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通用26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通用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通用26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

兩年前第一次接觸《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時候,只對『真我就是愛、喜悅、和平;快樂是短暫的,喜悅是長久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別人的事、自己的事』這幾句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又重拾起這本書,經過2年多歷練的我對這本書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這本書濃縮了在初次閱讀此書之後所接觸的身心靈課程和資料中所涉及的理念。是身心靈愛好者入門的上佳閱讀書籍。

這次的重讀讓我注意到與身體的連結是第一層需要做的。如果能一直堅持做,或者是定靜力比較強的人,就可以達到入定的狀態。這是真正定的開始,真正內觀自己的開始。定能生慧,當慧升起時,就會知道如何處理障礙自己的人、事,所有的情緒、思想都會平復。內在的喜悅自然的迸發出來。並且會帶着臣服、感恩、寬容的心態看待萬事萬物。帶着這樣的心態也就會到達心想事成的狀態了。可以說與身體的連結就是迴歸生命本源的一扇門。當你完全開啓了它,後面的幾個層次都是觸類旁通的。

第二層的情緒在第一層的基礎上就比較容易接受和臣服了。

第三層的思想強調的是定靜和轉念的作業,在沒有情緒平靜的狀態下,人會意識到人對事物的看法有很多面,不再固着在某一個看法上,念頭一轉,心境就轉,態度也會跟着轉,結果就會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

第四層的身份認同是告訴我們要時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明確知道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目標。不去餵養貪得無厭的“小我”。

當你情緒平穩,內在充滿着感恩之心和強烈的願力,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去做的時候,你就會心想事成。

但如果你無法跟你的身體取得連結,你也無法接受你的情緒,無法改變自己的思想,靠外在的認同來定義自己。你就會像女主角一樣活的痛苦不堪。女主角在智慧老人的帶領下突破一層層的障礙,最終活出了真我。這只是小說美好的願望。現實生活中沒有多少人會像女主角這麼幸運,很多人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纔不得不放下、臣服、面對,一部分人有幸被喚醒去認識真正的自我和做真正的自我。但因改變的願力不夠還沒能突破這四個層次,還被“小我”的需要所牽絆着。

我有幸得到兩位老師的幫助從身體入手,打通身體內的能量管道,清除身體細胞的負面“胜肽”,讓身體與生命的本源真正的連結,讓內在本就存在的愛和光涌現出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

《遇見未知的自已》,這本書是我上次去金瀚展覽中心參加書展時買的。第一次去書展的時候,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人那麼多,卻意外的有那麼多喜歡讀書的人。逛了一上午,一無所獲,就買了一些香港的英文報紙,公考的熱門理論書,還有這個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已》。

斷斷續續翻了好幾天,終於又看完了。看完最後一行字,合上書,仔細想想上面說的是什麼,但是很模糊,記不住幾個完整的句子。不是裏面的故事不精彩,而是很多都挺專業的,懶得去理解。書的封面上有“都市身心實踐班”、“中國世界第一部身心小說”等字樣。廣告上的信息看似很大,其實講的是一個城市白領遇到老人的故事。像大多數勵志書籍一樣,這本書只是告訴我們要找到真正的自己,追求崇尚愛、歡樂與和平。然而,通過講故事,讀者可以深刻理解內心世界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改變許多現實。

說實話,也有點像鼓吹“唯心主義”。但是,“理想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必要的。人往往需要審視自己的內心,看看有沒有扭曲。太現實了,會很辛苦。想要單純的快樂,平凡的幸福,可以更容易的從“心”開始,在意識上做一些改變。

書中有一句話“外面除了你自己沒有別人”。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沒什麼感覺。但看完整個故事,我們就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外面沒有人,所有外在的東西都是你內心投入的結果。意思類似於“吸引定律”。進取樂觀的意識能吸引進取之光,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負面想法惹出來的。所以要關心內心,勇敢一點,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喜歡泡一杯綠茶,聽着輕柔的鋼琴曲,靜靜地翻頁,放鬆自己,享受寧靜,享受自己的娛樂…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3

我在暑假裏閱讀了教師摧薦的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已》,說實在的,只讀了一遍,對書的資料也沒能真正地理解透徹,只明白讀完後,心靈變得寧靜了。

書中提到,這天底下就三種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說得多好啊!我且不說老人講得多有道理,就拿自已來說吧,暑假偶爾去打打麻將,這不就有了以上的三種結果了:去打麻將是我的事,能否贏錢輸錢是老天的事,別人是否從我這贏到錢是他人的事。反正我把打麻將當成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它也是我其中的一項興趣愛好。這樣一來,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成不了“自已思想和情緒的奴隸”。所以感悟:心態很重要!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麻煩和困擾:工作環境不稱心,事情處理不公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先進評比沒有份,自已工作辛苦沒有得到領導的認可,受冤枉挨批評等等。對這類事情,如能堅持進取心態,心裏就會想得開,心胸也就會豁達,這樣就能妥善對待、處理好這些事情,使工作順利,心境舒暢。

我們享受生活,要建立進取的心態,多從正面看問題,樂觀地對待人生,樂觀地理解挑戰。這對一個人的爲人處事至關重要。心態是後天修煉的,我們完全能夠經過修煉我們的心態來成就我們的事業,改變我們的人生,讓生活的每個角落都鋪滿陽光!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4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爲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爲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各種角色,然而在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演出的?爲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因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大概就是書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5

幾經折騰,最終在網絡上找到了小君教師推薦的心靈雞湯——《遇見未知的自已》。夜深人靜之際,靠在牀上,抱着枕頭,一口氣把它讀完,心靈彷彿經歷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旅程。然後,驀地眼界開闊,茅塞頓開。

這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它以小說的形式,講述女主人公經過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點,從煩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歡樂,並取得生活事業雙豐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純心理學書籍的深奧枯燥,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

誠然,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煩惱,對某人的厭惡、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對伴侶的抱怨,凡人凡事,我們自我都人爲地放大。於是,生活中,愁眉苦臉、呻吟抱怨,結果,碰得滿身傷痕,痛苦不堪。其實,此刻回首細想,人生沒有任何事情能夠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爲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我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爲什麼不歡樂?那是因爲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我。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揹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我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爲我們能夠不理解。總是認爲自我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麼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我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於看重那些會讓自我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爲與別人攀比而疲於奔波,爲財富爲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並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爲那不是真正自我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歡樂和喜悅的區別,歡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歡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歡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歡樂,但一旦實現了歡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我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到達了喜悅的境界。

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最頂端,不要爲虛榮追求那遙遠的不現實,自我會被自我活活壓垮。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會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澤。那麼你得到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爲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後讓人受益頗深,要試着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人生若都能不忘初心,人生若只願歲月靜好,真實地活着,真誠地活着,不論榮辱得失,不談貧富貴賤,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與歡樂!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6

這是一本現代都市人應該怎樣活着的哲理小說。書的主旨很好。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正如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於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

正因爲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佔有得越多,迷失的越嚴重,內心就更迷茫痛苦。所以,若菱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就像她自己困惑的那樣——我爲什麼常常不快樂?

爲什麼會這樣呢?老者的答案是,那個真實的我——內心的愛、平和、喜悅——先是被自己的肉體包裹,再被情緒左右,外面還有一層思想的枷鎖——知識層面的東西,最外面,纔是每個人角色扮演者和身份認同的假面具。所以,真實的自我,連自己都觸摸不到了,別人,怎麼能感受得到你人性中的善和愛?

