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瓦爾登湖讀後感(14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後感(14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

本期,塔德爲你分享的這本書是《瓦爾登湖》。

這是一本讀者兩極分化非常嚴重的書,一部分人覺得它乾淨純潔,洗滌心靈。另一部分人則覺得它囉嗦矯情,不知所云。

實際上,這是一本需要讀者靜下心來,放下功利心,戒除浮躁,才能閱讀和體會的書。

一、《瓦爾登湖》簡介

本書作者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號稱美國版的陶淵明。

梭羅本人學識淵博,甚至會引用孔子的一些話,他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開辦過鉛筆廠,卻十分嚮往大自然的生活。

《瓦爾登湖》的創作背景是在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帶動了文明的快速發展,人們追求權力和金錢,過度開發自然環境。

這本書是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邊上,自建的小木屋裏寫出來的散文集。

二、《瓦爾登湖》主要講了什麼

作者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拿了一把斧子,在瓦爾登湖邊上,建造了一座小木屋,開始了自己長達兩年的獨居生活。

清澈的湖水,溫暖的陽光,梭羅自己種地,讀書,寫作,享受着悠然,恬淡,又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追求內心的寧靜,思考着人生的哲學。

有讀者說這本書值得反覆閱讀,感受書中的一些比喻,你會驚訝於作者的想象力,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三、《瓦爾登湖》點評

作者崇尚自然風光,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種簡單樸實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清澈,寧靜的世界。

當然作者也不是說讓大家都和他一樣生活,而是做一個自由的人,從簡單的生活中尋找樂趣。

有的讀者感覺這本書比較沉悶,可能看不上幾頁就想着把它扔掉,然後大罵作者虛僞,矯情,囉嗦。

也有人說,這本書適合失眠的時候,拿出來翻一翻。

其實,讀這本書的時候,需要我們放下雜念,慢慢地用心去體會。如果你帶着很強的目的性去翻開它,可能並不會有什麼收穫。而能夠體會到其中境界的,我想是可以真正靜下心來的人。

這本書有很多的翻譯版本,有條件的朋友,可以結合英文原版書來看一看。

有的人把《瓦爾登湖》奉爲神作,有的人卻覺得它是糟粕。我想作爲讀者,我們應該放下浮躁之心,從中吸收真正有營養的部分。

身處於繁忙的工作,和快節奏的生活,希望這本書能夠讓你找到心中的那片寧靜之地。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

梭羅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而我們卻從他那裏發現許多的光亮。他在《閱讀篇》中寫到:“一個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個比褻瀆過的更早,更神聖的曙光時晨,他一定是已經對於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條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說:“我們需要看到我們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們從未漂泊過的牧場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給我們衆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羅好像對生活有一種妙悟,是的,一種真正的人生妙悟。這種妙悟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從瓦爾登湖那裏思得來的。誠如他在書中的《結論》指出那樣:“至少我是從實驗中瞭解到: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如果有誰認爲梭羅僅僅是個隱士,那他便忽視了他還是位抨擊時弊的演說家和誨人不倦的教師;如果有誰妄想從《瓦爾登湖》裏獲得親近泥土的捷徑,那麼就借問牧童和鷓鴣。

當代著名散文家葦岸在《我與梭羅》一文中,這樣的推崇梭羅:“最終導致我從詩歌轉向散文的,是梭羅的〈瓦爾登湖〉。當我初讀這本舉世無雙的書時,我幸福地感到我對它的喜愛超過了任何詩歌”。敬仰之情可見。“梭羅的散文也未喪失俊美的.‘詩意’,而我因爲傾心梭羅這種自由,自意,像土地一樣開放的文字方式。”的確,在他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裏我們可以讀出這樣的詩意來。

