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關於寫秋天的文章:故鄉的秋天

關於寫秋天的文章:故鄉的秋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導語:故鄉的秋是美麗的季節,是豐收的季節,是飄滿了烤紅薯、煮玉米的香味的季節。下面是關於寫秋天的文章:故鄉的秋天,歡迎閱讀。

關於寫秋天的文章:故鄉的秋天

  篇一:關於寫秋天的文章:故鄉的秋天

偶然翻開日曆,節氣已經顯示是秋分了,原來秋天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半。恍然發現,來南方後,這已經是第二個秋天,而我卻不知道它何時來,又是何時悄然無聲溜走的。這對於生於北方、長於北方的我而言,是從來不曾遇到的。看着窗外那些花花草草,在雨水的滋潤下肆意瘋長着,彷彿正是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的季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故鄉的秋天,不同於這裏的——北國之秋!

記憶中的故鄉,總是四季分明。老家有句諺語“早上立了秋,晚上冷颼颼”, 是啊,在故鄉,時令行到立秋,早晚便多了幾分涼意。“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當樹葉慢慢由碧綠變成金黃,然後在風中飄落,你就會知曉,秋天,她來了。

故鄉的秋,雲淡風輕,清新而爽朗,高貴而淡雅,天空在這時候顯得格外曠遠。隨便找一處草地躺下來,看天邊雲捲雲舒,看南飛的候鳥成羣結隊從天空掠過,“晴空一鶴排雲上”,目之所及,都可以到達天地的盡頭。看天地遼闊,身心自然而然變得豁達,慢慢地,就會將自己融入這片天地,你會發現,一切的煩惱、憂愁,都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印記,這世間自有屬於你的一片樂土。這就是故鄉的秋,可以滋潤疲憊的身軀,治癒受傷的靈魂,淨化喧噪的心靈。

故鄉的秋,是個多雨的季節。“一場秋雨一場涼”,幾場雨過後,空氣中的絲絲涼意便不由得使你拉緊身上的衣服,晚上睡覺也要扯扯被子了。北方雖乾燥,但秋雨下起來卻很是纏綿悱惻,一點也不吝嗇,甚至有些奢侈。秋雨來時像個害羞的姑娘,遲遲見不到她的真容。起先天空開始陰沉,慢慢地瀰漫出密密的煙霧,最後她纔在這“輕紗”的遮掩下蹣跚而來。一點一滴,順着樹枝,劃過屋檐,落向大地。當她來了,又像極溫婉的情人,有時淅淅瀝瀝地拉出一片濛濛的雨絲,有時滴滴答答不緊不慢地落着,就是捨不得離開。時間久了,難免惹得老農幾聲長嘆,埋怨她耽誤了大家做農活的時間。但正是這秋雨,讓故鄉的秋天瀰漫着泥土的氣息,增加了自然清新的感覺。

故鄉的秋,最難以忘懷的當屬那些隨風起舞的葉子了。當蟬聲漸隱,落葉飛舞,已經差不多到了深秋了。在某個和煦的午後,泡一杯清茶,躺在那些厚厚的天然“褥子”上,陽光透過未落盡的樹葉照在身上,有着斑駁的光影,溫暖而愜意。秋風拂過,落葉打着旋兒在風中起舞,張開雙臂,擁抱這獨有的落英繽紛,享受她們的寧靜。突然想起一句話:“葉子是不會飛翔的翅膀”。是的,葉子終歸不是翅膀,她們在短暫的飛翔之後便要化爲塵埃,但是風中的她們,卻如一隻只金黃的蝴蝶般,翩躚起舞,劃出最美的痕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她們寬厚、無私,用殘生孕育着更絢爛的生命。

故鄉的秋,悠遠曠達,清新干淨,恬淡靜謐,無論在喧囂塵世中遭遇什麼,在那裏,我都能尋到一片淨土。

  篇二:關於寫秋天的文章:故鄉的秋天

故鄉的秋是美麗的季節,是豐收的季節,是飄滿了烤紅薯、煮玉米的香味的季節。

在我的記憶裏,秋的開始並不是源自於樹葉的枯黃,也不是節氣的變化,而是父親推進家門的自行車。自行車的後座上橫架着一條細長的鼓鼓囊囊的帆布口袋。帆布口袋裏裝滿了鮮紅的柿子。每當我看見父親推着載有鼓鼓囊囊的口袋進家門的時候,我的大腦裏就會浮現出令人饞涎欲滴的軟甜的蛋柿和甜脆的溫柿子。