這個思考的角度,對於我們認識自己的人生,正確地把握自己無疑是很有益的。它能夠讓我們從日常生活和習慣性的思維中跳躍而出,用另外一種方式和角度觀照自己。當然,你會發現原來不曾意識到的許多問題。就是這些問題,冷卻了我們的熱情,蠶食了我們的純真,消解了我們的快樂和幸福。

作者也通過若菱和老者語言和行動,給出了怎樣改變我們自己的答案,這些答案,有些聽起來很新鮮特別,不大能夠清晰理解,但有些其實已經是認真生活者自己正在摸索並行走着的道路。比如——

關於運動,書上說——任何競爭性的運動,是小我的運動,不是能讓你跟自己好好在一起的運動。

我的理解,小我,就是物質的我,是以生存爲前提的基本的生活方式。我們大家一天忙忙碌碌,奔跑在生存之路上,佔有權力、金錢等等社會資源,就是小我本能的驅使,那是人類最原始的動物本能。而對擁有最高智慧者的人類,精神活動纔是真正的快樂之源,也是人真實的自我,所以,企圖以小我的佔有,滿足真我的幸福,已經是南轅北轍。

書說——基本上,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你與身體重新連接。無論是散步、太極、瑜伽、氣功,只要你能專心關照自己,孤獨自由地冥想。

我理解。但關照自己的靈魂,不見得非要通過這些運動才能實現,就是在夜晚坐在月下,或者雨天靜立在樹林中,思考和體會生活,就能達到書中所說的狀態——與自己的身體重新連接。孤獨專心地思考,對於快節奏的競爭社會下生活的人們,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幫助我們在被物質利益的巨大輪盤脅迫着一起旋轉、真實的“我”將要出離於肉體的時候,讓我重新、哪怕是短暫的迴歸,讓我的靈魂,記得我的“家”,認識回家的“路”。

書說——學會不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論。

是啊,社會生活高度的物質和利益化,也許讓社會評價一個人的角度,偏離了“真我”的標準,充滿了“小我”的氣息,所以,要有我自孤單,但我自高貴;我不媚衆,但我自快樂的勇氣。哈,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而不是從別人的眼色中出發,才能找到幸福。

書說——如果一個人充滿了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就容易和他起共鳴。相反,如果一個人老是悲觀和憤世嫉俗,那麼在他眼裏,世界就陰暗、生活就痛苦得多。

說得好。這道理就淺顯易懂了。世界的真相只有一個,爲什麼會有千姿百態的感受,並衍生出豐富多樣的喜怒哀樂?就因爲個人的心態和角度的差異。所以,還是那句名言:咧自己的嘴笑,讓別人哭去吧!——哈。

當然,快樂不等於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來源於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過,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可以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快樂。所謂技巧,就是要有豐富的知識和經歷,並把經歷變成知識,把知識變成智慧,再加上對生命深沉的愛,對生活執着認真,從而凝結成的一種習慣和態度。

書讀到這個份上,是有價值的——雖然佔用了一些打麻將的時間。對照書種作者精心付出的思想,我既感到啓發,所以感謝,也覺得,一些觀點和我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的體認有共同之處,就有些自鳴得意和欣慰——也有人做着和我同樣的思考。我從中進一步肯定了自己對生活的堅持。謝謝作者,也謝謝那個給我推薦這本書的朋友,謝謝!

美中不足的是,此書,“書”的痕跡很重。

若菱因爲對婚姻的無法忍受雨夜飆車,拋錨在無人的山道上,曾讓我的心揪了起來。可是,隨着閱讀的繼續,若菱和山中茅屋裏的無名老者的故事,越來越露出被“規劃”的痕跡。老者也許由於高深的修行而達到洞悉世事的境界,令人佩服,可是,若菱爲了配合故事情節所表現出的孩童般的天真幼稚,顯得不真實,降低了這本書的說服力。這曾讓我的閱讀出現困難。不過,我理解作者的苦心和美意,謝謝!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7

最近看了本書,朋友推薦的,書名是《遇見未知的自己》,講述的是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的書。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如何走出困境,也教會我們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昧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讓我們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到這些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累得漸漸失去自我,以至於到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清楚的地步。正因爲失去了真實的自我,極力追求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人們佔有得越多,迷失得就越嚴重,內心也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爲什麼常常不快樂?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爲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和標準來約束自己,也用這些來衡量和批判他人。這些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都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也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爲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它自然的發生,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說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爲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裏,但是人們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是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者是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我們都會面臨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纔會走向完美。

我們要記住,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滿懷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8

如果問人的一生在追求什麼?大多數的人會回答,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權利,健康,愛和快樂。其實所有的這一切用五個字就可以代替——愛,喜悅,和平。

最近在讀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看到它的時候最初是被舒服的裝幀設計吸引的,所以決定要看她。很直白易懂,在平實的故事裏面倒是的確潛藏着些生活的啓示和思考,不像書評家渲染的那樣濃烈,但也的確不賴的感覺。

常說思想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爲,行爲決定命運——

我開始過一種迴歸地面的生活,我想自己還是喜歡貼着地面,踏實,安全感;

我可以從點點滴滴的努力中看到自己的成長,開始正視自己的缺陷和優勢,不必爲短板自卑而不前,也不必爲長板自傲而離羣索居,人畢竟是羣體性的社會動物,要學會在人羣中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喜悅與否取決於自己的內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困惑和劫難,都請記住:今天的行爲決定明天的能力,未來並不是虛無縹緲,而明天的自己絕不會是今天的這個自己!

我想,所謂成熟,應該就是一種淡定和自然——不爲物喜,不爲己悲。不拍被別人喜歡,也不怕被別人討厭,因爲,我們只不過就是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9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教師閱讀推薦書目中唯一的一本小說,可以把它當做一本有趣的小說讀,也可以當做一本生活指南細細品味。讀的時候聯想到自己的經歷,聯繫到自己的困惑深入思考下去,對自己尋找未來的路徑有一些啓迪。細看封三美女張德芬的照片,你會相信這是一個45歲的女人嗎?簡直就是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小女生。這時你也許會相信改變自己的心態,輕鬆地去活可以抗拒歲月對一個人,特別是一個女人容顏的改變,進而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活出別樣的自己。

全書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白領階層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時恰逢老人爲故事的開始。隨即引出老人的提問:"你是誰?"讓人逐步地去理解"小我"與"真我"。

是啊,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誰?總是把外在的條件,或者自己的一個身份,一個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東西理解爲自己。爲去追求我們所定義的某個身份,總是在不知某個時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爲什麼我們總是不快樂?爲什麼我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我們總是在做我們自己思想的奴隸。就像書上說的警示的句子"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東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虛假認同""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應爲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我是誰呢?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快樂"與"喜悅"有所發現。快樂是短暫的"快之樂",稍縱即逝,我們尋找快樂往往是向外界去尋覓,比如有人喜歡購物逛街,滿足自己的物慾,但這種快樂是短暫的,慾望滿足了又有新的慾望膨脹,正所謂慾壑難填。有人喜歡聚在一起搓麻將、打撲克,玩的時候是興奮,不過這只是短暫的精神麻醉,曲終人散後是更多的孤寂與空虛。所以我們要尋找喜悅要向內去尋覓,去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的靈魂。從內心發出歡喜心,微笑着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以感恩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每一天,那麼你會倍感輕鬆。向內尋找你會逐漸地瞭解我是誰,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我離我的真我到底有多遠的距離,我真正渴求的是什麼。

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和呼吸永遠是當下的。活在當下,讓自己的身體與心靈聯接起來就從吃飯睡覺開始。吃飯和睡覺是生命中的兩件大事。吃飯就吃飯,把飯吃飽,別老是憂心忡忡,總想着沒有做完的工作。以莊重、感恩的心情捧起手中的飯碗,細細咀嚼,慢慢品味,生活的滋味就在吃飯的過程裏了。睡覺就睡覺,把覺睡好,可以擁有充沛的精力面對全新的一天。我的奶奶在世的時候就說:"力氣是個寶,晚上去了早上到",這就是睡覺休息的神奇功效。一夜睡不好,十夜補不了。睡覺時氣定神閒,甭胡思亂想。擁有你所擁有的,享受你所享受的。一般人只能做到前者,只有智者才能擁有後者的追求。

"欲速則不達"。放慢生活的腳步吧!生活如此美妙,請關注此刻。過去與未來都屬渺茫,只有此刻真實,抓住此刻,用心吃飯,用心睡覺,同樣以細膩的心思用心做事,要用心,但永遠不要操心。時風來哉,種子自然會破土而出,長成挺拔的參天大樹,耐心地等待,時機成熟,所有的期盼自然水到渠成,所有我們應該遠離浮躁與焦慮,取而代之的是學會安靜、寧靜與平靜。

隨着女主角生活上的衝擊和起伏,以及配角的經歷我成長理性的帶着我們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研究"真我"幫助我們從思想,情緒和身體中解放出來。"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些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來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慘痛苦……那麼你就每天都在重複地爲那張神經網絡連接線和整合,這就是變成了你的情緒模式。"教我們如何去操作我們的身心;感受我們的潛意識;擺脫我們的情緒;檢視我們的思想。逐漸的揭開層層包裹的同心圓,找到"真我"和我們的本質"愛,喜悅,和平"

