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書籍 > 2017暑假給老師推薦看的書

2017暑假給老師推薦看的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暑假來臨,且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凌宗偉推薦的對他自己有影響的部分書目。這個暑假,也許你可以讀一讀!

2017暑假給老師推薦看的書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作者者:孫隆基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6月

這本書比較系統地剖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在分析中國文化結構時談到這樣的觀點:中國人的“個體”只是一個“身體化”的,而非“人格化”的,這個“身”的特點就是“只要有口飯吃”,至於人格什麼的,是完完全全可以不要的。這倒是實情,我們掛在嘴邊的不就是管他誰做呢,我們這些老百姓只要有口飯吃就是。於是,我們在許多時候信奉一個“忍”字,甚而至於還用“中庸之道”教訓子孫和他人,久而久之我們就這樣習慣了逆來順受,有時,我們的學校教育就這樣冠冕堂皇地扼殺了孩子原本鮮活的生命,讓他們早早地老成了!

 《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

作者者:凱文·凱利 著 東西文庫 譯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12月

這本書提到的“衆包”和“羣蜂思維”這兩個概念,關於“衆包”,我的理解就是,我們正處在一個思維打包的時代。“羣蜂思維”,打個比方,就好比我們所熟悉的那個飛鳥成羣結隊,往一個方向飛行,分不清誰是領袖,但不知道哪裏來的那股魔力,使得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某一天集中在一起,朝着某個方向共同飛去。所有的是羣體動力,沒有哪個可以裹挾它,有的只是它們共同的目標。我們必須“學會向我們的創造物低頭”,“當人造與天生最終完全統一的時候,那些有我們製造出來的東西將會具備學習、適應、自我治癒,甚至是進化的能力”,當“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樣”的時候,它“很快就會具有自治力、適應力以及創造力,也隨之失去我們的控制”。如果我們認識到“衆包”和“羣蜂思維”對學校管理的價值,我們就可能慢慢改變我們的管理理念與管理行爲。

 《教育與效率崇拜——公立學校管理的社會影響因素研究》

作者者:雷蒙德·E.卡拉漢 著 馬煥靈 譯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1月

作者用上個世紀美國教育出現的效率崇拜的事實幫助我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我所困惑的許多問題。作者在序言裏開宗明義:“在很多情況下,學校管理者們將自己視爲企業管理者,或者按他們的說法,是‘學校經理’,而不是將自己視爲學者或者教育哲學家。”其實就是告誡我們,學校管理者應成爲教育哲學家,而不是學校經理,因爲“教育不是生意,學校亦非工廠”。我以爲讀完這本書,當有人再高調地宣佈自己憑藉所謂的“高效”而成爲教學能手、教學骨幹時,乃至於推行種種教學妙方和模式時,我們或許纔有能力透過歷史和現實的重影,看得更爲透徹,更爲深刻。

 《臺灣教育的重建》

作者者:黃武雄

出版社: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6月

讀《臺灣教育的重建》如果能聯繫今日大陸的教育生態將“小班小校”與國內流行的千畝校園、萬人大校相比較,或許就會發現,理想只是理想,現實畢竟是現實,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探尋一條新的道路,或許聯繫《第3選擇》來讀會帶給我們新的思考。

 《教師作爲知識分子》

作者者:亨利·A.吉魯 著 硃紅文 譯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8年4月

作者提醒我們,作爲知識分子的教師,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那些制度空間、論壇和公共領域保持活力,支持和捍衛批判教育”,要“幫助學生獲得自己作爲個體和社會能動者的權力,參與那些由社會負責的社區項目和研究”。

更要幫助學生學會“直接面對來自格式各樣的原教旨主義的威脅”。這讓我想到瓊溫克在《批判教育學》的所說的那句,“我們應該是能掌控自己教學的知識分子和專家。也許我們無法掌控社會對我們的鄙視,但我們可以控制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校長的課程領導》

作者者:Allan thon 著 單文經 譯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3年9月

校長對學校的領導,說到底其核心工作就是對辦學思想的領導,其根基又是對學校課程的領導,作爲校長的領導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課程領導力。如何提升自己的課程領導力,讀讀這本書或許會有啓發。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這本書的重點在校長,但作者是把校長當作一個團隊的領導者看待的。

