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書籍 > 有關經典的中醫方面書籍推薦

有關經典的中醫方面書籍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導語:學中醫,確實讀書不在多,而在精,思維方式很重要,前提是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像徐靈胎一生讀的醫書上千本,批註的就達幾百本。今天小編推薦幾本經典的中醫方面的書籍,歡迎參考。

有關經典的中醫方面書籍推薦

  1.《明清臨證醫話精選》

本書乃郭博信主編,主要精選了明清醫家中切於臨牀的醫話。醫話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中醫智慧的結晶。醫話短小精悍,是著者有感而發,信筆寫來,直抒其辯證用藥的思路,使人更易於理解和接受,從而洞察中醫的奧妙,每讀醫話,彷彿有名師在側,指點迷津,使人有茅塞頓開之感,獲益良多。這裏選取兩個醫話中的部分內容供大家賞析,如在(《煎法失度其藥不效)》一文中講到了煎藥的法度,“大抵表藥以氣勝,武火驟煎;補藥以味勝,文火慢煎。有隻用頭煎不用第二煎者,取其輕揚走上也;有不用頭煎只用第二煎者、第三煎者,以煮去頭煎,則燥氣盡,隨成甘淡之味,淡養胃氣。微甘養脾陰,爲治虛損之祕訣”,醫者不可不知。又如在(《治泄瀉宜加風藥)》一文中曰“蓋謂風主木,木克土也,宜散風之藥,防風、羌活、葛根、薄荷之類”,講到用風藥治療泄瀉,這也是臨牀比較常用且有效的治法,但容易被絕大多數醫者所忽略。

2.《東皋草堂醫案》

本書作者爲清代王式鈺,字仲堅,爲儒學世家,其人“博學善屬文,名重詞壇久”,曾被詔博學鴻詞而未就。後以醫爲業,並與當時名醫程郊倩和喻嘉言的交往甚密,常師事之,得以請益諮詢,加之勤奮聰明,醫術由是精進,名燥吳門。首先說說給這本作序的程郊倩,他在自序中提到“醫如仲堅之讀書明理,方不爲費人之醫”,說明王式鈺在當時還是非常靠譜的醫生。我心裏一直比較疑惑,爲啥像老程這種中醫大家,又一大老爺們兒,爲啥取個女人的名字,哈哈。程郊倩寫過了一本《傷寒論後條辨》,其論每有精闢之語,感興趣的同道也可以買來讀讀。那我接着介紹這本《東皋草堂醫案》,作者曾治“一老人向多火症,或咽喉腫痛,或兩目腫赤,或口舌生瘡,或頭疼齒痛”,診其脈“上盛下虛,兩尺脈浮而無力”,辨爲“命門火衰,龍火飛騰”,用“附子1錢,肉桂8分,山楂2錢,枳殼7分,熟地2錢,丹皮8分,澤瀉6分,山萸1錢,茯苓8分,山藥1錢,濃煎浸冷服之,以劑霍然”。又如治“一人善啖,不爲肌膚每食必汗,常患傷風,夜則發飽不安,右關浮數,按之則澀,問其向來所服何藥,大都理中加黃芪、桂枝之類”,曰“凡受水谷之入而變化者,脾胃之陽也,散水谷之氣以成榮衛者,脾胃之陰也。今善啖是脾胃之陽未常傷也,只因脾陰不足不能散精,故不爲肌膚多汗,而易傷風兒”,用“山藥、石斛、扁豆、五味、茯苓、白芍、蓮肉、棗仁、廣皮、山楂,二十劑而愈”。所以,此醫案對於培養中醫臨證思路、提高臨證素養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3.《易氏醫按》

本書易氏醫案18則,主要爲內科及婦科疾病,卷末附自制經驗方11首。每案先列證候,次述治則方藥,再以設問和作答的方式辨析醫理,體現了作者臨證脈證合參、用藥精到的特點。易思蘭治病經驗豐富,思維獨到,認爲“治病貴先識病性”,每證必據脈求因,審因辨證,推究傳變,定方用藥。治法以開鬱爲先,補益隨後。推崇古人“越鞠湯”,並在此基礎上創立“四神散”(香附1錢烏藥1錢 蘇梗5分 甘草3分 撫芎3分 白芷5分 當歸2分 白朮3分 神曲3分)、“暢衛舒中湯”(香附8分 蘇梗5分 蒼朮8分 貝母8分 連翹5分 撫芎6分神曲1錢 沙蔘1錢 桔梗4分南木香半分)等方。作者治“患膈滿一人,其症胸膈胃脘飽悶,臍下空虛如飢不可忍,腰腿痠痛,坐立戰搖,日夜臥榻,大便燥結,每日雖進清粥一二鍾,食下嘔酸吐水,醋心,衆作膈治,二年不效。診得左右寸關俱沉大有力,兩尺自浮至沉,三候俱緊,按之無力,有搖擺之狀。曰:此氣膈病也,須開導其上,滋補其下,兼而行之可也。遂以暢衛舒中湯投之,每日空心服八味地黃丸百粒,服二日,噯氣連聲,後亦出濁氣,五日可以坐立,啖飯二碗,服藥至二七,動履如常”。讀完此書,掩卷深思,真如卷後所說,讀後開人心眼,真明醫也。