每到初秋的時候,父親都會外出且帶一口袋柿子回來。分給別家一些,剩下的把軟和的挑出來給我們吃;再挑一些沒有創傷的,讓母親給我們溫了,脫了澀味,給我們吃;再乘下的,母親就會洗乾淨了放在瓷罈子裏釀醋,釀的醋夠我們一家人吃大半年。

每當父親把柿子帶回家的當天晚上,母親就會把柿子放進放進溫水鍋裏,悶一晚上,等到第二天上學的時候,我和弟弟妹妹就會一人拿上幾個,嘴裏咬一個,書包裏揣幾個慢慢吃。那種糯甜的感覺只要一想起溫柿子,還會在齒頰間縈繞的,勾引着人的饞蟲。

每當吃柿子的時候,就是生產隊挖紅薯的季節。那時候,生產隊會把紅薯地按人口分到家庭,以家庭爲單位挖運,交給生產隊統一收藏。等到生產隊的紅薯窖都藏滿了,就把剩下的紅薯按人口的多寡分配給家庭。每當挖紅薯的時候,學校都會放假,於是,滿紅薯地裏都是老人孩子,非常熱鬧,到處都洋溢着快樂的氣氛。父親在前面用糞耙挖,母親、我和弟弟在後面整理。先把紅薯從紅薯蔓上摘下來,然後清理了上面的泥土,掰掉多餘的根鬚,把紅薯一小堆一小堆碼好,等到天晚時就裝進竹籠裏運回生產隊上繳。

整理紅薯是很快樂的,尤其是看到了許多奇奇怪怪的紅薯的時候。有的很大,足以和籃球媲美,我們就叫它紅薯王;有的像小鳥,有的像烏龜,有的像牛頭,……;我望着手裏的紅薯展開想象,心裏充滿了無窮的快樂,往往因此而忘記了整理紅薯,被父親痛罵,但我還是樂此不疲。在整理紅薯的時候,我能夠通過紅薯的皮判斷紅薯水不水,甜不甜,面不面。有一種紅薯的皮很奇特,掰開來,瓤子是粉紅色的,我們叫它做北京梨,削了皮生吃很甜很脆。一旦發現了這種紅薯,我都會和弟弟爭着吃的。有一次,我因爲激動,拿鉛筆刀削紅薯皮的時候,竟然削掉了左手食指指尖的皮,鮮血伴着鑽心的疼痛涌了出來。我趕緊捏起土塊,捻碎,灑在傷口上。雖然鮮血一再重開土屑,但我一再往傷口上撒土屑,直到鮮血被土屑糊住爲止。等到血不再流的時候,我還是會繼續削紅薯並甜甜地把紅薯吃掉的。往往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在吃紅薯的時候吃柿子,否則,紅薯會在肚子裏變成石頭的。嚇得我們再也不敢同時吃紅薯和柿子了。

紅薯運回家了,頓時,整個村莊便飄滿了紅薯的味道。蒸紅薯軟糯香甜;在竈膛裏邊做飯邊烤出來的紅薯外焦裏嫩,是另一種粘糯的奇香;用紅薯混合麪粉做的魚魚,調上蔥花臊子,再調一點油潑辣子,更是味道鮮美;我更喜歡的是紅薯面餄餎,尤其是涼的,用開水一淘,調上油潑辣子和蔥花臊子,有一種特別的鮮美。

紅薯收完了,玉米也成熟了。父母收完了集體的玉米就帶着我們兄弟利用週末收穫我們家自留地裏的玉米。我們鑽進玉米行子裏,把壯碩的玉米棒子掰下來,扔進隨身攜帶的糞籠裏。等到糞籠滿了,就把糞籠提出去,倒進地頭兩頭都插上了柳枝編成的笆子的架子車車廂裏。每當這時,只要遇見村裏的伯伯或者爺爺路過,父親就會給他們打招呼,互發旱菸或香菸,點燃了蹲在地頭閒聊,而把活扔給我們去幹,直到架子車裝滿了爲止。

