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童話故事 > 世界遺產——秦始皇兵馬俑坑

世界遺產——秦始皇兵馬俑坑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東三十千米處,展現了秦始皇陵的結構佈局、設計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譽爲"世界奇蹟之一"。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世界遺產——秦始皇兵馬俑坑,希望對你有幫助。

世界遺產——秦始皇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亟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撞,工程十分艱難。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爲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家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裏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裏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桶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兵馬桶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捅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捅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髮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着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繫帶,免盔束髮,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裏,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爲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回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爲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兵馬俑一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向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

歷史沿革

秦始皇自13歲繼位就開始爲他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後,又從各地徵發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50歲死去,共修了37年。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後用銅汁澆鑄慢慢加固。墓宮中修建了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放滿了奇珍異寶。爲了防範盜竊,墓室內設有一觸即發的暗箭。墓室彎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徵着天體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了水銀,象徵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制的野雞;墓室內點燃着用鯨魚油製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佈置了巨型兵馬俑陣。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了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縣)[2]。死後2個月,屍體運回咸陽,舉行喪葬儀式。人葬時,秦二世胡亥下令,將秦始皇的宮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宏偉、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心。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羣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的狀態。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墓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

秦末破壞

據《漢書》和《水經注》記載,秦始皇陵於公元前206年被項羽鑿毀。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中說,項羽入咸陽之後,以30萬人運了30天還沒有把東西運完。以後,關東盜賊又將銅棺竊去。 後又有牧羊人因尋找遺失的羊,持火把進入墓穴,不慎失火,將陵墓徹底燒燬, 大火延續燒了90天都沒滅。據說,方圓數十里的陵區地面,也隨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幾米。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爲了籠絡人心,公元前195年,劉邦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爲保護,安排20戶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爲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後,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護。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曾令臨潼縣保護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陝西巡撫畢沅,還曾爲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豐富,必然會引起各種人物的覬覦。據記載,西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後趙時期統治者石勒和石季龍、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等都盜掘過始皇陵墓地下宮殿可能沒有被盜已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宮西墓道的耳室裏。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這樣,那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

鑽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牆,宮牆還用磚包砌起來,並且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並沒有人爲擾動破壞的跡象。只發現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此外,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更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因爲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隨着最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地宮是否被盜掘和焚燬的真相將會大白於天下。

但也有人認爲司馬遷寫《史記》,距秦始皇人葬僅百餘年。司馬遷《史記》中有專門篇章論述秦始皇,但對陵墓被毀一事,卻隻字未提,而六百年後的酈道元卻做了詳細記述。這不能不令人生疑。

發掘歷程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宴寨鄉西揚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後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爲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爲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俑羣,也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寶,1987年就與秦始皇陵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被譽爲“世界八大奇蹟”。

考古工作者在地宮周圍打了兩百多個探洞,只發現了2個盜洞,一個在陵東北,一個在陵西側,盜洞直徑約 90釐米,深達9米,但離陵中心還差250米,都沒進入地宮。這兩個盜洞部己被探埋地層之中,表面完全看不出來了。至於封土層,除當年國民黨軍隊留下的幾個戰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

根據封土層未被掘動、地宮宮牆無破壞痕跡以及地宮中水銀有規律分佈等情況,可以得出地宮基本完好、末遭嚴重破壞和盜掘的結論。班固、酈道元所說的項羽掘墓、地宮失火之說是不可靠的。據估計,當年項羽盜毀的可能是陵園的附屬建築。

地理位置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爲: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巒疊嶂之中,山林蔥鬱;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峯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爲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羣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