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通用13篇)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徵文吧,徵文要求文面整潔乾淨,書寫端正美觀,字體清晰規範,標點準確無誤。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徵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通用1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通用13篇)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1

“節約”,是近年來很流行的一個詞,幾乎隨處可見: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用紙等等。節約,是一種美德。例如,節約糧食。

因爲我的爺爺奶奶是農民,我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所以,我要提倡“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其實,在我剛看到“節約糧食,從我做起”這8個字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曾經閃過一絲疑惑,節約二字說的容易,可是做起來會不會很難呢?節約糧食對農民伯伯來說是否有好處呢?不過,很快我就想明白了,節約其實做起來並不難,相反可以說還很簡單,只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來就可以了,比如說在出去玩的時候趕緊吃完碗裏剩下的那幾粒米,幾根面,幾口饅頭就可以了,這樣,即便是對農民伯伯沒有任何的好處,對我們來說漸漸的也會養成一種好的習慣,而且還不會讓農民伯伯那一滴滴的汗白流,那一口口氣白喘,那一聲聲的“好累”白說,那一份份的力氣白使,那一次次望着莊稼成熟的笑容白笑。

糧食,是農民伯伯的汗水澆灌而成,是農民伯伯一次次辛勤施肥而成,是農民伯伯,總之,這一切的一切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糧食的來之不易,希望大家從自己做起,從而影響身邊的人,讓大家都懂得節約糧食。

鋤禾日中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寫一首詩叫《憫農》,如果先不看內容,光看詩名,憫農就是憐憫農民的意思,這裏的憐憫並不是可憐的意思,而是要理解農民的辛苦,他們每年辛勤播種,灌溉,施肥,除草,殺蟲,可是即使這麼的辛苦,有時候遇上天災,收的糧食也就只能夠一年的生活,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說農民雖然是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人,但是他們卻是最偉大的人。

所有的種種就是希望我們不要浪費一點一滴的糧食,因爲節約光榮,浪費可恥。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2

人是鐵,飯是鋼。世界上最珍貴的是什麼?是鑽石?是金子?還是眼球大小的珍珠?在我眼中,最珍貴的不是鑽石而是——“糧食”。

糧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但我們很不愛惜糧食。據統計,全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摺合糧食約500億公斤,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每年至少倒掉約兩個億人一年的食物。看到這觸目驚心的數據,我明白,我們浪費糧食太多了。

比如,有一次在飯店,我們一家人在那裏有說有笑。我們坐的位置旁邊,有一間豪華間,我們聊得正歡的時候,旁邊豪華間發出拍桌子聲吵架聲。我偷偷用斜視看向豪華的窗戶裏。有一個男人和女人在那裏吵架。桌上還有非常多的食物。可他們一口也沒有動過,過了會,沒有聲了,再望進去已經沒人了,裏面那些食物也沒動過。這頓飯值幾千元,他們兩個不僅毀掉了他們的感情,還浪費金錢,最後又浪費糧食。他們知道不知道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沒有糧食吃,所以,我們要節約糧食,你吃不完就別點那麼多食品。

還有一次,三叔帶着我和表弟,去吃自助火鍋,一進門,香味迎面撲來,空氣中夾雜着各種香氣,三叔去開位,我和表弟去選菜,還沒走到選菜區,表弟就不見了,我拿起盤子,選了一些愛吃的食物,然後回到座位上,我睜大了眼睛,表弟竟選了兩大盆菜。“哇!那麼多,我們能吃完嗎?說不定豬也吃不完。”不知吃了多久,我們三個吃的很飽了,但還是剩了半盆菜,表弟已經站起來,準備走了,但我對三叔說:“三叔,還有那麼多菜,非常浪費。我們不能讓農民們的汗水白流。”他想了片刻,點點頭,就叫服務員打包帶回家去。作爲小學生我們不能讓農民們的汗水白流。

現在,世界上很多人都浪費食物。從現在開始,杜絕浪費,珍惜每一粒食物。每次吃飯都要“光盤行動”讓剩菜剩飯不見蹤影。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3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讓我深刻地明白了,每一個糧食都是由農民伯伯辛勤勞動換來的,所以,我們要節儉糧食。

在山區,每一位同學從小學到初中的每一頓飯都是吃的黃豆蒸飯,並且僅有早、晚兩頓,中午沒有飯吃,他們的生活這麼艱苦,如果換作是你,你是肯定吃不下去的,我們此刻過着幸福的生活,你應當去珍惜呀!在我們學校中就有一些浪費糧食的現象。在中午,同學們都紛紛來到桶旁,準備倒飯,但有些同學想趁機而入,悄悄的把剩下的飯菜倒進桶裏,結果被教師發現了,立刻阻止了他們的不良行爲。同學們,每一個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換來的,如果你把它浪費掉了,農民伯伯該多麼的悲痛呀!如果我們沒有糧食了,那你忍受得了嗎?你當然忍受不了飢餓!如果你不再浪費糧食,那就說明你是一個關心農民伯伯的好孩子,這樣,燦爛的笑容就能夠掛在農民伯伯的臉上了,這樣,農民伯伯看到同學們這麼珍惜自我的勞動成果,也必須會感到欣慰的!