在這之前,我沒有讀過如此的令我着迷的書,她也讓我一度不安的心在這裏找到了真正的家,我的心靈之家。裏面蘊涵無限豐富的內含,而我的筆在這裏顯得多麼的掘劣,我恨我自己。我恨,但我沒有憂傷,我反而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爲正是在這個時候,我遇上了她。或許這是一種宿命。是的,宿命。如果有人問我,爲什麼那麼的喜歡她,那麼我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我在她身上發現了我自己。

“在白晝的繁忙生活之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去,似乎我異常喜歡的在本書忽然又不那麼可愛可喜了,似乎覺得它什麼好處也沒有,甚至變得將信將疑起來。可是黃昏以後,心情漸漸的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來辨不出來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哀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澈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爲之神往了。” 徐遲在《譯序》中這樣的道出了讀此書的真諦。白天,黃昏,夜深人靜,在這三種不同的時間讀書,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心境,得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同的了。我當然沒有這樣的讀過這本書,但我能體會到箇中的滋味。好像我要說的話都被他說盡了一樣。而我又能說什麼呢。唉唉,恨不能相見。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裏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瓦爾登湖》讀後感。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着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快樂的簡樸的生活!充滿物質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誘人,許多人都認爲金錢可以主宰一切,事實上,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於是,人們開始瘋狂地尋求賺錢的機會,漂亮的跑車、絢麗的珠寶、奢侈的飯菜、華貴的別墅等等開始陸陸續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知道他們老去,迎接死亡時,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麼。這使我想起了小瀋陽的.一句話,"人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顯然要比小瀋陽的搞笑高出不少。

從前,就有個故事,城裏人勸告農民使用高科技設備,農民卻堅持用雙手耕作,城裏人說,如果用了先進的設備農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閒地曬太陽,農民卻反駁,"我現在不就是在悠閒地曬太陽嗎?"那個城裏人已經無話可說,讀後感《《瓦爾登湖》讀後感》。

梭羅這種簡樸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國古代的隱居頗有幾分相似。晉代的陶淵明就體會過,羣山蔥蔥、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無憂無慮地創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兩千多年前的那些隱居者多數是官場不得志的官員,那些生活平淡不驚的老百姓哪兒會冒生命危險闖蕩江湖呢?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半光陰就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作者的精神更顯得勇敢無畏。

在作者的眼裏,淳樸的山林纔是他的依靠,自然纔是他的歸屬。文中透漏着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種熱愛是與他簡樸樂觀的情操分不開的。

反觀現在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裏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4

《瓦爾登湖》是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部文學作品。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朋友向我推薦很久,趁着這個難得的長假,終於有機會一睹芳容。第一次拿起它,看到名字和插畫,就被他朦朧的意境所感染。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梭羅獨自居住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之久。他獨自建造小屋,在那裏捕魚、耕耘。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他可以特立獨行的丟下一身的名利,迴歸森林之中,敢於挑戰傳統思想,實在令人敬仰。

梭羅在《瓦爾登湖》主要敘述了他獨居瓦爾登湖的日常生活,其中涉及大量的不常見的動植物名字,名字難認且不知,在網上查詢後我才清晰的將梭羅描寫的畫面浮現出來。瓦爾登湖,它形成與山腳盆地,周圍杉樹圍繞,藍天白雲與湖面互相倒映,野鳥成羣……將返璞歸真的美淋漓盡致的描述出來。他在書中寫到“泛舟湖上,四處眺望倒影,我發現一種無可比擬、不能描述的淡藍色,像浸水變色的絲綢,還有像青峯寶劍,比天空更接近天藍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來的深綠色輪番的閃現,彷彿是冬日裏,日落以前西方烏雲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舉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他確毫無顏色,如同裝了同樣數量的空氣一樣"。筆者描述的場景,令我向往。《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靜孤獨的書,也是一本智慧的書。它可以使人內心深處得到安寧。正所謂生命之道,大道至簡,大致無聲。梭羅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美麗的文字中,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梭羅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湖畔,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開啓了他的人生新旅程。他向世人揭示了迴歸自然後發現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的享受人生。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爲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人匆忙而過,有誰讀懂無慾無求的境界?也許梭羅讀懂了,他遠離喧譁,探索了實實在在的生活。活在當下的我們,應該學會摒棄複雜,學會簡單,在最平平凡的生活中找尋新奇,讓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漸成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尋一個屬於自己的湖泊,能洗淨自己心靈的湖泊,一個能讓你變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羅一樣迴歸本真。摒棄所有世俗的眼光,只求做最真實的自己。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就會多一條後路。這是我讀後的真實感受。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5

