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端午節週記實用15篇

端午節週記實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時間是箭,去來迅疾,轉眼一週又結束了,相信大家都倍感充實,收穫良多吧,這時候,最關鍵的週記怎麼能落下!你所見過的週記應該是什麼樣的?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週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週記實用15篇

端午節週記1

盼星星,盼月亮,我期盼已久的端午節終於來到了。

端午節那天,我滿懷期待地與爸爸媽媽來到了外婆家。一下車,外婆就高興地跑過來擁抱着我,對我說:"昶昶,今天過端午節,外婆來教你包糉子吧!"“好哇,我早就想學包糉子了!”我愉快地回答。

於是,我們便忙碌起來。首先,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糉葉,學着外婆的`樣子折出一個三角形漏斗,在摺好的角筒裏放入適量的糯米,再塞上切好的小片豬肉,又加入一些糯米,把豬肉蓋得嚴嚴實實的,最後把糉葉包上。我開心極了,心想:原來包糉子這麼簡單,我這不一下子就學會了嘛!正當我得意時,糯米漏了出來,掉了很多到地上,我急忙向外婆求教。還好外婆及時幫忙,並告訴我糯米不能加得太多,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糉子包好了。最後一步就是纏繩子了。我拿過外婆準備好的小紅繩,繞過來繞過去,把糉子纏得緊緊的,生怕它再有閃失,最後還用力打了一個漂亮的結,嗯,這下該“安全”了。我自認爲包得還不錯,給自己點了一個贊。

接着,我們開始蒸糉子了。先開大火,再慢慢轉爲小火。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蒸煮後,熱騰騰的糉子終於出爐了,廚房裏糉香四溢。全家人品嚐着我包的糉子,一個個都讚不絕口,我心裏美滋滋的。

端午節學包糉子可真讓我難忘!這些有趣的傳統習俗,我決定要傳承下去!

端午節週記2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今天,就讓我給你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吧!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重五、端陽、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這天,家家戶戶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人們在這天還要懸菖蒲、灑雄黃水、掛艾枝、喝雄黃酒,殺菌防病。傳說端午節源於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反對,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悲憤,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身亡。他死後,有人打撈他的身體,有人投飯糰,後來怕飯糰被蛟龍吞食,就用欄葉抱起飯糰,投下汨羅江,這就成爲今天的糉子。

我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呢!因爲要吃糉子,所以媽媽要包糉子。首先把糯米用欗葉包成一個三角形,角要尖,然後放入3—4顆大紅棗,用欗葉裹緊,繫上五彩繩,一個糉子就做好了。媽媽一個個地做着,汗水無聲的落着,終於,把糉子都做好了。接着就開始煮糉子,一般要煮一、兩個小時纔會又香又糯。糉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陣陣糉香向我襲來,我嚐了一口,啊多麼美味的糉子啊!這是媽媽用辛勞的汗水爲我製作的美食,我永遠都不能忘懷。這就是我家的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3

又到了飄滿糉子香味的端午節了,讓我想起了我們家鄉端午節的習俗。

我五歲那年,在湖南老家過了一個端午節。那天上午,爸爸領着我去看划龍舟比賽。還沒有到江邊,遠遠地就聽到了鑼鼓喧天,十分熱鬧。走近一看,江邊插着許多彩旗,此時岸上人山人海,五條龍舟在江裏一字排開,划船手摩拳擦掌在準備着。正式比賽開始了,只聽一聲炮響,五條龍舟像五支離弦的箭一樣向前駛去,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加油聲、鑼鼓聲、歡呼聲……異常熱鬧。

這時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但就是人們一點也不在乎,完全沉浸在這歡樂的海洋裏。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有一條龍舟劃到了終點,笑聲、歡呼聲更響亮了。

我看見岸上看熱鬧的人往江裏扔糉子和雞蛋,我十分奇怪地問:“爸爸,此時他們在做什麼,爲什麼要把好端端的糉子扔進水裏呢?”爸爸說:“賽龍舟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到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此時以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紀念他。借划龍舟趕走江中之魚,同時丟糉子等食物餵給魚吃,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我們家鄉的愛國詩人屈原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端午節週記4