愛過,痛過,哭過之後,學會臣服當下。這話好像是對我說的,要試着活在當下,臣服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就像書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會持續"事實擺在那裏我們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勞,同時還要臣服我們對事件衍生的負面情緒。就像老人的那句"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他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但願我們都像春蠶破繭而出。開始就是未來!我的同事王寶坤幾年之前就對我說:"不完美才是人生"。過分追求完美,事事苛求完美,受傷的必然是自己。我們必須適應社會,不可能讓社會來適應你。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對於可能改變的事情嘗試着去努力。做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最喜歡書中的一段話:"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爲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可以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爲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我會把這本書比作靈脩地圖,只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同的主幹道。而它讓我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又有了新的進步,去讓我開始真正的關心自己,並且學會如何真正的關心自己。它教給了我不同的思考方法,對心靈有益,可以療傷,可以勵志,可以讓人沉靜下來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0

看了李強老師的《爲你自己工作》之後,感受頗深。我感同身受地聆聽着每一節都有現實意義的課。李強的話語字字珠璣,不經意間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給人予很大的啓迪和反思。

首先,你是在爲誰工作

這看似很簡單的問題,有很多人會說:"我只是某個企業中的普通一員,我是爲着薪水而給老闆打工的。"在現實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是爲薪水而工作的,因爲薪水對每個人都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從客觀方面去講,這其實是一種消極、被動去對待工作的態度。正因爲這樣,很多人進到某個企業去工作時只是關心自己眼前的利益,只關心這個月自己能領多少工資,希望自己在上班過程中偷懶時不要被老闆抓到。慢慢地,在思想上發生了變化,進而迷失了方向。在這種情緒的帶領下,表現出來的工作態度就會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待會再說,明天再說","浪費就浪費吧,反正不是我的",如果每個員工都是這樣想,這個企業的前景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誰認爲每天只是在爲老闆、爲薪水打工,那就是大錯而特錯!抱着這種心態工作的人,永遠不會成長和發展,亦將永無出頭之日。

李強老師說:在他的公司中,新入職員工都要填寫這樣一份調查表:一、你想要住房嗎?二、你想要配車嗎?三、你想要百萬年薪嗎?四、請問您能給我做什麼?當他講前三個問題時,我認爲這是人之常情,可是當他講出第四個問題時,無疑是當頭一棒!是啊,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有很多求職者往往只會想到:工資多少?有養老保險嗎?有福利嗎?有假期嗎?有住房補助嗎?等等。唯獨沒有想到的卻是:自己能爲公司創造多少財富?說到底,就是沒真正弄清自己是在爲了什麼而工作。爲此,李強老師告誡我們:"不要僅僅爲薪水工作,你應該爲夢想而工作,爲自己的前途而工作,爲你未來的人生和成長而工作。"要想得到,必先付出,心在那裏,收穫就在那裏。只有從內心裏明白都是在爲自己工作,個人價值、個人能力才能充分得到發揮。

其次,擺正心態對待工作

李強老師說:"所有的規章制度永遠是你生存的工具。"是的,一個企業的規章制度不是用來約束個人的行爲,而是用來提醒你應該如何去學習和工作,怎麼做才能得到提高和進步,更能強調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制度就像是一條底線,只有把自己的心態擺在正確的方位上,才永遠不會去觸碰這條底線,才能把企業真正當成自己的家,纔會知道自己原來就是這個家的主人,才能安心以主人的心態用心去工作,在工作中獲得快樂。李強老師道出了工作的四種境界:認真-認識體會,掌握時間1-3年;務實-認識體會,掌握時間3-5年;求新-認識體會,掌握時間4-7年;合作-認識體會,掌握時間7-20xx年。

心態決定自己的命運,從改變思想開始,定位不同,心態就不同。心態將直接決定工作的進展,積極向上的態度使得我們工作更有激情,把工作做得更出色!我們應始終抱着謙虛謹慎學習的態度去對待我們的工作,積極和周圍的人溝通,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能因爲認爲自己薪水不高而工作大打折扣,敷衍了事。學會擺正自己的心態,個人的情緒不應該與工作產生矛盾。"多說一句話不會死人,少說一句話就會死人,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過溝通,才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只有通過溝通,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只有通過溝通,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質量;只有通過溝通,才能使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以人爲本,樹立"自己不是在爲企業工作,而是爲自己工作"的觀念。只有充分認識到爲自己工作,纔不用別人督促就主動去完成自己的任務,纔不會懶惰、不會報怨、不會消極、不會馬馬虎虎、不會推諉扯皮。"認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工作做好",所學到的任何一項技能和知識都將是你未來生存的工具,那些都是自己的財富。積極用心去工作,在工作中不斷超越自我!

再次,用感恩的心去工作

"待人處事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李強老師說的很實在,這正是每一位老闆希望員工具有的。企業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我們應該對公司負責,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就象對自己的家人負責一樣。我們應該感謝企業給了我們工作的機會,感謝企業給了我們展現自己的平臺。我們應該用感恩的心去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用感恩的心去回報企業。

"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會努力找工作",這是很真實的話語!今天,我們有工作,就應該珍惜工作,在工作中要隨時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幹任何事都不要拖延,工作中我們要努力克服困難,不要找任何藉口。本着"誠實做人,精明做事"的原則,以"嚴、細、精"來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執行力,恪盡職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到年底回顧這一年來自己所做的工作時,你就會感慨:原來自己這一年來很好地完成了許多工作,取得了這樣那樣的成績,原來企業這一年來所取得的成績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奉獻!這就是所謂的成就感,也是感恩的一種體現!

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會產生抱怨;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會感到乏味;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不會在困難面前退縮;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會覺得工作是爲自己;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在受到批評時就不會感到委屈;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才能真正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最後,再次引用李強老師的話:當你擁有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你正在體現你生命的價值!當你做好一份工作的時候,你正在使你的生命升值!只有懂得工作是爲自己的人,才真正能懂得工作是多麼的快樂,生命是多麼的有意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1

新年伊始,給自己定了一個讀書計劃,第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是偶然在書店瞎逛時隨手拿起來的,信手翻了幾頁就被書中作者智慧的語言,生動的內容深深吸引。買下它回家迫不及待的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它。書中以簡單的故事情節和平實的語言闡釋了人爲什麼活的不快樂,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關照自己的內心;深刻的剖析了現代人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巨大的生存壓力下如何活出真正的自己。當下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你幸福嗎?”這個問題的答案與物質無關,與外在的一切無關。幸福指數的大小來自於內心的知足,“愛、喜悅、和平”!

不能說我已真正參悟了書中所有的內容,它所蘊含的關於人生的哲理思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還有很多的空白需要以不斷地的學習、充電來提升自己,才能真正的讀懂這本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課”的內容,領悟其中的深意。於是我決定開始將讀書學習作爲日常生活的一項必修課,儘管我們常常以各種藉口“忙碌着”,可“時間”作爲海綿裏的水總得要去“擠”纔會有的。陸續的我開始了我的讀書計劃,並將自己讀過的好書介紹給同事和朋友們,在這過程中朋友也推薦給我一些他們讀過的好書,讓我受益匪淺。希望通過這次的讀書活動能夠影響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引發起學習的“正能量”,讓讀書學習成爲我們生活的常態,在閱讀的過程中享受知識、文化帶給我們無盡的財富。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2

在《超越自我》一書中,作者將敬業放在開篇第一章,足見敬業的重要性。。敬業是一種態度,一種對工作負責的表現,也是一種習慣,一種做人的原則。其實,敬業並非現代名詞。“敬業”就是“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即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一心一意,任勞任怨,精益求精。敬業精神是個體以明確的目標選擇、樸素的價值觀、忘我投入的志趣、認真負責的態度,從事自己的主導活動時表現出的個人品質。敬業精神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敬業就是在工作中要盡職盡責、一絲不苟、善始善終;;要超越自己需要我們堅守和履行負責任的信念盡職盡責的對待自己的工作無論你的職位高低都應該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要超越自己,需要我們對教育工作充滿激情對教育投入足夠的熱情甚至把工作當作自己的一種樂趣;要超越自己,需要我們勤奮工作不爲懶惰找任何藉口;要超越自己,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各項業務知識豐富自己的工作經驗增強自己的工作能力;要超越自己,需要我們沒有任何藉口的去服從並執行需要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把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要超越自己,需要我們時刻擁有積極的心態樂觀面對人生,培養自己堅忍不拔的意志積極爭取,創造機遇要敢於面對失敗和挫折。

