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書籍 > 勵志書籍推薦《雪國》

勵志書籍推薦《雪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着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勵志書籍推薦《雪國》

《雪國》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時被評獎委員會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國》被海外翻譯最多,先後被譯介到很多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出版了不同的譯本。

  簡介

《雪國》情節並不複雜,故事寫的是東京一位名叫島村的舞蹈藝術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國的溫泉旅館,與當地一位名叫駒子的藝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葉子之間發生的感情糾葛:島村是一個有着妻室兒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遺產,無所事事,偶爾通過照片和文字資料研究、評論西洋舞蹈。他來到雪國的溫泉旅館,邂逅了藝妓駒子,並被她的清麗和單純所吸引,甚至覺得她的“每個腳趾彎處都是很乾淨的”,後來又兩度到雪國和駒子相會。

小說就是從島村第二次來雪國開始的。駒子的三絃琴師傅的兒子行男患了肺結核,葉子陪同他從東京乘火車返回湯澤,正好坐在第二次去會駒子的島村對面。島村透過車窗欣賞黃昏的雪景,卻看到映現在車窗上的美麗的葉子,不禁喜歡上了這個美少女。因而在他和駒子、葉子之間,構成了一種微妙的情感關係。小說最終以葉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終。

  書評

《雪國》中的虛無思想深深地滲透了日本古典文學傳統,是“東方式”的虛無。儘管川端康成初登文壇時,因對文壇現狀不滿,曾與橫光利一等發起“新感覺運動”,試圖以達達主義、表現主義等西方現代派手法創造一種全新的感覺世界不重視日本文學傳統,曾經“企圖否定它,排除它。”但川端康成在中年後,越來越發現自己對“沒有經歷過西方式的的悲痛和苦惱,我在日本也沒有見過西方式的虛無和頹廢”。他開始向傳統靠攏。在創作《雪國》時,爲了寫這個世界不存在的美,他只能從日本傳統文化中尋求創作靈感。

川端康成從少年時代就開始閱讀日本古典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帶有佛教的無常思想。《雪國》的結尾處,把葉子從樓上摔下來的場面描寫得美麗如畫:“當他(島村)挺身站住腳跟時,擡眼一望,銀河彷彿嘩的一聲,向島村的心頭傾瀉下來。”“僵直的身體從空中落下來,顯得很柔軟,但那姿勢,像木偶一樣沒有掙扎,沒有生命,無拘無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作者對死的這種描寫,令人感覺到對作者來說,死是幸福的終點,人死後就同自然界的萬物一樣,迴歸到虛無,達到萬物一如的境界。這也正是川端康成本人對死亡的認識。

日本文學中,“物哀”是整個日本傳統文學的美學準則。自最古老的歷史文學著作 《古事記》 到 《萬葉集》、 《源氏物語》、 《徒然草》 等名作,都帶上了一種悲哀的情調。日本的國學家本居宣長曾說:“在人的種種感情上,只有苦悶、憂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纔是使人感動最深的。”川端康成緊隨這種日本的傳統,他作爲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以敏銳的感覺、高超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他的文學根植於日本傳統文學的土壤,同時又吸取其他的寫作藝術技巧,再加上川端康成本人的一些特殊的人生經歷,使得他的文學充滿了一種淡淡的憂愁。《雪國》 這篇小說以茫茫的白雪爲背景,奠定了其悲哀傷感的基調。如果說 《雪國》 是一支婉轉動人的樂曲,那麼悲哀之美就是它的主旋律。

  關於作者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爲“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爲後來川端康成文學的陰影很深的底色。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次)雜誌。1924年畢業。同年和橫光利一《不是代》雜誌,後成爲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爲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手法純熟,渾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