朋友向我推薦《瓦爾登湖》這本書很久了,這回趁着假期,我終於有機會一睹它的芳容了。第一次拿起這本書,看到書名,便被它朦朧的意境所感染,腦海裏浮現出無數浪漫悽美的畫面。可是當我迫不及待地閱讀正文時,我大跌眼鏡,瞬間石化了。

梭羅在《瓦爾登湖》主要敘述了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日常生活,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所以,一開始,我很難接受這本書的枯燥無味,硬着頭皮讀下去後,漸漸喜歡上了他所描繪的瓦爾登湖的生活。

盧梭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瓦爾登湖畔,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他開啓了人生的新路程。

雖然生活清苦,孤獨,但是盧梭卻很快樂。他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讀這本書,我們會獲得智慧,也開始學會去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前的我們,總是在意物質的享受和攀比,我們會過分在意自己的容顏是否傾國傾城,自己的衣裳是否光鮮亮麗,所住的`房子是否金碧輝煌。但是瞭解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其實生活很簡單,我們不必過分強調外在的東西,而是要享受內心的歡愉。一個人如果內心不快樂,在美的衣裳穿在他的身上也不會使他變得光彩照人。

讀這本書,我們會獲得內心的平靜,也開始學會給生活做減法,開始學會淡泊。書中,盧梭告訴我們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爲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爲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這些生活哲理,梭羅記錄了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通過這本書,願我們都能夠獲得快樂,享受快樂。快樂的生活,快樂的工作。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6

看着《瓦爾登湖》蔚藍色的封面,清澈的湖水照映這遠方的樹,雲,天空,又透着迷霧,朦朦朧朧,隱隱約約,這樣的畫面就像書的內容一般,有着說不出的一股清涼氣息。作者梭羅在1845年的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和動物們一起生活,事事自力更生。在兩年後,他回到城裏,把自己兩年來的記錄下來的見聞整理好,參照這些才寫出了這本《瓦爾登湖》。這位睿智的老人在字字句句之中都透露着自然與環保的主題,用樸素清新的話語來向自然致敬。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在仔細研讀了《瓦爾登湖》,感悟梭羅的心境後,我想這真理便是迴歸自然,感悟生活吧。

事實上,梭羅原來也是要在人世有所作爲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他的這種行爲,這種思想讓我聯想到了我國古代東晉的大詩人陶潛。他們兩位強調農耕之樂,自給自足,自力更生,他們不是單純的隱士情結,而是謙遜真誠的與大自然親近。他們與山河呼吸,與草木友伴,在當時渾濁的世上留下了一顆清白的名節,還有卓越的作品。正是迴歸了自然,他們纔能有如此身後之名,才成就了一代文豪。

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自然呢?土地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大樓,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得到的這一切都是自然給予的,但我們面對恩賜的同時又做了些什麼?人們的心變得浮躁,變得貪婪,變得急功近利,大家貪圖利益,不折手段,一次有一次背叛道德底線。在這樣的`境況下,單刀我們不應該讓心靈迴歸自然嗎?

