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5篇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悲慘世界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5篇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

《悲慘世界》是法國維克多.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在暑假我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後,強烈的感動在心中油然而生。冉阿讓從苦役犯變成一個品格崇高的人,這是一段多麼艱辛而偉大的歷程啊!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她的童年沒上過學,成年後做了熱心的園藝工人,幫助窮苦的姐姐撫養着7個孩子,生活非常艱辛。一年冬天,家裏飢寒交迫,冉阿讓又找不到工作,爲了不讓孩子們捱餓,冉阿讓偷了一塊麪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獄,又被判了15年徒刑。從此便開始了19年的苦役犯生涯。

19年,冉阿讓的眼睛逐漸乾涸,心靈也乾涸了。出獄後,冉阿讓因爲一張黃色通行證而遭到排擠,他在法律上自由了,卻被社會和身份所束縛,成了無依無靠的人。當冉阿讓在灰暗心理的促使下偷走銀器時,米里哀主教並沒有懲罰他,而是將銀器連同兩個燭臺一起送給了冉阿讓,教主真誠而恭敬的招待冉阿讓,使冉阿讓堅硬的心第一次感到溫暖與光明。主教的仁慈一點點的感化了冉阿讓,使冉阿讓棄惡從善,開始新生活。

當燭臺照射出光芒時,愛的光芒也照進了冉阿讓的心裏。受到感化的冉阿讓丟棄了心中的黑暗,冉阿讓像米里哀主教那樣用最誠摯、和善的心靈去對待每一個人。他開設工廠,將萬千人從生活的窘境裏拯救出來,他接芳汀入院治療,將珂賽特救出魔爪,他獨自撫養珂賽特長大,將她教育成一位善良的女子,他釋放折磨自己的沙威,用寬容感化了一顆如石頭般堅硬的心,他不顧安危,將受重傷的馬呂斯救出戰場,爲了珂賽特的幸福,他選擇自己承擔痛苦......冉阿讓每一個善良的舉動,每一次承擔的痛苦,都深深的感動着我,讓我去思考,去回味。

冉阿讓是平凡的,然而,他用平凡鑄就了偉大,毫無保留的展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如果沒有冉阿讓,將有多少生命陷入困境?將有多少悲劇重蹈覆轍?爲什麼冉阿讓會有如此驚人的蛻變呢?我想,正是因爲他懂得感恩,懂得用行動去報答米里哀主教曾帶給自己的溫暖,並將這份感恩之情儲存在心靈最深、最柔軟的地方,再用它們來溫暖整個世界。

當我瞭解了冉阿讓的一生,走進他用生命譜寫的篇章時,我感受到了他用愛與感恩帶給整個世界的最美的祝福。我相信,只要有一顆真摯而感恩的心,就會擁有永恆的愛的讚歌!愛是如此偉大,讓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愛,讓我們用愛去點亮自己的人生!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2

我喜歡讀書,在許多書籍裏,有一些我最喜歡的書,讓我愛不釋手,總是看不夠。其中有一本書我看後啓發很大,這本書就是法國大作家雨果寫的《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這部作品被稱爲“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全書講述了一個刑滿釋放的苦役犯冉阿讓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洗心革面,立志做人的事。冉阿讓是個普通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7個可憐的孩子。在他失業時,曾爲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5年徒刑;又因不堪獄中之苦4次逃跑,刑期加到19年。出獄後二勞改的名聲使他找不到工作。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改惡從善,做了許許多多好事,然而法律卻濫判無辜,使他終於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這部作品從公道、人性良心的角度,反對世間的一切壓迫和苦難,表現了人類社會永恆的矛盾。

讀了這本書,我對冉阿讓改惡從善的事情很感動,因爲人想從惡變成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冉阿讓卻做到了。這要感謝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因爲一個改惡從善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好人在幫助他,但遇到這個好人的人往往都非常少,而冉阿讓卻遇到了,他是幸運的。如果沒有米里哀主教的幫助,他就不會從一個勞改犯變成一個爲窮苦人做好事的人;同時,冉阿讓的命運也是悲慘的,他一生爲人民做盡了好事,卻孤單地死去,連他的墓地也是簡單的,埋着他的地方隻立了一塊石頭。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像冉阿讓這樣的人,一生爲人民服務,而死後卻沒有人能記住他們。比如說那些爲了人民解放而犧牲的戰士,他們是爲人民而死的,可我們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他們也沒有宏偉的陵墓。這不正是冉阿讓精神的充分體現嗎?

