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精品】端午節週記錦集5篇

【精品】端午節週記錦集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忙碌而又充實的一週又過去了,一週的時間,相信你會領悟到不少東西,讓我們通過週記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吧。我們該怎麼寫週記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週記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端午節週記錦集5篇

端午節週記 篇1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佳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佳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端午佳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跟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糉子。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週記 篇2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淚流江邊仰天喊叫一聲後,便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代代相傳包糉子,賽龍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每當小朋友唱起這兒歌時,大家都知道是端午節要來了。

剛來天鵝湖(就是我們當地賽龍舟的現場),就看到了這裏很多人。原來是就要開始賽龍舟了,“幸好得及時”我想着。突然,觀衆沸騰起來,只見從遠處划來了十幾條龍船。龍船偏長細窄。龍頭有黑、灰、紅等顏色。很快,比賽開始了。選手們爭先恐後,不甘落後。觀衆們也在一旁加油鼓頸。就要接近終點了,選手們敲鑼打鼓,唱着打油詩。到終點了,來自荔灣區的'選手獲勝了。接着就是最有趣的“搶鴨子”遊戲了。資助方和一些好事的富人不許多鴨子仍進水中。選手們從船上跳進水裏抓鴨子,抓到的歸自己。圍觀的觀衆也不甘落後,紛紛跳進水中。場面一片混亂......

比賽結束後,我回到家中,吃着香噴噴的糉子,一家人說說笑笑,開心極了!端午節也將隨着笑聲一直留傳下去,成爲全世界人民的節日。

端午節週記 篇3

時間飛一般地流逝,往事如同過往雲煙般,消散在記憶的深處。回望前年的端午節,再看看現在,任誰都會發出出於肺腑的話:“時間,過得可真快啊!”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離端午節還有那麼兩三天,奶奶家早就忙開了!那天一早,奶奶就去了菜市場,買齊了包糉子所要的東西。將這些東西一一洗淨,一一擺放在奶奶家的門前。呦!和前年差不多的情景,我依然還學着包糉子。即使是前年也學了一點的我,包的糉子依然是不堪入目的。拿起我包的糉子,輕輕那麼搖一下,你就會看見大把大把的糯米撒下來。外強內幹罷了!

嘔!又是一年的端午節!不知道明年的端午節會是什麼樣的呢?也許一天天長大的`我,有一天會不再期待這端午節把。但我依然堅信,無論如何這會是我童年中一個美好的回憶!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身處去家中,正想着該如何將這篇作文寫下去。而遠處傳來的吆喝聲,加油聲。令我無法再靜下心來!一年一次的划龍舟呵!要是從前的我,我想現在早就已經跑出去了把。然而,現在我正被這一堆堆的作業所牽絆着。無法控制自己想看的慾望,最終還是探出了頭。河邊早已經有了大批大批的人了,龍舟上,一個個壯年男子都在用着力,總希望自己的龍舟能賽過別人的。

又是一年端午節!真不知道下一次的端午節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感覺上有點小小的期待哦!

又是一年端午節!年復一年,然而快樂是不是也要年復一年呢?

端午節週記 篇4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以又定名爲“詩人節”。

據說,愛國詩人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是因爲他一心想報效祖國,但那時候的朝廷,屈原沒被人賞識,懷才不遇,所以他十分痛心,在身上綁了幾塊石頭後投汨羅江而死。死後被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如此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

人們過端午節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賽龍舟前,人們在汨羅江邊練習步伐,嘹亮的口號聲讓屈原不感到寂寞。整裝待發後,他們便在龍舟上喊着口號,擂着鼓,使勁划着船槳,那場面十分壯觀,現場人山人海,人聲鼎沸。真是令人十分興奮啊!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洗好竹葉,準備好材料,將竹葉及部分材料等進行浸泡。然後把兩張糉葉疊加,摺疊成漏斗,再加蓋一層糯米,放入少量糯米,將糉葉裹緊,放入輔料,用繩將糉子綁緊,就包成了糉子。家家戶戶都吃糉子,色味雙美!這一切都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啊!家鄉的端午節,你已經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會永遠銘記五月初五和愛國詩人屈原的!

端午節週記 篇5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