 《十封信——寫給膽敢做教師的人》

作者者:保羅·弗萊雷 著 熊嬰 劉思雲 譯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12月

作者很明確地對膽敢做教師的人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讓我們從學習開始。“學習既包括教員一方面的教授,也包括教員在此之前和過程中的學習,以及爲將來育人做準備或爲今日更好地教會再創造知識的學生的學習,或者人處於受教育之初的孩子的學習”。無論是因爲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的需要來看,還是從我們作爲教師的職業特徵來看,學習是最重要的特徵之一,也是教師的基本素養之一。身爲教師,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就是我們更應該是一個孜孜不倦的學習者,這不僅是職業的需要,更是自我生長的需要。很難想像一個不喜歡學習的教師,如何能讓他的學生喜歡上學習。作者的另一本書《被壓迫者教育學》也值得一讀。

  《烏合之衆》

作者者:古斯塔夫·勒龐 著 馮克利 譯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年:2004年1月

勒龐在考察“法國公民中最野蠻的成員”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他們“原來都是些謙和的公民”“在正常環境下他們會是一些平和的公證人或善良的官員,風暴過後,他們又恢復了平常的性格,成爲安靜而守法的公民。拿破崙在他們中間爲自己找到了最恭順的臣民。”

這樣的情況在教育圈子裏似乎更爲明顯,看看那些拜倒在山門下的普通教師,原本何嘗不是善類?狂熱之下初心難保完全可以理解,這也是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的是要在任何時候保持初心的意義所在。

羣體的無意識爲領袖和英雄們提供了可乘之機,振臂一呼,擁者千萬,所謂“抱團取暖”也就成了蠱惑人心最好的丹方了。這也就是我一直以來不主張“傍大款”,立山頭的原因所在。好玩一起玩玩,不好玩就不玩了。深處QQ羣微信羣中,淡然,警醒你纔可以避免將精力耗費在不必要的拌嘴上。

  《快思慢想》

作者者:康納曼 著 洪蘭 譯

出版社:臺北臺灣天下文化

出版年:2012年10月

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eman)在《快思慢想》中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運作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人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很容易上當,它囿於“眼見即爲事實”的原則,難免因爲錯覺引導人們作出錯誤的選擇。而這時候有意識的“系統2”會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並作出相應的判斷,它比較慢,但不容易出錯。不過,人們習慣了走捷徑,而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每個人內心是兩個“我”,一個是直覺的“我”,一個是理性的“我”,直覺的“我”憑直覺下判斷,理性的“我”則會追問“果真如此嗎”。批判性思維,強調的就是這種感性與理性的糅合。

 《大連接》

作者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詹姆斯·富勒 著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1月

這本書主要闡述的是社會網絡的形成及其對人類現實行爲的影響,並指出,三度影響力(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能影響到你)是社會化網絡的強連接原則,決定着社會化網絡的功能。隨着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機等智能隨身設備,將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發展到可感應、可量化、可應用的階段。藉助現代移動互聯網技術,不僅人與人之間可以連接,人與物之間、人與信息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可以形成連接。此書可與克萊·舍基的《人人社會》參照閱讀。

 《教學倫理》

作者者:斯特賴克 著 洪成文 等 譯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7年1月

作者指出:“人是自由、平等的,因此人有權利獲取同等的自由和受到同樣的對待”,“人們是需要關注細節的,公開的批評和對話對於避免出現不關注細節的現象是很重要的”,“對各種不同的聲音保持敏感,要小心謹慎,不能將我們的特殊性當着普遍性來看”。互聯網時代,作爲教師尤其需要讀一點關於倫理方面的書籍,以避免立場正確,什麼都正確的烏合之衆心理的誘導。

 《教學模式》

作者者:布魯斯·喬伊斯 等 著 蘭英 譯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6月

作者指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範式或計劃。”將“模式”一詞引入教學理論中,本是想以此來說明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的各種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通過“教學模式”的研究,指導人們從整體上探討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多樣化的表現形態,以動態的觀點去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同時對加強教學設計、研究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果結合讀讀W·迪克的《系統化教學設計》、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希爾伯特·邁爾的《備課指南》、波帕姆的《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或許我們對專家們所說的教學模式會有另一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