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成功勵志 >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分享——王永慶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分享——王永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導語:王永慶與長庚醫院,可視爲亞洲家族企業的縮影。合作伙伴美國PPG工業公司全球副總裁福泰利形容王永慶:“他是我見過的最有智慧的老人。”近日,這位智慧老人宣佈隱退江湖。在他身後,留下的是令人撲朔迷離的祖國大陸產業佈局和用心良苦的家族繼承安排。

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分享——王永慶


王永慶,1916年1月出生於臺灣省臺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縣。王永慶家族的祖輩,是清道光年間從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移居今天台北縣新店直潭的王家在臺灣第一代祖先是王永慶的曾祖父王天來。其祖父是王天來四子王添泉。王永慶的父親是王添泉的次子王長庚。王家在臺早期主要以種茶爲生,到了王長庚這一輩,開始了半農半商的生活。 王永慶15歲時離開家鄉,到嘉義闖天下。這一去,竟改變了王家日後的生活,16歲開辦米站.靠用心和勤奮努力站穩了腳跟,並在1954年3月,38歲的王永慶創立臺灣塑膠公司(前身稱福懋塑料工業公司,1957年改爲現名),生產塑膠原料PVC。

50年後的臺塑集團已經是臺灣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下轄臺灣塑膠公司等9家公司,員工7萬多人,資產總額1.5萬億新臺幣,形成了名副其實的龐大“王國”。王家逐漸成業當地的有錢人家。王永慶創建臺塑公司後,事業越做越做大,逐漸發展成爲臺灣最具知名度的大企業,王家也成爲臺灣最有名望的大家族之一。王永慶一生先後娶有三房妻室,大太太郭月蘭未有生育;二太太廖嬌生有兩男三女,分別是王文洋、王文祥、王貴雲、王雪齡與王雪紅。三太太李寶珠則生有4女,分別是王瑞華、王瑞瑜、王瑞惠與王瑞容。

 王永慶賣米的故事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在臺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裏,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麼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句古訓:“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錢,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剛開始,王永慶曾揹着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後,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爲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賣。一時間,小鎮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於是一項創舉。

一天晚上,天下着傾盆大雨,王永慶忙完店裏的活計,已是深夜。他上牀躺下,迷迷糊糊剛睡着,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開門一看,原來是嘉義火車站對面一家客棧的廚師。廚師說客棧來了幾位客人,還沒吃飯,剛巧廚房沒米了,請王永慶幫忙送一斗米過去。當時,賣米的利潤極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賺一分錢。從心情上來說,王永慶不願冒着這麼大的雨賺這一分錢,但爲了維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話沒說,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條麻袋當雨具,將米送到客棧。回來時,全身都溼透了。

王永慶送米,並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乾淨,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家裏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裏。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要打聽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這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米送過去。

不過,由於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閒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並不急於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一撥兒一撥兒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裏,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裏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不要以爲創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造。

王永慶,1917年1月18日,臺北縣新店的一個貧苦農家喜添新丁,這就是後來被尊爲“經營之神”的王永慶。當時,祖籍在福建省安溪縣的王家過着十分艱難的生活,幾代人都以種茶爲生,只能勉強餬口。9歲那年,王長庚不幸患病只得臥牀休養,王永慶開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

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後到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作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闆,啓動資金則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同時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

抗日戰爭勝利後,臺灣經濟開始發展,建築業勢頭最好。王永慶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便抓住時機經營木材生意,結果獲利頗豐。這個普通農民的兒子,居然成了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商人。上世紀50年代初,臺灣“工業局”推出一系列工業發展計劃,其中包括利用美國援助興建石化工業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時年38歲的王永慶大膽接手了當時這一無人看好的項目,成立了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後,在塑膠領域大獲成功的王永慶先後成立了南亞塑膠工廠、臺灣化學纖維工業公司等一大批企業。

目前,臺塑集團經營範圍十分廣泛,包括煉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纖維、紡織、電子材料、半導體、汽車、發電、機械、運輸、生物科技、教育與醫療事業等。尤其是在石化工業領域,建立起從原油進口、運輸、冶煉、裂解、加工製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這在臺灣是獨一無二的企業集團。臺塑集團下轄9個公司、員工總數超過7萬,資產總額達1.5萬億新臺幣。

王永慶是臺灣最知名的大企業家,是白手起家的典範,也是年輕一代心目中最崇拜的創業英雄,被譽爲臺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與香港的李嘉誠、馬來西亞的陳必新齊名,被稱爲世界華人最著名的三大財富。他15歲輟學做學徒工,16歲自辦米店,靠用心和勤奮努力站穩了腳跟,並在1954年籌資創辦了臺塑公司。如今的臺塑王國下屬100多個企業、4個上市公司,還有一個公衆法人財團,已成爲中國臺灣第區最大的企業,並在世界的石化業首屈一指,牢牢佔據了“龍頭老大”的位置。

