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成功勵志 >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通用17篇)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通用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通用17篇)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1

衆所周知,鄧亞萍從小就酷愛打乒乓球,她夢想着有朝一日能夠在世界賽場上大顯身手。卻因爲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於國家隊的大門之外。但她並沒有氣餒,而是把失敗轉化爲動力,苦練球技,持之以恆的努力終於催開了夢想的花蕾——她如願以償站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臺。

在她的運動生涯中,她總共奪得了18枚世界冠軍獎牌。鄧亞萍的出色成就,不僅爲她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也改變了世界乒乒壇只在高個子中選拔運動員的傳統觀念。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2

牛頓研究學問非常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於是叮囑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

原來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後,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淨。又有一次,他餓了,煮雞蛋吃,卻一邊想問題,一邊把雞蛋放進鍋子中,等問題解決了,想吃雞蛋時,揭開鍋蓋,撈起的竟是自己的懷錶。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3

宋朝司馬光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機智過人,勤奮好學。剛滿二十歲即考上進士。他爲官清廉,公務之餘常利用時間讀書,立志寫一部通志,作爲人們的借鑑。

爲了把握時間讀書,他特意製作一個圓木枕頭,枕頭的妙用是睡覺時身子只要一翻動,它就會滾動,人也就驚醒了,可以繼續研究學問,因此稱“警枕”。每當司馬光需休息時,便枕着“警枕”,如此學習的結果,終於成爲一位學問淵博的人。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4

卓別林能編,能導,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開影片攝製會議,一隻蒼蠅在他四周繞着圈子飛。起初他用手打幾下,沒有打到,就要了一個蒼蠅拍。會議進行中,他就握着蒼蠅拍,擺出打蒼蠅的姿態,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蒼蠅。

可是打了三次,都沒有打到。後來蒼蠅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蒼蠅拍,正要作死命一擊時,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讓蒼蠅飛走。旁邊在座的人看了,就說:爲什麼你不把它打死?這位諧星聳了聳肩,說:這只不是方纔那隻!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5

約翰遜博士,他的父親經營一個大舊書攤。有一次,距離不遠處有個節目,大家都去趕集,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親想要約翰博士分一部份書籍,運到趕集的地方去販賣。他的父親接連呼喚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約翰遜博士這時正專心閱讀一本又厚又大的書,竟假裝聽不見,也不理睬,父親嘆了一口氣,只得自己親自去了。

這時候,約翰遜博士年十八歲。五十年後,有一天中午十一時,當地人看見這個體態臃腫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夾在腋下,柺杖放在一邊,低頭跪在太陽下,熱淚直流。這時約翰遜博士業已成名,大家都來看他,他對大家說: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時刻,我不聽父親的話,現在我跪在這裏懺悔!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6

有一位畫家,擅長做減法。他是畢加索。

畢加索一生酷愛畫牛。年輕時,他畫的牛就已經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曾有一次,畢加索在田間畫牛,一頭黃牛也正在田頭吃草。牛瞥見畫中之牛,瞪大眼睛,盯了片刻之後,竟然落荒而逃。從此,畢加索被人稱之爲牛人。後來,畢加索畫的牛越來越簡練,筋骨凸顯、筆筆精湛。到了老年時,畢加索畫的牛隻有寥寥數筆,把皮毛血肉全都減去了,只剩一副骨架。

正是這些只有骨架的牛,成了畢加索的巔峯之作。畢加索說,他的成功來自於減法。有一位企業家,也擅長做減法。他是喬布斯。

1997年,喬布斯在闊別12年後重返蘋果公司之時,蘋果公司正陷入嚴重危機。喬布斯召集高管開會,問道:“跟我說說這個地方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還沒等人回答,他突然嚷道,“問題就出在產品上,蘋果的產品太多了。”他認爲,是蘋果的產品線太長,精力過於分散,才導致做不出一款精品。於是,喬布斯毅然砍掉了蘋果公司的大部分項目,包括成就了蘋果公司上一個輝煌的牛頓掌上電腦。而減去了這些項目之後,蘋果公司專注於做手機,打敗了一個又一個對手,塑造了今天的行業領袖地位。

