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實用】教育演講稿三篇

【實用】教育演講稿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演講稿是爲了在會議或重要活動上表達自己意見、看法或彙報思想工作情況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在生活中,演講稿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演講稿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演講稿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教育演講稿三篇

教育演講稿 篇1

人在年少的時候總會有很多的夢想,想成爲科學家,想成爲藝術家,想成爲醫生,想幹出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異想天開,我想,這正是年少時光的美妙之處。

我在小學時,整天無憂無慮,不知道什麼是理想,似乎也沒有想過什麼是自己的夢想;到了初中,我的興趣很廣泛,喜歡攝影、喜愛文學、喜歡自己用易拉罐和漆包線DIY小電動機但我還是沒有所謂的自己的遠大理想。

直到有一天,我來到了蚌埠師範學校,這個由當老師的父母悄悄擦去我填的中考志願而爲我唯一選擇的學校。第一天進校時,在校園路邊一個小木牌上看到的那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就是這一句話,讓我確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1998年,我從一名學生變成了一名老師。在工作中,我越來越發現當老師的快樂,雖然它需要太多的堅持與付出。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快樂地成長。春天,我們一起來到田野,以油菜花爲背景,以大塊的草地爲舞臺,盡情地唱呀跳呀,朗誦着春天的詩句;我們一起在田埂上找一種我們稱爲“毛義”的小草,拔出來,剝去外皮放入嘴裏,嚼出甜絲絲的春天的味道;夏天,我們會在課餘時間圍在池塘邊上觀察小蝌蚪、一起釣蝦、一起摘蓮蓬;在教室裏,我和孩子們快樂地享受着成長的每一個日子,每個月我們都在一起爲當月過生日的同學送去大家最樸實無華的祝福,我們改編課文來表演課本劇,我們會扮演小記者召開新聞發佈會,我們會邀請家長參加我們的聯歡會,告訴家長孩子們都很棒;我們會在週末時一起到敬老院,爲老人們打掃臥室,爲他們洗頭、梳頭,爲他們包餃子我也會在假期裏,騎着我的小摩托車去拜訪孩子們和他們的家人,有時這樣的拜訪會是在田間地頭。

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一起快樂,一起迎接風雨,一起沐浴陽光,一起用心感受世界的美妙,感受生活的美好。除了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樂觀的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

有這樣一句話:把孩子看作天使,老師便生活在天堂;把孩子看作魔鬼,老師便生活在地獄。我從教的第一個十年,就是生活在天堂裏。

20xx年以後,因爲工作性質和內容發生了變化,我能夠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我迷失了自己,突然找不到了方向。掙扎了三年之後,我決定要改變!我要回到原本的真實的自我!所以,我選擇了改變,來到了新城。

又一次,我能夠和孩子們朝夕相處;又一次,我又能夠和孩子們一起快樂成長;又一次,我又找回了我最想要的那種感覺。我走在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徜徉於學習的海洋,一起採擷智慧的火花,我快樂着孩子們的快樂,煩惱着孩子們的煩惱,幸福着孩子們的幸福。

今天,談到教育理想。我想起《麥田裏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科菲爾德的人生理想是“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

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我又想起上週的一節課上,一道選擇題,我問“答案是第幾個?”“2!”孩子們異口同聲。“你們都2嗎?”我笑着問。“老師你也2呀!”孩子們反應很快,“我們都很2!”

我,願意做有點2、不像老師的老師,陪着孩子們在一個寬容,輕鬆的環境中自由、快樂的成長。

似乎,過於簡單。但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套用一句流行於網絡的話:我的理想很骨感,但現實很豐滿!

教育演講稿 篇2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

大家晚上好!