我們對待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心中常存責任感,敬重自己的學生,在工作中忠於職守、盡心盡責,這纔是真正的敬業。此時,我所能想到的就只有兩個字,那就是熱愛,熱愛教育,熱愛孩子。蘇霍姆林斯基,把一腔最爲熾熱的情感,獻給了教育這項最偉大也最神聖的事業,或許正是因爲他對教育這樣的熱愛,才使他成爲一個令人驚歎不已也仰慕不已的教育大師。很難想象,一個不熱愛教育的人,一個對教育對孩子沒有感情的人能在教育的原野上耐心地去培花育草,沒有這樣的熱愛,沒有這樣對教育工作的赤誠,我們的世間又怎能如此的美麗呢?專注於教學工作的研究,專注於對孩子的研究,研究教育的本質,研究能夠實現我們教育理想的最爲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地把握教育的。我們都知道,教育工作本身是繁重的複雜的腦力勞動,但因爲有了熱愛,有了這樣一份執著,教師的勞動就不再是負擔,而成爲教師內心深處一種實實在在地精神需求,在心靈的世界裏永遠的絢麗奪目,從而爲實現這種需求做出永不停歇地去追求,孜孜不倦。

總之,我們應該隨時準備把握時機,展現超出一般工作要求的表現,以及擁有“爲了完成任務,必要時不惜打破常規”的智慧和判斷力,要勇於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要勇於對自己的行爲負責。發現不足,尋求突破。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3

日復一日的工作很容易令人的熱情逐漸冷卻,感到索然無味,甚至會對工作表現出浮躁的心態,對工作失去激情,敷衍應付,這樣一種工作狀態是很可怕的。讀完《超越自我》這本書,讓我深深的意識到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壓力下,都不能對工作失去熱情、激情,要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如何才能保持工作的熱情呢?我認爲:

首先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我們不能總是以本位主義去思考問題,“我在工作中付出多少,就應有多少的回報”,若回報不如所願時,便灰心失望,失去工作熱情,得過且過。要知道,工作主要是自己去做的,工作做不做,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所以,對工作我們要擺正心態,端正工作態度。

第二、扮好角色,理清個人與總站未來發展目標的認識。只有對總站的發展目標深入瞭解,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充實自我,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以適應總站的發展需要;只有找到個人和總站藍圖的最佳結合點,才能獲得真正的心理歸屬感。

第三、不斷地給自己制定新的目標,長短結合,朝着這個目標努力,這樣工作起來就有動力和衝勁。有了方向、有了動力,自然就能保持高漲的工作熱情。

我選擇了一份工作,其實就是選擇了一種責任,必須以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一種堅持到底的信念、一種自動自發的責任心嚴謹地對待,在這種嚴謹的態度的支持下保持對工作的熱情,這樣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4

我讀了《超越自己》這篇著作後,讓我知道了:我們最大的對手,不一定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再超越別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人生在世,最大的敵人,不一定是別人,而可能是我們自己!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我們難以把握機會,就是因爲猶豫,拖延的毛病;我們容易滿足現狀,是因爲沒有更高的理想;我們不敢面對未來,是因爲缺乏信心;我們未能突破,因爲沒有想去突破;我們無法發揮潛能,就是因爲不能超越自己.每一個人都有經驗的,否則我們怎麼會走,會跑,會跳,會畫,會寫,會讀。

這本書,像一個激勵的火種,再熊熊火焰中,讓我超越鐵,成爲鋼。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5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關於身心成長的小說。作者張德芬以其樸素的筆觸揭示了人們煩惱和痛苦的深層原因,用平實而樸素的語言詮釋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書裏解釋了我們一生追求的東西,但只能用五個字來表達,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爲什麼這麼努力了,還是追求不到想要的幸福?真我與愛、喜樂、平安是什麼關係?爲什麼我們要遠離真實的自己?我們不是每天都在演戲嗎?演各種角色,但是我們願意演多少?爲了在這些生活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根據當地的情況戴上一些面具。這是我們看不到真實自我的原因之一嗎?我也這麼認爲我也同意這個觀點。

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你內在自我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着你的內在自我。當外界有什麼東西觸碰到你的時候,記得往裏看,看看自己的哪一面又被觸碰到了,看看哪些陰影沒有整理好。不要把精力浪費在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事情上。首先在內心層面做一個調和,然後把精力放在應該付出什麼,外部能改變什麼上面。因爲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都來自於不知道自己是誰,盲目的執着和追求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所以一旦讓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再存在,你的快樂就會消失。而快樂,則是由內而外的綻放,從你的內心油然而生。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外界也拿不走。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積極的思想,那麼好的人、好的事、好的事都會和他產生共鳴,被他吸引。同樣,如果一個人總是悲觀、憤世嫉俗,那麼他身上發生不好的事情也就不足爲奇了!這大概就是書裏說的味道相近,物以類聚的原因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6

我在暑假裏閱讀了教師摧薦的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已》,說實在的,只讀了一遍,對書的資料也沒能真正地理解透徹,只明白讀完後,心靈變得寧靜了。

書中提到,這天底下就三種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說得多好啊!我且不說老人講得多有道理,就拿自已來說吧,暑假偶爾去打打麻將,這不就有了以上的三種結果了:去打麻將是我的事,能否贏錢輸錢是老天的事,別人是否從我這贏到錢是他人的事。反正我把打麻將當成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它也是我其中的一項興趣愛好。這樣一來,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成不了“自已思想和情緒的奴隸”。所以感悟:心態很重要!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麻煩和困擾:工作環境不稱心,事情處理不公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先進評比沒有份,自已工作辛苦沒有得到領導的認可,受冤枉挨批評等等。對這類事情,如能堅持進取心態,心裏就會想得開,心胸也就會豁達,這樣就能妥善對待、處理好這些事情,使工作順利,心境舒暢。

我們享受生活,要建立進取的心態,多從正面看問題,樂觀地對待人生,樂觀地理解挑戰。這對一個人的爲人處事至關重要。心態是後天修煉的,我們完全能夠經過修煉我們的心態來成就我們的事業,改變我們的人生,讓生活的每個角落都鋪滿陽光!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7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老朋友推薦的,它算是一本心理類的書。最喜歡裏面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僅有自已。”很多時候,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別人,卻忽略了自已。

它主要講述了名校畢業生的女白領若菱在生活中經歷的起起伏伏,以及她與一位老者的對話,由此教我們去探尋內心深層的自已,讓我們逐漸去了解認識內心更存粹的自已,讓我們離最真實的自已越來越近。

在書中,作者從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四個方面去講述,並切實有效的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意見,經過團隊性諮詢,個別的療愈,或者是練習體驗的方式來幫忙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進一步療愈自已的內心。無法預測未知的自已,只能用自已的勇氣解決當下的問題,期待未知的自已m。simayi和生活。遇事時,多看看自已,從自已找原因,認清最真實的自已。以往修的一門心靈脩養課,教師說過的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已,發現自已,探尋未知的自已。

其實,無論在書中,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不相信:“這世界上從來沒有自已消失的問題,當碰到問題時,就得應對,處理,放下,解決。”如果當你看完這本書,你可能會更加相信,任何事情,跟自已的勇氣比起來,真的不算什麼。

很多時候,不一樣的人應對問題,想法不盡然一樣,但一樣的是:成功的那些,往往是能夠克服自已的怯懦,提起勇氣解決問題的。期望看到這些的你,亦能如此!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8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我們不能掌握,只能像書中所說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有讓你心理上不舒服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我們費力的在別人和外界尋求答案,結果卻徒勞無功,因爲我們找錯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生命本是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是在身處逆境茫然徘徊之時還是看盡繁華歸於平淡之際,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遇見未知的自己》揭示了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要學會臣服。愛過、通過、哭過之後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臣服於人,而是臣服於事。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因爲越是你抗拒的就越會持續,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