同學們,我們應當節儉糧食,也勸告起身邊的人不要浪費糧食!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4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當明白,這首詩是讓我們要“節儉糧食”,不可浪費糧食,但有多少人節儉糧食了呢?

我們明白,這些糧食是每一位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是每一位農民伯伯頭上頂着太陽種出來的,我們何必要浪費糧食呢?

有一些人認爲“打包”費事丟人,還有一些人能夠將剩米剩菜都丟掉。這些飯菜,如果我們吃不了,完全能夠打包回家的,但有些人認爲浪費這一點又算得了什麼呢?米,是農民伯伯們用汗水辛辛苦苦澆灌出來的啊!如此浪費糧食,就不怕農民伯伯悲痛嗎?俗話說:“節儉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當我們隨手仍掉糧食時,還有多少人在爲一頓飯而發愁啊!

讓我們記住“節儉糧食”這四個字,從自我做起,爲了別人,也爲了自我,讓節儉糧食在我們心中永存!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5

古人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隨着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糧食資源十分豐富。但現在的我們真正做到節糧惜食了嗎?

國慶假期的一箇中午,爸爸把熱騰騰的包子端上了桌,它們一個個白胖胖的,散發着誘人香氣,好像在向我招手。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個就吃,可是一看是南瓜餡的,頓時就沒有了興趣,把沒吃完的包子扔在了一邊。這時,爸爸和我進行了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你爲什麼扔掉它呢?”“因爲南瓜餡的包子我不愛吃,我不想吃。”爸爸說:“你忘了你學過的《憫農》了嗎?一餐一食來之不易,你不愛吃就可以扔掉嗎?”接着爸爸給我講他們小時候,過年吃的是垣曲有名的“三餡饅頭”,甚至還有個民謠“垣曲過年的饅頭真奇怪,白麪包黃面,黃麪包豆餡”,意思是外面是白麪皮,裏面是玉米麪,玉米麪包的是豆餡,這些饅頭在大年初一纔可以吃,一人發一個,大家吃起來卻是津津有味。聽着爸爸的話我愧疚不已,我怎能忘了爺爺一個手拿着饅頭,一個手還要放在饅頭的下面,生怕一點饅頭屑掉在地上的樣子呢?怎能忘了奶奶吃雞蛋時像寶貝一樣捧着,吃上一口,彷彿都擁有了全世界的滿足神情呢?

爸爸還講到他上中學的時候,在學校吃的饅頭都是用“黑麪”做的,儘管都有些發酸,但因爲餓還是不得不吞下肚,中午的菜是一些水煮蘿蔔或者一些水煮南瓜,大老遠都能聞到,同學們打趣說今天是“蘿蔔開會”或者“南瓜集會”!這樣的飯雖然不好吃,但是大家吃飯時都是狼吞虎嚥,捨不得浪費一點湯汁。即便是這樣的飯食,他們也吃不飽,特別是晚上睡覺時,肚子咕咕得叫,不斷髮出警告,既沒有小賣部也沒有充飢的食物,只能強忍着飢餓睡覺。每到放假,他奔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鑽到廚房找吃的。

聽着爸爸的講述,我低下了頭,我真的明白了。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在家想吃什麼做什麼,在學校裏吃得飽,吃得好,一週飯菜不重樣,定的是營養菜譜,即使如此,我剩下倒掉的有多少啊!我們難道不是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節約糧食,杜絕浪費嗎?

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財富,更是我們這個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憫農》不止是詩,知辛苦,更要行動!“聚沙可成塔,積水可成淵。”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中做起。養節糧風氣,做惜食少年!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6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也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一首詩。這首詩告訴我們每一粒米都飽含着農民伯伯辛苦付出的心血與汗水,我們要節約糧食,做到“光盤”行動。

“節約糧食”這句話說來簡單,但我們身邊卻有很多人做不到。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愁吃,不愁穿,人們節約的意識就淡薄了。無論從網上看到的,還是生活中親眼見到的,許多人在外邊吃飯,點一大桌子菜,吃不了多少,剩下的全部浪費掉。甚至他們還嘲笑打包人的寒酸,殊不知他們纔是應該被批評的人,不知道節約、浪費糧食。

