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書籍 > 18本值得一讀的歷史類書籍

18本值得一讀的歷史類書籍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導語:這裏小編整理的歷史類書籍值得關注,介紹如下:

18本值得一讀的歷史類書籍

 《爲什麼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美】傑克·戈德斯通 著

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本書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爲我們掃除了以往諸多對西方崛起所作出的錯誤解釋,展示出了關於西方崛起的一幅清晰而可信的圖景,讓讀者們清楚地認識到其實直到1500年時,歐洲仍然在衆多方面的都落後於亞洲尤其是中國;而以西歐爲代表的歐洲崛起並全面超越亞洲尤其是中國則是1800年以後才真正實現了的。對於這一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本書進行了多方面地介紹。對於專業的研究者而言,本書一方面廣泛地涉及了全球史上的經濟、政治、社會結構、宗教和科技等各個領域,並對每個領域中的重要學術問題都進行了提示,是研究全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書。

 《看得見的城市:東亞三商港的盛衰浮沉錄》

【荷】包樂史 著

18世紀中國海外市場地位上升,從鴉片到茶葉,中國對全球消費品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Leonard Blussé以跨國界視角,透過三個關鍵城市描繪出東亞經濟及文化的轉變史。廣州是外國商人在清帝國的號角港口。長崎成爲德川時期日本的重要官方港口。而巴達維亞(即今印尼的雅加達)更作爲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和中國海域的連接點,服務於荷蘭在亞洲的整個海上貿易。 全球化的變遷使得壟斷面臨挑戰,貿易通道在轉移,新的參加者不斷涌現。美國商船帶着他們的全速帆船進行着最有力的進入。隨着荷蘭控制的減弱,巴達維亞失去了首要地位,長崎不再繁榮,雖然廣州的地位還在凸顯,但新視野下的各種港口城市在配合海上貿易的網絡協作中發揮着以往所沒有的作用。從新加坡自由港口確立到香港,上海,橫濱等條約城市的興起,傳統的中國海洋貿易以及東亞與西方的聯繫已經永遠的改變。

  《歷史上的理學》

【美】包弼德 著

本書從思想史的角度出發,探討理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對中國歷史走向所起的作用。與純粹從哲學的角度研究理學以致無暇顧及歷史背景的研究比較,此書爲讀者揭示了理學作爲士人的一種選擇如何產生並傳播開來而成爲思想界的主流。另外,與從社會史或政治史入手,探討理學如何受歷史進程的影響,卻對其義理核心存而不論的研究比較,作者對哲學觀念進行深入分析的能力,使得他能夠說明理學家的社會改革方案爲何會呈現如此的面貌,以及方案爲何會被廣大士人羣體所接受。作者的研究成功地表明,缺乏對義理的認真對待,我們將無法真正理解理學家的政治與社會行爲;而缺乏對理學家所生活的社會加以掌握,我們亦無法真正瞭解歷史上的宋明理學之面貌。

 《近代中國商業的發展》

【英】科大衛 著

全書着重探討了明清時期的私人契約、宗族、近代商號、工廠制的引進以及商業訴訟等在中國商業發展中的演變脈絡、效用及影響。其中科大衛教授主要介紹了從16世紀到20世紀中國商業發展的兩個階段:在16世紀至18世紀的傳統階段,中國商業依合同和禮儀而立;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的近代化階段,中國商業不得不因公司法和會計標準的引入而進行調整。

  《說狐》

康笑菲 著

鄉野雜談、文人逸事與歷史中的狐狸

狐狸是正?是邪?

狐狸精、狐妖、狐怪、狐魅、狐鬼、狐仙,中國歷史中的狐狸形象多樣,什麼纔是它的原形?

狐狸在中國歷史中的形象是曖昧不明的,在文人筆記、傳奇故事與地方誌記載中,它有時是白髮老翁,看似飽學之士;有時爲禍害;有時卻能施行法術行醫助人,讓人無法捉摸。老百姓對其又愛又怕,要不敬而遠之,要不就小心翼翼地祭拜它……

作者細緻地爬梳了各種文字史料,追溯狐狸形象在中國最早的起源、發展和影響,進而談及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全書文筆細膩,但淺顯易懂,以優美的筆調形塑了狐狸在歷史中的樣貌以及這個“多才多藝”的狐仙於傳統中國社會中的影響力。文中所提及引用的資料多爲文人筆記或傳奇小說,讀來輕鬆有趣、引人入勝,是一本結合了歷史研究與鄉野傳說的人文佳作。