“蘆葉裏包着一隻小白狗,扎一槍咬一口。”這個迷語你能猜到是什麼嗎?答案就是糉子。說到糉子,大家就會想到一個節日——端午節。因爲只有在端午這個我國的傳統節曰裏,家家戶戶纔會吃糉子。那麼,你知道端午這個傳統的節日是怎麼來的嗎?那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離騷》《九歌》這兩首偉大的詩作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的作者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丹陽人(今湖北秭歸),是楚武王的後代,他對當時的國君楚懷王忠心不二,可是國君對他卻不信任,而一些不懷好意的大臣又對他進行排擠,苦悶與不得志讓他選擇了一條不歸路——投汩羅江而死。

因爲屈原在老百姓中有很高的聲望。屈原死後,老百姓爲了懷念他,擔心魚蝦吃掉他的遺體,人們就把米飯和其它魚蝦愛吃的東西裝在竹節裏把竹節投入江中。久而久之,演變成了用蘆葦的葉子把米包好,外面用細線把它紮緊,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吃糉子的`模樣。

端午節還有很多其它的活動,比如:賽龍舟,掛艾草,喝雄黃酒等。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活動,一直流傳到今天。而掛艾草,這當然也是端午節一種必不可少的活動,因爲古時侯艾草的含意就是保平安,爲了讓屈原平平安安地走,家家戶戶都把艾草掛在家門口。

通過以上的介紹,你是否對端午節瞭解了呢?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的端午節吧。

端午節週記5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在節日中,我們一早就起來。忽然我聞到了一陣清香,我跑過去一看,啊!好大的一盆糉子呀!真香呀!饞死我啦!再看看旁邊的盆裏,哇!還有一大盆雪白的鴨蛋和蒜頭看上去真可愛,好想吃呀!媽媽說:“趕快去洗臉刷牙來吃呀。”我洗完之後,趕緊圍着桌子坐了下來,爸爸將糉子、鴨蛋、雞蛋、蒜頭端到桌子上。我們一家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吃完了早飯。

接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黃鱔、莧菜,我問媽媽爲什麼要買這些東西呢?媽媽說:“這是端午節的.習俗”,我還是不明白只好點點頭,後來,媽媽又帶我去買一些綠油油地艾草回家了。媽媽又用艾草泡水給我洗澡,我問媽媽爲什麼要用艾草洗澡?媽媽說:“因爲這樣蚊子就不叮你了”。媽媽又用剩下來的插在門上,我又問媽媽爲什麼要將艾草插在門上?媽媽說:“因爲這樣蚊子就不會飛到我們家了”。

洗完澡之後,媽媽又告訴我端午節還有一個名字叫娃娃節。最後,媽媽又將五顏六色絨線戴在我的手上,今天我知道了很多端五節的知識,真開心!

端午節週記6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家一起包糉子。媽媽早上很早起牀,到市場買配料。到了中午,各方面準備完成。開始,我把兩片竹葉疊在一起,在折一個角,形成三角體。然後,我把一塊綠豆沙塞了進去,再放一點糯米。

最後,我想用竹繩把糉子包起來,但是糯米總是從下面的小孔露出臉來,我用夾子把那個小孔夾住,可是媽媽說:“不能這樣,待會兒怎麼煮啊。”我把夾子取了下來,學着媽媽的樣子把孔縮小。

最後,我順利的做好了第一個糉子,我越做越有勁,一共做了18個。我把我的幾個優秀作品拿去煮。一會兒後,我把我最得意的.作品拆開竹葉往嘴裏送,頓時,一陣芳香在嘴裏飄來飄去。吃完糉子,我感到非常自豪。

我們一家人吃完了糉子,便舉行了一個小遊戲:把三個不同的人包的糉子放在桌子上。自己嚐出那一個是自己做的。我一開始,總是品嚐不出我做的糉子。最後,我發覺了最後一個糉子的底部,有一塊綠豆沙露出了來我高興的指着它,爸爸開翻下面的答案,結果被我猜中。

這個端午節真令我難忘!

