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熱門)餘華《活着》讀後感

(熱門)餘華《活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餘華《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餘華《活着》讀後感

餘華《活着》讀後感1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本身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爲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本身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本身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爲誰而活,我爲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爲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爲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本身。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爲難。爲什麼我要把本身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餘華《活着》讀後感2

再次翻開餘華的《活着》,一種莫名的感動再次涌上心頭。餘華寫得很平靜,沒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很平靜,面對富貴的一生經歷,心中並沒有波濤翻滾,這是那個社會中再平常不過的生命。

活着,在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爲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爲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爲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這部小說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着》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爲了活着而忍受。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這個簡單卻又充滿哲學的道理被餘華用小說的形式進行了詮釋。“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3

《活着》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據說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這位老黑奴命運多舛,親人相繼離去,而他卻仍然能夠樂觀對待這個世界。作者受其啓發,寫下了《活着》。這部作品講述了在中國近現代的社會背景下,在解放戰爭、三反五反等接連發生的社會變革裏,福貴的人生在時代的波濤中擺動着。親人相繼離去,自己日漸老邁,最終,只剩一人一牛而已。

從《活着》這部作品裏,我們既能聽到藝術層面上來自那個時代遙遠的哭聲,又能聽到近處有關生命和遭遇那無奈的悲泣。這樣多重維度的悲劇感,也因此使其成爲真正偉大的作品。

死亡的重複,苦難的連續,作者用這樣戲劇性的手法,彷彿是讓記憶裏的痛感不被時間所麻醉。同時,也透過福貴的人生,折射出更爲深刻的時代內涵和生命的意義。

從時代層面上來說,這部小說架構在中國近現代的宏觀格局上,以小見大,以福貴個人的不幸,反映出時代的.不幸。作者並不避諱談及國家建設過程中的錯誤,比如生產力領域上,1958年至1960年間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度誇大了主觀的作用,這樣的主觀主義錯誤,使得生產與實踐脫節,爲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再比如生產關係領域中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了生產關係要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原則,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絕對的平均主義,挫傷了廣大羣衆的生產積極性。作者通過小人物在狂熱冒進潮流裏的掙扎,映射了社會風氣的嚴重左傾與隨之人們精神世界的扭曲。

從生命意義上來說,在我眼中,《活着》是一曲現實主義的悲歌,而活着本身,卻是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字眼,它最主觀也最理想化。也許,向死是生命的本能和歸宿,而活着則需要足夠的掙扎和最大的勇氣。作者用象徵性的筆法,將生死從絕對化的分隔,轉化爲融成一體的有關生命的哲學。

我們並不敢妄談生死,只希望,在似乎無窮無盡的苦難過後,每一個堅持走過來的人都能夠形成這種只爲活着而活着的心境,這也不失爲一種釋然和曠達,更是一種精神意志的勝利。

千百年來,人類追求永恆的意義在於什麼?我想,其實,就是活着而已。

餘華《活着》讀後感4

餘華在《活着》的日文版自序中說道:“我知道富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假設大地?”如果問我,我會毫不猶豫的答覆:“是”。富貴是一個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處於底層很多勞動人民的共同點,包括對苦難的逆來順受,包括對自身的定義,包括對生活的態度。富貴的命運如此卑微與無助,但折射出整個民族的性格與品質,一種敢於直面苦痛的勇氣,一種特殊的生存智慧。

書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書的影子也一直存在於我的記憶中。從小時候開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話書充滿得滿滿的,書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夥伴,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醜小鴨、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話那些中幸福快樂的結局使我幼稚的心靈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嚮往,也促使着我從書中汲取更多的知識,而我一直也沒有停下讀書的腳步。

這個暑假我讀了餘華的`《活着》,感觸頗深,在書中,福貴的生活蜂擁而來的真實都在訴說着醜惡與陰險,在大時代背景的社會變革下,福貴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許多磨難,最後親人都離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福貴的生活是悲慘的,他見證着每一個親人的死去,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奪走了福貴所有的依靠,但福貴仍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堅持着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這個詞語在我心中充滿了力量,人是爲活着而活着,我們在活着的過程中經歷着無數的故事,不管不是好的壞的都需要我們用心去對待,這是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既然承當起這個責任,就應該竭盡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變成最好的模樣。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艱難,但我們必須艱難的活着,正是因爲艱難,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義,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

餘華《活着》讀後感5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身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爲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身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身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爲誰而活,我爲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爲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爲人生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身。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導致的,但我卻讓他們左右爲難。爲什麼我要把自身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身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餘華《活着》讀後感6