《刺桐夢華錄:近世前期閩南的市場經濟946-1368》

蘇基朗 著

本書旁徵博引,涉獵引用古今中外史料,幾乎將關乎中古閩南泉州的材料蒐羅殆盡。作者將所有涉及閩南研究的文獻劃分爲四大類:一是涉外關係資料,包括與閩南有關的涉外紀錄、外交關係、外國人活動、居住區域、對外貿易等;二是高雅藝術資料,包括閩南地區的藝術理論、民間傳說、文化遺產中的技術資料等;三是地方史資料,包括與閩南地方史有關的各種文獻、當地學者的著述等;四是社會經濟史資料,包括近期圍繞宋元泉州社會經濟、政治經濟的各種研究成果。作者蒐集和使用資料史料,完全超出了一般經濟史或地方史研究的範疇,所以,本書資料翔實,論述縝密,考證可信。此外,《刺桐夢華錄》還繪製了不同歷史時期與閩南泉州有關的數十幅資料表格和大小地圖,爲讀者提供了詳盡而直觀的圖例;書後所列的參考書目,差不多成爲研究宋元時期經濟、社會、法律、建築、中外關係等方面的資料指南。

 《制度變遷的邏輯:中國現代國營企業制度之形成》

【美】卞歷南 著

本書揭示了中國國營企業制度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單位制度,這並非單純的外來之物,而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面臨強大的外敵侵略,在種種內憂外患的嚴酷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各界人士逐步創造並不斷完善的經濟制度。它發端於晚清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兵器工業,最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重工業與兵器工業中得以形成。在書中,作者將中國國營企業體制的根本性特徵概括爲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官僚治理結構,二是獨特的管理與激勵機制,三是企業內部提供的各種社會服務與福利。在此基礎上,作者形成了闡釋中國國營企業制度產生的理論框架,分別從兵器工業的發展、重工業的擴張、企業的治理結構、企業的管理與激勵機制、企業提供社會服務與福利、國營企業與“單位”的得名等七個部分來展開論述,中國國營企業制度的形成表明了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之特徵。

 《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祕: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視》

【英】羅伯特·艾倫 著

時至今日,影響深遠的近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仍有不少蹊蹺之處有待破解,爲何這場涵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各領域的巨大變革沒有發生在歐洲或亞洲的其它地方,偏偏在18世紀的英國橫空出世?羅伯特艾倫(Robert Allen)先生的這本新著以令人信服的史料,詳盡揭示出這場發端於英國的工業革命的奧祕所在。

 《戰前中國經濟的增長》

【美】托馬斯·羅斯基 著

本書研究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半個世紀內的經濟增長,主要關注現代產業的發展,即基於國外引進的產品、原料、技術及制度管理的經濟活動。棉紡織廠、鐵路及輪船運輸、西式的商業銀行,將在作爲研究現代行業運轉的典型例子在本書中予以考察。戰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在政治與經濟極度不穩定的情況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其規模與影響與同時期其他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如日本十分相近。

《布羅代爾的史學解析》

賴建誠 著

本書所集的各篇評論,是作者對布羅代爾史學概念與著作的見解。第1章是總論,分析評論他的五個主要概念;之後的三章分論他的三部專著;第5章評論一本他寫給高中學生閱讀的文明史;第6、第7兩章分析他的兩本論文集;最後一章綜述他的寫作體裁。三篇附錄分別評論他的兩本較次要的書,以及兩本關於他的傳記(這是瞭解他的生平、寫作經驗、學術行政的重要解說)。

在架構設計上,本書是屬於“顯微鏡”式的寫法(可以稱爲剖析),只限於布羅代爾的著作之內,分析的是布羅代爾的論述邏輯與洞察,不涉及他和法國史學傳統或與歷史學界之間的互動關係,因爲那是“廣角鏡”式的寫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他的兩本傳記內,或從本書引用的書目中找到許多相關文獻。

 《早期近代中國的契約和產權》

【美】 曾小平 等著

契約在早期近代中國的經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般被認爲僅僅處於次要地位。而本書所要展示的,則是契約在這一時期各種日常人際關係與交易構建中所發揮的極爲重要的作用。對當下學者而言,契約對日常經濟活動中諸多細節所留下的記錄具有重大價值。