這本書我覺得它教給我的理念是,能讓我把心情不愉快的長度和深度大大縮短和降低,我想這已足夠。人生旅途繁雜紛沓,置身其中才知那是獨來獨往的終身體驗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嘗不是爲了成就我們或豐饒或貧瘠的內在?讓我們就像那隻看見彩虹的狗一樣,在谷底驚見陽光。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自己:站在青青的草地上,徐徐的微風裏,蔚藍的天空下,看着我,輕輕的微笑。

從這本書中我還要學習做到如下四點:

一、 我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不做情緒的奴隸

如果你每次都因爲一些小事情生氣,那麼,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地爲那張神經網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你的一個情緒模式。以後只要你碰到一點不合心意的事情,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習慣性的生氣,而這種習慣性,讓我們幾乎已經沒有停頓的意識,並且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器官會對這種情緒反應產生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飢餓感。我們會對生氣上癮,這是多麼不可想象的事情啊,以前只要生氣,我們都會責怪讓我們生氣的人,我們認爲是他們所做的事情讓我們生氣,我們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很有可能是我們自己身體的細胞有生理需求而導致我們生氣,而長壽的人,都是內心平靜的,情緒不容易受其他人影響的`人。

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一定要先停下來三分鐘,想想這件事情是否有它好的地方,想想我們是否真的準備爲此生氣,想想我們生氣了是否對事情就有所改變,想想這個時候是生氣好,還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好,慢慢的,我們就會學着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讓自己的情緒隨性而發,甚至無法控制,這就叫不當自己情緒的奴隸。而只要你瞭解到生氣也會上癮的時候,想必你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擺脫這種癮症!

二、 改變自己,就是改變你周圍的人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就脫離不了各種各樣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和一些人似乎總也相處不好,總是覺得別人對我們太苛刻,和我們對着幹。殊不知,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對別人的,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他人,他人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你。還有些時候,我們會較真爲什麼非要我先改變?爲什麼不是別人先改變?其實誰改變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認爲你的某種關係是否正常,是否願意從中得到益處。只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以及工作上有存在很多問題的女人,當她得知改變自己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的時候,她也不相信,抱着試試的心態,終於解決了婆媳關係、夫妻關係並轉變了工作上的劣勢。爲他人着想,就是爲自己着想,同樣祝福他人,就是祝福自己。

三、 善待自己,讓自己內心強大。

善待自己,不僅是讓自己吃好喝好,更是要爲自己的心念做一些事情,因爲這些事情可以讓我們內心平靜,得到喜悅!我們的幸福,快樂的感覺,是從內而外的,不是僅僅依附於一些外在事物的。定下心來問問自己的內心呢,到底想要什麼?到底需要什麼?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或者根本不敢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可能從小就被大人批評自己這裏不好,那裏不好,但是現在我們長大了,不是以前那個人雲亦云的小女孩了,我們可以分清楚對錯,可以看的到自己的優缺點,別人的優缺點,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接納自己,發自內心的愛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強大自己的內心,纔不會苦苦地從外面尋找愛來填補自己。內心強大了,即使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可以很快恢復的人,而你周圍的人也會變得更加愛你了!

四、 臣服已經發生的事情,專注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

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有些人生於官宦之家,生來很多東西都不需要操心,有些人出生貧苦,所有的事情都需自己努力,可能努力了也未必就比別人強。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我們的相貌、個頭,我們是否對這些已經確定無法改變的事實耿耿於懷,無法釋懷嗎?即使你對此不滿意,不斷的埋怨,難道就對事實有所改變嗎?事實就是最大,因爲已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能接受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牆壁,而希望能把它撞開,結果當然是無濟於事。《沉思錄》上有一句名言就是: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和事實抗爭!看了這本書,我學會了臣服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而專注當下可以努力改變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我無法控制,我臣服,我接納,而我能控制的,就是我自己,就是當下我能做的事情,這,纔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當一個人有這樣的思想的時候,整個人,真的變得很平靜,遇到事情也不會像以前那麼心急火燎,而是努力想辦法解決,這個時候事情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19

幾年前,結識了一位朋友。工作成績顯著,生活悠然自得的他贈送了《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我認真的拜讀後,寫下一些體悟,與各位分享。

作者從一位知書達理的電視新聞主播,轉行到一位爲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脩行者,張德芬融匯貫通了理論與現實,通過一個主人公的小故事,傳達了她生活及工作的精髓。引導我們在人生旅途中,找到自我價值。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及工作。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環繞了女主人公若菱與智者老人的多次對話,揭示了人身的奧祕。“你是誰?”這是老人問若菱的第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是誰,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書中,讓我明白什麼是真我。真我由愛、喜悅、和平三者構成。那麼真我對於人生有何影響呢?書中老人給我們畫了一幅畫,一輛馬車,加上馬車伕,後面還有位乘客。這輛馬車的前進要靠這匹馬,如果你問這匹馬,你有沒有權利決定怎麼行進嗎?馬兒會說:“有啊!我這不就是努力地在前進嗎?沒有我,這車是走不動的呀!”但是你要問它“那你剛纔爲什麼往左轉哪?”它會說:“我覺得左邊的臉緊緊的,我就轉彎了。這這匹馬其實是我們的表意識,我們自以爲可以操控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個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讀到此處你會明白,這個馬車伕就是我們的潛意識,也就是我們人生的自動化導航系統。這位乘客纔是人生的真我。真我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方向,理想和追求。在尋找真我的過程中,我們先要努力地把潛意識的部分儘量帶到意識層面,這樣我們離真我也會愈來愈近。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向身邊靠近。

那麼,如何找尋真我呢?書中介紹了一種瑜伽尋找法。基本上,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你與身體重新連接,所以運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時的心態和狀態。所以無論是跑步、快走、游泳、瑜伽,只要你能夠專心地關照自己的身體,這些運動都可以成爲探索自我的方法。

除了身體上需要淨化外,我們還需要擺脫負面情緒的圈套。負面情緒就像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裏,自成一格。想要扼制負面情緒,書中告訴我們一個小方法。每天要念,要寫——我看到我正在尋求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負面情緒,你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而且還會更強。所以,看見了以後,就先接納它,然後告訴自己,我不需要這個情緒啦,我要放下對它的需要。這是說給潛意識聽的。久而久之,潛意識接受這種信息,我們的負面情緒會越來越少。情緒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對於教育孩子來說,大人不要過多地干涉,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怎樣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和支持。

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好,讓我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界有任何事物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再集中精力去應對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每一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豐盛美好且精心爲你打造的禮物。

書中的老人其實就是一面鏡子,印照出我們心態的陰影面。所以藉由老人的指引,我們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心,纔能有好的心態。生命來去匆匆,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對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着關照內心並時刻感恩的心態,一切事物纔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0

一本好書,一杯咖啡,一個週末,時光如此美好,心如止水。

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幾年前我還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時候,某一天Sharon來找我,正好撞上了紅着眼睛的我,Sharon是我一直非常欽佩的技術leader,在N公司那些年,我們一直是非常緊密又非常信任的合作關係。當時看着情緒激動,又很無助的我,我們在會議室裏聊了聊,我還記得她當時對我講的那些話,那天推薦給我兩本書《新家庭如何塑造人》,《遇見未知的自己》。今天回想起來,真的很感恩在我脆弱的時候,帶給了我溫暖和正能量。

坦白說,這兩本書我買回來很多年,卻一直沒有完整的讀完。這個週六傍晚,像往常一樣送兒子去英語課,帶了這本書出去,一個週末愉快的讀完了它,我很好奇那些年爲什麼我連一本書都讀不下去?這本書的內容卻出乎意料的讓我喜歡,就如書中自序的最後一段:“相信很多讀者朋友看了書以後,會聯繫到自己實際生活的某些問題…”這本書也帶給了我心靈的觸動。

這是一本心靈小說,書中女主角若菱在人生最迷茫最無力的狀態下,遇到了老人。老人是一個智慧的引領,在小說中引領若菱走上了尋求真我的過程。而讀這本書的人,也跟着若菱的節奏去思考老人的問題,觸發了自己內心深處不曾探索到的自我認知。就比如文章的第一篇章“一場奇怪的對話—我是誰”,原來我們和若菱一樣,多數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只是一個角色扮演和身份認同,其實“我不是誰”……書中老人給若菱的提示:

“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在你小時候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學、讀書、結婚、做事。所以,有一個東西,在我們裏面是一直沒有變的,儘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都一直在改變,但是我們仍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的感覺。”也是我們的本質“愛、喜悅、和平…”

書中第7章“這個世界是什麼組成的?—能量爭奪戰”,第8章“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則”,“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本身是不是一個能量場呢?而我們對待人、事、物的反應是不是可以決定我們吸引什麼樣的能量過來?