《活着》這本書的作者餘華,說實在話,因爲讀書少的原因,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作者。說來慚愧,小學和初中總會有各種理由推辭,使得讀書經歷不多,但對於讀書,我還是很嚮往的。《活着》這本書我已經全部看完,之前也曾針對這本書寫過幾篇類似讀後感之類的篇幅。因爲語文老師的介紹,我接觸了這本書,也是第一次對一本書分析得如此透徹,花費幾張紙的筆墨去介紹。

書已經讀完一個月多了,再回想其其中的情節,更多了一些奇特的感覺。今天,就讓我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方式來總結一下這本書——《活着》。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主人公福貴,在我的眼中,從書中我見證了他的一生,從他的玩世不恭到後來的勤懇努力,一生的坎坷讓這位老人飽經滄桑,卻又懷着對過去的回憶,情感堅持地過着自己剩下的餘生,我感受到他的堅強和他對逝去親人深深的感情,令人動容。而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當福貴家境敗落,一無所有的時候,家珍從遠處踏着堅定的步伐回到茅草屋中時,心中不免爲之動容,一個如此放蕩不羈的男人卻仍讓他不離不棄,她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令我深深牢記。說到這裏,便想到了可憐的風霞,從童年時的衣食無憂,再到少年時的失聰變啞,再到後來被父母狠心送人,風霞的一生充滿了變數,但一切的`一切沒有改變她的本心一那份對父母的愛和責任,她擔起來許多不屬於她的責任,而終於找到自己的歸宿時的那種喜悅讓我看到了她那份渴望愛情的少女心,只是結局太令人感傷,爲何總會是這樣的結局,這令我不得不深深陷入對中國當時社會現狀的思考,當時的底層社會並沒有真正獲得自由、平等,當時社會昏暗到令人難過,還有那可愛的小有慶,腦海中總會浮現他與小羊親暱的嬉戲,卻因一場醫療事故被無情地奪去了生命,許多同學都在讀到這裏的時候留下了眼淚。

讀完《活着》對生活進行全新的思考,讓我們的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實現價值,好好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7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裏一一死去。

作爲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富貴的荒延、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的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生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爲噩夢不在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歲月,因爲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青年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楚,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該便是生命的力量罷了。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無論現實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奉告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實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不在不堪着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放佛已經看到了許多的問號:這樣,我們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誰說的,企圖探究活着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爲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毫無意義。

呵呵,我們也許至需要像福貴那樣活着,像那頭老牛那樣活着。儘管有些蒼涼的意味。

是不是愛過了纔會動的心死了還要活着的坎坷。

餘華《活着》讀後感8

暑假,我讀了學校發的一本小說——《活着》。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書裏講的是什麼內容。當我無意中看見了“就這樣他的兒子也就死了”。這段普通的文字,我便有一種感覺,一種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覺。

小說講述了徐富貴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變化及他周圍人羣之間發生的'故事。

當我讀到“他兒子爲了獻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當主人公徐富貴得知此消息後,非常傷心,傷心過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兒子墳邊,給兒子跳最後一次秧歌。我心裏有一種感覺,一種從心裏激發出的同情。我想,這種情景如果換作是誰,誰都不會好過,誰都會心裏難過甚至傷心過度而失常。小說反映瞭解放前後去窮苦人民生活殘酷的現實。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可老天又爲何那樣不公平呢?把那麼多的厄運同時拋散在一個人身上呢?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雖然有錢的人生活很幸福,但事實上,錢也不是萬能的。

每個人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有歡笑,也有淚水。爲什麼在那個時候貧苦任的淚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淚水流的多些。他們也需要公平,也需要幸福,因爲他們也是人啊!

徐富貴的一生,是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時期,他的家庭因種種原因遭受變遷,接二連三的,他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去世,最後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孫子孤獨終老。從一個風風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頭,時代的變遷,身份也隨之發生變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越來越好,但是主人公,卻恰恰相反。

人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坎坷,怎能獲得希望。活在世上,快樂也好,痛苦也罷,都會隨之遠去,而徐富貴正是給了我們一個啓示:生下來,活下去,活着就好!