家長朋友們辛苦工作了一白天,今天晚上,大家在百忙之中又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參加我們的 “家校交流會”,毫無疑問,大家都是懷着一個共同的目標——爲了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得更好。站在這裏,我看到了家長們一雙雙渴望渴望自我成長的雙眼,首先讓我們爲自己鼓掌,因爲我們是一羣熱愛學習的家長,我們的孩子也一定會是一羣熱愛學習的孩子,我們孩子的前途一定是遠大的!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每個家長最大的希望,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努力追求的最高目標,孩子教育這個話題很大,今天我就爲大家拋磚引玉,結合我教育女兒的親身經歷來和大家做進一步的交流。

首先,現在請允許我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叫邊華蓉,邊,旁邊的邊,華,中華的華,蓉,芙蓉的蓉,華容道旁邊站着一位美女那就是我,邊華蓉。我是一個普通的母親,熱愛學習,熱愛看書,女兒現在9 歲半,現在在韓愈小學上五年級,在老師眼裏,女兒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好幹部,好助手;在我的朋友、同事們眼裏,女兒落落大方,多才多藝,熱愛學習,是個不用我操心的小精靈。但是在我的眼裏,女兒是一個小毛病不斷、大毛病不犯的貼心小棉襖,每天她都像一顆小樹苗一樣呼吸着愛的空氣,茁壯健康的成長。

現在聽了我和我女兒的介紹,大家一定對我們有了初步的瞭解,家長朋友們,你們有什麼感受,請大家現場提問,只有三個名額,請大家抓住機會,無論什麼問題,我儘量現場作答,並且提問的家長還能得到精美的禮物!【機會只有一次,請大家珍惜啊!】

通過這個活動,細心的家長會看到一些現象,發現一些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告訴孩子,機會僅有一次,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些大道理我們家長好像都很懂,並且還有很多理論來支撐,但是等到機會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們這些自以爲是的爸爸媽媽們,又有幾個能真正抓住機會呢?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從今天晚上開始,讓我們重新開始審視自己,放下高貴的家長的架子,放下自以爲是的心態,讓我們的心態歸零,重新開始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今天我爲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是一種心態的教育,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種找感覺、找自信的教育。感覺是一個很重要的心理體驗,一個人沒了感覺,也就意味着沒了自信,沒了追求,沒了希望。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賞識,以戰勝自己的恐懼與自卑,讓心靈有一種安全感,這是一個找到“我能行”的感覺過程。

營造賞識教育的環境與氛圍

教育孩子首要是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就像農民種莊稼,要想長出好的莊稼,就必須給它合適的土壤。

創造一個“你是最棒的,他也是最棒的,大家都是最棒的”氛圍。作爲家長,同時要關心孩子們的心情,多問幾個“今天你高興嗎?”把快樂的心情傳遞給孩子,打開他們情感的大門,使每個孩子每天都有一個好心情,天天快快樂樂的生活、遊戲、學習。有些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哪天表揚了孩子,一整天這個孩子的情緒都會很高。原因就在於那一天孩子的心情是快樂的、舒展的。

創造一個愉快的環境,說難也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賞識不僅僅是表揚加鼓勵,賞識也不僅僅是語言的範疇,賞識是藏在心裏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愛,他是在孩子遭受困難時的一種鼓勵,是孩子犯錯誤時的一種合理寬容。

賞識教育 把操作原則和方法概括爲“六大原則”和“十二個學會”。“六大原則”是尊重、信任、理解和包容、激勵、提醒。每個原則下面提出兩個學會。

原則一:尊重——學會傾聽、學會請教

賞識教育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孩子,首先體現在認真傾聽孩子說話,傾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想法,述說自己的心裏話,從而知道他們的心情、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這樣不僅瞭解孩子,而且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原則二:信任孩子——學會崇拜,學會自豪

賞識教育認爲孩子既脆弱又蘊藏着巨大的潛力,前者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後者需要良好的環境才能激發出來,因此,要給孩子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勢、信任的語言和信任的力量。

原則三:理解孩子——學會感激、學會陪伴

理解就是換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想問題,有許多問題,本來想不同的,通過換位之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是理解的作用。溝通是走進孩子心靈的唯一途徑,是理解孩子的試金石。經常和孩子交談溝通思想,能夠加深親子間的關係。

原則四:包容孩子——學會反思、學會等待

包容不等於放任,首先要營造包容和諧的環境,滿足孩子的精神需要,其次是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我們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所以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創造適合自己孩子的環境,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材料,使孩子在遊戲中找到快樂。

原則五:激勵孩子——學會發掘、學會分享

激勵分爲正激勵和負激勵。賞識教育以正激勵爲主,告訴孩子怎樣去做,指明孩子的發展方向。而負激勵只是禁止孩子不許做什麼,孩子還是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原則六:提醒孩子——學會批評、學會分擔

