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教孩子做個會賺錢的人的勵志文章

教孩子做個會賺錢的人的勵志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教孩子做個會賺錢的人

教孩子做個會賺錢的人的勵志文章

有家長諮詢布爾費墨老師關於孩子教育成長的問題:「我和孩子的父親從小對於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緊,孩子也很爭氣,高考考了全省前200名,上了全國最好的大學之一的計算機系。我們全家都爲他感到光榮。但是從高中開始,我的孩子就越來越拒絕和我們交流。」

布老師做了很好的解答,我也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點思考。我們的教育,問題最嚴重的並不在於應試,應試是選拔的手段。問題在於應試之外,學校要麼教錯了,要麼沒教。教錯了的,多集中在文史哲和經濟政治常識上,沒教的則是如何建立完善完整的人格,以及最基本的溝通能力。

教育主管部門以成績考覈學校,學校以成績考覈老師,老師則以成績來要求學生和家長。壓力傳遞,壓力本身沒有錯,錯在了內容和疏忽上。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一定要選擇和學校站在一邊,非要以成績論英雄,恐怕就很容易出現悲劇。

教育有毒,學習積極性被過早過快地壓榨乾淨,對學習失去了探索的樂趣,快樂只來自於成績和排名,或者家長的物質獎勵。當高考結束,父母的目標期望實現,正如文中所描寫,他自己完全沒有了動力,沒有了方向。

如果在學習興趣、個人成長方面和成績有衝突,寧願犧牲一點考試成績,而不去破壞孩子探索世界的樂趣,對世界抱有足夠的熱忱,考不上名牌大學也不至於過的太差。

教育有毒,家長要做的,不是完全配合學校,而是明辨是非,給孩子解毒。

從小父母和老師就經常教育我們,將來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中小學的作文題目也會經常出現「怎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然而事實上,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這其實是一個很空很大的問題,學生對社會是什麼、怎樣才叫有用,缺乏具體的認識。老師在引導上,通常是要成爲一個什麼什麼家,纔算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我們看到孩子們的理想,存在着很大的同質化、空泛化。

過大過空的理想對孩子的激勵作用十分有限,基本等同於沒有。待自己長大之後,發現現實與理想差距之大,又開始感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其實我們容易忽略的一個事實是,一開始老師和家長們就畫了一張又大又空的餅,長大之後對現實的失望成爲必然。

問題太大太空,別說孩子了,你問一個大人甚至老師,什麼是社會?他的回答未必就那麼清晰準確。一個小小的問題,足以給孩子帶來長久的疑惑。

那麼什麼是社會?現代通常意義上的「社會」一詞來自日本,翻譯自 Society 一詞,嚴復曾經翻譯爲「羣」,但最終「社會」一詞勝出,被廣爲接受。通常的定義,社會是共同生活的個體通過各種社會關係聯繫起來的集合,本質是人和組織形式。

上述解釋可以用於考試,卻無助於孩子們對「社會」和「有用」的理解,太過抽象,不夠具體。張五常教授給出了一個更簡潔明確的定義:有兩個或更多人的世界,便成社會。

謝作詩教授發現的一個現象:「一般企業家、官員都認同我的講課,但給在校學生講,他們就不停地加入新的因素,或者改變前提來反駁我,又或者說,你不能只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還要考慮道德。您知道在校生錯在哪裏?」

學校教育充斥着「無私奉獻」的引導,把教師比喻成蠟燭,把醫生說成天使,把本身是職業化的工作拔高到一個道德的制高點上,將某些職業神聖化的同時,無形中把學生帶到了一些職業認知錯誤的軌道上去。

當學生走出校園,面對現實與想象的落差,自然會失望甚至失落,面對不盡如人意的困難時,甚至還會遷怒於他人,埋怨社會不公。

怎樣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經濟學家的眼中其實並不複雜。兩個以上的人構成了社會,你對社會有用,其實就是你爲他人做出了貢獻。這個貢獻可以是產品,也可以是服務。

正如亞當·斯密所言:「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麪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簡而言之,人們出於利己的目的,而做出利他的行動。

判斷別人是否認可你對他的貢獻,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別人願意爲你的產品或者服務付費。自願給你錢,用投鈔票的方式認可你,那你對他而言就是爲他做了貢獻。你們的交易實現了共贏,你就是做了一件對社會有用的事,成爲了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所以,假如孩子到了一個可以聊這個問題的年齡,與其告訴孩子「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如直接光明正大告訴他「做一個會賺錢的人」好了。當然,是建立在自願交易的基礎之上。

會賺錢,就是對社會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