我曾經也做過一次“敗家子”。有一次去姥姥家,吃飯時不小心把一團米飯掉在了桌子上,看了一眼,然後繼續吃碗裏的飯。姥姥見我沒有吃掉的這些飯,她二話沒說把我掉的飯給吃了,我當時在想:“不就是一點飯嗎,至於嗎?”晚上跟姥姥閒聊天,姥姥給我講了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苦,以及糧食的來之不易。我這才恍然大悟,姥姥是從窮苦時候過來的,自然知道生活的不易,而我大手大腳習慣了,不懂得節約是什麼。

飯桌上的學問可真大呀!小小的幾粒米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學會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7

一天中午,太陽像一個大火球似的掛在天空中。小明又飢又渴地回到家裏,一走進大門就大聲喊着:“媽媽,飯燒好了沒有,餓死我啦。”媽媽說:“小明,放學了,快洗手,飯菜早就爲你準備好了。”洗完手,小明興高采烈地來到飯菜,只見桌上的幾個菜都不大合他的口味,不禁皺起了眉頭,無可奈何地端起了飯碗。吃了小半碗,小明實在難以下嚥,就站起了來,端着剩的半碗剩飯往門外走去,想把剩下的飯倒掉。

媽媽看見了,連忙走過來,邊擺着手邊說:“小明,不要倒,要愛惜糧食呀,糧食來得多麼不容易啊,你忘了老師是怎麼教育你的嗎?”正在這時候,爸爸走了過來,和顏悅色地說:“要倒飯了。你看外面,農民伯伯頂着烈日,戴着草帽,彎着腰,忙着插秧呢!”說着還用手指了指門外。小明順着爸爸的手勢,往門外看了看,拍了拍後腦勺,忽然想起在學校學過的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鋤禾》這首詩告訴我們,我們吃的每一粒米飯,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們要好好地愛惜糧食。看着小明若有所思的樣子,媽媽說:“小明,是不是嫌菜不好吃,媽媽再給你煎個荷包蛋吧!”小明連忙搖搖手說:“媽媽,不用了,我能把飯吃完的”說着,小明回到了飯桌前,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吃起飯來了。

在爸爸媽媽的教育下,吃飯的時候,小明再也不會挑三揀四,學會了愛惜糧食了。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8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訴我們每一粒飯都包含着農民伯伯的汗水,告訴我們要節約糧食,不挑食。我們的.糧食來之不易,全是靠農民伯伯冒着寒冷和炎熱辛辛苦苦中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節約糧食。

糧食是寶貴的,要珍惜糧食。這誰都會說。但在現實生活中,能真正體會糧食重要性的人卻爲數不多。我們的學生都沒有感受過真正的飢餓,爲此對他們來說,沒有節約的概念。無形當中,造成了一些浪費。只有通過學校經常性的教育,通過一些故事,一些調查,讓學生認識到愛惜糧食的重要。從會讀會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用於行動中。從生活中最常見的事做起,不倒剩菜剩飯,不挑吃穿,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逐漸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愛惜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生活的地球,可供生產糧食的耕地並不多,而且隨着城市化和工業的發展被不斷地蠶食。就全世界而言,糧食並不富裕。每年都有好幾億人口因貧窮或自然災害或戰亂經受着飢餓。可以這麼說:珍惜糧食就是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們的地球家園。

吃別人的東西出汗,吃自己的東西出眼淚,所以只有吃自己中的東西才能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同學們,珍珠爲寶,稻米爲王,存糧如存金,有糧不擔心啊!所以我們一定要愛惜糧食、節約糧食,不可以浪費糧食。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9

糧食是我們補充體能的主要物質之一,可是浪費糧食的現象我們卻隨處可見。

此刻我們的生活富裕了,浪費也隨着生活的提高而增多了,吃了一半的麪包,吃了一口的饅頭,吃剩下的白米飯,喝剩下的湯,這些困難時期想吃都吃不到的食物卻都被扔進了垃圾桶。也許會有人說,浪費這麼一點東西無所謂呀!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每個人都扔掉那麼一點,那麼世界將會浪費多少糧食啊?諸葛亮經常告誡他的兒子;“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話告訴我們,生活簡樸,能夠培養一個人的美德,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爲,僅有勤儉節儉才能夠受到別人的尊重。

我們從幼兒園就學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因爲我從農村裏長大,最能體會這句詩的含義了。在農村,夏天能夠隨處可見村民們頂着炎炎夏日還在地裏除草幹活,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啊,還有的弓着腰站在滾燙的水中插着秧苗,這是多麼辛苦的事啊。當我親眼看到的時候我完全被驚住了,才懂得一滴汗一滴血這句話的含義。雖然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可是家人卻很少讓我上地裏幹活,所以我不知這麼累。所有這一些,是我董事時,我的媽媽帶着我去趕集回來的時候發現的、明白的。

在偏遠的山區有很多孩子吃不上飯,吃一次餃子也算是很奢侈的了,可是我們呢,卻不明白珍惜此刻完美的生活,把糧食就像垃圾一樣倒掉,我們不覺得羞愧嗎?