撫思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

餘華《活着》讀後感9

其實在第一次讀《活着》的時候,每每看到了主人公福貴,總會想起另外一個福貴——那是經典國產動畫片裏的“神廚小福貴”。雖然早已經過了看動畫片的年齡,但這部動畫片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難以磨滅的,記憶中,這是我看過的唯一一部邪不壓正的動畫片。在最後小福貴的爺爺死了,小飛蝶也走了,只剩下象徵着黑暗勢力的K大人在朝堂上耀武揚威。就像這本書的主人公一樣,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在故事的最後孑然一人。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當年《神廚小福貴》的文學顧問正是《活着》的作者餘華。

富貴這個名字也是相當諷刺了,除了在他還是少爺十那段紙醉金迷的荒唐時光,他的人生處處受挫,也無福分也無貴。

或許正如作者餘華自己說的那樣:“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富貴最終對生活的從容是建立在親人一個個離去的痛苦之上的。有慶、鳳霞、家珍、苦根等人先後連續給他帶來的痛苦大到他連痛苦的必要也沒有了,這時候他只能活着,漫無目的的活着。作者似乎是故意將它們從富貴身邊畫去的小說情節的發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親人的離去或許是偶然的,福貴的痛苦不斷延續卻必然的,兩者交匯出了福貴的淡然人生態度。

這纔有了開頭,他牽着老牛談笑,從容的一幕從始至終,他沒有過激的語言,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彷彿那個受苦受難的人不是自己一般。

是現實的苦難練就了農民對生存產生了淡然以至於麻木的態度,既然生活沒有反抗的餘地,乾脆就認命,苟全性命於亂世,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劇,而是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悲劇。

關於活着的.意義,從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豁達,其實也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漫無目的的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活着,真的就能算活着嗎?活着不僅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乎生死,活着更應該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一個人在死亡與生存邊緣選擇淡然時他應該是超脫的,但倘若一個民族在生死關頭上也抱着如同福貴一般無所謂的念頭,我想這將是一個民族的不幸吧!

餘華《活着》讀後感10

很喜歡餘華的《活着》,人們經常會以第三人稱視角審視小人物的情感、在悲憫同情下的自我陶醉也會常自詡成爲優雅的共情,這些情感是不真實的,摻雜目的性的,這是一種底層表達。人們冠以對作家的內心活動加以最高惡意的揣測,深信不疑他們的陰暗和憤懣,這種俯瞰有些過於着重建立在生存仇恨上,顯然會產生極大的理解偏差。然而書中描繪的卻是眼淚的寬廣和豐富以及絕望的不存在。

這本書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切換視角思考文學,我將如何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能否找到一種溫和的`途徑,正如自序中寫到的那樣“我們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飽含純粹、一塵不染。

書中從兩個大的維度剝離出中心人物的故事線,一個是自食其果,一個是苦中隱忍。主人公富貴生來身份顯赫,比起時代下的芸芸衆生他生而爲人的確幸運,爲人卻終日遊手好閒、嗜賭成性,這種個性和命運的反差在作品表現上有助於激化情節矛盾,尤其是賭輸家產、逼死父親、妻離子散等發生一連串因果報應後,富貴體會到的切膚之痛,解構了人物成功重獲新生,也就是這時富貴才徹底學會摒棄了自作悲劇的命運,開始正式經歷悲劇。不由感嘆,人性本身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比如只有失去才配叫擁有、比如不痛到身上痛不是痛。

或是機緣巧合賭輸宅子自保小命、也是天意人爲痛失愛女,到小說末尾風燭殘年的老人只剩一頭水牛與他孤苦相伴,富貴身上經歷了太多悲劇,但是他依然沒有放棄過生活,儘管生活一開始就不懷好意地矇住他的雙眼,用苦難當作止痛劑虛僞假惺“回報”潦草搪塞,妄圖馴服得到來自心底敬畏的順從,一切都無法擊垮一位改過自新、認真生活的人,這也是作者傳遞堅毅的活下去的中心價值。

身爲鼎勝人的我們,在經歷了疫情後的市場低迷,經濟環境如同洪水猛獸席捲衆多企業,但是我們仍然屹立行業翹楚,鼎勝精神核心的不屈撓、不服輸鼓舞着每一個人,我們像直掛雲帆的巨舶,渡過浩蕩滄海,迎着曙光在全球開疆拓土、永葆熱忱經營屬於我們的瑰麗大陸!