正是專注於一個領域,成就了蘋果公司的今天。喬布斯也說,他的成功來自於減法。

有一位總統,同樣擅長做減法。他是里根。

里根上任之初,美國正是經濟危機之時,生產停滯、物價上漲、財政收入銳減,可謂內外交困。沒有人想到,里根出的第一招竟然是降稅,第二招是減少政府審批項目,第三招是削減政府職能。在一個看似需要用加法來加強管理的時候,里根卻用減法激發了市場活力,從此,美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的騰飛。

正是少管了一些不該管的事,才使美國走出了危機。同樣,里根的成功來自於減法。

如果人生是加法,匆匆的腳步就會難以停歇,到頭來只能讓身體勞頓疲憊,心靈背上沉重負擔。如果人生是減法,減緩腳步,鬆弛神經,將牽絆自己的移開,將壓力放下,將心中的憂慮傾出,成功就在驀然回首處。所以,成功人士多用減法。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7

法拉第在電化學方面有傑出貢獻,得到歐美各國贈給他的榮譽頭銜達九十四個,各國帝王還紛紛頒發獎金給他,真可謂"上馬金,下馬銀"。然而法拉第卻說:"我不能說我不珍重這些榮譽,並且承認它很有價值,不過我從來不爲追求這些榮譽而工作。'他告訴朋友,在這九十四個榮譽頭銜中,只有一個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是他想得而果然得到的,其餘全是別人贈送給他的。

每當報童給法拉第送來報紙的時候,法拉第總是站起來道謝。他說:"我永遠覺得應該有憐愛這小孩的意思,因爲我自己也送過報。"法拉第在七十六歲時逝世,死後留下遺囑,他的墓前只許立一塊最普通的墓碑。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8

古希臘的大哲學者蘇格拉底還是單身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裏。儘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呵呵的。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麼可樂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兒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了,先後搬了出去。屋裏只剩下了蘇格拉底一個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一棟大樓裏。這棟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裏環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潑污水、丟死老鼠、破鞋子、和雜七雜八的髒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子,也感到高興嗎?”

“是啊!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力氣;朋友來訪容易,用不着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一叢一叢的花兒,種一畦一畦的菜,這些樂趣啊,數之不盡啊!”蘇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說。

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的一層的房間給了一們朋友,這位朋友家有一個偏癱的老人,上下樓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樓房的最高層..第七層,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樂樂的。

那人又故意問他:“先生,住七樓是不是也有許多好處啊?”

蘇格拉底說:“是啊,好處可真不少呢!僅舉幾例吧:每天上下幾次,就是很好的鍛鍊機會,有利於身體健康;光線好,看書寫文章不傷眼睛;沒有人在頂干擾,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

後來,那人遇到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麼快快樂樂,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那麼好啊!”

柏拉圖說:“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乎環境,而在於心境。”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9

他21歲那年從外地來到北京拜師學藝,卻四處碰壁。不久,他和幾個朋友成立一個小俱樂部,靠在街頭賣藝混口飯吃。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別人都早早回到溫暖的家,而他仍舊站在空蕩蕩的舞臺上反覆練習新學的段子,直到練得嗓子有些嘶啞,舌頭不住地打顫才停下來。朋友們看不下去了,私下勸他,不就是爲了混口飯吃嘛,至於這麼拼命嗎?

朋友們的心意他領了,但他仍舊拼命地記錄、背誦、練習各種各樣的傳統段子。整整一年,他沒看過一場電影,沒逛過一次街,甚至沒好好睡上一覺。付出的汗水終究獲得了應有的回報。在短短的一年裏,他竟然能將600多個傳統段子收放自如地表演出來,在朋友圈裏小有名氣。

可命運似乎總愛和努力的人開玩笑,失敗一次次降臨,成功成了遙不可及的目標。默默耕耘、無人問津的日子過得異常苦悶。有一次,他仍像平時一樣練習到深夜才騎着自行車回家。可剛騎出沒多遠,自行車壞了。午夜的街道上,公交車已經停運,而且他也沒錢打的,第二天下午還有一場重要的演出。他腳一跺,牙一咬,把自行車扔在路邊,硬着頭皮向郊外的出租屋走去。