所以說,讓我們愛惜糧食,節儉糧食!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10

烈日當空,空氣乾燥。姥姥在玉米地中幹活,中午,是最熱的時候,但她依然在一向幹活。

這讓我體會到了農民種莊稼的辛苦。所以,我們以後吃飯的時候要吃多少盛多少,儘量避免剩飯。你吃飯的時候想想那些辛苦的農民付出的汗水,如果這點理由不夠,請想想那些非洲之類的地方,那裏成天吃不上飯。相比,我們的生活已經夠好了,如果你實在吃不下的話,那你就不要再吃了。

今日,我和姥姥去了兩次地,那叫個熱啊。上午,我看到姥姥從玉米地裏鑽出來,大汗淋淋的,像剛洗過澡一樣,一身的玉米葉上的沫沫。

玉米和麥子生長的過程有三個要素,分別是施肥、澆水、打藥。這需要農民辛勤的勞動才能夠完成這段漫長的時間。

節儉糧食,從我做起。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11

糧食是寶貴的,要珍惜糧食。這句話誰都會說,但在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象卻很多:你扔一個包子,他剩點飯菜,或者遇到自我不喜歡的,就對爸爸媽媽說我不吃。還有的人爲了一時的面子,點了很多的菜。有人以往統計過,我們一年浪費的糧食足夠兩億中國人吃的了。

應對這種現象,我們不僅僅要問,我們的糧食真的很多了嗎!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不斷減少,糧食生產的形勢並不樂觀。節儉糧食是我們的職責,而不是說,你的生活變好了,就能夠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

同學們,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儉糧食其實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亂扔剩菜剩飯,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不擺闊氣。同學們節儉糧食,從我做起!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12

節儉是一種美德,節儉是一種智慧,節儉更是一種涵養,你是否在學校時遇到過浪費糧食的現象?比如打飯的時候,有的人打了滿滿一盆,但一口沒吃就倒了,有的人吃飯大大咧咧的任由米飯在桌面上打滾,甚至還有的把飯抓成了一團扔到地上讓別人滑倒。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飯店吃。吃飯的時候看見隔壁那桌點了一大桌子的飯和菜,我以爲他們會吃完再走,可是他們說說笑笑之後就走了,一口都還沒吃,看服務員倒掉那些飯菜,我覺得十分可惜。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大家都聽過,但浪費糧食的現象還存在。在此,我提一些提議,平時我們吃飯的時候儘量不挑食,不剩飯,去外面吃飯的時候有剩下的儘量打包,學校還能夠組織一次活動,讓同學們下鄉去幫農民伯伯幹活,讓大家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

光盤行動不僅僅要從自我做起,還要提倡父母、親人加入光盤行動。我們要從我做起,珍惜糧食,節儉糧食。

勤儉節約不剩飯的徵文13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糧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資。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節儉糧食是全人類共同推崇的一種美德,尤其是在我們中國,更是有着節儉的優良傳統。

我是從小被泡在蜜罐里長大的孩子,全家人整天衆星捧月似的慣着我,他們把我捧在手心裏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事事都依着我、順着我,漸漸的我成了家裏名副其實的小公主。

在家人的寵愛下,我逐漸養成了一種壞習慣,那就是頓頓吃飯總愛剩飯。每當這個時候,爺爺奶奶會無奈地搖着頭,唉聲嘆氣地說:“唉!此刻的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你看看,這麼好的飯菜就這麼扔了,多可惜啊!想當年咱們小時候哪吃過這些東西啊,連一頓飽飯都吃不着!”小時候,聽了這些話我感覺不以爲然。之後,我學習了《憫農》這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才明白了糧食的來之不易。於是,我下定決心要改掉這個壞習慣,絕不再浪費糧食了。

教師告訴我們,如果全國每個人每一天節儉一粒糧食,就夠五個人吃三年的,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啊!我想起了小時候媽媽常給我唱的那首童謠:“小小一粒米,來得不容易;糧食寶中寶,人人要愛惜。”每一粒糧食都飽含着農民伯伯辛勤的汗水,他們整天起早貪黑,面朝黃土背朝天,就是爲了多種些糧食,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浪費糧食呢?

同學們,讓我們從自我做起,從此刻做起,繼承中華民族厲行節儉的優良傳統,力爭做一個珍惜糧食的好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