6月5日,臺塑集團在股東大會結束後宣佈了自企業成立以來最重大的一次人事變動。擔任臺塑集團董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王永慶卸任,職位由原臺塑總經理李志村接任,王永慶弟弟王永在的長子王文淵升任總裁,副總裁一職則由王永慶的女兒王瑞華擔任。今後,臺塑集團將進入由職業經理人和王家第二代聯手管理的“同治時代”。但王永慶和王永在兄弟仍是臺塑集團的精神領袖。

 從米店小老闆到塑膠大王

1917年1月18日,臺灣台北縣新店的一個貧苦農家喜添新丁,這就是後來被尊爲“經營之神”的王永慶。

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後到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作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闆,啓動資金則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

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同時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從那個時候起,王永慶的命運發生了變化。

上世紀50年代初,臺灣“工業局”推出一系列工業發展計劃,其中包括利用美國援助興建石化工業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時年38歲的王永慶大膽接手了當時這一無人看好的項目,成立了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後,在塑膠領域大獲成功的王永慶先後成立了南亞塑膠工廠、臺灣化學纖維工業公司等一大批企業。

目前,臺塑集團經營範圍十分廣泛,包括煉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纖維、紡織、電子材料、半導體、汽車、發電、機械、運輸、生物科技、教育與醫療事業等。尤其是在石化工業領域,建立起從原油進口、運輸、冶煉、裂解、加工製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這在臺灣是獨一無二的企業集團。臺塑集團下轄9個公司、員工總數超過7萬,資產總額達1.5萬億新臺幣。

2002年,儘管王永慶宣佈退休,不再過問集團的具體經營事務,但仍是集團與主要企業的董事長,是臺塑集團幕後的舵手與精神領袖。

 給年輕人的八堂課

幾十年來,全球化工行業一直把王永慶尊爲“經營之神”,其經營之道更是備受推崇,很多臺灣企業家都將王永慶的管理經驗當做最爲實用的教科書。

有位叫郭泰的作家,研究王永慶其人其事20多年,蒐集了近40年來王永慶的演講稿和報紙、雜誌、電視等相關報導,寫出了一本書,名爲《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這本書歸納出王永慶做人做事的根本態度和起碼原則。有書評這樣寫道:“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道理雖然淺顯易懂,卻是他數十年從不斷挫敗中累積出來的寶貴心得,可謂句句珠璣,發人深省”。

第一堂課:刨根問底,也就是面對問題一定要追究到水落石出,否則絕不罷休。

第二堂課:務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問結果;事事追求點點滴滴的合理化。

第三堂課:瘦鵝理論,這是王永慶時常提及的人生奮鬥理念,說的是學習瘦鵝忍飢挨餓,用刻苦耐勞的精神面對困境,並以堅毅態度等待機會到來。

第四堂課:從基層做起,必須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從基層做起,還必須在選定目標後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課:實力主義,學歷不等於實力,只有實實在在的經驗才能培養出令人信服的實力。實務經驗愈豐富,成功機會就愈大。

第六堂課:切身感,企業的管理制度若能讓員工產生切身感,他們的潛能纔可發揮到十成。王永慶經常對員工說:“雖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而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警覺,一種良好的習慣。”

第七堂課:價廉物美,只有建立在價廉物美的基礎上,企業才能夠蓬勃發展。王永慶堅持供應價廉物美的原料給下游客戶。

第八堂課:客戶至上,買賣雙方脣齒相依,懂得維護客戶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壓力管理”與“獎勵管理”

還有文章指出,王永慶從多年的經營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實用理論,其中最爲精闢的是“壓力管理”和“獎勵管理”兩大法寶。

所謂壓力管理,就是在人爲壓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具體地說,就是人爲地造成企業整體及所有從業人員存在緊迫感。“一勤天下無難事”,王永慶始終對此深信不疑,他認爲承受適度的壓力,甚至主動迎接挑戰,更能充分體現出一個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無論對人還是對己,王永慶都提倡嚴格要求。

當然,獎懲分明是臺塑集團的一貫做法,王永慶對員工的要求雖然苛刻,但對部屬的獎勵也極爲慷慨。據報道,臺塑的激勵方式有兩類:一類是物質的,即金錢獎勵;另一類是精神的。臺塑員工都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得到相應的報酬,因此都拼命地工作,王永慶的“獎勵管理”制度造成了“1+l=3”的效果。