老人是這本書的靈魂!除了啓發,有很多我以前沒有了解過的內容,“當我們在身體層面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叫做“胜肽”,隨着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細胞周邊的上千個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對某種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飢餓感。”比如經常愛生氣的人,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這個是不是有點意思?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會不會有些情緒反應是這個“胜肽”在作祟?另外書中有提到關於意識和潛意識,我覺得這是一個有趣而又深奧的問題,到底我們的行爲有多少是受潛意識的影響?所以讀完這本書後我買了書中提到的書《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還想再進一步探索一下。

與這本書還有一個不謀而合的共鳴,“重新和身體聯結—瑜伽與呼吸”,以及老人建議若菱撿起小時候的愛好,比如跳舞。其實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做一個運動或者愛好的時候,當下的專注帶給我們內心的平靜……

書中的經典: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臣服“不是對人臣服,是對事情臣服,對本然,就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臣服。”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這本書確實是一本“雞湯”,不過有時候在忙亂的生活,壓力的狀態下,我們確實需要進補一下,時不時喝一碗“雞湯”可以補充正能量,找到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1

開始以爲這本書是個哲學指點書,沒想到是本心靈小說。而正好最近在工作,生活,人生上開始有計劃的思考些事情,而這本書的到來還是挺有幫助。

故事是從“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車子又沒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的。講述了名校畢業、收入豐富的都市“白骨精”若菱,在一個下雨的冬夜巧遇一名智慧老人,在與老人及他的學生的數次交談中,她漸漸學會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填補自己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最終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己。

在作者看來,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着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與其費勁地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不如放掉無謂的身份認同,最終迴歸真我的自然狀態。這個觀點是我在這本書上最爲認同的一點,我個人是個非常喜歡從他人態度上找尋認同感的人,從小到大令我非常苦惱,隨着年齡成長,逐漸意識到不可能所有人都認同喜愛你,如果要過的順心,首先要認同自己,放棄無所謂人士的觀點。

其實,人類痛最苦的根源就在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用書中老人的話說就是“失落了真實的自己”。這個“真實的自己”或者叫做“內在真我”,不會隨我們的身體而生,也不隨着死亡而消失,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而真正的自己,書中給的答案是:愛、喜悅、和平。但現實中種種限制和障礙斷開了我們和真我的連接。爲了尋找自我感,我們就發展出了小我,每天汲汲營營,在這個世界上抓取所有我們能抓取到的東西,好證明自己的存在。

事實上,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我們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我們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打破限制,和真我溝通後,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2

用講故事的方式,仔細刻畫了主人公的心靈成長曆程,從而層層推進,一步一步地揭示了深陷泥淖的普羅大衆應該如何突破各種心靈枷鎖,從而找到最本質的真我,也就是那個苦求不得的自己。

結構很清晰,開篇先是點題,我們的內心深處存在着一個未知的自己,苦苦尋找愛、喜悅、和平而不能得之。從而引出全書的主旨,爲了“遇見”這個未知的自己,我們需要從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四個方面依次去尋找這個心靈成長的方法論。最終的結論是,身體需要聯結,情緒需要臣服,思想需要定靜和觀照,身份認同需要覺察。在一系列的探索過程中,心理學的涉及面很廣,包括潛意識與意識的關係、飲食與運動對自我修煉的影響、情緒與身體能量的相互影響、投射原理等等,甚至有一小部分探索了家庭教育、生命知識、宇宙能量之類的簡單討論。

這本書整體上給我的感覺是很全面細膩,而且很真實,作者毫不避諱任何人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都可能產生的一些曲折性甚至是失敗。而且語言風格是很有具有故事性的,有細膩的人物刻畫,很好的幫助理解了本來很深刻的道理,所以讀來並不會生澀,引人入勝

但是就書中的內容來說,卻總有一種感覺——作者借鑑並融合了很多已有哲學思想或者著作的內容,進而進行組合,雜糅到這樣一個論題下進行二次生產,包括榮格心理學、《祕密》和靈脩原理等等。當然也加入了很多個人經歷中的領悟,從而誕生了一條全新的思想體系。有時候甚至感覺到了作者爲自圓其說,而刻意爲之的痕跡。尤其是到最後關於心想事成的部分時,有一點脫題超綱,對於一個很理性的經濟社會人且沒有接觸過相關靈脩成長課程的人來說,恐怕會有論據不全,說服力不足的感受。

關於本書,有幾個存疑點。首先,我看的這本書是2012年再版的,最後三章的增編部分,似乎是爲了後面基本書做鋪墊的,至少是承上啓下的作用,脫離了此書最開始的立意,大有重新立意而不承接主旨的感覺。其次,有關於,身體能量等與常規科學不相符問題,應該如何去驗證真僞,是另外一回事了,空說無憑,不能深刻感受。最後,關於個人成長的問題,很多東西恐怕還是引人而異的,所以最後身體力行去不斷驗證和修正。當然有的驗證是不能帶有存疑的去做的,甚是有趣。

即使不能全好評,我還是感覺受益匪淺,除了學到這麼多自我修行的知識之外,更大的收益點在於,將曾經看到的相關書籍和理論很好的結合起來,系統整合起來。所以,這本書很好的提供了一套方法論,大可以藉此延伸開來,以此爲切入點去讀更多相關的著作,瞭解更多的心理學原理。

最後,雖然不是精裝版,但是這種雙色插圖版的書加上紙質偏厚,真的很難摺疊,略偏重不說,放在桌子上和拿在手上讀都不方便。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3

在一位姐姐的推薦下認識了這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她很興奮的向我推薦,說這是她近年來看過的最棒的靈脩作品,說她從中看到了太多和自己相似的經歷,說這本書好像就是爲她而寫的……看着她的興奮起初我也只是好奇,因爲對於心靈類的書籍我以前並不感興趣,覺得太過唯心,但是她的極力推薦還是讓我翻開了這本書……這本書通過女主角若菱與老人的接觸,講述了她從失敗、失落、失意走向成功、喜悅、和平的過程。在書中我們總能從女主角人際中的失敗、工作中的失落、婚姻中的失意中找到與自己能夠產生共鳴的點,從而催促自己更快的讀完全書以尋求破解之道。

當然我讀完全書後的第一個感覺只是頸酸,因爲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的會有讓你覺得認同的地方以及恍然大悟的點,於是便不住的點頭表示認可和受益匪淺。對於我而言最喜愛的一句話便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初看這句話你的概括一定是:太唯心了!沒錯我也和你一樣。但是當你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你一定也會和我一樣覺得這句話:太精闢了!從小接受的唯物主義的教育讓我們知道並認定,我們所處的是個物質世界,物質也將不會隨着人的意識的轉移而轉移。但是你是不是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我的人生就好像是一場戲,但角色卻永遠只有我一個,當演到痛苦的橋段的時候,多麼希望可以轉檯,可事實卻無能爲力。”其實我們所有的情感都來自於自我本身,所有信息的過濾也是通過自我,的確我不否認這個世界的物質性,但對於每一個人而言最終的輸入與輸出卻依舊來自於自我。喜歡書中的這樣一個解釋概括起來說就是:喜悅與快樂的不同在於喜悅是發自內心的,是不會隨着物質的消滅而滅失的;但快樂卻相反,它來自於外部,是隨着外界的某些你所追求的刺激的出現而產生的,自然一旦這個刺激消失了那麼你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快樂不快樂決定權在自己,事情的最後結果也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無關。

不停的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於我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要正視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要找錯了方向。想要快樂,首先要平靜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樂,正視我們的不幸,學會“臣服”於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的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條可以使自己喜悅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記得有句禪語是這樣說的:煩惱本自尋,心靜自然無。

