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愚公移山成語典故範例

愚公移山成語典故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愚公移山成語典故1

在《列子。湯問》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愚公移山成語典故

傳說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陽以北有兩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勢雄偉,方圓七百餘里。在山的北面,住着一個叫愚公的老漢,頭髮鬍鬚都已經白了。他家的大門,正好面對着這兩座大山,出門辦事每次都要繞好遠的路才行,非常不方便。愚公很是煩惱,他下決心要帶領着全家老小,把這兩座大山挖掉。

於是他們就一起幹開了,挖下的泥土石塊,他們就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他們幹得非常投入,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在黃河邊上住着一個老漢,因爲他很精明,大家稱呼他智叟。智叟勸愚公說:你這個人可真傻,這麼大歲數了,還能活幾天?怎麼可能搬動這麼大的兩座山呢?

愚公卻說:我看你呀,比我還傻呢。不錯,我是老了,活不了幾年了,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會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可這兩座山卻不會增高了,我們總有一天會把它挖平的.!

後來,愚公挖山的事讓上天知道了,他被愚公的頑強精神所感動,派了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揹走了。從此以後,冀州和漢水的南面,就再也沒有高山阻擋了。

從此以後,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難一直做,我們就說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會成功的!

現在常用愚公移山來比喻做事有頑強的毅力,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移,移動。

愚公移山成語典故2

典源出處

《列子·湯問》:“太形(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cuo) 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釋義用法

愚公雖年老,但仍率領子孫決心挖掉門前的兩座大山,並且堅信終有一天會挖平,直到感動了天帝,派神人把這兩座山揹走了。後用此典形容立志宏大,不避困難、艱險,決心完成。

用典形式

【北公】 宋·陸游:“東姥自無緣見佛,北公那有力移山。”

【誇娥】 唐·皮日休:“將山待誇娥, 以肉投猰。”

【移山】 宋· 陸游:“失馬真成福,移山未必愚。”清·黃遵憲:“移山未要嗤愚叟,捧土真能塞孟諸。”

【山能移】 清·丘逢甲:“生作愚公死精衛,謂海可塞山能移。”

【北山愚】 宋·范成大:“雖雲北山愚,聊快南溟運。”

【移山志】 唐·羅隱:“題柱心猶壯,移山志未忘。”宋·陸游:“蹈海言猶在,移山志未衰。”

【移太行】 宋·陸游:“書生正可蹈東海,世事漫思移太行。”

【負鍤移山】 北周·庚信:“負鍤遂移山,藏舟終去壑。”

【愚公移山】 宋·陸游:“山從古在天地間,愚公可笑欲移山。”

【操蛇北叟】 清·錢謙益:“逐鹿南公車乘少,操蛇北叟子孫多。”

【莫問河濱叟】 清·錢謙益:“移山莫問河濱叟,卜宅還招慄裏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