端午節週記7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聽爸爸說:“戰國時期有個愛國人士,他叫屈原。”屈原是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多次勸國君楚懷王聯齊抗秦,但昏庸無能楚懷王聽信小人,以致國破家亡。屈原聽到自己國家將要滅亡,便抱着石頭自投舊羅自盡。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直行洞庭湖,終不見屈原屍體,老百姓爲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家家戶戶包糉子,然後把糉子投入舊羅,讓魚兒吃飽,這樣就不能吃到屈原的屍體。端午節就這樣慢慢的傳下來。端午節還要賽龍舟、帶綵帶線與掛香包等形式來紀念屈原。”爸爸說完,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快過來吖,包糉子咯!”媽媽喊道。我們連忙跑出去,我拿了兩片糉葉,學着媽媽那樣包,可包來包去一點都不像媽媽包的那樣,反而把糯米灑了一地。我氣地把糉葉丟在地上。媽媽說道:“做事不能做一半就跑了,要慢慢來,首先要把糉葉繞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把糯米放進去。”我按照媽媽說是那樣做,包成第一個糉子我非常高興的說我會包糉子了啊,後來連續包了好幾個。這時,媽媽邊說邊包地說:“在我們老家過端午節要插艾葉草、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等習俗。”包好了糉子,我們就煮起來了。過了半個多鍾糉子也煮熟了,媽媽就拿給我吃,哇!真香,好好吃哦,這是我們包的糉子,不油也不膩。”幾分鐘過去 了,一吊糉子被我們吃完了。

哇!今天過得真快,讓我明白了非常多知識,也知道了許多民間風俗,讓我感到非常開心非常快樂地過完這個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8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它起源於屈原跳河的故事。端午節包糉子跟划龍舟成了必不可少的項目。

記得那一年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在包糉子,我看了羨慕不已,連忙叫外婆教我。先把糯米放進一個大盆子裏,加上紅棗桂圓跟肉,再攪拌一下,餡就調好了。我把糉葉捲成三角形,邊放餡邊用筷子捅,但是不可太用力。最後用繩子綁結實,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據說這是爲了紀念屈原,老百姓包好了糉子後投入江河,用糯米黏住魚嘴巴,魚就吃不了屈原的屍體了。這也是爲了祈願一年裏風調雨順。划龍舟也很好玩。幾個人坐入江中的船裏,幾條船比賽誰先到達終點。這既強健了身體,又培養了團隊精神。不過,你可得謹慎點,灌水的滋味兒可不好受。

除了吃糉子跟划龍舟以外,還有一個令人賞心悅目的活動:放河燈。一盞盞蓮花燈,映着清波盪漾的小河,在那兒飄蕩,真好看!我連忙做出各形各色的`燈,還欣賞着河裏的燈,真美好呀!

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將會不斷地傳承下去。它帶給了人們無限歡樂。我也親身體驗了一把,你們也來過這個快樂的節日吧!

端午節週記9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

早上,我們全家一大早的就起了牀,然後去給姐姐拔牙。到了上午,我跟姐姐和媽媽去了超市,買了好吃的糉子、玉米、肉、涼菜......到了中午,媽媽把飯做好了,我們家就坐在一塊開始吃飯。今天的主食就是糉子,我們把糉子的皮撕開,那清香的.氣味就開始變濃,咬一口下去,軟軟的,特別好吃!

吃完飯,我和媽媽午休了一個小時,就開着車出發博物館了!因爲博物館有一個端午節的活動,所以幾天前,媽媽就報名參加了!

到了那裏,我們簽了到,然後就找位置坐了下來。老師先給我們沒人發了一顆鹹鴨蛋,看到這鴨蛋,我一下就想到了端午節的習俗之一,花鴨蛋。然後又發了水彩筆。然後就開始了,我拿起水彩筆,二話沒說的就畫了起來,我先拿深藍色打了個底,然後我想起了梵高的《星夜月》,就按着我腦海裏的樣子,把它畫了出來,可是畫的有點慢,我就沒拍上照,但是沒關係。但我見許多同學畫完之後都把鴨蛋吃了,看他們吃的樣子,我都想吃,但一看這是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就沒吃。隨後,老師又給每個人發了五彩繩,來驅蚊避邪。

然後我們就去參觀瓷器了,可是誰知道,我在參觀時,肚子咕咕的叫了起來,想想媽媽也沒帶吃的,我手裏也就這一個蛋,我的肚子卻好餓,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在垃圾桶旁邊,把這個蛋解決了,現在想想,我都想笑!