  4.《太史醫案初編》

本書作者爲清代醫家黃宮繡,黃氏注重實踐,探求真理,故其著作,都以“求真”冠名,如《脈理求真》、《本草求真》。其研究本草,論述藥性,也是“復不厚今而廢古,惟求理與病符,藥與病對”。這種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實事求是的治血態度,爲後學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太史醫案初編》時隔幾百年重新出版,真乃吾輩之福。黃宮繡的脈法,不是在《脈理求真》裏寫寫就算了,而是真刀真槍拿來解決大問題,起沉痾。可以說,研讀《脈理求真》,確不讀《太史醫案初編》,便成了無的之矢。單指脈法是黃氏獨特的診法,其文名言:“至於診脈,餘多用一食指觸診。若診關而用三指並按,則關反被兩指牽滯,而脈失真不實。”如黃氏治一僧人,“身癢異常,屢服驅風敗毒之藥不愈。診其脈左寸關尺俱各平靜,唯右脾脈衝突異常。此乃內氣不清,故爾外氣不靜。用茯苓3錢,半夏2錢,木香8分,廣皮5分,川樸1錢。二劑而癢自平”由此可見瘙癢一症,須看內氣清肅,則外氣始治。若內氣不清,縱用羌活、防風、荊芥、蟬蛻之藥,其風終不克除,而其癢終不克止。又如有關奇經八脈的用藥,歷來雖有倡論者,然診脈而見奇經八脈之病,卻很少有人提及,以致後學無所適從。黃氏遵《脈經》中所述脈法,診出奇經脈證,用奇經藥品,而獲痊癒,足證奇經八脈確有脈證、藥證可循。如卷四治陰維虛損之心痛,卷三治督脈病脊柱痛,俱先述脈形,細緻確鑿,以印證經典,後用專藥,準確對症,而效如桴鼓,此非熟讀古書者不能。

  5.《唐宋醫方鉤沉》

本書乃潘華信、王莉編著,其書選唐宋醫書中關於中風、時病、虛勞、咳喘四門的主要方劑加以分析,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其中醫理論發揮及藥性闡述,多有發人深省之處,對讀者在臨牀中正確選用唐宋古方,從而提高的臨證水平有重要意義。下面列舉最常用的一味中藥,來說明唐宋醫學與後世的不同。與丹溪詬病《局方》濫用香燥的觀點恰恰相反,唐宋醫方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重用甘寒滋潤,其中以生地黃爲最,它普遍應用於臨牀各科,奠定了養陰生津、沃焦救焚的治則,早清代葉、薛、吳、王有千年之久。如《聖惠》:“治熱病,心胸煩熱,口乾,皮肉黃,宜用生地黃煎方。生地黃汁、生栝樓根汁、生麥冬汁、生藕汁、蜜、酥”;《外臺》:“治天行肺熱咳嗽,喉有瘡,地黃湯。生地黃、玄蔘、芍藥、柴胡、麥冬、貝母、竹葉、白蜜”等等。時病用甘寒自然汁,特別是生地黃汁的大量普遍應用,是宋前後任何歷史時期所不可比擬的。另外在重證的搶救上,強調“不計時候,頻頻服”,已萌發有中醫學發展史上從來所無的“補液”旨趣,但無聲無息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地黃在宋以前的臨牀應用,絕非今日養血益精,育陰清熱之限,還可補土健胃。如《千金》地黃散“主益氣調中補絕,令人嗜食除熱”;《聖惠》“治勞熱咳嗽,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生地黃汁、蜜、青蒿汁三味,方中青蒿清熱,白蜜養胃,生地黃汁清熱潤肺,健胃補中。地黃補土健胃的學驗,是宋以前長期醫療實踐中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彌足珍貴。書中還有用生地黃治療咳嗽痰多、慢性咳喘而虛羸者,類方甚多,不勝枚舉,同道可自行閱讀。總之,對唐宋醫學的研究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工程,需要我們中醫人不斷地努力和探索。

讀書,必須配合臨牀。不臨牀而讀書,只會學到些想當然的醫理。只有從臨牀上回來,再讀醫書,如此循環往復,則才能醫理與臨證豁然貫通。多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如此方是病家之福。以上是我雙十一推薦的書籍,希望各醫林前輩大德讀完我推薦的書籍,能夠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