冉阿讓的命運值得我們同情,也值得我們深思。爲麼他做了那麼多的好事,警察還是追着他不放?答案只有一個:當時社會的不公平,勢力對人們的壓迫。可現在就不同了,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做了一件好事就會被別人記住,有的還會得到獎金,與冉阿讓截然不同。

這部作品不僅是雨果的大作,更是人類文學史上的一座不朽的豐碑。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3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自從治安大隊14中隊開展讀書活動以來,同學們積極配合,不僅增加了自己的閱讀量,更引發了讀者們各式各樣的思考。下面讓我們走進衆多優秀讀者中的一位14治安 五區餘科毅,看看他對《悲慘世界》一書的心得體會

在雨果數量衆多的文學作品中居於首位的是這部《悲慘世界》,它將我們的視線聚攏在19世紀的法國,一個本該是傳頌自由世界的國家此刻卻處在她最黑暗的時候。那時的雨果正在爲革命到處奔走呼告,而拿破崙的稱帝 讓他大失所望,對此大加抨擊而被放逐。

而我們的故事也便由此開始,因偷了一條麪包讓侄子勉強度命的冉阿讓被判刑19年,光陰似箭,冉阿讓年華已逝,心中的憤怒早已轉變爲對這個社會的仇視。

然而,雨果相信最高的法律是良心,於是小說出現了轉折,冉阿讓在主教的感召下洗心革面,成爲那個黑色的悲慘世界裏唯一一絲亮光。

追隨着冉阿讓的足跡不難發現有另一個人如影隨形—警長沙威,他和冉阿讓的衝突成爲了最惹人深思的部分,因爲在他眼裏,冉阿讓永遠都是逃犯,永遠都是可悲的24601號囚犯。但是,冉阿讓救下芳汀,在她死後收養了 她的女兒等一系列善舉也不斷動搖着他。最終他無法調停理想與良心的衝突,選擇了自殺。

在雨果眼裏,拿破崙稱帝扼殺了共和黨人的理想,枉費了他們的努力,並且這成爲了民衆苦難的根源。而他所塑造的沙威這一形象則如同寓言一般,暗示着拿破崙的帝國儘管代表法律與正義,但不體恤民情,最終要走向 滅亡。而現實裏拿破崙最終也被推下臺,客死聖赫勒拿島。作者要表達的主旨再明顯不過:一個不能使人民幸福快樂,反而壓榨刀俎人民的悲慘世界註定是要消亡的!

的確,珂賽特是冉阿讓生命的重要支柱,我實在難以想像當珂賽特有了心上人之後,冉阿讓內心那種巨大的失落與痛苦,在他生命的最後,他所能想起的還是和珂賽特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帶着如此美好的回憶,他離開了這個悲慘的世界。

20xx年上映的《悲慘世界》的音樂劇結尾處,冉阿讓在馬呂斯夫婦面前安然合目後,背景音樂緩緩唱到Do you hear people sing?這正是主人公以及千萬受壓迫的窮苦人對那個悲慘世界的扣問。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4

服刑19年的重刑犯,爲什麼能在一瞬間洗淨了他罪惡的靈魂?當他的死對頭面臨死刑的危險時,他爲什麼會寬厚地救了他一命?爲了一個可憐的小女孩,他是如何逃過警方的重重追緝,代她找到終身的幸福的?一切的疑問正是《悲慘世界》爲你留下的謎題。生存在“善與惡”的永恆主題中,《悲慘世界》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喜愛,成爲世界文學殿堂中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將同情的眼光投向在社會底層苦苦求生的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雨果以他細膩的文筆,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處於水深火熱的人們地獄般的生活。 雖然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但是他們的心靈是高尚的,他們心裏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信念——愛。有了這種愛,一切都變得美好;有了這種愛就能抵抗痛苦,消滅痛苦。米里哀主教就是一位博愛的化身,他的寬容、仁慈,使冉阿讓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一心向善。那位冉阿讓救過的老人不也是充滿着愛嗎?他知恩圖報,當冉阿讓身處絕境時,幫助他度過了危險。這正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