參觀完之後,我們就回家了!今天真是充實的一個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10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喜慶的春節、有祭奠親人的清明節、有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最喜歡熱熱鬧鬧的端午了。

端午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很久以前,有個楚國人叫屈原,他由於政見不合被驅逐到偏遠地方去。可是,屈原是一個愛國的人,他報國無門,又不忍見自己的國家被欺負,就跳江自殺了。當地的楚國人知道屈原死了,就乘船下江尋找屈原的屍體,還將食物扔進江裏,好讓江中的魚鱉吃飽,不要吃掉屈原的軀體。從那以後,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汨羅江上,都要舉行一次賽龍舟比賽,人們還要包zongzi、吃zongzi。

每逢端午,我家也要吃zongzi,奶奶會包一些形狀各異的zongzi。有方的、有長的……其中有一種zongzi很小巧玲瓏,它的'形狀就像一個個尖尖的冰淇淋,我一口就能吃下一個。zongzi的品味也有很多種:有豆沙的、有蜜棗的、有紅豆的,還有鹹肉餡的。我最喜歡鹹肉餡的,剝開綠綠的棕葉,鹹鹹的肉香撲鼻而來,一個褐色的肉棕一會兒就被我“解決”了。那一塊塊小小的鹹肉使我百吃不厭,回味無窮。

端午,有美味的zongzi,也有感人的故事,我怎麼不喜歡呢?

端午節週記11

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糉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在小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裏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後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於紀念屈原的傳說,至於還有什麼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纔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糉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裏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糉葉放在水裏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在端午的'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糉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糉子也並不簡單。

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乾、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的時候叫醒了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睏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着雞蛋和蘸糖的甜糉,心裏美滋滋的。

端午節週記12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每年小姨都會包很多好吃的。甜的大蜜棗糉子給我們吃,尤其是我和媽媽最愛吃。還可以和長輩。妹妹們一起聚在外婆家吃飯,熱熱鬧鬧的度過端午節!而今年卻沒有那麼熱鬧了。因爲舅舅和小姨們出去賺錢了,姨丈也帶着妹妹也出去玩了,只有我們一家三口和外公外婆了。顯得十分冷清。

今天一大早,我本已爲媽媽會包蜜棗糉給我吃,誰知媽媽卻在忙着做家務。中午,爸爸煮了一桌好飯好菜,叫外公和外婆過來吃飯,但沒有洋溢着一點兒歡快的'氣氛!下午,媽媽爲了不再讓節日過得一點意思也沒有,便帶我和外婆一起去外面逛逛。我們去了菜市場,卻沒有看到半個糉葉的影子,去買糉子卻沒有蜜棗的,我有些失望,媽媽安慰我說:“下次看見有賣蜜棗糉子的決定買給你吃!”聽了這話我的心情這纔好了一點。媽媽逛完了服裝店又帶我們去了閤家福超市去,路途中還給我們買了一些好吃的。從超市裏出來之後,我們已是滿載而歸。

回到家,我因爲很想舅舅和小姨,還有四歲的小妹妹,因此便上網和他們一起視頻聊天,小姨笑着對我說明年端午節一定包很多的蜜棗糉子給我吃,讓我吃個夠。雖然今年我們沒能夠在一起過端午節,但還可以在網上和他們相見,也是很開心的。舅舅和小姨還跟我約好,明年端午節一定回來過節呢!

端午節週記13

很多節日都有各地的風俗習慣,但是我對家鄉端午節的習俗記憶猶新、印象深刻。

今年的端午節那天,我和爸爸媽媽去湘湖遊玩。正趕上下孫文華村在舉行端午節活動——糉香情濃,我們也積極地參與了活動。雖然活動還沒開始,但是場地上早已人山人海。

場子中間放着一張大桌子,桌上擺着傳統五黃:黃魚、黃鱔、黃瓜、鹹蛋和雄黃酒。聽爸爸媽媽說吃五黃可以抑制黴運,增強自己的精力。場地兩邊擺着長長的桌子,桌上放着密密麻麻的糉葉、糯米、紅棗。