餘華《活着》讀後感11

放暑假前在學校圖書館借了幾本書,最近天太熱,剛好在家啃書,利用了三天時間看完了餘華的《活着》,請原諒我在書中劃了一些我認爲經典的句子。

趁現在有空閒時間,來寫寫自己的一點感想。六十年動盪造就了福貴悲慘的一生,一次次遭受厄運的打擊,令人無法喘息,而他卻一次次選擇堅強的活着。第一次厄運是他兒子有慶的死,一個五年級學生,多麼鮮活的生命,卻在一次義務獻血時,出現醫療事故而死亡。

第二次厄運是他女兒鳳霞的.死,鳳霞是個乖巧,懂事的女孩,卻因爲一次高燒變成了聾啞人,她的人生在遇到偏頭二喜後有了轉機,她得到了二喜的寵愛,生孩子之前的那段時光她是幸福的,可幸福的時光太短暫了,最終她的生命在生孩子時由於大出血嘎然而止。

可是厄運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緊接着是身患軟骨症一直臥牀不起的妻子家珍去世,這時這個家只剩下福貴,二喜,還有年幼的外孫苦根(因他一出生就沒有了媽,爸爸又是個孤兒,他的命很苦,因此而得名)。總以爲厄運不會再找上門來,可接踵而至的又是親人的離去,二喜在一次外出搬運時被水泥板砸中而身亡。原本圓滿的家庭卻只剩福貴和苦根祖孫倆孤苦相依。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簡單,而簡單便也是一種幸福,但好景不長……

那一年,苦根他才七歲,因爲孩子生病了,福貴心疼他,於是鮮少地給孩子煮了一大盆豆子,結果孩子由於過度食用而撐死了,“是我,我害死了苦根,我是老湖塗。”他守着老月獨自懺悔。從此,他便自己活着,也只能自己活着,在“福貴”這隻老牛的陪伴下孤獨的活着。

到此故事也就講完了,真不知道福貴憑啥勇氣活到最後?黃昏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福貴守着時光如住常般活着,然後無懼地老去,原來,《活着》便是最好的幸運,活着就是生命的體驗,跡是最大的勇氣!

餘華《活着》讀後感12

幾乎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理髮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連等紅燈的時候,所有的間隙都用來飛速的閱讀,也只有《活着》這本書讓我燃起久違的閱讀烈焰了。

餘華是講故事的高手,他小說的結構也蠻有特點。他以採集故事的身份置身於故事裏,似乎他講的故事有了真實性,一個叫做“福貴”的老漢,在開篇引牛耕地時,喊出了四五個名字,讓人以爲僅僅是杜撰出來的幾頭牛,爲的是真如老人所言聽到還有人在耕地,牛會心理平衡。

一直到故事結束,當老人再一次喊起這幾個名字的時候,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名字都是老人死去的親人、朋友。

他們都是承受了生活的諸多苦難,仍然沒有洗脫死神給予他們的罪惡,悲慘的或是死於官本位、或是死於政策、或是死於落後的醫術……無論是已經死去的還是正在活着的,都有過活着的經歷,也許最終人不過就是活着而已,但有時候活着與否並非由自己說了算。

我們姑且把這個決定權歸諸於命運,但命運又是什麼?他真的公平嗎?待蒼生一律平等嗎?一場暴雨沖毀了蟻穴、小草;大樹卻巍然不動,說到底人物的`命運取決於自身的生命力強大與否,這有許多的偶然性,也有人自身的選擇因素。

但蒼生多爲螻蟻、小草,衆多的小人物憑着被動的優勝劣汰和自然法則,一輩輩承受着有少數強者製造出來的命運洪流帶給他們的衝擊。我們在這活着的歷程裏看到小人物的美:家珍從一而終的賢良、聾啞女兒的聰慧和善良、兒子的堅強和勇敢、以及二喜偏頭的憨實……他們都是我們身邊的某個前輩,曾在歷史裏如微塵般的某一個生命,僅僅只是能活着而已,而最終,連這個想妄也不能實現。

能夠活下來的,要面對的是孤寂和世事的艱難,陪伴他的僅僅是記憶裏的人生經歷和一頭老牛了。

《活着》就像大地的悠然一嘆,餘後便是繼續的四季更迭、晨鐘暮鼓了。

餘華《活着》讀後感13

合上《活着》這本書,心中不由得感慨萬千。徐富貴的人生可謂坎坷,從走路都自帶錢串聲的闊少爺變爲租賃土地對人低聲下氣的佃戶,從錦衣玉食變成了破衣爛衫,吃糠咽菜,但這只是富貴悲劇生活的開始,父親因爲富貴賭博輸光全部家產而氣鬱而死,母親因富貴在抓藥途中被抓去充軍最終病死,兒子爲校長獻血時被抽血抽到停止了心跳,女兒又在生孩子時大出血而死,留下苦命的外孫苦根與女婿相依爲命,接着妻子家珍撒手人寰,女婿又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夾死,最後自己唯一的親人苦根也被半鍋豆子奪去了生命。

