷臉,聽人家的嘲諷。直到前幾天廠裏試機,還有不三不四的人在說:“紗廠煙囪高,何時才冒煙?機器雖然響,何時紡出紗?”如今煙囪冒煙了,機器出紗了,張謇能不高興得流下喜淚嗎!

董事們也都興高采烈地互相道賀。張謇便趁着這個機會,把大家召集起來,商量訂立廠規廠約的事。他說:“頭一腳雖然踢出去了,但正式生產,沒有個規矩是不行的。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麼大個廠,沒有廠約,怎麼負責理事?這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可是這些人對於辦廠並無經驗,也不知道廠約該怎麼訂。幸虧張謇早有準備,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從總董事、分職董事、車間執事的職責,到各車間、各賬房、各棧所的管理,以及考覈標準,獎罰等級,一條條說得頭頭是道。董事們聽得心悅誠服,一致決定就按張謇的辦法去做起來。爲了提倡新的風氣,打破陳規陋習,張謇還規定:“工廠中凡執事人概稱‘先生’,不得沿襲‘老爺’舊稱。”在19世紀末的中國,張謇就能制定出這樣一套比較完整新穎的管理制度,應該說是很有見識的。這些措施的實行,對於改善企業的管理,形成企業新風氣,以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都產生了較好的作用。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大生紗廠的機器只響了半個月,就突然停了下來。張謇急忙查問,才知道是買棉花的資金用完了,廠裏不得不停工待料。管資金的董事前幾天已經向張謇反映過這個資金不夠週轉的問題,張謇因爲正忙着辦紗廠的附屬學堂,希望早日培養出自己的能掌握洋機器的工人,所以把這事給忘了。他內疚地宣佈,要給他自己記過一次,並且當即想辦法,一方面讓廠裏把紡出的紗賣了,先買些棉花來維持生產,同時決定再次到上海去借款作爲工廠的週轉金。

張謇這一次到上海,一連奔走了兩個月,卻連一分錢也沒借到。他發電報向老股東求援,同樣沒有迴音。他急得嘴上起泡,雙眼紅腫,最後連帶出來的旅費都用完了,無可奈何之際,只得在報紙上登出廣告,在四馬路賣字3天,籌集回家的路費。憑着他的狀元名聲和一手好字,慕名而來的人很是不少。回家的路費是不成問題了,但他還是久久地在黃浦江邊徘徊:空手而返,廠裏急需的資金還是沒有着落啊!後來上海的朋友給他出主意,說可以先把工廠租給別人,幾年後再收回,這樣工廠還是自己的,得到的租金又可以作爲流動資金。張謇不得已接受了這個辦法。可是接連來了幾個有錢的大商人,都拼命把租金往下壓,並且公然表示,只要張謇答應,他們可以給張謇個人大大的好處。張謇聽了大怒,強硬地回答:“你們把張謇當成什麼人了?難道我也是貨物,可以花錢收買的嗎!哼,你們也太小看我張謇了!”

張謇回到了南通,靠着賣紗買棉的辦法,苦苦撐持着廠裏的生產。好在近幾個月裏,棉紗的行情看好,售價連漲了幾次。紗廠的資金不斷擴展,不但保證了工廠的正常生產,而且還略有結餘了。大生紗廠終於度過了這一次資金危機。

這一年,由於紗價大漲,大生紗廠獲利達到20多萬兩白銀。

張謇臉上的愁容終於煙消雲散。

這一天,張謇帶着紗廠出產的棉紗,到南京去看望兩江總督劉坤一。棉紗用紅綢布扎着,一共是兩束。張謇笑着說:“這是我們大生紗廠自己生產的棉紗,送給總督做個紀念。”

劉坤一接過棉紗,連聲稱讚道:“好,好,我收下!過去人們稱這種棉紗叫洋紗,織出布來叫洋布,現在我們自己也能生產了。這可全靠你的苦爭苦鬥啊,我要給你記上一大功!”

張謇說:“苦是苦一點,但這是我‘自討苦吃’,怨不得別人。再說爲了國計民生,雖說吃一點苦,我心裏也痛快啊!”

有一句話張謇沒有說,那就是爲籌措購買棉花的資金,他的妻子連首飾都賣掉了;而辦廠這五六年來,他的家人從來沒有在廠裏支用過一文小錢!