梭羅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是啊,我們的一切皆是自然所賜,人類不斷地征服自然,又何嘗想過和平相處?梭羅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積極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這樣的心態正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啊!平靜一下自己的心,寧靜淡泊地生活一下,看看周遭的事物,想想人生的追求,也許便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這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7

利用假期安靜的讀完《瓦爾登湖》後,有所有感觸。

“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真理是什麼?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我想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水能性淡爲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爲“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梭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裏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裏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感謝《瓦爾登湖》給我帶來的精神支持。 《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像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我想,從這個書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的。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8

讀這本書是需要一種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種淡薄的心態的,需要一顆純自然的心的。

翻開這本書就是一次與梭羅的促膝長談,一次返璞歸真的體驗,一次沉澱下來細心思考、洗清浮華的機會。

靜是梭羅的一種境界,也是他的一種感悟,而靜水流深是梭羅感悟的結果,這就使得文章變成通透,寂靜的瓦爾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現代生活的無數個側面這也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xx中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不斷感受,並踐行着一個與現代對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幾乎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梭羅白手起家,在杳無人煙林中建起了一座屬於他的房子,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在這簡樸的木屋中憑藉一張小牀,一張書桌,幾沓稿紙生存下來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實踐着他的'超驗主義,憑藉自己對生活的執着、熱愛生存下來。這時正值工業發展時期,是物質生活豐富的時期,但梭羅並沒有被這種物質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慾望獨自一人生活他認爲:慾望和不滿不僅不會帶來滿足,還會浪費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憐的xx人一樣。他還認爲道路上的牌子對顧客的誘惑是一種危險,因爲他見過最原始的東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說“我要麼立刻大膽地毫不猶豫地直奔目標,像那些受夾攻的人接受的建議那樣或者是自己專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xx那樣“彈着里拉琴高唱對諸神的頌歌,淹沒了塞壬的歌聲,避開了危險”這也是梭羅在原始中看到的當今社會,這個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實也早已是一隻乾裂欲碎的花瓶,這個世界已經不能再經受任何一點打擊,它已經臨近奔潰的邊緣,人們放棄了尊嚴,人格,用苦力來換取那微薄的酬勞,這就是所謂的“智者?”上流社會的人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靈,整個社會都在做痛苦的掙扎——努力地逃避這一切就像索羅所述“但我寧願社會瘋狂地反對我,應爲絕望的是他”這種奴隸制的社會只能是失望加疊絕望,當時的社會像一臺以最大功率輸出的機器使人們無法靜靜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華,人們的心就越渾濁這隻能是惡性循環,爲什麼靜下來拂去鉛華,讓心靈的湖水沉靜下來——讓“天光雲影共徘徊”呢?他曾經在故事中告訴我們“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時間是不存在的。”而最後成爲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這種靜寂並不是孤獨而是在沉澱,在洗滌渾濁的靈魂在一點點淨化自己。

靜,似清泉給炎熱以甘冽;似清風給浮躁以清靜;靜,似古樹之根——萬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萬事之能原!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來吧,在靜靜地在瓦爾登湖畔尋覓那片刻的靜謐!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9

“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

——題記

讀這本書是需要一種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種淡薄的心態的,需要一顆純自然的心的。