正值秋雨綿綿的季節,天色微微發亮的時候他纔回到住處,渾身上下溼漉漉的。頭暈目眩的他一頭栽倒在牀上,發起了高燒,他心裏清楚,這樣下去非出事不可。於是,勉強支撐起身體,翻箱倒櫃地找出一個破傳呼機,拿到街上賣了十多塊錢,買了兩個饅頭和幾包感冒藥,硬是挺了過去。

下午,當面色蠟黃的他趕到演出地點的時候,他的搭檔嚇了一跳,連忙問他出了什麼事。他笑着說了昨晚的遭遇。看着他憔悴的面龐,搭檔的眼淚在眼眶裏直打轉。搭檔在他肩上輕輕拍了拍,什麼也沒說,攙扶着他走上了前臺。

一無所有的他硬是靠着這股倔勁在競爭激烈的北京站穩了腳跟。幾年之後,在一次比賽裏,他的自信從容、詼諧幽默引起了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的注意,侯耀文通過別人婉轉地表達了自己想收他爲徒的意思。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讓搭檔于謙打自己兩下。于謙扇了他兩耳光,他的眼淚忽地落了下來,兩個大男人緊緊抱在一起,孩子一樣放聲大哭起來。

幾年以後,他——郭德綱已經紅透了大江南北。有記者把他當年的這些故事挖掘出來,問他爲什麼能堅持到現在。他微笑着回答:“我小的時候家裏窮,那時候在學校一下雨別的孩子就站在教室裏等傘。可我知道我家沒傘啊,所以我就頂着雨往家跑。沒傘的孩子你就得拼命奔跑!像我們這樣沒背景、沒家境、沒關係、沒金錢的一無所有的人,你還不拼命工作,拼命奔跑,那活着還有什麼意思?”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10

漢密爾頓是美國著名花樣滑冰運動員,他的母親原來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但她十分珍惜時間,充分抓住每一分鐘刻苦自學,後來終於成爲鮑靈格林大學婚姻家庭系的副教授。她經常對漢密爾頓說:“上天給你的生命不過是許多分鐘,而且是有限的。從你出生的那一天開始,你就只有這麼多分鐘的生活,因此,你必須好好利用每一分鐘。”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每天都可以自由地選擇如何處理自己所擁有的每一分鐘。你既可以把它消磨在咖啡屋和酒吧裏,也可以將它花在研究室或運動場上。由於受到母親的影響,漢密爾頓也十分珍惜時間,抓緊每一分鐘訓練。辛勤的汗水,終於換來了豐厚的回報,他在1981至1984年連續4次獲得世界冠軍。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11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是一位夢想家,是意大利的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1451年8月或10月生於意大利熱那亞,1506年5月20日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

哥倫布出生在熱那亞的工人家庭,是信奉基督教的猶太人後裔。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十分嚮往印度和中國。長大後當上了艦長,是一名技術嫺熟的航海家。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圓說的信奉者,是曾經在熱那亞坐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的崇拜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他確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條通往東亞的切實可行的航海路線的。

他堅決要把這種夢想變成現實。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他終於說服了伊莎貝拉一世皇后,併爲他的探險航行提供了經費。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四次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爲了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闢新航路的計劃。

哥倫布爲實現自己的夢想和計劃,到處遊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着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爲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羣島,他當時爲它命名爲聖薩爾瓦多。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複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爲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意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爲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婭美麗雅哥洲。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爲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爲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爲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闢,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哥倫布這一創時代的舉動所帶給人類社會和文明的影響無疑在人類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往後的每一歷史時代對他的評價都會有所不同,但他開創新時代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它開創了在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當時歐洲人口正在膨脹,有了這一發現,歐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兩個新大陸,就有了能使歐洲經濟發生改觀的礦藏資源和原材料。