在現實生活中,愛也是到處可見的。博大的母愛,慈祥的父愛,同學們之間的友愛……曾經有一則小故事令我深深震撼。

故事發生在越美戰爭時期。一位美國記者正得意洋洋地欣賞他所拍攝的照片,猛然間,他發現有一個女人倒地的姿勢不同於大多數人順着腳步的慣性往前栽倒的,而是往下蹲。這位記者在驚訝之餘仔細端詳辨別後,發現她懷裏抱着一個幼小的嬰兒;如果她往前撲倒,就會壓傷嬰兒;往下蹲則不但壓不着孩子,而且還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作爲遮擋身後飛彈的屏障。這位母親在中彈倒地的一瞬,竟能超越物理的慣性,收住狂奔的腳步,做出保護孩子的最佳姿勢——這是多麼悲壯的母愛啊!當她的孩子遭受肉體或靈魂的滅頂之災時,她卻可以義無反顧地獻出自己的生命。

我歌唱母愛,歌唱這無與倫比的至愛! 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冉阿讓死了,他安詳地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5

經過漫長時間檢驗的傑作,捧讀後將永存讀者心頭的雄渾的人類史詩,具有濃重瑰麗的色彩,磅礴浩大的氣勢,是人類文學史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典範,它就是——《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重要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說講述了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後,受到教主感化,決心從善,廣施仁愛,後來被任命爲市長,他爲女工芳汀去尋找她的女兒珂賽特,並將她從兇狠的德納第夫婦手中拯救出來,讓她接受教育,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

從文字中,我似乎可以看見雨果對德納第夫婦殘暴而無人性的做法的斥責與厭惡,對冉·阿讓拯救珂賽特行動的讚賞與認同;對珂賽特與芳汀悽慘命運的同情與憐憫。在我看來,雨果其實是把德納第夫婦比作了剝削者,他們殘忍的從珂賽特與芳汀等人民身上榨取他們現時對他們來說有用的利益,無用時便百般喝斥,一旦他們體現出了一定的利益的時候,又將他們好好地利用一番,卻從不顧及後果,這不正如一句俗語“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嗎?。他又把拯救珂賽特和芳汀等人民於水深火熱中的冉·阿讓比作了英雄,讓他與奸詐卑鄙的德納第夫婦進行周旋,將珂賽特從他們的魔爪中拯救了出來,爲他圍上了一層英雄的光圈。

有時我會在想,這篇小說是不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個揭示呢?我認爲這部作品揭示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的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也體現了作者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的嚮往。

雨果用他的筆爲我們演繹了一場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的矛盾,也訴說了生活在那時社會中的人們的心聲,同時表明作者熱愛和平,抵制戰爭的內心思想,至少我會這麼認爲的。正如書中所說,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的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永恆矛盾。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一部人類的“苦難大全”。

每讀一次《悲慘世界》我的內心就爲之震撼一次,我不由得感嘆道:“在黑暗無助徘徊的人們,他那捨己爲人的情操在每個人的心中熠熠生輝,那高大的身影宛如上帝的光輝一般給予人們內心及靈魂上的救贖。他靈魂所散發出來的聖潔的光輝,會照亮善人心中的仁愛之光,會指引在黑暗中迷路的人們通向光明的路。對我而言,《悲慘世界》它是一部能觸及人靈魂的佳作,是明燈,是燈塔,我希冀着更多的同齡人喜愛這部書。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6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

這部著名的小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瓦爾讓家裏很窮,爲了養活姐姐的孩子們,他在無奈下偷了一塊麪包,卻因此成爲了苦役犯。出獄後他被大主教感化,從此開始新的生活。他收養了孤兒珂賽特,把她當做親生女兒看待。珂賽特長大後過上了快樂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真愛馬裏尤斯,老人不久也去世了。瓦爾讓的一生十分坎坷,但他擁有着一顆好的心,他頑強、熱心而善良,並且很愛珂賽特,她好像就是他生命的意義,如綠葉和鮮花的關係一樣,密不可分。

這本名著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暗與明的對比:

作家所講述的這個故事讓人感動而又十分有真實感,瓦爾讓的本意也並不壞,他爲了家人的生存而無奈,卻只因偷了一塊麪包而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這是“暗”的一面,來自人們的鄙視,來自社會的惡意,使他似乎被深深地烙上了苦役犯的標籤,他無論做什麼,都不被人們接受,並且伴有無窮無盡的追捕,他的靈魂永不能解脫似的,這是反映當時的黑暗社會的最強有力的一筆!這能讓人感覺到作者深深的擔憂與嘆息和對社會的批判。例如:“我又走到另外一家客店。他們對我說:‘滾!’這家不要我。那家也不要我。我又到了監獄,看門的人也不肯開門。我也到過狗窩。那狗咬了我,也把我攆了出來,好象它也是人似的,好象它也知道我是誰似的。”

作者刻畫的瓦爾讓這個人物,是能讓讀者感到深深的同情與不平的,能夠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但人們又怎能不被他的一生所震撼,怎能不被他的高尚精神而感動呢?這便是書中“明”的一面。作者在書中寫的一個個小故事都像是平常自然的,但小細節總能讓人感覺到其中的深意,每一件事情彷彿在瓦爾讓的高貴心靈的映照下變得熠熠生輝,籠罩上了純潔的紗。作家描繪的細節讓人驚歎不已,無法不讓人產生聖潔的、純粹的尊敬。作者在述說這悲劇的同時又加入了美好而純潔的愛情,使這整部小說又透露出一絲生機和希望,也讓好心得到了安慰。例如:“馬呂斯和珂賽特都不曾想過這樣將把他們引向什麼地方,他們認爲這便是他們最後歸宿了。想要愛情把人導向某處,那是人們的一種奇怪的奢望。”

《悲慘世界》讓我受益匪淺,推薦大家去讀。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7

《悲慘世界》一書中,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爲娼的殘酷現實。雨果的這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反映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全書時間跨度長達近半個世紀,個人命運與歷史題材的結合,氣勢磅礴,色彩瑰麗,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雨果在敘事方面的過人才華。它強烈地抨擊了資本主義的黑暗,對那些貧窮的人民寄予了真摯的同情!

這部著作的大致情節爲:失業工人冉阿讓爲外甥偷了一塊麪包,被判處苦役十九年。出獄後,一個主教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成爲馬德蘭市長。天真純潔的少女芳汀,被惡濁的社會玷污後,受到了衆人的嘲弄,她的女兒珂賽特也被別人當作奴隸,遭受百般折磨。最後還是被越獄的冉阿讓所救……

這部作品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我感到就因爲一塊麪包判冉阿讓19年苦役實在是太殘忍了,他也是迫不得已纔來偷這塊麪包的。如果當時政府讓窮人們衣食無憂的話,他也就不會來偷了,所以,讓人民遭受痛苦的罪魁禍首是政府官員!出獄後的冉阿讓受到了一位主教的教育,便決定重新做人。不久後,他竟成爲了令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他不斷幫助窮苦的人民,爲他們排憂解難;他和那些整天沉迷於吃喝玩樂的政府高官真是天壤之別!他寧可自己捱餓,也不讓老百姓受苦,他纔是一個真正的好官,纔是一個真正愛崗敬業的人!讓我們向他致敬!

在他擔任市長時期,在路邊看到一位衣衫破爛,傷痕累累的小姑娘手裏拎着一桶水,走也走不動。冉連忙奪過水桶幫她拎。原來,這個小姑娘名叫珂賽特,是一個老闆的奴隸,受盡折磨。經過一番周折,冉阿讓終於使小姑娘逃離了魔爪,自己收養了她。多麼具有同情心的人啊!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他不忍心這個小女孩,是他那顆善良的心改變了珂賽特的命運!那些資本主義的高級官員們,當你們看到這一切時,難道一點也不會內疚嗎?當你們看到那些被剝削的人,難道會非常高興嗎?你們可以醒悟過來了!

讀完這部小說後,我感到作者對這種殘酷、剝削、黑暗的社會充滿了厭惡,非常希望有一個博愛、仁慈、道德的環境。再仔細想想,我們現在不就是生活在後者之中嗎?爲何還不去珍惜呢?爲何還要去蹉跎光陰呢?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8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纔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爲“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着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爲“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爲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佈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爲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爲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係的人!

