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一年級課件 > 初中一年級歷史課件

初中一年級歷史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到歷史這一門學科,對於教師在教學上要怎麼佈置呢?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初中一年級歷史課件,歡迎查看。

初中一年級歷史課件

  篇一:中華文化的勃興課件

課程標準

知道孔子,瞭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與教育方面的影響和貢獻、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爲主)的思想特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用歷史的觀點理解政治、經濟、文化三者辯論關係的能力;利用表演、質疑、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語言表述歷史的能力;在對傳統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聯繫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歷史與本課思想史的聯繫,初步形成歷史的整體觀。通過閱讀教材編制表格,增強閱讀能力,學習製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對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瞭解,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確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敢於獨立思考、敢於表達思想、尊重別人意見的個人素質和勇於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

學情分析

1、知識掌握狀況:

學生在小學《社會》課中已學過有關孔子辦學的內容,對孔子已有初步的瞭解。語文課剛剛講完《論語十則》,對孔子思想內涵的瞭解又有了進一步加深。歷史課又學習了“大變革的時代”一課,對春秋戰國時代背景(特徵)已有相當的認識。

2、學生心理特徵:

初一學生正處於童年期向少年期過渡階段,從心理上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他們喜歡錶現自己,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好爭辯。

教材處理

教材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知道孔子,瞭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的規定。標準要求雖然簡單,但所涵蓋的教材內容思想理論性強,社會運用性強,知識結構呈開放性,這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和採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較爲廣闊的空間。爲了便於該堂師生合作活動課的開展,在尊重“內容標準”的基礎上對教材作如下處理:

1、將課文“百家爭鳴”子目中關於“百家爭鳴”背景的闡述前置於課文開篇。

因爲“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並相互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的背景闡述同樣適應於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產生的時代。再者,原課文開篇就直接提出孔子,顯得突兀,如有背景資料引入,將更能體現歷史“因果關係”的學科特點,同時也便於聯繫學過的知識切入新課。

2、在戰國“諸子百家”教材內容中,刪去墨家部分。

根據課程標準,刪去墨家內容屬允許範圍,並不會降低標準的要求。這樣做的理由是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因爲對於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不能很明確地區分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的區別。在這節課中,闡述諸子百家內容的教學,設計爲學生辯論活動,墨儒兩家學說對立性不強,容易混淆,不利於辯論的開展,故刪去。

課型選定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和對教材、學生知識、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課型選定爲:師生合作型的活動課(一課時)。

教師的活動形式:啓發、引導、歸納、小結。

學生的活動形式:分析、質疑、表演、辯論。

設計思路:

1、本課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來確定課程目標及教學過程。

2、通過閱讀、課外蒐集資料、自制錄像等,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通過課堂短劇、辯論會,重現歷史情境,增強學生體驗歷史的感覺和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合作的能力。

4、通過動手製作錄像片、製作表格、蒐集歷史資料等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5、通過錄像、課後作業等使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能夠經常聯繫、接觸社會實際,從生活中學習、思考,體現歷史爲現實服務的觀點。

課前準備

1、由學生自編自演孔子辦學、因材施教等短劇。

2、介紹閱讀《中華五千年》等有關通俗讀物並印發有關儒、道、法三家學派的有關資料給學生。將學生分成儒、道、法三個辯論小組,熟悉各學派的思想觀點,作好辯論準備。

3、讓有條件、感興趣的同學組成一個歷史旅遊小組,遊覽南京夫子廟大成殿,自己講解、自己導演、自己拍攝有關孔子的錄像。

4、製作有關課件、剪輯有關錄像資料。

教學活動過程

一、導入步驟:

1、投影:畫謎(打一歷史時期,謎底:春秋戰國),由學生猜出,引出教學內容的時代背景。

2、由學生根據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歸納出: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徵(背景):生產力發展(牛耕和鐵農具的作用)→引發社會變革(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度確立)→爲思想文化的活躍提供了自由的空間(諸子百家、百家爭鳴)。

3、推出本課課題

二、教學內容:

1、孔子:

孔子是本課的重點基礎知識,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從思想和教育兩個領域瞭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禮”學說和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A、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理解孔子的“仁”、“禮”的思想內涵,並根據學生閱讀、探討的情況,指導學生明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的概念。

學生活動:①在學生閱讀探討教材有關內容的基礎上,由對孔子的“仁”、“禮”思想了解較全面的學生扮演孔子,再現孔子設壇講學的情景,並在學生的提問和質疑中,歸納出孔子的“仁”、“禮”思想內涵。②感性認識孔子:放映學生自制錄像“夫子廟大成殿一日遊”。

仁:社會人羣要互相敬愛、謙讓、和諧相處。

禮:人們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規範。

B、偉大的教育家

教師活動:啓發學生回憶小學社會課有關孔子辦學的內容,並結合語文課剛剛學完的《論語十則》內容,引導學生回答出孔子在辦學思想、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相關論述,聯繫現實學習情況,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響的深遠性。

學生活動:學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繹、歸納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學習態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