當孩子犯錯誤時,給予孩子適當的提醒是必要的,批評孩子是要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前提下進行,比如:故事性批評,通過講一個故事,讓孩子領悟到其中的對錯,克服身上的缺點。幽默性批評,在說笑話的過程中達到提醒孩子的目的。

信任、尊重、理解好比是每個孩子精神生活所必需的陽光、空氣和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激勵、寬容、提醒是指明孩子的發展方向。要充分發掘孩子的閃光點,使孩子學會自豪,學會請教,學會分享,學會感激。

總結:

尊重、信任、理解三大原則關係到教育的態度,集中體現出一個“愛”字,對人不對事。不管是怎樣的孩子,尊重、信任、理解,都是他們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權利。這三個原則好比是每個孩子精神生命所必需的陽光、空氣和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備條件,家長沒有任何理由剝奪孩子應有的權利。我們都知道要端正對學習的態度,對工作的態度,對同事的態度,對領導的態度,我們不能不知道更要端正對孩子的態度,這是關係到一個家庭乃至一個民族興衰成敗的大問題。

包容、激勵、提醒三大原則是關係到教育的方法,集中體現出一個“導”字,對事不對人。這三個原則告訴家長怎樣去做,指明孩子的發展方向,怎樣對孩子揚長避短,利於生命的成長。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很高興與大家度過這樣一個愉快的夜晚,會後我們可以繼續交流。今晚我們的家校交流會到此結束,再次感謝大家的到來,爲了孩子,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教育演講稿 篇3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爲此我們爲大家制作了一個專題節目,主要就兒童的合法權益,權力與職責、父母對子的教育和責任,以及防治外部因素對兒童的不良影響與大家展開討論。希望我們的這一節目能贏得廣大朋友的滿意,下面請看這一內容。

第一:保護孩子的.合法權益是每一個做父母的責任。

衆所周知,兒童的問題是全世界密切關心的問題,因爲他們將是未來的建設者。塑造兒童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對兒童影響終生的是家庭,這是由家庭教育的長期性和密切性決定的,而整個未成年期(即0~18歲)又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是在父母的監護下完成的。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教養方式尤爲重要。一個人受到18天的教育可能關係不大,受到18年持之以恆的教育則大不相同,一定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命運.

第二:應明確孩子應有的權利和職責。

所有的父母都應該瞭解和懂得孩子們在生活中應有的權利和職責,以及所希望於孩子的是什麼。爲了達到這一目的,父母可以坐下來,把認爲孩子應有的權利和職責,以及對他們的祝願和期望列出。在長遠的目標中,父母撫養的孩子還應該是在社會中能夠起很好作用的人。他們應該和善,講道理,體諒別人,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獨立,自給自足,善於與人合作,與人交往。要知道,你所期望於孩子的越清楚,孩子們對他們的職責也就越清楚。一定要及早反覆地和孩子交談什麼是你希望於他們的。有些父母的實際做法常常與他們所要求於孩子的不相符合。例如,他們期望孩子長大一些有更多的自主權,但在實際做法上,又不允許他們有更多的自由,而且在並不需要的時候,還繼續不斷地向他們提出忠告。當你把你的期望告訴孩子時,一定不要提高要求,使孩子面臨一個你提高了的標準,因爲這種做法是盡善盡美的追求,可能會使孩子感到泄氣和不安。如有的父母,當孩子拿回家的成績單上都是A,只有一個B,他們卻把所有的A都忽略了,而對一個B嚴肅地進行批評。要求盡善盡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評太多,總挑毛病。他們往往忽略孩子較小且積極的行爲,而集中於他們的不足之處。

第三:父母應掌握科學合理的教養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粗暴型與溺愛型較危險。一位家長說:“我的性格比較急躁。當孩子犯錯誤而又倔犟不認錯時,我會上火,甚至動手打他,有時打得很重。事後看到孩子委屈、痛苦的神情,心中又很不安。”性格粗暴的父母往往因一時心急氣盛,而造成難以收拾的後果。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切記要冷靜、理智,要徹底摒棄“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陳腐觀念。溺愛則是殺人不見血的“家教安樂死”。被盲目的愛子之情所矇蔽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膿瘡”也看得美如“桃花”,喪失了應有的教育判斷力。家庭教育的目的,在於調控孩子的思想和行爲,使他們向父母預期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家教控制論的基本思想。如果孩子的發展像天上的浮雲一樣是不可控制的,那麼家都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就會失去應有的魅力。