這一發現,導致了美國印地安人文明的毀滅。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還致使西半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國家。這些國家與曾在該地區定居的各個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們極大地影響着舊大陸的各個國家。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爲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伊莎貝拉曾向哥倫布許諾,他可以做他所發現的任何陸地的總督。但是作爲一個行政官他是不稱職的,最後被撤職,帶着鐐銬被遣送回西班牙。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釋放,但是沒有再讓他擔當任何官職。但直到去世時,他都相當富裕。

哥倫布說過:即使是簡單的也需要有人去發現,去證實。站在後面指手畫腳是無用的,關鍵在於創新。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12

寡淡也濃烈,有趣也無趣,漫無目的卻總有其最終目的地,這是我生活的一小截。這是我們所有人生活的一小節。

這是我失業的最後一天,明天我就要提起挎包,跟着庸庸碌碌的上下班人潮重新匯入一號線。

回想一下也挺奇怪的。這居然是我畢業以來最清閒的一段時光——不,應該再早點,從我大二開始第一份帶薪實習算起。其實我最懂我自己,從小內心裏就是個自視甚高的變態,考不上好高中又考不起好大學已經再三戳傷了玻璃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工作成績如果再不輝煌,我就只好請自己去死一死了。

於是就工作,從離家12站地的報社一直跑到一個人不認識的深圳,再又一路北上抵達北京。在這期間我搬了八次家,換了三份工,談了一次不成功的戀愛相了數個不成功的親,唯一不變的是一直持續不斷的上班下班,搵錢(方言:賺錢)換食,從一把牙刷買起堆積一個人的生存必須。

金錢總是令我緊張,因爲沒有來自家庭的援助和存款——我媽是個幽默的女人,幽默,同時太會花錢。她的名人名言其中一句是“我們家當然有存款啦——每個月20號左右就有了”。從很小開始我就學會跟在她的購物車後面,把沒必要的東西挑出來丟到一邊,直到今天爲止我進超市買東西還是習慣性的核對條碼編號和貨架上的是否相符,以防拿錯東西而多付幾塊錢。

所以你看,鑑於這種當窮人當得深入骨髓的神經質,我也不可能容忍自己只出不進,賦閒在家。一開始的那幾天當然是難熬,睡不着,半夜三點翻來覆去,盯着傢俱在黑暗裏慢慢清晰起來,鬧鐘的走秒聲也慢慢清晰起來。聽音樂沒有用,做運動也沒有用,最後只能疲疲沓沓的頂着黑眼圈,像個老頭子一樣買安神補腦液來喝。

在逐漸接受了這個現實之後,接下來的一個禮拜就像一場報復社會的狂歡,醒着的時候不想睡,睡着的時候不想醒,吃零食當晚餐,買14塊5一瓶的中國紅兌着雪碧喝下去。那時候離過年還有整整一個半月,我一邊過着美國時間一邊擔心自己就這樣死在家裏,臉被貓吃了,兩天以後室友才尖叫着報警。

於是我計劃去旅行。這是一個毫無激情的計劃因爲我從來不愛旅行。旅行就是一些人爲了擺脫自己過得想嘔的狗屎生活,買張機票飛去另一羣人過得想嘔的狗屎生活裏。城市看上去都一樣,都有解放路,玻璃幕牆的大樓,出租車和麥當勞。至於大自然,它難以控制的過高過深過冷過熱令我累而發懶。

我所謂的去旅行全是爲了人而非地方,一次上海因爲林奕華,一次廣州因爲老黃,一次香港因爲彭浩翔,還有剩下不多的幾次全是因爲一位熱愛旅行的掛三死黨。最後在一堆不靠譜的建議中,我毫無創意的推着箱子去了廣州,只因爲那裏暖和,同時有最多的人可以見。

每天晚上穿過一條淌着腥臭河水的漆黑小巷回到朋友家的時候,我總能看見廣州塔,夜色中的小蠻腰燈光流轉,紅襯着綠又轉到藍。好幾次我想掏出手機來拍一拍,但最後還是放棄並裹緊外套加速的跑過去。我錯過這棟發光的建築,就像錯過我的理想人生,雖然那也不過是住一間不用總是搬來搬去的乾淨房子,每天開心做好飯吃那麼庸俗罷了。