這是何等的苦難啊,而頑強的富貴最終戰勝了它們,他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最終卻安詳地活出了自己的風采。無論生活怎樣殘酷,飽經苦難的富貴依然保持活着的意志,他依然對明天充滿希望,堅持頑強地活着。即便是在人生暮年,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之後,富貴買了一頭和自己一樣年邁的`老牛,併爲之取名富貴,他們孤單相伴,一起在黃昏的村頭交流、勞作,歷盡人生苦難的富貴卻留給了世人一片祥和、寧靜。

回想生活中我們有多少人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體重而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又有多少人因工作不順而怨聲載道。我們會因父母對我們生活的橫加干涉而憤憤不平,甚至橫眉冷對,我們會有領導額外強加的工作而心中不滿。我們會因孩子沒有考出自己理想中的成績而勸解甚至指責,爲了讓孩子能全面發展而費盡心思地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我們甚至會抱怨社會發展太快,導致我們總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前腳剛剛邁入,後腳已被時代所淘汰……

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我們抱怨,我們埋怨,我們憤世嫉俗,我們甚至藉助平臺大聲疾呼,指責社會的不公,人情的淡漠。可是,這些與富貴的經歷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不堪入耳”的,我們如果爲這些事情而苦惱,似乎是太過於矯情了。即便是新聞中通報到的跳樓,尋死事件,他們所經歷的苦難與富貴的相比,似乎也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生活艱辛,壓力大,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無論怎樣的苦難,都不能成爲我們放棄生命的理由。因爲,唯有活着,纔有希望。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餘華《活着》讀後感14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擔,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這本書我看了一遍便把它還給同事了,它太沉重,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我不敢看它那封面,怕它刺痛了我的眼,更怕它刺痛了我的心。但即使我不再看它,書中的那些情節,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至少我認爲它是真實的。《活着》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書的主角福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爲命,默默的活着,無牽無掛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在這部小說裏,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個如此寬廣又如此沉重的話題,這世上的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親人的心裏;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責任、使命以及無盡的回憶。活着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的面對挫折、變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裏的一種力量,一種精神的`力量。

餘華在《活着》的日文版自序中說道:“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如果問我,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福貴是一個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處於底層很多勞動人民的共同點,包括對苦難的逆來順受,包括對自身的定義,包括對生活的態度。福貴的命運如此卑微與無助,但折射出整個民族的性格與品質,一種敢於直面苦痛的勇氣,一種特殊的生存智慧。

餘華《活着》讀後感15

這是我第一次讀餘華的書,故事樸實,可結尾又是那麼殘忍。我向來都不喜歡閱讀悲劇小說,也從不願直視社會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慘案。我曾耳聞過《活着》中的一些故事與人物,所以《活着》在家中書櫃已久,甚至書上面都有了一層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卻又一次次地放下。

終於,有一天,我翻開了它,專心地閱讀。

小說開篇便寫了兩位角色——男主人公福貴和一頭老牛,由主人公的敘述來追憶往事,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兒子福貴的一生命運坎坷,他經歷了許多事情,該經歷的和不該經歷的`。從家庭的富裕到落魄,拿錢給母親看病卻被抓走去當大兵,導致母親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死了。福貴在戰場上食不果腹,每天在鬼門關徘徊,最後終於逃了出來。然而,災難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猶如晴天霹靂般地將他原本就不太美滿的生活毀於一旦。兒女雙亡,妻子病逝,“偏頭”女婿工作時遭意外去世,連最後的親人,年僅七歲的小外甥都先他而去。

每當一個厄運降臨,我的心都會爲之一顫,若是那樣壯烈地死去,也就罷了,可偏偏就是那樣平淡地一個又一個死亡。普通人,連死去都是那樣無助,那樣平靜。福貴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如今卻得面臨自己的摯愛一個又一個地離他而去,心如刀割卻又眼睜睜地束手無策,唯有自己努力地生活下去。

書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貴所遭遇的這些事情,我都會爲他心生同情。即便過了許久,那種爲之惋惜,爲之憐憫,爲之悲切的情感也揮之不去。

上天也還是眷顧他的——打仗的時候,讓他從死人堆裏爬了出來;土地革命的時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個個親人死去,唯有他還活着……他似乎是最幸運的人,但卻是最可憐的人!

小說最後,寫福貴和老牛漸漸遠去,那滄桑的背影,與夕陽的餘暉、無垠的田野,已融爲了一幅寧靜的畫。

福貴的背駝了,他揹負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着的意志無法被剝奪。

這是鬥爭與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樸實無華的筆墨,寫出了當時中國社會中農民階級不同時期的生活經歷,有着無數像福貴這般看似幸運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餘華所說的:“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