活動開始了!第一場是包糉子比賽,人們紛紛圍攏過來,爭先恐後地拿起糉葉包了起來。雖然我不怎麼會包,但是看着大家的樣子,也學着包了起來。在我們身旁有好幾個奶奶也在包糉子,她們包得可快了,有的在放糯米,有的在用線將繩子扎牢。她們不但做法精確,而且動作敏捷,真是太厲害了!包完以後,我們得到了一個香囊包,這個香囊包味道怪怪的.,非常像艾草的味道。

除了包糉子、吃糉子,更重要的項目就是賽龍舟。走出包糉子大廳,就可以看到湖面上有一條條龍舟飛馳而過,他們敲鑼打鼓,彷彿真的是一條條巨龍在向終點衝刺。岸上的人們也紛紛爲他們加油鼓勁。劃到一半時,所有划船手都力氣大增,好像吃了大力丸似的,又過了幾分鐘,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所有人都用最後一絲力氣在拼命向前劃。100米!50米!20米!5號船突然發力,一下子超過了其它船,獲得了第一名。

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因爲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糉子,還讓我感受到各種傳統風俗和豐富多彩的紀念屈原的活動。

端午節週記14

一年一次的端午節又到了,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

今天是六月二十三日,我喜歡這一天的到來,因爲這一天可以洗艾澡,吃糉子,扣絨線,看賽龍舟。這天,我們家做了好多的糉子,我覺得我就像飛翔在糉子中,永遠也飛不到盡頭。我就像遨遊在糉子的海洋裏一樣。

糉子做好了,我便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糉子的材料:糯米、小棗、紅豆、白糖、蘆葉、繩子等。糉子的做法是:把糯米放在水中泡一會,把蘆葉沖洗乾淨,把小棗、紅豆都洗一下,就開始包了起來。先把蘆葉捲成一個錐形,把泡好的糯米放進去沿着邊緩緩包起來,再用繩子綁起來,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不知過了多久,糉子包好了。一個個糉子像一個個吃的飽飽的胖娃娃,在一起玩似的。包好的糉子終於放進鍋裏。過了半個小時,一個個糉子包滿的出了鍋。那香氣撲鼻的糉子讓我食慾大振,我就像老牛喝水不擡頭一樣把繩子和蘆葉弄下來,那糯米,黏黏的.,香香的,滑滑的吃起來特別好吃。我就想一匹餓了好長時間的狼,像虎一樣嚥下去。糯米中還有小棗、紅豆,紅豆都把糯米染紅了,看上去就像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吃完了糉子,我們全家就坐在電視機旁看起了賽龍舟。

端午節週記15

從甜甜的睡夢中醒來,我伸了伸懶腰,一想到今天是端午節。我興奮得從牀上蹦了起來,衝到廚房裏找母親。

母親,今天是端午節,我可是要吃糉子的呀!一進廚房,我就嚷到。只見母親像變魔術似的,從袋子裏變出了一串又肥又大的糉子。那糉子散發出陣陣濃香,把我饞得口水直流三千尺,巴不得馬上就拿一個來解解饞。

母親就像我肚子裏的小蛔蟲,指着我的小鼻子說:小饞貓,我現在就弄點給你吃。母親用剪刀剪開扎着糉子的繩子,剝開包着的兩層竹葉片。糉子像跳水運動員翻了個身,落在母親早已準備好的碗裏。一塊色香味俱全的糉子呈現在我眼前,只見那糉子是黑紅黑紅的.,上面點綴着黑色的蘑菇,又白又紅的肉,白色的雞蛋,粒粒糯米,就像顆顆小小的珍珠。這些糯米你粘着我,我粘着你,就像七兄弟。

我秋風掃落葉般,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糉子就被我掃了個精光。

我還覺得不過癮,還想再吃一個,就對母親說:母親,再來一個糉子。母親看了看我,突然哈哈大笑起來,笑得連眼淚都流了出來,我看母親笑成了一團,摸不着頭腦,跑到鏡子前一看,呀,我就像馬戲團裏的小丑,成了個大花臉。甚至連眉毛也不能倖免於難。我連忙用毛巾把臉洗了一乾二淨。

我又重新回到桌子上,津津有味地吃起第二個糉子。

這個端午節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