過完年以後很久,我才又回到這裏。這間房子,雖然在這兒住了兩年,但似乎直到最近我才真的跟它親密起來。我抹去浮灰,擦亮地板,清洗牀單,四處裝飾顏色鮮豔招人喜愛的小玩意兒。等到它像一個真正的家之後我就坐下,像一隻安穩的寄居蟹縮進了它的硬殼。

每天我把身體睡得親密暖熱,好像一塊煮過頭的年糕一樣纔會起牀,然後正對着窗外明晃晃的太陽,插上硬盤,打開一部下了一百年卻從來沒有機會看一眼的電影,一邊燒着一壺熱水。不工作又沒有男朋友很容易得失語症,因爲實在找不出什麼話題和人來聊天。所以我就一部一部耐心的看,無聊的時候拿手機出來玩打磚塊,家裏沒有人的時候,嘀克嘀克的遊戲聲音可以消磨掉一整天。

有時候興致來了也會做飯,前提是快步跑去菜市場,在形象全無的大風裏拾掇起一堆冷硬的原材料。抽油煙機年久失修,開動時像一臺老爺車的馬達一樣轟響,我在嘈雜的分貝中唱着歌,饒有興致的洗菜,切肉,拍扁大蒜,醃製鴨腿,假裝自己是中華小當家,揭開鍋滿屋子都是美食的光華。可是等一切都做好了以後卻又失去了胃口,只能繼續坐回電腦邊,睡衣上散發着淡淡的油煙味,吃一點,倒一點。

這樣的日子到今天爲止就結束了。在這失業的83天裏,我成功消滅了硬盤裏的41部電影,吃掉了5斤多一點的大米,煮過2次酸蘿蔔老鴨湯,飛去廣州呆了14天,讀完4本書,寫了將近5萬字,交過4000塊的房租,取空了1張銀行卡。

寡淡也濃烈,有趣也無趣,漫無目的卻總有其最終目的地,這是我生活的一小截。這是我們所有人生活的一小節。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13

李連杰初到好萊塢時,幾乎沒有人看好他,好不容易有一家電影公司願意請他出演,但片酬很低,只有100萬美元,而且是演一個反派角色。李連杰猶豫不決,說自己要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才能答覆。但是,等他答應出演時,對方卻改口了,片酬降爲75萬美元。錢不是最要緊的,只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電影市場,“李連杰”三個字早已是金字招牌,從“功夫皇帝”“淪落”到現在的境地,李連杰感到難以接受。但他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出演,可是,沒想到對方卻又“落井下石”:“50萬美元,不演拉倒。”50萬美元,還包括律師、經紀人、宣傳公司等各項費用,再扣完稅,所剩無幾。

李連杰答應得很痛快:“我演。”就這樣,李連杰拍了他的第一部好萊塢影片,雖然片中巨星雲集,但在影片首映當晚,李連杰就獲得7。5分,成爲演員排行榜中的亞軍。第二天,電影公司的老闆就親自上門,畢恭畢敬地說:“下一部片子請您演主角,如何?”當實力證明一切的時候,才能輪到李連杰說話,他的第四部好萊塢影片片酬就開到了1700萬美元。李連杰以退爲進,成功地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

他談起往事,感觸頗多,唸了一首哲理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大丈夫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尊重現實,迂迴前進。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14

託妮·莫里森是美國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莫里森的少年時代,由於家境貧困,從12歲開始,每天放學以後,她都要到一個富人家裏打幾個小時的零工,十分辛苦。一天,她因工作的事向父親發了幾句牢騷。父親聽後對她說:“聽着,你並不在那兒生活。你生活在這兒。在家裏,和你的親人在一起。只管去幹活就行了,然後拿着錢回家來。”

莫里森後來回憶說,從父親的這番話中,她領悟到了人生的四條經驗:

一、無論什麼樣的工作都要做好,不是爲了你的老闆,而是爲了你自己;

二、把握你自己的工作,而不讓工作把握你;