困難和挫折鍛鍊着張謇的意志,也激勵着他向更加宏偉的目標前進。他想,紗廠紡紗缺不了棉花,棉花需要花錢收購,而隨着棉紗的暢銷,棉花的價格也在天天上漲,更何況日本的廠家也到這一帶來收購棉花……如果我們能有自己的棉田,不就可以不受棉花市場的牽制了嗎?

想到這裏,張謇毅然決定,建立一個墾牧公司,把沿海的荒灘改造成棉田,自己種棉花自己用!

他與幾位老朋友商量後,再次來到南京,拜訪兩江總督劉坤一,要求將沿海荒棄的灘塗劃給他們辦個農牧墾殖場,使工商農牧形成一個系統。劉坤一當即表示支持,讓張謇以他的名義寫一份奏章給朝廷。這份奏章很快得到朝廷的批覆,1900年9月,通海墾牧公司正式開始籌備。

第二年3月,墾牧公司的章程經過七易其稿終於確定下來。這時,大生紗廠的事務也很緊,張謇只好把墾牧公司的開辦事務交給他的學生江導岷。一些本來無地和少田的農民,聽說張狀元開辦墾牧公司,管吃管住,還給工錢,大家奔走相告,紛紛前來報名,加上張謇到上海招募來的失業遊民,一下子就有了二三千人。他們先在海灘上築堤壘壩,防止海水浸漫上地。一個多月下來,海灘上竟出現了一道石砌的長城!經過一秋一冬的勞作,1902年春天,墾區各處都長出了嫩綠的青草。個別鹼性大的地段,工人們便開渠引水沖洗,改造土質。夏天到了,牧草、蘆葦漸漸長大,工人們又弄來一些牛羊放牧餵養。秋天來了,蘆花開了,牧草黃了,牛羊居然長得又肥又大……

正當人們爲成功而歡欣的時候,意外的災難襲來了。

一天夜裏,海上突然起了大風暴。狂濤巨浪衝上海灘,石頭砌的堤壩垮了,蘆葦和牧草被淹沒了,小牛小羊被捲走了。一年的辛苦勞作,轉眼間化成了泡影!

張謇從墾牧公司工務處裏衝出來,迎着狂風巨浪向海堤奔去,一邊大喊:“工友們哪,快到海堤上去啊!”

工人們見年已半百的張狀元竟然不顧一切地衝向海堤,開始簡直以爲他是發瘋了,但很快,他們都被張謇的精神感動了,也紛紛跟上了海堤。

“修補堤壩,不能讓潮水上岸!”張謇一邊發號施令,一邊帶頭挺身而出跳到海水裏去搬石頭。但是張謇畢竟是一個文弱書生,一浪打來,就把他打得跌倒在地。工友們連忙來扶他,張謇直搖手,說:“快去搬石頭!”工友們只得趕緊去搬石壘壩,張謇也艱難地在海水中抱着石頭一步步往前挪。

終於,這一段缺口補了,張謇才離開這裏,又向前去查看別處的險情。

經過幾年的開墾和建設,通海墾牧公司已經初具規模。當年的荒灘,如今有9萬多畝變成了良田,年產棉花多達四五萬擔。他們以堤劃區,各堤之間都建有居室和廳堂。儲物有倉庫,吃菜有園圃,佃工有成排的宿舍。買東西也很方便,離宿舍不遠就是市場。出門有路有橋,交通十分便利。特別是每年收穫的那堆積如山的棉花,使大生紗廠的原料供應得到了可靠的保證。不常出門的農民到了這裏,幾乎以爲自己是真的進了桃花源。

這確是中國大地上前所未有過的景況。

張謇常常說,一個人辦一個縣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的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而辦一國的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這種思想,自始至終貫穿在他興辦實業的過程中。他從來就不滿足於現有的事業,一直在不斷擴展事業的規模。1904年,他利用大生紗廠的盈利和新人股的資金,投資63萬兩白銀,增添紗錠2.4萬枚,所用的機器設備等也逐步加以更新。就這樣,到1913年,大生實業集團已經擁有200萬兩白銀、6.7萬枚紗錠。

除了興辦墾牧公司,張謇還以棉紡織業爲中心帶動了其它行業的發展。1906年,張謇爲了解決紡織機器設備的維修製造困難,開辦了資生鐵冶廠,還有廣生榨油公司、大隆肥皂公司、呂四鹽業公司、鎮江鉛筆公司、上海大達輪船公司、江浙漁業公司等也接連興辦起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張謇已興辦各類企業二三十個,形成了一個以輕紡工業爲核心的企業羣,一個在東南沿海地區獨佔鰲頭的新興的民族資本集團。

