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有關節氣立冬的文章

有關節氣立冬的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導語:“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爲冬季的開始。下面是有關節氣立冬的文章,歡迎閱讀。

有關節氣立冬的文章

  篇一:有關節氣立冬的文章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爲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着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樣,古人同樣在這個季節用占卜的方法來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不無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這天,皇帝會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禮。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爲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爲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爲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爲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爲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中國的節氣是農耕風俗的載體,歷史過去了,留下的是文化。節令風俗實際是農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無實際意義,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立冬進補各地“吃得”五花八門。北方人大多在立冬這天要吃餃子,而在我國南方,立冬這天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等。

  篇二:有關節氣立冬的文章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裏處迎冬。回來後天子要賞死事以安社稷,並且要撫卹孤寡。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爲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蔘、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是較流行的補冬方式。也有的中藥店推出十全大補湯,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雞或其它肉類做成的補品。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我國北方,人們則吃餃子。因爲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天津最有特點的就是倭瓜餃子。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裏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篇三:有關節氣立冬的文章

今天是11月7日,也是我國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

顧名思義,“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表示“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習慣上,我國民間常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這一節氣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其確定的依據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爲準,在陽曆的11月7、8兩日。

什麼時間算冬天?按照氣象學劃分,連續5天平均氣溫低於10℃才標誌着真正進入冬天。因此從氣候學上講,“立冬”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仍處於秋、冬兩個季節之間的轉換期和過渡期。

“立冬”後我國氣候的特點是什麼?一是寒暖交替變化大。氣象資料顯示,“立冬”之後,冷空氣活動開始頻繁,每次冷空氣到來都會出現一次明顯的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而後又轉晴,並逐漸轉暖回升,形成“三日寒、四日暖”寒暖交替的天氣變化。二是南北緯度溫差大。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立冬”之後南北溫差更加拉大。11月,我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兩者的溫差可達30℃至50℃之多。三是南北氣候特徵差異大。11月,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乾物燥、萬物凋零、雪花飄飄,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豔陽高照,溫暖宜人。

“立冬”時節農民應該幹什麼?答案是,因地制宜,分區域分類指導,南方秋收冬種正當時 北方做好農作物越冬準備。

據氣象和農業專家雲:“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各種糧食油料瓜果蔬菜收穫甚豐,碩果累累;江南正忙着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立冬”時節正是南方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氣,做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入庫質量;冬小麥播種要抓緊時間,巧用天時。華北及黃淮地區則要做好冬小麥初冬和越冬期管理。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冬小麥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林區的防火工作也應引起重視。

“立冬”時節城市應該注意什麼?答案是:各行各業趕工作進度,尤其是確保工程質量。

冬季來臨,氣溫驟降,首先,抓好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各種“安置保障房”建設、水利工程建設、水電氣暖等市政工程建設、鐵路公路橋樑道路工程建設等重點施工項目既要保工期、趕進度,又要結合氣候寒冷特點,萬萬保證鋼筋混凝土的凝固等質量問題,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安全第一,以人爲本。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安全意識、效率意識。其次,打好臨近年終各項工作翻身仗,排工時,趕工期,加班加點,攻堅克難,堅決完成或超額完成全年工作計劃任務。其三,更加關注民生,關注人民羣衆的衣食住行和生命財產安全,確保每一位市民安全過冬,不出任何問題。尤其是城市流浪兒等弱勢羣體,早排查、早安排、早解決問題。其四,加強防火防盜防搶竊宣傳和依法治國等法制教育,政法部門繼續開展冬季“嚴打”鬥爭,確保公民安居樂業。

“立冬”時節廣大市民應該注意什麼?答案是:冬季進補不可盲目 適當鍛鍊好處多多

民諺雲:“冬季進補,上山打虎”,冬令進補的意識,在民間可謂是深入人心,可是真正懂得進補之道的人卻很少。立冬補冬,也不可盲目“進補”,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虛則補之,實則泄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適當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爲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需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在“立冬”時節堅持體育鍛煉,不僅能使人的大腦保持興奮狀態,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體溫調節功能,還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正如俗話所言:“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生命在於運動"。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氣溫的降低,人在“立冬”以後新陳代謝的速度會放緩,因此在此時節鍛鍊不宜太激烈,以防止適得其反,快走、慢跑、跳繩、踢毽子、健身操、太極拳或跳舞、打球等運動均是不錯選擇。同時,要多曬太陽,進行陽光浴,注意保暖,增強體質,有病早醫,無病早防。

更多勵志文章推薦:

1.有關節氣立冬的文章

2.描寫立冬節氣的抒情散文

3.關於新的一年新的夢想散文

4.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抒情散文

5.2016關於立冬節氣的抒情散文

6.初中生勵志文章:真的夢想,要一言不發的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