三、你真正的生活是與你的家人在一起;四、你與你所做的工作是兩回事,你該是誰就是誰。

在那之後,莫里森又爲形形色色的人工作過:有的很聰明,有的很愚蠢;有的心胸寬廣,有的小肚雞腸。但她從未再抱怨過。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15

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在讀中學的時候,朱莉婭·科爾曼小姐是他的班主任。她鼓勵卡特學習音樂、美術,特別是文學,併爲他開列了閱讀書目。

朱莉婭小姐關愛她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她告訴他們:“我們應該隨着時代的變遷而調整自我,但是我們信守的原則是不變的。”長大以後,卡特對朱莉婭小姐的話有了更深的理解。朱莉婭小姐當年所要告訴學生們的是,我們應該時時分析新情況,然而無論是在選擇相守終生的伴侶還是在艱難時刻、考驗時刻或是遇到誘惑須做出困難的決定時,我們都不僅要適應這些新的挑戰,還應該堅守我們所學到的某些原則,例如公平、正直、忠誠等。

卡特永遠也忘不了朱莉婭小姐的這番話,並始終堅守從朱莉婭小姐和父母那裏所學到的基本原則。在總統就職演說中,他引用了朱莉婭小姐的話:“隨着時代的變遷而調整自我,但信守不變的原則。無論我們面臨着多麼大的困難,我都決心讓我自己和美國人民信守真正的正義與真理的信仰。”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16

愛迪生在一八七七年開始了改革弧光燈的試驗,提出了要搞分電流,變弧光燈爲白光燈。這項試驗要達到滿意的程度。必須找到一種能燃燒到白熱的物質做燈絲,這種燈絲要經住熱度在二千度一千小時以上的燃燒。同時用法要簡單,能經受日常使用的擊碰,價格要低廉,還要使一個燈的明和滅不影響另外任何一個燈的明和滅,保持每個燈的相對獨立性爲了選擇這種做燈。這在當時是極大膽的設想,需要下極大的功夫去探索,去試驗。

絲用的物質,愛迪生先是用炭化物質做試驗,失敗後又以金屬鉑與銥高熔點合金做燈絲試驗,還做過上質礦石和礦苗共一千六百種不同的試驗,結果都失敗了。但這時他和他的助手們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已知道白熱燈絲必須密封在一個高度真空玻璃球內,而不易溶掉的道理。這樣,他的試驗又回到炭質燈絲上來了。他晝夜不息地用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愛迪生的白熱燈試驗仍無結果。

有一天,他把試驗室裏的一把芭蕉扇邊上縛着一條竹絲撕成細絲,全副精力在炭化上下功夫,僅植物類的炭化試驗就達六千多種。他的試驗筆記簿多達二百多本,共計四萬餘頁,先後經過三年的時間。他每天工作十八、九個小時。每天清早三、四點的時候,他才頭枕兩、三本書,躺在實驗用的桌子下面睡覺。有時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半小時。 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愛迪生的白熱燈試驗仍無結果,就連他的助手也灰心了。

有一天,他把試驗室裏的一把芭蕉扇邊上縛着一條竹絲撕成細絲,經炭化後做成一根燈絲,結果這一次比以前做的種種試驗都優異,這便是愛迪生最早發明的白熱電燈——竹絲電燈。這種竹絲電燈繼續了好多年。直到一九0八年發明用鎢做燈絲後才代替它。愛迪生在這以後開始研製的鹼性蓄電池,困難很大,他的鑽研精神,更是十分驚人。

這種蓄電池是用來供給原動力的。他和一個精選的助手苦心孤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時間,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艱辛與失敗,一會兒他以爲走到目的地了,但一會兒又知道錯了。但愛迪生從來沒有動搖過,而再重新開始。大約經過五萬次的試驗,寫成試驗筆記一百五十多本,方纔達到目的。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篇17

提起臺灣首富王永慶,幾乎無人不曉。他把臺灣塑膠集團推進到世界化工業的前50名。而在創業初期,他做的還只是賣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裏,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剛開始,王永慶曾揹着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後,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爲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起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賣。一時間,小鎮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於是一項創舉。

王永慶送米,並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乾淨,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家裏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裏。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裏,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裏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不要以爲創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