翻開這本書就是一次與梭羅的促膝長談,一次返璞歸真的體驗,一次沉澱下來細心思考、洗清浮華的機會。

靜是梭羅的一種境界,也是他的一種感悟,而靜水流深是梭羅感悟的結果,這就使得文章變成通透,寂靜的瓦爾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現代生活的無數個側面這也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康科德中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不斷感受,並踐行着一個與現代對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幾乎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梭羅白手起家,在杳無人煙林中建起了一座屬於他的房子,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在這簡樸的木屋中憑藉一張小牀,一張書桌,幾沓稿紙生存下來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實踐着他的超驗主義,憑藉自己對生活的執着、熱愛生存下來。這時正值工業發展時期,是物質生活豐富的時期,但梭羅並沒有被這種物質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慾望獨自一人生活他認爲:慾望和不滿不僅不會帶來滿足,還會浪費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憐的愛爾蘭人一樣。他還認爲道路上的牌子對顧客的誘惑是一種危險,因爲他見過最原始的東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說“我要麼立刻大膽地毫不猶豫地直奔目標,像那些受夾攻的人接受的建議那樣或者是自己專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奧菲士那樣“彈着里拉琴高唱對諸神的頌歌,淹沒了塞壬的歌聲,避開了危險”這也是梭羅在原始中看到的當今社會,這個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實也早已是一隻乾裂欲碎的花瓶,這個世界已經不能再經受任何一點打擊,它已經臨近奔潰的邊緣,人們放棄了尊嚴,人格,用苦力來換取那微薄的酬勞,這就是所謂的“智者?”上流社會的.人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靈,整個社會都在做痛苦的掙扎——努力地逃避這一切就像索羅所述“但我寧願社會瘋狂地反對我,應爲絕望的是他”這種奴隸制的社會只能是失望加疊絕望,當時的社會像一臺以最大功率輸出的機器使人們無法靜靜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華,人們的心就越渾濁這隻能是惡性循環,爲什麼靜下來拂去鉛華,讓心靈的湖水沉靜下來——讓“天光雲影共徘徊”呢?他曾經在故事中告訴我們“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時間是不存在的。”而最後成爲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這種靜寂並不是孤獨而是在沉澱,在洗滌渾濁的靈魂在一點點淨化自己。

靜,似清泉給炎熱以甘冽;似清風給浮躁以清靜;靜,似古樹之根——萬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萬事之能原!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來吧,在靜靜地在瓦爾登湖畔尋覓那片刻的靜謐!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0

瓦爾登湖畔的梭羅,用平靜的曲調描繪了一幅幅恬靜的風景,這些美麗的風景一次次洗刷着人們污濁的靈魂。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獨自在林中生活,他面對的不僅僅是寂寞,孤獨,還有恐懼。梭羅藉助自己的筆,書寫了他簡單的生活,沒有快節奏的音樂,只有田間的悠悠蛙鳴。

梭羅喜歡釣魚,但在瓦爾登湖畔,每釣一次魚,就會覺得自尊降落一些。這如同一種暗示,如同黎明的微光一般,忘掉了城市的喧囂,沒有了繁瑣的家務要做,不用過於追求儀表的整齊,做的只是享受自然,與自然融爲一體。獨居在林中,感受到了孤獨,瞭解並接納這份孤獨帶來的心理變化和成長。人往往會厭倦並害怕孤獨,會到車站、郵局、酒吧、會場等等這些熱鬧喧囂的地方尋求快樂,但梭羅卻更願意與大自然在一起,他沒有害怕,也沒有逃避孤獨,而是不斷的在努力改變和調整着自己的想法,去接受孤獨,享受孤獨,靠自己的雙手過着原始簡樸的生活。很多時候,簡單和獨處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

梭羅以前從未做過的一些事,比如,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在瓦爾登湖畔種豆、蘿蔔、玉米,每天的勞動雖然辛苦,但看着自己的收穫,喜悅之情又溢於言表,他仔細的記錄下每一筆收支。他在種豆中種下了誠實和淳樸,也收穫着驚喜。

瓦爾登湖風景秀麗,景色怡人,看上去很美,算不上壯觀,但就這一片乾淨的'湖岸,也足夠洗刷有污染的靈魂。

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梭羅的每一句言語均爲真理。他敢於去實踐着一種有節制的生活,成熟自己的心智,這點尤爲重要!親近自然和動物生活在一起,不用擔心人心險惡,只有質樸和純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動物帶來的感覺總有不同,貓頭鷹的叫聲雖然很吵,但是慢慢習慣並適應後,沒有了這種獨特的叫聲卻睡不着覺了。赤松鼠,潛水鳥,水獺,狐狸等這些動物也曾與梭羅爲伴,他對河牀上、河裏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瞭如指掌。