玉米運回家,就倒在僅有一米五寬的窄窄的院子裏,堆滿了奶奶臥室窗下的檐臺上,直至半個院廳。運完了地裏所有的玉米,我們下午一放學回家,就被父親安排着幫父母剝玉米皮。我們一家人就席地圍坐在玉米堆旁,邊說話便一層層從棒稍把皮撕開,扯到棒根,但不剝掉,然後扔到父親的身前。父親就把我們剝好了的玉米,順手捋直玉米皮並攥緊,然後兩根一對兩根一對編結起來。有時候,串門子的叔叔嬸嬸們也會加入剝玉米皮的工作,我家的玉米堆旁就更加熱鬧了。因爲玉米量大,每天都會剝到深夜,剝到我們兄妹都坐在玉米堆旁打瞌睡時纔會停止。等到我們睡了,爸爸媽媽還沒有睡,他們在睡覺前還要把編好的玉米有秩序地搭在豎起的木椽上或樹幹上。等到第二天早晨上廁所的時候,就會發現後院豎起了兩個將近一米直徑高達三米餘的金黃的玉米柱子。就連樹枝上也三三兩兩地架滿了玉米棒子,異常壯觀。第二天,走進村裏,就會發現,整個村子都變成了豐收的金黃色。有的人就直接把玉米纏繞在門口的樹幹上,有的人則把玉米掛在門房屋檐下架起的橫椽子上。沒有門房的人家的玉米柱,則會伸出它們高高的頭顱,從矮矮的土牆上方探頭探腦,也隨着人們看熱鬧。從此,這些玉米就要在露天裏慢慢風乾,等到冬天閒暇時,一家人再圍坐在放在房間裏的兩米餘直徑的大蒲籃旁慢慢地剝玉米粒,那又是一個個繁忙的夜晚。

父老鄉親們在架玉米的同時也沒有閒着,一直隨着生產隊長的安排收拾着田地,播種着小麥。等到架完了玉米,地裏的小麥苗也探出了嫩綠的頭顱,故鄉的大部分土地都被綠油油的小麥苗覆蓋了起來。因着土地的肥沃或者貧瘠,麥苗呈現出黑綠或嫩綠兩種顏色,給予了渭北旱塬上貧窮的人們殷殷的期頤和希望。

麥苗高了,生產隊的活路也就少了,人們把主要的精力就轉到了爲來年儲備糧食上。那時候,我們的主糧不是小麥,甚至連玉米也是奢侈,而是紅薯幹。每天下了工回來,吃完飯,母親就開始用專門的工具擦紅薯,把一個個紅薯擦成兩毫米薄厚的紅薯幹。放學回來後,吃過飯,我也要加入擦紅薯片的行列,直到瞌睡侵襲實在撐不住爲止。第二天黎明時分,我和弟弟就會在爸爸的呵斥聲裏爬起來,迷迷糊糊地幫父母把一竹籠一竹籠的紅薯片裝上架子車,並運到村西頭的麥田裏,把紅薯片均勻地撒在麥苗上晾曬。等到旭日東昇的時候,麥田裏已經雪白一片。這時,我和弟弟也隨着被凍得發紅的雙手徹底清醒過來。每當我們把架子車送回家裏再跑到學校時,已經遲到了,只好站在教室外面朗讀課文

經過幾天的晾曬,前幾天晾曬的紅薯片已經幹了。晚上放學回家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媽媽把紅薯幹收起來運回家儲存起來。奶奶和媽媽也把一部分紅薯幹在村裏的碾子上碾碎,再在石磨上磨成粉。從此,家裏的餐桌上就有了紅薯攪團、紅薯面魚魚、紅薯面餄餎等美食。

與此同時,父母挑選出有傷疤的或水分大的不易保存的紅薯,拉倒村西頭廟裏擦紅薯沫。

西頭廟說是廟其實並沒有神像更不用說和尚了。只是三間窯洞,再緊貼窯洞門臉蓋了三間瓦房而已。五保戶張保住在裏面兼看門。擦紅薯的機器就安裝在最裏面的那孔窯洞裏。鄉親們每家都分了許多紅薯,來擦紅薯的人很多,排起了好長的隊,都延伸到廟門口了。我的任務就是排隊等候。

