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標語口號 > 雞年春節農村廟會宣傳標語

雞年春節農村廟會宣傳標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導語: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廟會的宣傳標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雞年春節農村廟會宣傳標語

  關於廟會的宣傳標語:

1、 一心一意謀發展,真抓實幹保平安

2、 尋美食,找大川;吃美食,上天寧。

3、 饕餮盛宴,勁現天寧。

4、 逛祈福廟會,祈平安富貴。

5、 南來北往,齊聚吉祥,天寧祈福,歡聚一堂。

6、 黃河生態城,吉祥天寧寺。

7、 春季遊玩去哪裏?天寧廟會歡迎你!

8、 抓基層打基礎,保穩定創平安

9、 創建平安社區,建設溫馨家園

10、 盛世勝景傳千年文化

11、 淳風醇俗煥萬載遺情

12、 封侯拜相得功祿有千秋盛事

13、 才子佳人賜良緣無百年恩怨

14、 瑞滿三春歡天喜地錦簇花團千般秀色

15、 祥盈廟會盛世福人山歌水笑萬種風情

16、 琳琅滿目賀陽春花團錦簇喜盈福地

17、 摩肩接踵趕廟會車水馬龍祥瑞吉人

18、 村口老槐迎遊子,同根相會情切切;

19、 崖上翠柏待歸人,連枝聚首意濃濃.

20、 東來紫氣,氣壯山河,河水歡騰歌盛世

21、 民聚財源,源清本正,正名浩蕩滿蜀倉

22、 國泰民安惠民惠村王家坪一派新氣象

23、 政通人和青山清水好政策千古頌朝陽

24、 廟會如潮鶯歌燕舞萬民齊道政策好

25、 盛世似錦鳥語花香百姓共享國澤深

26、 龍年廟會王家坪上彰顯龍馬精神

27、 良辰盛世女媧殿裏飄散吉祥氣息

28、 村村通戶戶通政通人和萬事通

29、 年年強月月強國強民富百業強

30、 回眸既往興村富民皆賴三農好政策

31、 展望未來正本清源跨步更上一層樓

32、 幸福你我他,平安靠大家

33、 您只管積德行善,天寧寺爲您祈福平安。

34、 喜氣洋洋過羊年,車水馬龍看廟會。

35、 “廟”不可言,“會”味無窮。

36、 祈福天寧寺,共享美食節。

37、 祈福天寧寺,美食盡其中。

38、 享天寧廟會,賞民俗盛宴,品寶島美食。

39、 吃喝玩樂哪家強,天寧廟會祈鴻福。

40、 喜氣洋洋過羊年,車水馬龍看廟會。

41、 共同創建和諧家園,攜手打造平安睢寧

42、 社會治安人人維護,綜合治理人人蔘與,平安成果人人共享

43、 確保一方平安,發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

44、 努力實現社會長治久安,保障人民羣衆安居樂業

45、 羣防羣治保平安,同心同德奔小康

46、 全縣動員創平安,全民參與圖發展

47、 天之寧寺,心靈之淨土。

48、 廟不可言!

49、 賞天宇廟會,祈國泰民安,享民俗盛宴,品黃河神韻。

50、 吉祥天寧寺,如意東營城。

  廟會的相關習俗: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爲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着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着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羣衆。爲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衆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爲了爭取羣衆,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爲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衆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原來屬於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爲依託的羣衆聚會的場所了。

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衆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着羣衆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爲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於近代。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爲“廟市”,成爲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着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廟會風俗,起源於祭祀活動。《禮記》中記載: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貢觀摩爲酬謝農神而舉辦的祭祀活動,並評價說“一國之人皆若狂”。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各自站穩了腳根,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羣衆。爲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衆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爲了爭取羣衆,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出行時的隊伍中以辟邪的獅子爲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佛道二教興起,商品交換日益頻繁,寺廟爲商業活動提供了商機,廟會就此開始了。簡言之,廟會由祭祀活動而產生,因娛樂大衆而發展,爲商品交換而興盛。

北京最早的廟會,在老北京眼裏應是“燈市口”廟會。現在已不復存在了。明朝時,著名的燈市在東華門外,燈市長二里,白天是市場,夜晚張燈火。閩粵海外的珍異,三代六朝的古董,四民穿着的服飾,老少皆喜的食品,所謂“日市開場,貨隨類分”。入夜,張燈結綵,齊奏鼓樂,施放焰火。到了清初,東華門的燈市盛況不再。這是因爲滿族人進北京,只准旗人居住內城,把漢人全都趕到前三門外,於是,東華門外的燈市與西單城隍廟的廟會移到了前門外的靈佑宮與廣安門內的慈仁寺(今報國寺),至今東華門外只保留了燈市口的舊名。

在明代,都城隍廟的廟會規模也相當可觀。明代的《燕都遊覽志》說:“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裏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都城隍廟中供奉着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清末一場大火,將廟燒燬。然而這座古廟於老北京有着密切的關係,故被確定爲北京廟會的誕生地,雖然它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