本書的文章對清代以及民國時期的經濟和法律制度,特別是與契約和財產緊密相關的那些領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並就這些制度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如何運轉有清晰的闡述。汲取對古老文檔資料的新近研究成果,契約嵌入中國社會與經濟生活,並在商品化的擴散中發揮了作用。其中,有兩篇文章的命題涉及廣泛:一篇是曾小萍力證強大的財產權利存在着一個獨特的中國傳統;另一篇是歐中坦結合美國法學知識,針對中國比較研究框架的有效性所進行的分析。

 《從北京回望曼徹斯特:英國、工業革命和中國》

【荷】皮爾·弗里斯 著

世界史學家越來越強調跨社會比較的價值和必要性。對某個案例的簡單一瞥和對不同案例的多視角研究,後者比前者更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其解釋也更具說服力。作爲經濟史學者,本書作者一直對英國工業革命的原因和沒落的清王朝時代的中國飽有興趣,作者試圖通過本書的書寫幫讀者解決這樣的問題:通過對這兩個帝國的歷史比較,解釋爲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十八九世紀的英國,而不是在中國?並希望類似的比較能幫助讀者發現隱藏在工業化進程中的潛在機制。

  《中國的崛起與俄羅斯的衰落:市場化轉型中政治、經濟與計劃》

【美】彼得·羅瀾 著

這本書系統地分析了中國和俄羅斯改革的差異。在作者看來,俄羅斯的“休克療法”是失敗的,而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是成功的。而存在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在於兩國選擇的政策不同。俄羅斯選擇了“大爆炸”式方法,即“休克療法”。“休克療法”代表了一種正統的轉軌理論,認爲經濟改革的成功需要共產主義政治體制的改變。羅瀾認爲俄羅斯政策選擇上的錯誤應歸咎於西方新古典經濟理論家,他們建議莫斯科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接受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作爲給予國際援助的條件的理論基礎。中國與之不同,政策選擇上沒有聽從國際組織和新古典經濟理論家的建議,而是根據中國的實際自主抉擇,“摸着石頭過河”,因此獲得了成功。

 《中國海關與貿易統計(1859-1948)》

托馬斯·萊昂 著

本書應用海關統計數據,揭示了茶葉在清朝、民國時期經濟演進過程中的角色。作者首先收集和整理這些統計數據,然後分析當時統計這些數據的方法及數據的含義。並深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梳理海關的職能、工作程序,探討海關職能範圍的演變、執行的方法,及其相關記錄的格式。本書旨在提供一種使用海關統計數據的指南,爲如何利用這樣統計數據,特別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統計數據來研究區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一個經典的示範。

 《延續、偶然與變遷:英國工業革命的特質》

【英】E.A.裏格利 著

工業革命創造了一個新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們變得更富裕,更長壽,人口流動性更大,更多人生活在城鎮中而不是在農村地區。但是引起這些變化的經濟迅速增長讓許多同時代的人頗感意外,因爲相比經濟擴張的機會,他們對限制經濟增長的嚴重約束的印象更爲深刻。同時代人的預期與現實成就之間的對比表現爲一種有趣的悖論。本書探討這個悖論並嘗試提供一種涵蓋工業革命在內這些變化的新“模型”,本書出版後獲得了評論界的廣泛讚譽。

  《美國小企業史》

【美】曼塞爾·布萊克福德 著

本書追溯了小企業在美國的發展歷程以及對美國經濟的重大意義。小企業是美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整體代表。在過去的40多年時間裏,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以及商學院的教師開始了對小企業的新的研究。作爲美國經濟增長引擎的大企業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衰退,因而規模較小的公司又得到了重視,並被作爲可能振興經濟的源泉。本書即揭示了小企業在美國的開始及發展,以及其成長的環境因素。並講述了小企業對美國的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其作爲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意義。

 《近代中國的條約港經濟:制度變遷與經濟表現的實證研究》

蘇基朗 【美】馬若孟 著

本書通過對近代中國條約港出現、發展的研究,分析其在經濟發展與制度形成中的作用,書中對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具有巨大作用的上海做了案例分析。本書意在闡述制度的發展變遷對經濟以及社會的影響,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有助於國內學界對條約港這一近代現代有更深切的認識。

 《何以爲家:全球化時期華人的流散與播遷》

【美】胡其瑜 著

本書講述了全球化進程中,華人移民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東南亞等地區遷徙與謀生的曲折故事。這些流離播遷的人們,不僅改寫了自己的命運,也參與塑造了當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這一進程持續數百年,至今仍影響着我們生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