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書籍 > 與音樂相關的經典書籍推薦

與音樂相關的經典書籍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2月14日,情人節,復古浪漫的《愛樂之城》在國內上映。在上映之前,該片已備受關注,若干項奧斯卡提名,追平《泰坦尼克號》,諸多噱頭讓人期待。帶上熱門公號的大力推薦,讓人只覺票房又要迎來小高潮。

與音樂相關的經典書籍推薦

不過今天,我們不談電影劇情,從這衍生開來,其實很多帶有音樂元素的書籍,也都充滿着一種浪漫氣質。作家、畫家怎麼看音樂?和音樂有關的恐怖推理作品又怎樣寫?音樂和毒品之間又有怎樣的關係?

  小澤征爾、村上春樹《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後音樂時光》

我入行時還是單身,一週領一百美元, 根本無法維持生計。我在紐約租的第一套公寓是半地下的。早上起牀打開窗戶,就能從窗口看到行人的一雙雙腳。

該書由小澤的女兒徵良牽線,作爲家中唯一愛好寫作的人,她對村上和小澤征爾都有所瞭解。最終成書由小澤征爾與村上春樹共同寫就,作家攜手音樂家,給讀者上了六堂關於古典音樂和人生的“公開課”。從日本神奈川到東京,從美國檀香山到瑞士日內瓦湖畔,在日內瓦駛往巴黎的特快列車上,他們共同談論貝多芬、勃拉姆斯、馬勒等音樂家。

全書的時間跨度大,在暖茶與點心陪伴中,兩位不同領域的大師在古典音樂裏,一邊談音樂,一邊談文學與人生。整體來看,這本書在一種休閒氣氛中完成,兩人頻繁論及一些極爲瑣屑的往事,例如小澤會說自己剛剛遠赴重洋求學的時候,由於天熱,住處沒有冷氣,只好躲進電影院,還常常練琴直至深夜。

另一方面,與小澤征爾這樣的音樂家交流,也需要深厚的音樂修養。村上是古典與爵士的樂迷,小澤又是音樂與文學都很敏銳的藝術家,因此,儘管書中多爲村上提問,小澤回答,但也別具趣味,書裏的談話基本沒有抒情,表達也十分集中凝練。

 山白朝子《獻給死者的音樂》

最近聽力好像變得更差了。美佐的聲音聽起來好遠。可是那音樂也因此更加真實地在耳邊迴響。

其他各種聲音聽起來就像隔了一層膜似的,只有那音樂就像清透的風。層層疊疊的歌聲就像在接受祝福。每次聽到那音樂,我就一股揪心,心痛極了。可是不只是這樣而已。喜悅也會涌上心頭,種種情緒同時綻放,內心充滿了各種色彩。

第一次聽到那音樂,我才十歲。

素以恐怖推理聞名的作家乙一在這本書中運用另一個筆名,收入七則短篇怪談故事。有美女住在古井中,也有住在山裏懼“鬼”的人們,還有沒人教授卻能吟誦經文的孩子……乙一的小說一貫充滿奇詭的想象,這本選集也不例外。作品中唯獨與題名裏的“音樂”有關的內容,就是音樂鋪墊出的一些背景和一些細節

全書還展現出一種日式殘酷美學,雖有幾篇算得上治癒系,但主線劇情全如腰封所言“人們死去而遺留下愛”。

 哈里·夏皮羅《流行音樂與毒品的歷史》

我吸完大麻之後回到舞臺。發現我的連音吹得比以前好了很多,樂句中都是我想要表現的感覺。我真的覺得來臨了。所有的音符流暢地從我的號裏傳出來,好像已經事先編過、潤飾好了,被填入號之中,只要我輕輕一吹,它們就會被送出來,一個接着一個,絕無遺漏,絕無跟不上拍子,一切都不費吹灰之力。

該書作者哈里·夏皮羅是位記者,三十年來專門從各個角度描寫吸毒成癮與搖滾、爵士和藍調等流行音樂之間的關係。本書也牢牢鎖定毒品與英美流行音樂史之間的關係,甚至這一切早在唱片工業尚未發明的年代就已經存在。