西頭廟是我的樂園。它裏面除了能擦紅薯沫之外,還是其他生產隊臨時請來的匠人的工坊。有熟牛皮編牛皮繩的,有做馬驢擁項(戴上它有利於勞作)的,有彈棉花的機器,還有做豆腐的,等等。只要有閒暇,我就會去西頭廟參觀,忘我地研究着匠人的工序、動作,雖然到頭來只滿足了好奇心而已,但卻給我帶來了難得的快樂和幸福。於是,在漫長的等待中,我回憶着在廟裏曾經看到過的那些在我眼裏稀奇古怪的事情,反而一點都不覺得時間的漫長了。

終於輪到我打紅薯沫了。掌管機器的叔叔把紅薯倒進機器的進口,用帶把的木板頂住紅薯,就聽見紅薯被擦輪使勁擦錯時發出的痛苦的慘鳴。很快,散發着甜香味的紅薯沫就從機器的出口慢慢地涌進了放置在出口下的水桶裏。滿滿幾籠紅薯只打了三桶紅薯沫。

回到家裏,父親已經在院子裏做好了過濾澱粉的架子。他把一根椽子橫架在界牆上和房檐下的椽縫裏。再用繩子把一個用兩根兩米長的鋼木做成的能活動的十字架吊起來。十字架的四端綁着一個本色的細沙布包的四角。布包下放置着一口巨大的粗陶水缸(我們那裏人把大水缸叫做海甕)。在海甕的一旁,父親已經放置了一大盆涼水還有滿滿的一擔井水。盆子裏飄着一隻劈成了一半的葫蘆做成的水瓢。他先把紅薯沫倒進盆裏,用木棍攪勻。然後就舀了幾瓢紅薯沫水,倒進布包裏。雙手搖動木架,使紅薯沫水在布包裏來回滾動。於是,奶白色的汁液就隨着布包的滾動從布包下流淌進了布包下的海甕裏。等到布包下的水變得稍稀的時候,父親就把布包裏的紅薯渣用瓢摳出來,倒進一旁的竹籠裏,然後再從盆裏舀出稀釋了的紅薯沫倒進布包裏,繼續他的工作。小時候要上學,需早早睡覺;大了就遠離了家鄉,我從來沒有完整地看到過父親過濾紅薯沫。等到第二天我要上學時,就發現放在院子中間的水甕裏和檐臺上的瓷盆裏的水已經變得異常清澈,而在清澈的水底,就是雪白的紅薯澱粉。而那些灰色的紅薯渣,已經被母親團成一個個燒餅大小的餅子,整齊地貼在廈房的牆壁上了,異常壯觀。等到中午放學回家,家裏的甕蓋上、木堆上、矮土牆上已經放上了或大或小的圓圓的半尺厚的雪白的澱粉餅了。那就是掛粉條、做涼粉的材料。

每當做了澱粉,母親都會給我們做一次炒粉的。每當我放學或者在外面浪完回到家裏,聞到一縷混合着蒜和蔥花的特殊的香味的時候,就知道母親做了炒粉,立馬就會扔掉書包,飛跑進廚房,流着口水,看母親用鐵鏟翻攪鐵滿滿大半鍋涼粉塊,恨不得馬上就能吃到炒粉。終於炒好了。我們兄弟爭搶着擺好飯桌,把爸爸、妹妹們召喚到飯桌前。一坐下端起碗,我就急不可耐地往嘴裏刨了,誰知道炒粉外溫裏燙,燙的我趕緊用舌頭把炒粉在嘴裏左右來回攪拌,直到不燙爲止。

秋季的結束不僅僅因爲樹葉的飄落,還因爲每家每戶房門兩旁掛着的串起來的紅辣椒。故鄉人利用空閒時間,把紅鮮辣椒一針一線串了起來,然後掛在房門兩旁慢慢風乾,既做了裝飾,預示着來年又是一個紅紅火火的豐收年;還爲冬季做香噴噴的油潑辣子準備了豐富的材料。它給予了故鄉人以希望,也在故鄉人的心裏,燃起了快樂的火焰。

秋終於結束了,冬也即將到來。看到灰濛濛的天空,我想到了雪,想到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烤玉米麪饅頭夾油潑辣子,更想到了那香噴噴的炒涼粉。那是秋對我的饋贈,也是故鄉深埋在我內心深處的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