王永慶曾在總結成功經驗時表示,他認爲最有效同時也最有意義的做法,是選擇“永遠追求更大貢獻”作爲企業的目標。他說:“我不但與別人競爭,對自己也是嚴之又嚴。

對於大連實德集團總裁徐明擁有3億美元的財富,擠身大陸第12大富豪,臺塑企業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昨認爲,機會創造富豪,大陸的機會比臺灣多,現今臺灣的機會已經很少了。

據瞭解,王永慶昨天中午已和徐明餐敘,兩人相見甚歡。徐明的實德集團是臺塑在大陸最大的客戶,因此,相當受到王永慶禮遇,兩人也就大陸合作投資交換意見,王永慶對***上臺後的大陸經濟形勢相當關心。媒體詢問徐明此行的目的。他說:「要等雙方談過後,才向大家說。」

王永慶對於徐明的觀感是,很認真,企業規模很大,機器、生產線擺得很現代化,且有效率,做人也很樸實。他強調:「實德不是空買賣,是家制造業,真得很不錯。」

王永慶表示,徐明這次要在臺灣停留7天。有記者說:「徐明只有32歲,已擠身大陸第12大富豪,累積的個人財富多達3億美元。」王永慶聽到後笑着說:「3億美元不多啊,要擁有30億美元纔可稱爲富豪。」

當他講完這些話後,回憶立刻回到30歲。王永慶說:「我30歲已經在嘉義開米店了。當時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且正在打戰,農作物、糧食不夠,必須配給,稱爲經濟統制。」他強調,當時,開米店的都是「好也人(有錢人)」啊。

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近日與大陸駐點記者茶敘,暢談“金錢觀”、“醫療觀”、“有機觀”。他認爲,一個人財富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沒有好好利用,反而是負擔。

臺塑集團董事長、有“經營之神”之稱的王永慶,近日在臺塑大樓與大陸記者茶敘,侃侃而談,表達了對金錢事業的“三觀”。

“金錢觀”

王永慶一九一六年在臺北出生,原籍福建省安溪縣。他從十五歲打工開始,一步一個腳印。他創辦的臺塑集團,目前已是臺灣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下轄九公司、員工逾七萬,資產總額達一點五萬億新臺幣。記者問:聽聞您一向節儉,您怎麼看待金錢?王永慶說,一個人幸福不幸福,心是最要緊的。錢是附帶的。財富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沒有好好利用,反而是負擔。他說,臺塑集團計劃在大陸捐建一萬所小學。“現在已經有幾百所學校建成了,三十一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都有。校名統一叫‘明德’,牌匾快做好了。”

“醫療觀”

衆所周知,王永慶主張兩岸多交流、早“三通”,他的投資橫跨海峽兩岸,在石化、碼頭、電廠等領域屢有大手筆。王永慶對記者說,臺塑投資的漳州電廠現在一天賺不少錢。但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所得用於再投資(包括醫療)。假如不夠,也不會從島內拿一分錢,會通過大陸或美國等地的銀行貸款來解決。他說,在大陸煤的價格漲了一倍,成本提高了,但電還是維持了原來的價格。醫院,是王永慶投資的另一方向。他表示,廈門、北京、洛陽等地的長庚醫院正在籌建中。不過,王永慶似乎更在乎醫療的配套。他說,改善醫療條件,不但要蓋醫院,還要一定有護士學校,應該做到一個醫師配兩個、三個護士,另外要有其它醫療技術人員。他在大陸興建醫院,也會在當地投資護士學校。

“有機觀”

臺北市每個家庭有一個塑料桶,是王永慶親自設計、免費贈送的,用來裝“廚餘”(大陸又稱泔水)。回收後,送往臺塑的有機農場,“變廢爲寳”,以有機肥料種植有機蔬菜。當記者就此問詢時,王永慶反問:“你說,甚麼才叫‘有機’?”記者一時無言。王永慶接着指出,“無毒”不等於“有機”。以蔬菜爲例,街上常聽見有人叫賣“有機蔬菜”,其實大部分未必是。他認爲,真正的有機蔬菜應該種在透明屋中、不淋雨水、不灑農藥、不施化肥,土壤歷經改良富含有機肥料。他的“私人家園”中所種有機蔬菜不用煮,可以生吃。王永慶說,他投資數十億元,已經或正在桃園楊梅、雲林東勢、嘉義、屛東等地建造“廚餘”回收廠或有機農場,將來在基隆也要建一座。據知,目前王永慶投資“廚餘”回收、有機蔬菜並不賺錢。所產有機蔬菜供不應求,一時成熱,但價格壓得很低。他意在解決土壤酸化和民衆健康問題,在全臺普及“有機”概念。王永慶說,他希望大陸也能朝着這方面努力。臺塑將來會考慮在大陸投資建“廚餘”廠、有機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