觀衆渴望搖滾瘋子提供替代體驗,樂手開始被自身的神話、缺乏安全感和音樂業交易捆綁。另一方面,毒品既能開發音樂家的創造力和靈感,也能讓最優秀的樂手走到世界邊線,甚至越線。流行音樂作品中的“藥物風景”,誠實地映照出音樂人年輕、脆弱以及矛盾。

 陳丹青《陳丹青音樂筆記》

老霍(霍洛維茨)彈琴的姿勢如何?去看一位行將打盹的老人便是。腦袋低垂,穩坐後,他周身極少擺動。手掌巨大肥厚,每個指端微微上翹。他並不由上而下地“彈”,十指只是輪番向鍵盤伸縮撩撥,狀如飛快的撫摸。奇怪,他的著名的左手的力度,那排雷轟鳴般的低音,即處於如此這般。鏡頭移近了,移向他皮肉垂掛的老臉——一滴鼻涕,正凝在他巨大的、西方人才有的鼻孔邊緣。全場肅靜。那一曲記得是彈奏李斯特,曲罷,他欠身取過琴面上的白手絹,笑吟吟拂拭了,這才起身蹣跚走到瘋狂叫喊的觀衆面前。

畫家出身的陳丹青談起音樂,與村上春樹和小澤征爾的對談類似,都是一個在藝術中卻又異於音樂領域的人,從外往裏看。該書並不僅有行雲流水的文字,更讓人感動的是陳丹青對音樂帶有時代和生活烙印的理解,隔着時空,這種理解又像重重發酵,帶出厚重之感。

巴赫、莫扎特、亨德爾、海頓、貝多芬,該怎麼“讀”,怎麼聽?非專業人士談樂,常常有通感的趣味。

阪本龍一《音樂使人自由》

一旦記憶淡去消逝,可能就此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徹底消失無蹤。但是隻要一譜寫成歌曲,就可能成爲民族或世代的共有記憶,不斷流傳下去。將事情從個人體驗中抽離而出,實際留存在音樂世界中,就能借此跨越時空的限制,逐漸與他人共有。音樂正具備這樣的力量。

之前作品都是跨領域往音樂中看,或是關於音樂的學術研究、小說作品,這本書則是日本作曲家阪本龍一在57歲時寫就的自傳。

光提阪本龍一這個名字,只有一部分人有印象。或者問“日本作曲家”,很多人第一反應實久石讓,但提《末代皇帝》的配樂,提到電影《鐵道員》、《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許多人都會大聲驚呼。《末代皇帝》中,配樂對畫面的詮釋,精準而細膩。書籍裏,則是阪本對生命和音樂交錯的理解,他在書中提及上世紀70、80年代,他常和一些左派馬克思學者對話,爲什麼他作爲一個音樂人能對話馬克思?原來是發現和他們聊天時,自己在另一個領域裏想過類似的事情,“而那個領域當然就是音樂,也就是說在音樂裏面,似乎你能夠處理某些觀念上的問題,只不過你用的是另一種語言而已”。

  傑夫·戴爾《然而,很美》

並不是爵士樂手死得早,他們只是老得更快。在他唱過的那些歌裏,有多少受傷的女人和她們所愛的男人?在那些歌裏,她已經活了一千年。

……

他人生的最後十年在妮卡那裏度過,在河對岸的新澤西,曼哈頓的風景充滿了整面高窗,內莉和孩子們陪着他。他不再彈琴,因爲不想彈。不見人,幾乎不說話,也不下牀,享受着單純的知覺,比如聞一碗花,看花瓣落滿灰塵,變得綿軟。

這是一本關於爵士樂的書籍,村上春樹爲其翻譯了日文版。書中講述了諸多爵士樂大師的故事——《愛樂之城》裏提到的爵士音樂家,這本書裏也有——他們在曲中驕傲放縱,走向幸福或落寞。或許因爲爵士樂脫胎於黑人的布魯斯音樂,因而有些憂鬱悲情,所有的故事也帶着一點溫暖與悲情。離開文字,似乎一位黑人藝術家正吹着薩克斯,在泛黃燈光照亮的舞臺上搖擺,薩克斯或高昂或低沉地傳入我們耳中。

更爲可貴的是該書對於音樂“陌生人”的讀者友好程度極高,許多讀過的人說因爲這本書,纔開始接觸、聆聽爵士樂。閱讀過程中讓人既有焦躁,又有輕鬆愉悅,宛如聽到一首即興爵士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