不僅動物如此,湖泊也會隨四季而變化,真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冬天的湖泊是瓦爾登湖最安靜的時候,等到春的到來,暖風吹破冰面,湖水又會流動起來,心也如同湖面一樣升溫,溫暖了很多,梭羅的行程也在春天結束了。

讓人目眩的光芒,猶如黑暗,只有我們覺醒,天空纔會破曉,只有找回自己,不忘“初心”,才能更好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1

寫得無拘無束,沒有一點迂腐和胭脂氣,未必要表達什麼看法,只傳達給你一種溫馨的氛圍,有山野的氣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會被梭羅的《瓦爾登湖》柔柔的聲音迷住。打開書,我們甚至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譯者徐遲真正是得了它的神韻的,他在《譯序》中這樣的寫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爲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自然,是他靈魂的所在,自然就是美,一切的美含在了其中。而人在自然的關注之中,自然在風的關注之中,風來自天堂,來自神靈。風鎖在了時間裏了。那裏一切都停住了,時間也停住了,時間就是一個孩子,一個在海灘嬉戲的孩子。瓦爾登湖在這裏是清晰的。因爲瓦爾登湖在梭羅的筆下已被描繪得毫髮畢現了。

《瓦爾登湖》是那種徹底拒絕浮躁的好書,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美麗蘊藏在裏面,你要心無雜念地去捧讀,心如止水還止水的沉靜去思去讀才能懂得這樣做的好處。書中雋語不斷迭出,猶如涓涓細流注入當下人們的心靈的`荒原,給人以一種清新沖淡通脫之美的感受,自然,除了自然,好像什麼也沒有了。自然是存在之家,而人以自然之家爲家。

梭羅是自然之子,他教會了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把心沉下去,遠離煩躁和世俗功利。才28歲的他成了愛默生的得力助手。張永義在一本書中這樣說他,他的出走倒有點兒像閉關修煉,怎樣置身於寂靜的自然環境之中,而能心無雜念,讓可恥的孤獨感悄悄隱退。但梭羅在《經濟篇》卻這樣說:“有些人說我的這個生活方式很怪僻,雖然我根本不覺得怪僻,考慮到我那些境遇,我覺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而梭羅是喜歡孤獨的。但孤獨不等於寂寞,他說:“我喜歡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的,他絕不是一個孤獨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覺得他那自己那透明的,孤獨的腦海裏總會不斷地涌起波濤,把沉積在海底的砂子都掀動起來,把水攪混了。月光下,他,在思想;月光下,他,更在寫作!那滿地的月光,在雕刻,將一個孤獨的身影雕刻在大地上。或許那纔是真正的“人,詩意的棲居”之所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2

下午,反反覆覆地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爲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用心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聯,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堅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因此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能夠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於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着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着茫茫衆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這天的現狀。他關懷着人類,又蔑視着人類。他擔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爲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向以爲我能夠如梭羅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嘗試着那樣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個說不上繁華卻也絕非寂寞的小城。我無法弄到一塊屬於我的地,當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樓的陽臺安置滿各種綠色植物。儘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着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夠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愛山野,卻不必須能夠真正歸隱身田園。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正因愛之深切,因此不容許破壞;而生活在禮貌社會裏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着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己罷了。因此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3

《瓦爾登湖》中沒有敘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敘說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複,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梭羅先生的這種生活方式是隻身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小屋,並捕獵、耕耘、沉思、寫作,爲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他在書中這樣描述:“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採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4

反反覆覆地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明白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爲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進取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我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能夠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於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着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着茫茫衆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今日的現狀。他關懷着人類,又蔑視着人類。他擔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爲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向以爲我能夠如梭羅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嘗試着那樣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個說不上繁華卻也絕非寂寞的小城。我無法弄到一塊屬於我的地,當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樓的陽臺安置滿各種綠色植物。儘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着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夠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歡山野,卻不必須能夠真正歸隱身田園。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爲愛之深切,所以不容許破壞;而生活在禮貌社會裏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着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我罷了。所以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