當然,家教控制應該是說服引導式的控制,不應該是壓迫式的控制。教子的方法和技術,背靠家教理論,面對孩子實際,旁倚家庭關係,是家教研究中較引人入勝的部分。父母對孩子的調控力產生於兩個方面。一是家庭生活部分給予孩子潛移默化影響,二是對孩子的訓練、管理和要求。後者也可以產生很大的調控力。父母每一項調控措施都應該以孩子的自覺行爲爲目的,以愉快接受爲中介,力爭做到讓孩子心服口服。言教在於先使孩子產生自我約束力。許多父母利用言教在先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給孩子買玩具之前,要求孩子愛惜玩具,用完後收拾好等。這種事先的要求和約定,可以使孩子產生自律力。偶有違犯,孩子自知輸理,一經提醒也能改正。即使孩子因爲“背信棄義”而受到父母的處罰,也會心服口服。言教在先和言而有信結合使用才能生效。言而有信是樹立父母威信的核心要求,它關係着家教的成敗,古代“曾子殺豬取信”的著名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言而無信的父母不可能令孩子口服心服。不要輕易向孩子許諾,一經許諾,就要努力兌現,實在無法兌現的,也要說明原因,爭取孩子的諒解,並與孩子協商,給予一定的補償。有佈置,有檢查,獎懲兌現,說到做到,日久天長,孩子自然會感到父母言語的力量,而重視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建立起必要的教育威信。總之,要讓您的孩子健康活潑地全面發展,應該尊重兒童,善待孩子。

第四:父母應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在孩子降生人世之際,作父母的,第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就是營造一個能保障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家”。家庭是幼兒成長髮育的搖籃,幼兒是在與周圍環境頻繁的相互作用中逐漸成長起來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生老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在家長的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在家庭中,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形成幼兒良好性格的基礎,大文豪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夫妻間的和睦關係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條件。”因爲夫妻間的互相關懷、互諒互敬常常和教育子女的過程、參加勞動的過程交織在一起。幼兒正是從父母之間的相互關係,從父母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爲方式中,開始他們認識一切人際關係的起步。在和諧幸福的家庭中,幼兒感到溫暖、快樂、有安全感,情緒穩定,性格活潑開朗,易形成尊老愛幼、禮貌待客、善良誠實等優良品質。相反,在夫妻感情不和、糾紛不斷的家庭中,幼兒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缺乏安全感,歸屬感,甚至產生羞愧感,往往變得性格孤僻、膽怯或暴躁,對人冷漠,受到刺激就會擔驚受怕,心靈受到創傷。這樣會阻礙身心的正常發展,嚴重的會產生心理疾病和身體發育不良。總之,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夫妻和家庭成員之間應互敬互諒,注重溝通,合理分工,民主理財,互勉互助,營造一個整潔,安全的家庭環境,幸福、和諧的情感氛圍,讓幼兒在溫馨的家庭沃土上健康成長。

第五:父母應成爲孩子的榜樣。

俗話說:“一日爲師,終生爲父。”在家庭教育中則是“一日爲父,終生爲師”,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就是孩子的終生老師。不能因病換班,也不能指望告老還鄉,這就是家庭教育的長期性。平日被大家掛在嘴邊的“身教重於言教”這句很有見地的話下包含着影響即教育的意思。無論什麼人的性格形成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何一項教育要求不管有多麼正確,總需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鞏固。有效的教育離不開時間的慷慨支持,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父母教育孩子有時間上的充分保證,因此,家長可以在掌握教育規律後,從容不迫地建立合理的家規家法以及父母與子女的教育默契,使幼兒的思想、情感、需要、習慣得到合理的引導和充分的發展,爲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由於父母必須要一面忙工作,累死累活地參與社會競爭;一方面爲教育與哺養孩子含辛茹苦,沒有一點犧牲精神是絕難辦到的,家庭的艱辛是不言而喻的。