在興辦實業之外,張謇一生中最爲重視的就是辦教育了。因爲他認爲教育也是救國救民的重要手段,要想國家富強,人民就得掌握知識,因此,中國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他先後興辦了大生紗廠職工專科學校、紡織專科學校、鐵路學校、吳淞商船學校等,爲東南沿海地區的實業培養了各種有用人才。張謇在1902年創辦的通州師範,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所師範學校。此後,他還先後創辦了女子師範學校、城廂初等小學、幼稚園、盲啞學校等。1920年,他又將紡織、醫學、農學三個專科學校合併爲綜合性的南通大學。同時,他還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以及圖書館、氣象臺、醫院、公園等,使南通成爲一個文化比較發達的城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帝國主義忙於打仗,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張謇的事業也在這時達到了頂峯。1917年,單大生紗廠的盈利就達76萬兩白銀,1919年又賺了263萬兩白銀。到1922年張謇70歲生日時,大生集團四個紡織廠,資本達900萬兩白銀,有紗錠15.5萬枚,佔全國民族資本紗錠總數的7%。同時,在鹽、墾、牧方面,他先後開辦了20個鹽墾公司,成爲東南實業界的巨人!

近代勵志名人小故事 10

吳斌是杭州長運客運二公司的快客司機,跑杭州-無錫路線。5月29日中午,他駕駛大型客車從無錫返回杭州,車上有24名乘客。11時40分左右,車行駛至錫宜高速公路宜興方向陽山路段時,一塊大鐵片突然從天而降,在擊碎擋風玻璃後,砸向吳斌的腹部和手臂。面對突如其來的致命打擊和後面驚慌的乘客,作爲司機的吳斌會怎麼做?監控畫面記錄下他當時堅強的1分16秒:被擊中時的一瞬間,吳斌看上去很痛苦,本能地用右手捂了一下腹部,但他沒有緊急剎車或猛打方向盤,而是強忍着疼痛把車緩緩減速,停靠在路邊,打起雙閃燈,拉好手剎,最後他解開安全帶掙扎着站起來,回頭對受驚嚇的乘客說:“別亂跑,注意安全”。

車上一名周姓乘客回憶說,當時他正打瞌睡,聽到一聲巨響後就被驚醒了。“車子沒有失控,而是穩穩地停了下來。我立刻跑上前去看,司機表情很痛苦,已經說不出話來,腹部都是血……”周先生說,若不是吳斌的敬業,很可能發生車毀人亡的慘劇。

乘客們見狀,馬上報警。吳斌隨後被送往無錫解放軍101醫院救治。按醫生的說法,他的肝臟就像被掏空了,另外多根肋骨斷裂,肺腸也嚴重挫傷。6月1日凌晨,吳斌因傷勢過重去世。

“我弟弟這一生都很平凡,在最後一刻卻做出了最偉大的事。”吳斌的姐姐吳冰強忍着悲痛說。在父母眼裏,吳斌是一個十分孝順的孩子,平時住在一起,他出車之餘還會幫忙做些家務。他也是女兒眼中的好爸爸,平時會帶讀高二的'女兒出去打打羽毛球,緩解她的學習壓力;他還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很顧家……

吳斌的同事介紹說,他從2003年進入該公司擔任班車駕駛員起,就視手中的方向盤爲生命線。10年來他已經安全行駛10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近30圈,卻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訴。同時,他還常助人爲樂、拾金不昧。

“吳斌看起來是一個非常平凡的駕駛員,但是對駕駛員來說,每天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特別是在關鍵時刻吳斌體現了一名職業駕駛員高尚的職業素養。”吳斌的同事孟聯建說。

吳斌在遇襲後靠毅力完成安全停車的1分16秒的視頻在網上流傳開來,數百萬網民表達了敬意,大家毫不吝嗇地稱他爲“最美司機”。同時在論壇、微博上,網民們還自發地爲他祈福、送行。

“剛看到堅強司機吳斌的新聞報道,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動,平時默默無聞,關鍵時刻堅守崗位的高貴品格讓人敬仰!英雄已逝,而您最後一刻的堅持撼動了所有平凡的心靈!”網民“傳家保”在微博上說。“這就是英雄!何謂敬業愛崗?這是最好的詮釋!吳大哥一路走好,我們會永遠記着你!”網民“永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