在佛教中也有“心魔”一詞,我們所有的恐懼,緊張,畏縮等負面的情緒其實也都產生於我們的本心。本心瞭然,自然無愁。我們也會常常用“關心”作爲“藉口”來“擔心”,來煩惱,好比母親出於“關心”要求出門的孩子要小心過馬路;好比妻子出於“關心”要求生活不規律的丈夫要節制;好比老師出於“關心”要求功課不好的學生要好好學習……其實深究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些“關心”的背後藏着的是對2自己的保護。

母親的“關心”是希望孩子不要出事,因爲如果出事母親一定會痛苦;妻子的“關心”是希望丈夫不要生病,因爲如果生病妻子一定會難過;老師的“關心”是希望學生不要跟不上,因爲如果跟不上老師一定會挨批…當然我們不能否定人性的美好,只是我們希望將由“關心”所產生的“要求”或“擔心”變爲“祝福”,去祝福孩子的平安;去祝福丈夫的健康;去祝福學生的聰穎……正如書中所說的: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我們管不了,他人的事我們管不着,唯一可以管的只有自己的事,所以請管好自己的事,祝福他人的事,看着老天的事!請常常給自己時間冥想,常常問問自己“我是誰”“我真心想要、的是什麼”,不是有句話說:“當我們內心有個深切、真誠的渴望,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嗎?沒有人知道最終的路在哪裏,人的一生恐怕都在爲尋找自己的道路而奮鬥,那爲什麼不走捷徑呢?感恩吧,感謝一切值得和不值得感謝的東西,那樣他將會帶你走上一條更加美好的道路,你將不會再爲道路的漫長、枯燥、寂寞、不確定而感到疲憊、焦慮和不安。輕輕推開窗戶,你看到了什麼?美好的?醜惡的?完美的?殘缺的?……其實那裏什麼都沒有,你看到的只是你的心。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4

故事的開頭是從“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的人”開始的。主人公畢業自名校,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爲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爲什麼我不快樂?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個下雨的冬夜,她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

猛然看到這個開頭就被吸引住,似乎感覺主人公的心理狀態竟和過去的我也有幾分相似,於是饒有趣味的讀了下去。“我爲什麼常常不快樂?”、“人生就像一場戲”、“這個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及你所招引的人事物”、“當靈性與科學相遇”……看到這些小標題,不禁有些感慨德芬老師的通靈,她僅用短短的幾個詞語,就把壓抑在我們心底的無法述說無以名狀的不安、恐懼、焦慮等形象的表達出來了。如果問人的一生在追求什麼?大多數的人會回答,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權利、健康、愛和快樂。其實所有的這一切用五個字就可以代替——愛、喜悅、和平。原來我們追求的東西追根到底就是這麼簡單而又純粹的,然而當它被披上塵世庸俗的外衣時,我們竟是那樣的倉促不安,不知所措,我們失落了最真實最本源的自己,丟失了自己最初純潔的心靈,於是我們變得貪婪,變得自私。同時,我們也就離愛、喜悅、平和越來越遠。

生活裏,我們何嘗不是每場戲裏面的演員?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盡力做一個好職工、好朋友、好丈夫、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爲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有時會遮蓋了我們的真我,這就是每個人內在的真我。正如“沒有吃過冰淇凌的人不會對冰淇淋產生渴望,愛、喜悅、平和正是我們曾經擁有的,所以我們才如此熱切地追尋它們。”德芬老師又一語道破了我們很多不得已而爲之的情感,爲了生存,我們確實不得不給自己帶上面具,而那些面具是否真的是我們自己願意戴的到最後連我們自己都已模糊,最後我們就將再也無法摘下面具,因爲摘下面具後是怎樣的一個自己,連我們自己都害怕面對。

這本書裏告訴我們是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我們的大腦每秒鐘要處理四千億位的信息,但是我們只能意識到其中的兩千位的信息。所以我們會選擇性地去看東西,並且以此來體驗這個世界的人事物。至於如何選擇,就要看這個人從小被灌輸的各種約定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等的影響,完全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每天環顧四周,看見的是他想看見的東西,其他的東西大腦就會自動排除掉。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成見就是這樣形成的。因爲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動,而觀察者又會影響被觀察者,所以我們創造了我們自己的世界。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論斷,不禁會有些許害怕,一瞬間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但轉念一想,德芬老師說的確實是事實,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這不就是我們自己創造自己的世界的最好證明。

通過仔細閱讀後,發現文章裏還給了我們一個很有意思的公式:性格傾向+外在環境+各種教育+生活事件=人生模式。人生如同一個同心圓:最外層是角色扮演/身份認同,接着分別是思想、情緒、身體,最內層的爲真我:愛、喜悅、平和。這個同心圓也表示了最最真實的我們自己是被很多外在的東西層層包圍的,我們必須層層剝開外衣才能看到感受到最真實的自己。

其實,這本書我最喜歡的地方就在於不僅告訴了我們爲何會感到不快樂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如何去克服自己的一些負面情緒,如何去認清自己,從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首先,我們要與自己的身體聯結,這是高深的說法。在我看來,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運動,在運動中釋放自己的壓力、不安等情緒。其次,健康的飲食也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不僅如此,德芬老師還教給我們一些簡單的方法,如呼吸、冥想、健走、瑜伽……最後,還要學會與自己內心的對話與交流。當自己遭遇糟糕的事情時,要對自己說:“我看見我在尋求……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受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看見它,不抗拒不躲避,允許接納它,然後放下對它的需要,這樣負面情緒就會自己離開。有些情緒我們必須接受它才能化解它,對於這一點我真的深有體會。此後,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我就會告訴自己:事情已經發生,無論如何抱怨,後悔都不會有任何的改變,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再接受的基礎上再去化解。

看完整本書最大的感覺就是德芬老師還是在說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樂觀的看待所有的問題。“樂觀”這個詞被無數人掛在嘴邊,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呢?也許是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吧。看過德芬老師的書後,我想答案很明朗,就是從自我暗示開始,告訴自己要看開,要開心。“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恬淡的我們,都從現在開始每天對自己說一句激勵自己讓自己開心的話。這也應該是讓我們得到幸福快樂最簡單的方法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5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女士,在書中序的部分作者說她現在住在北京,是一個單身空巢老人,我開始在想她是不是沒有結過婚?如果是,作爲女性是不完整的,我認爲作爲一個女性成長類書籍的作者,應當有家庭,有孩子。如果沒有,那麼我會覺得她的思想,應該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說並不完美。後面查了一下相關的資料,她有過婚姻史,還不止一次,有過兩個孩子,這樣我纔有了繼續閱讀這本書的興趣。

人生就像一場戲,每個人都帶有角色的面具,我們在世界上扮演的種種角色會遮蓋我們的真我,還有我們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會影響別人和我們之間的互動。任何人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及身體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真我是什麼?愛,喜悅,和平。離“真我”最近的是身體,其次是情緒;思想;角色扮演、身份認同;髮型、服飾、朋友、外貌;工作、家庭、財產。

在書中有提到鏈接身體的運動,需要每天做一些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體上面的運動。其中,瑜伽中的腹式呼吸,我們在吸氣的時候腹部突出,橫膈膜就可以下降,按摩到你腹腔內的許多器官,而且還流出了許多空間給肺部去擴展,所以空氣可以大量的吸入肺液;而呼氣的時候腹部緊縮橫膈膜被擠壓向上按摩心臟,並且壓縮肺部,把肺裏面的空氣排擠出身體。我覺得這樣的方法很好,以前我就接觸過這種呼吸方法,但是沒有人和我這樣解析,所以沒有堅持練習,書上這樣一說我以後要好好堅持。

健走也是鏈接身體的好方法之一,書上說這是一種步行禪的冥想。這個方法似乎更適合我,結合瑜伽的腹式呼吸,自創了“腹式呼吸+健步”的運動方法,大步地快走,雙手插腰用力地擺動手肘,並用貼於腹部兩旁的手指感受腹部的凸起和緊縮,把注意力放在雙腳上,感覺渾身的每一個器官都參與了運動。

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的身體語言是什麼?你的眉頭有沒有緊皺?你的肩膀是不是因爲緊張而高聳?你的胃是否因爲焦慮而噁心?如果我們習慣於注意自己的身體的感覺,時時安撫照顧他的話,很多疾病就不會日積月累的產生。