看到這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爲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爲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是的,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冉阿讓死了,他安詳的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的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9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時,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出門時往往口袋裏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麪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是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這個不幸的囚犯就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悲慘世界》裏的主人公——冉阿讓。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對社會進行報復,性格也變得兇狠而孤僻。 然而就在冉阿讓放棄這個社會的時候,仁慈的卞福汝主教,這個基督的使者,他用仁愛之心,寬大的胸懷,點醒了暴怒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化名爲馬德蘭,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

故事講了一個苦役犯冉阿讓的一生。他先是因爲砸壞玻璃偷了一塊麪包,被判年徒刑,因次越獄,又被判了年徒刑。他等了9年,終於被放了出去。當他一無所有而又衣食無着的時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關懷。之後,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做了海濱蒙特勒伊的市長,可他最後自首了,冉阿讓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終身監禁的綠帽子和紅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個海員時,他掉進了大海。後來,在法國的戰場上,有人看見了冉阿讓的身影。他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了一個人:馬呂斯。冉阿讓終因過度勞累離開了人世。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爲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爲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0

這本書主要講了讓·瓦讓因偷麪包而關進監獄。當他刑滿釋放後,遇到了善良的迪涅主教米里埃先生,他的做法使讓·瓦讓感到後悔。於是便化名馬德蘭,爲濱海蒙特勒伊做出了巨大貢獻,被推舉爲市長。偶然間救下了淪落爲娼的芳蒂娜,並按照芳蒂娜的要求,贖回了她的女兒珂賽特。爲了保護無辜的人,他又坦白了自己讓·瓦讓的身份。最後在珂賽特懷中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

這本書情節十分波折,從多方面描寫了這個悲慘的世界,並把每個人物的細節刻畫得栩栩如生:米里埃主教獻身上帝和人類的精神可敬可佩;芳蒂娜的愛女之情令人讚歎不已;加弗洛什的機智頑皮使人忍俊不禁······本書圍繞讓·瓦讓這個中心人物展開,也成了大革命時期法國窮苦人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爲書中窮苦人民的生活感到同情,更爲讓·瓦讓的境遇感到可悲。讓·瓦讓只是因爲飢餓才偷了一條麪包,作爲窮人,他寧可坐牢,也不願懷着對這個社會的仇恨而死,這種精神,是普通人所無法擁有的。這個世界有這麼多人因飢餓而死,這就是法律的不公正所造成的。判刑,不但不能使人悔過,還會起相反的效果。但是,主教米里埃先生卻使讓·瓦讓悔過自新。在讓·瓦讓偷走了他家銀餐具後,他竟要讓·瓦讓把銀燭臺帶走,還幫他逃脫了士兵的追捕。這在常人看來無法理解,但卻是使讓·瓦讓悔過最好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讓·瓦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教救贖了一個即將墜落的靈魂。讓·瓦讓化名爲馬德蘭後,無時無刻不在經歷心中的折磨,既想永遠當馬德蘭爲人民做貢獻,又不希望一個無辜的靈魂因爲自己受到法律的煎熬。主教對自己的教導,讓他下定決心救出那個無辜的靈魂。這種精神也是普通人所無法擁有的。但是,他爲了芳蒂娜的要求又逃出監獄贖回珂賽特,這更是常人所無法做到的。

維克多·雨果曾闡述:“只有由法律和習俗造成的社會懲罰依然存在,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爲地製造地獄,在神賦的命運之上人爲地妄加噩運;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貧困而沉淪,女人因飢餓而墜落,兒童因無知而凋敗——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有些地區,社會窒息的現象依然存在,換句話說,從更廣義的角度看,只要地球上還存在着愚昧和貧困,像本書這一類作品就不會無益。”

是的,希望我們能多看這類書,爭當新時代好隊員,讓這些問題不在出現,爲造福人類做出貢獻!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1