第六:父母應無條件且積極的撫愛孩子。

撫愛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獨特價值。撫愛包含對孩子特性的瞭解和懂得這些特性可貴之處。當你撫愛孩子時,會對孩子發展着的“自我”感到驚奇。在他們奇蹟般的生活中,他們的個性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盡心的撫育能促進孩子個性的形成。撫愛也包括承認孩子需要離開你,成爲獨立自主的人。如果父親或母親對此珍惜,這種獨立將比較容易出現。

第七:父母應無條件的積極照顧孩子。

照顧首先意味着對孩子的思想、感受、行爲等每一件事,以及對他發生的一切都感興趣。它還意味着給孩子的快樂,至少和你自己的快樂相等。孩子對待這種愛會產生一種想法:父母對我照顧得如此好,我也應當照管好自己。當孩子感到父母在關注他的快樂,他會更樂意接受父母的規定和管教。愛孩子不可溺愛、縱容、控制或者過分保護。你的愛,應該是對孩子的行動負責,而不要使孩子成爲你們的中心。從早期教育開始,就要使他們知道,不但不能夠得到他們需要的所有東西,而且不論他們想做或不想做,都必須做規定的事情。父母的愛必須兼顧兩個方面,即要是無條件的(使孩子有安全感),也要是堅定的(努力教育孩子成爲獨立的有責任感的人)。人的兩種基本需要是,愛和被愛。可八到十歲半的孩子,會開始歸還你的愛。在爲了別人的快樂這一共同目標下,人們彼此會出現一種相互愛的關係。在相互愛的關係中,把對方的需要,看得和自己的需要一樣重要。給對方以愛和接受對方的愛同樣使人感到滿足。當然,一個孩子完全脫離自我中心,並具有成熟的愛,是需要很多年的。青春末期應該顯示出他的愛,並能很好地處理好與他人親密的關係的追求,可能會使孩子感到泄氣和不安。

第八:父母應注意外部環境,尤其是電視暴力影響孩子爲人。

不久前,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行爲模式的精神病學家傑夫裏·約翰遜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完成了一項長達17年之久的研究項目:對受試者看電視的時間進行詳細的統計。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可以說是迄今爲止較具有說服力的一份研究報告。研究發現,處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如果超過1小時,其成年後產生暴力傾向的可能性將增加1倍。傑夫裏領導的研究小組對707名兒童(絕大部分是白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研究剛開始時,受試者還只有1~10歲。在17年當中,這些兒童一直在接受各種測試和調查。研究人員通過長期的跟蹤調查和詳細的統計發現,年齡在14歲左右的少年兒童如果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在1小時以內,當他們長到16歲時,有5.7%的人有過激行爲;平均每天看電視時間在1~3小時的上升爲28.8%。研究人員還對平均年齡爲14歲左右的男孩子和女孩分別進行了統計。對於男孩子來說,平均每天看電視不超過1小時的,成年後只有8.9%的人會有過激行爲;每天看電視在1~3小時的,成年後有32.5%的人會發生過激行爲;而每天看電視3小時以上的人發生過激行爲者佔45.2%。對於女孩子來說,發生過激行爲的比例分別爲2.3%、11.8%和12.7%。

此外,童年時期存在被忽視、家庭收入低、父母離異等問題的孩子,往往比正常的孩子更喜歡藉助電視來消除煩惱。所以,他們看電視的時間更長一些。傑夫裏指出,60%的電視節目都帶有暴力內容。美國心理協會的統計數字表明,美國平均每小時的電視節目中就有3~5個暴力鏡頭,這對於男性和女性的影響有所區別,對於正處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影響尤爲明顯。研究人員認爲,兒童長期在電視上看到大量的暴力場面會漸漸感到麻木,習以爲常。不僅是電視的暴力內容會使青少年產生暴力傾向,長期沉迷於電視還會影響兒童的交往能力,以至於當他們與別人發生衝突的時候,不能妥善處理。他們不知道除了大打出手以外,還有什麼別的方法。儘管我國的電視節目內容與美國不同,但是家長仍要設法把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限制在1小時以內,同時對兒童看電視的內容要有所幹預,不能聽之任之。正值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我們向所有小朋友表示衷心的祝賀,祝他們身體健康,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