再由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談談孔子教育思想對現實教與學的積極影響。

2、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本課的主要內容之一,鑑於導入部分已有對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活躍背景的分析,這裏着重讓學生了解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並通過對其思想內容的積極性和消極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形成敢於獨立思考、敢於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素質和善於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

教師活動:以圖表形式(內容含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幫助學生認識孔子與百家爭鳴的關係,引導學生歸納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徵,並印發有關資料,供學生討論,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各學派思想主張的積極性和消極性。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教材首先歸納出各學派的主要思想。通過自己動手製作相關表格,並填寫。通過討論分析儒、道、法三派思想的積極性和消極性,在此基礎上,分爲三組,分別以儒、道、法的思想主張進行辯論,再現百家爭鳴的情境。

三、課堂小結:

由教師指導(以探討方式提出參考意見,不作最後結論)、學生參與(允許提出不同意見),從兩方面進行小結:

1、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學派思想的積極性和消極性。

2、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集諸子百家所長形成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源泉。

四、遷移應用(課後作業):

結合我校實際,或運用儒家思想教育觀點,或運用道家自我覺悟觀點,或運用法家嚴格懲罰觀點,就校風建設問題提出你的看法。

五、評價方法:

個人代表作品檔案法

  篇二:兩漢的經濟課件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回答犁壁、耬車、水排對生產發展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生產工具對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

引導學生觀察書中《東漢牛耕圖》、《耬車》,分析兩種工具的功能,鍛鍊學生識圖能力同時意識到歷史文物的價值。

2、通過學生自己填寫“戰國秦漢經濟發展簡表”認識到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並培養學生歸納能力。通過了解“兩漢農業和手工業有哪些新的成就”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3、兩漢是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手工業有很大發展,涌現出許多領先世界的成就,我們應該爲之驕傲和自豪。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農業的新成就、手工業的興盛。

教學難點:農具的改進、手工業技術的提高。

教學思想:

充分利用書上的內容和補充的資料吸引學生的興趣,設計恰當的問題啓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漢朝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新”在哪裏。

教學過程:

導入: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並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商業和都市的新氣象。

講授新課:

一、農業的新成就

1、興修水利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兩漢重視農田水利的興修。漢武帝和漢明帝時,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出示《關中水利圖》) 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嚴重的水災。漢武帝徵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並親自巡視黃河工地,命隨從文官武將都去背柴,堵塞決口。此後黃河在8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東漢時,黃河河道南移,黃河下游氾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用了多種方法,經過一年時間,消除了水患,穩定了河道,使泛區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並引黃灌溉大片土地,爲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此後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2、改進農耕技術和農具

漢朝的農具有很大改進。

(1)犁壁 (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的耕犁沒有犁壁,安裝了犁壁之後,便於翻土、碎土、起壠畝,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個重大發展,這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耬車 (指導學生看書中《耬車》圖) 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請同學們想一想種子是怎樣通過耬車播到地裏去的?它爲什麼有三個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種三腳耬車能同時播種三行。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次可把開溝、下種、覆蓋任務全部完成。這種耬車一天能播種一頃地。

(3)牛耕技術

(指導學生看《東漢牛耕圖》)西漢中期,牛耕得到大規模推廣。那時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糧食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於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爲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爲主。

4、蔬菜的栽培

漢代蔬菜的品種增多了,今天我國人民常吃的蘿蔔、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漢朝時候都有了。那時人們已經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西漢宮廷裏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種的菜達20多種。

下面請同學分成小組,爲漢朝人設計菜譜包括主食和菜。

5、桑麻的種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侷限於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後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三、手工業的興盛

西漢時期,農業迅速發展,鐵器廣泛使用,爲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冶鐵業的發展

那時候冶鐵業發展很快,作坊多,規模大。考古發現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在河南的西漢冶鐵遺址中發現有煤和攙雜了泥土、草莖的煤餅,說明當時冶鐵的燃料開始使用煤。 (指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分佈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漢代冶鐵發達的地區。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南陽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種水力鼓風機械,用水力推動排扇來鼓風。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囊鼓風、畜力鼓風,而水排的發明和使用使鼓風技術又前進了一步,它的優點是供風穩定、供風的能量較大、節省勞動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這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創的技術。東漢的鐵器製作精細,那時鐵製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

2、冶銅業

秦漢時,冶銅業仍然很興盛,漢朝的銅器製作精美,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等工藝之精、構思之巧,是世界罕見的(指導學生看課本插圖,並簡要介紹)。

3、絲織業的進步

兩漢的絲織業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產品最爲有名。那裏的絲織品產量大、種類多、工藝精,有名貴的錦、絹、紗等。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於世界前列。(指導學生觀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這件素紗衣用羅紗製成,薄如蟬翼,輕如鴻毛,衣長128釐米,摺疊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僅49克,可見當時織造水平之高。

四、繁榮的東、西二京

漢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出現了繁華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人稱東西二京。長安有人口50萬左右,洛陽人口在百萬以上,長安城規模之大超過羅馬城三倍以上。長安城商業很繁榮,全城有九個專門的商業區叫“市”,那裏商人云集,貨物齊全。長安街道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象。

小結:

這節課我們介紹了兩漢的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重點講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新成就,請按表的要求填寫相應內容,並總結哪些是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