這些我們可能都有所忽略,我在錄製視頻和直播的時候,會注意點面部表情,其它的注意得不夠。尤其是“胃”。

關於怎麼吃?書上有一份清單:

1.食物的比例:所謂的黃金比例是40%的穀類,40%的水果、蔬菜,20%含有蛋白質的食物。

2.吃飯的時間:早餐一定要吃得多,晚飯一定要吃得早、吃得少。兩餐的間隔時間,不可以超過4小時,纔不會耗你的老本兒(能量)。所以在兩頓正餐之間,應該吃一些點心,補充一下能量。

3.食物的分量:輕食和少食多餐。每餐食物的分量不要超過你一隻手掌能抓滿的分量的五倍,七八分飽就應適可而止。

4.烹飪方法:生食蔬菜有很多好處,但並不是在每個季節適合每個人:生食肉類(包括魚肉)在現代社會中問題太多,少吃爲妙。少油的烹飪法一一水煮、蒸是最營養、最好的。

5.吃的方法:細嚼慢嚥可以讓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幫助消化此外,食物、飲料不要太燙或太涼。我們的身體必須消耗極大的能量,才能將喝下的冰飲料溫暖至正常體溫(36.5C),如此一來,整體的免疫力自然下降。所以如果常喝冰飲料,建議將飲料常溫放置半小時或改喝常溫白開水。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挑剔很多東西。吃的,穿的,用的,還有自己的親人,朋友......可是我們從來不挑剔自己腦袋裏面的思想,他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不斷地餵養“小我”。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進行適當地調整和剋制,不去餵養“小我”,抑制其生長。

心想事成的祕密,全身心的用觀想的方法去散發“事已成”之後的那種愉悅感受的振動能量,然後的在頑皮地在實現之前就去感恩,其實最關鍵的還是要:自己想清楚要的東西必須很清楚,很具體,而且要爲它付出一定的努力,同時言行一致。

說來說去,不就是說我們的目標嗎?目標應該清晰具體,認定它會實現,想象實現後的喜悅,以“終”爲始。思想改變態度,態度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學會臣服,這個似乎很難,我們怎麼會臣服於其他人。書中說“事情已經發生,除了臣服,還能做什麼。”臣服於事實,無論怎麼選擇?不帶負面情緒。通過事實,自己體驗了,成長了,獲得了一次契機。對事情臣服,而不是對人臣服。

這一點體驗在孩子們身上表現明顯,從小到大,孩子們事件不斷,通過家長和老師的努力,每一次都是成長的契機。我們大人其實也一樣,只是我們沒有老師和家長,只有自己。我們應該學會了臣服,學會了接納。

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勞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會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不掙扎,把能量充分灌於了眼前的事物,有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者你不喜歡的情境。

關於伴侶:有些親密關係是業力關係,對方扮演黑天使的角色,用痛苦的方式讓你學習課題;有些伴侶是療愈關係,對方可以讓你在一個比較理性溫和具有安全感的環境下,療愈你內在的一些創傷,這兩種都可以說是靈魂伴侶。

愛是無條件的;喜悅不等於開心,開心是外在的,喜悅是發至內心的;和平也是內心的和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 篇26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著名女作家張德芬的第一本書,當年看完這本書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前幾天寫了一篇《改變》的文章,就把以前寫的這個感想也拿出來分享一下吧。

我們身在這個世界,就是期望自我幸福。我們追求金錢,追求漂亮的衣服,追求期望能理解自我能夠和自我相守一生的伴侶,以爲這就是幸福的全部,我們費勁的在物質世界裏,在別人身上尋求結果,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地方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然而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當時可能滿足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卻又變的空蕩蕩的,這是爲什麼呢?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尋找幸福的地方都找錯了,能真正讓我們幸福的地方,是我們的內在,我們要經過改變我們的內在,來找回我們真正的自我,進而來改變我們周圍的人,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和世界。

以下是我針對書裏的資料最感悟的幾點:

一、我們不能當自我情緒的奴隸

當時我看到這點的時候,覺得很奇怪,情緒跟我們自我不是一體的嗎?怎樣才叫不當自我情緒的奴隸呢?從書中我瞭解到,我們的性格被從小被灌輸的各種約定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等影響,這些影響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價值觀不一樣,每個人每一天環顧四周,看見的是他想看見的東西,其它的東西大腦會自動排除掉。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說,如果你每次都因爲一些小事情生氣,那麼,你就是每一天都在重複地爲那張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以後只要你碰到一點不合心意的事情,你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習慣性的生氣,而這種習慣性,讓我們幾乎已經沒有停頓的意識,並且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器官會對這種情緒反應產生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飢餓感。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想想多可怕,我們會對生氣上癮,這是多麼不可想象的事情啊,以前只要生氣,我們都會責怪讓我們生氣的人,我們認爲是他們所做的事情讓我們生氣,我們從來不會從自我身上找問題,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很有可能是我們自我身體的細胞有生理需求而導致我們生氣,而長壽的人,都是內心平靜的,情緒不容易受其他人影響的人。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必須要先停下來三分鐘,想想這件事情是否有它好的地方,想想我們是否真的準備爲此生氣,想想我們生氣了是否對事情就有所改變,想想這個時候是生氣好,還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好,慢慢的,我們就會學着控制自我的情緒,而不是讓自我的情緒隨性而發,甚至無法控制,這就叫不當自我情緒的奴隸。而只要你瞭解到生氣也會上癮的時候,想必你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擺脫這種癮症!

這個理論來自於《我們懂個》這個電影,能夠此刻網上搜一下張德芬的講解視頻,十分棒!

二、改變自我,就是改變你周圍的人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就脫離不了各種各樣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和一些人似乎總也相處不好,總是覺得別人對我們太苛刻,和我們對着幹。殊不知,我們自我也是這樣對別人的,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他人,他人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你。還有些時候,我們會較真爲什麼非要我先改變?爲什麼不是別人先改變?其實誰改變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認爲你的某種關係是否正常,是否願意從中得到益處。只要改變了自我,改變自我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以及工作上有存在很多問題的女人,當她得知改變自我就能夠改變周圍的人的時候,她也不相信,抱着試試的心態,最終解決了婆媳關係、夫妻關係並轉變了工作上的劣勢。!爲他人着想,就是爲自我着想,同樣祝福他人,就是祝福自我。

三、善待自我,讓自我內心強大。

善待自我,不僅僅是讓自我吃好喝好,更是要爲自我的心念做一些事情,因爲這些事情能夠讓我們內心平靜,得到喜悅!我們的幸福,歡樂的感覺,是從內而外的,不是僅僅依附於一些外在事物的。定下心來問問自我的內心呢,到底想要什麼?到底需要什麼?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或者根本不敢夢想更好的人生。我們可能從小就被大人批評自我那裏不好,哪裏不好,可是此刻我們長大了,不是以前那個人雲亦云的小女孩了,我們能夠分清楚對錯,能夠看的到自我的優缺點,別人的優缺點,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接納自我,發自內心的愛自我,僅有這樣,才能強大自我的內心,纔不會苦苦地從外面尋找愛來填補自我。內心強大了,即使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能夠很快恢復,不會長期痛不欲生。而當你內心充滿愛的時候,你會有足夠的愛去給你周圍的人,而你周圍的人也會變的更加愛你了!

四、臣服已經發生的事情,專注當下能夠努力改變的事情

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有些人生於官宦之家,生來很多東西都不需要操心,有些人出生貧苦,所有的事情都需自我努力,可能努力了也未必就比別人強。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我們的相貌、個頭,我們是否對這些已經確定無法改變的事實耿耿於懷,無法釋懷嗎?即使你對此不滿意,不斷的埋怨,難道就對事實有所改變嗎?事實就是最大,因爲已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理解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牆壁,而期望能把它撞開,結果當然是無濟於事。《沉思錄》上有一句名言就是: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和事實抗爭!看了這本書,我學會了臣服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而專注當下能夠努力改變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我無法控制,我臣服,我接納,而我能控制的,就是我自我,就是當下我能做的事情,這,纔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當一個人有這樣的思想的時候,整個人,真的變的很平靜,遇到事情也不會像以前那麼心急火燎,而是努力想辦法解決,這個時候事情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