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感恩勵志 >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通用12篇)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每個學生的成長路上,總有老師相伴,師生之間的故事總是那麼溫暖而感人,這份師生緣甚至在學生畢業後還會一直延續。下面是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歡迎閱讀: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通用12篇)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1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爲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2

195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週年紀念日,這一天,彭德懷元帥身穿便服,準備接見北京市部分中小學教師代表。工作人員提醒他說:“彭總,您是國防部長,應該着軍服纔好。”

彭總說:“今天是去見老師,學生見教師應該穿便服。”接見的時候,彭總穿着便服,頻頻向老師問好。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3

魯迅對壽鏡吾老師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去看望壽老先生,1902年至1909,魯迅出國留學。這8年間,魯迅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彙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6月,魯迅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女士結婚,在紹興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老先生。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4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唸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爲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爲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着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着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5

子貢是孔子在外流浪14年的最大收穫,也是孔子晚年的“機要祕書”。如果說顏淵是“完美版孔子”,是孔子精神的.化身,那子貢就是“實踐版孔子”的成功代表。

中國古人說君子立德、立功、立言,子貢在這三方面,均無可挑剔,尤以立功爲卓著。司馬遷說“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儼然是戰國後期蘇秦、張儀的祖師爺。孔子死後,子貢成爲理所當然的“大阿哥”,別人都是守孝三年,唯獨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子貢有高傲的氣質,卻以謙遜的姿態,從老師那學到了精粹的知識。子貢是所有孔門弟子中,最沒有酸腐書生氣的。有話明說、直說的子貢,死後沒有薪火後繼,反倒是孔子有點瞧不上眼的“參也魯”的曾子,成爲孔門衣鉢的傳遞者。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6

“我的第三個老師是一個孩子。一天晚上,我在一個小鎮上遇到一個小男孩,他手裏拿着一支點燃的蠟燭。他要去廟裏獻蠟燭。我對小男孩說:“你自己點的蠟燭嗎?”孩子回答說:“是的,先生。”我又問他:“當它被點燃時,蠟燭會發光,但在它被點燃之前,蠟燭不會發光。”你能告訴我這燈是從哪裏來的嗎?小男孩咯咯地笑着,不急於回答。相反,他一口氣吹滅了蠟燭,然後問我:“看,我現在把蠟燭吹滅了。”你能告訴我蠟燭的光到哪裏去了嗎?讓我的淵博知識的自尊立刻消失。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的無知、淺薄和愚蠢。

事實上,人類是短暫的老師,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沒有機會學習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們的老師。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教師成爲教師是很自然的.。天上的雲,地上的樹,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成爲我們的老師。

如果老師是一個游泳池,你可以在這裏學習游泳。一旦你學會游泳,整個海洋就是你的了。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7

程門立雪的典故,是最經典的一則古代感恩老師的故事。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爲師。

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遊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爲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着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遊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爲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如今這則古代感恩老師的小故事,已經是家喻戶曉了,“程門立雪”也成了一個衆人皆知的成語了。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8

在古代感恩老師的故事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東漢人魏昭,他親自熬藥給恩師郭林宗,獲得老師的畢生所學之真傳,成爲一代著名儒學家的故事,至今仍被後人所稱道。

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唸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爲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棟,熟讀各家典籍,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儒。

後來,魏昭到京城洛陽任官,毅然決定拜遠在南陽的郭林宗爲師,並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熬藥給他吃。當魏昭端着煮好的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熬的藥太燙,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後郭林宗又說藥太苦。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藥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着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成爲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者。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9

我的第一個老師是個乞丐。有一次,我在山裏迷了路,發現已經來不及找地方避雨了。在黑暗中,我沿着崎嶇的山路漫步,遇到了一個乞丐。我問他我可以在哪裏過夜。乞丐對我說:‘這是一片荒野,方圓數英里都沒有人。如果你想和一個乞丐住在一起,你可以和我一起去。所以我和他一起去了一個月。每天早上,我和他一起去乞討。乞丐的'生活是不確定的,他經常沒有胃口,沒有地方住,但他總是很快樂,從來沒有失望過。每天晚上睡覺前,他總是對我說:“感謝上帝的幫助,我相信明天會更好。”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堅持冥想和努力工作。我的生活,就像那個乞丐,經常有麻煩。所以我開始感到絕望,失去信心,甚至放棄我的家庭作業。每當我想起那個乞丐,我就想起他每天晚上對我說的話:“感謝上帝的仁慈,我相信明天會更好。”

“我的第二個老師是一隻狗。一天,我來到河邊,因爲我渴了。一次偶然的機會,一隻狗來到河邊喝水。狗往水裏一看,突然發現水裏還有一隻狗——它自己的倒影。狗驚慌失措,狂吠着跑開了。但是渴了,狗不得不回到河邊。儘管他非常害怕,他還是跳進水裏,狗立刻就不見了。所以我意識到這是上帝的啓示:雖然你會感到害怕,但你必須跳進水裏。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10

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被盜,丟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爲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竊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這個故事,啓發我們該如何感恩生活。

感恩,是我們在失敗時看到差距,在不幸時看到危機,獲得溫暖,激發我們挑戰困難的勇氣,進而過去前進的動力。就像羅斯福那樣,換一種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與不幸,對生活時時懷着一份感恩的心情,則能使自己永遠保持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感恩不純粹是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感恩,是一種唱歌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與希望。在水中放進一塊小小的明礬就能沉澱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則可以沉澱許多浮躁,不安,消融許多的不滿與不幸。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11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爲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爲“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

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爲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中國偉人感恩老師的故事 12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是受不住,只好大白天就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

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纔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爲何說它不乾淨呢”顏回答道:“剛纔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爲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是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