這就是《悲慘世界》的結尾,冉阿讓和這個悲慘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別了。但是,本性並不壞的冉阿讓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我手捧着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津津有味地看着:失業工人冉阿讓因爲生活貧因,偷了一塊麪包,被抓住監獄,他因多次逃獄,延長刑期。出獄後,冉阿讓受教主的感化立志從善,他對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無數的貢獻,對自己幫助過的人毫無所求,對犯了錯誤的人寬宏大量。終於他當上了事長。然而,歷盡種種曲折又被抓進監獄……

當我讀到這裏時,我讀不下去了,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我深深地被感動了。這時我想起了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冉阿讓也不例外,爲什麼,人們就不能像米里哀教主一樣有一顆寬容的心,原諒他的過去呢?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人生必經之路,我們不應該將目光侷限於犯錯誤的人身上,應該把目光放遠一點,把心放寬一點。

這時,我不禁聯想到自己。

記得那次去小姨家,我看到了小姨家的電視機上擺放着兩隻閃着銀光的水晶天鵝擺設,覺得非常有趣,便伸手從電視機上取下來。“嘭……”水晶擺設竟然讓我打碎了,當時因爲沒人在家,我以爲這樣就可以瞞天過海了,可是,這件事卻被媽媽知道了,他拉着我,非要我和小姨道歉,媽媽把我拉到小姨跟前,要讓我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告訴小姨:“我…我…,小姨,對不起!”我低着頭,不敢望小姨。“怎麼啦?”小姨摸了摸我的頭問,這時,我已經落淚了,眼淚不由地流下來。小姨知道了這件事後,並沒有罵我,還表揚了我勇於承認錯誤是個好孩子……我又再次落淚了,我被小姨的那顆寬容的心所感動了。

感動是什麼?感動是心靈深處涌起並波動全身每一條神經的震顫,是心絃在真善美的彈撥下奏出的美妙音樂,是平靜的情感之湖投進一粒石子泛起的陣陣漣漪,是心與心的感應,是絢麗多彩的人性之光。我不正是被冉阿讓,米里哀教主、小姨這些人物所感動嗎?

於是要學會感動。

學會感動,讓世人有一顆寬容的心。

學會感動,讓世人不再冷漠。

學會感動,讓世上充滿光明,溫暖……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2

《悲慘世界》是一部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刻畫了法國各個階級的生活,堅定地捍衛人民有幸福、自由的生活權利。故事的主人公是冉阿讓,他是一名苦役犯。應受卞福汝主教的感化,從而變成一個善良的人。他在海濱蒙特勒伊隱瞞真名。在這裏他以馬德蘭的名字來幫助貧困的人,最終成爲了這裏的市長。他以爲可以這樣子幫助人一輩子。但他因救一個名叫割風的老人而被沙威發現了真實身份。沙威是一個絕對遵守法律的人,他認爲法律絕對正確,在他面前人情都不管用。但最後他還是被冉阿讓所感動。沒有逮捕冉阿讓。可是,他是一名警察,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在海濱蒙特勒伊,冉阿讓認識了一個叫芳汀的女人。這也是在沙威的手上救下來的可憐女人。她爲了自己的孩子而犧牲自己,可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受苦。芳汀在臨死前想見自己的孩子,冉阿讓答應她把孩子帶回來,但最後因身份曝露被捕。芳汀在遺憾中死去。冉阿讓爲了完成芳汀的心願假死從牢房裏逃了出去,並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接了回來。他和珂賽特過着愉快地生活。當珂賽特長大成人,並與馬呂斯結婚。冉阿讓看着珂賽特幸福地生活,便安詳的死去。

故事內容跌宕起伏,珂賽特的童年令人痛心,冉阿讓的生活經歷讓人糾心,整個故事泛着淡淡地哀傷。令人欣慰的是珂賽特終於得到了幸福。但是她母親,冉阿讓說過,她的幸福與她母親的痛苦是成正比的。她們的痛苦全都是德納第夫婦造成的。她們是惡毒的人。不斷地騙取芳汀的血汗錢。而且還百般折磨着小珂賽特,讓年僅五歲的她幹着各式各樣的活,跑街、打掃房間、洗杯盤碗盞,甚至搬運重東西。像德納第夫婦這樣的壞人不應該有好下場。冉阿讓的死,令我有些悲傷,但我相信冉阿讓是幸福,在這篇故事中,我最佩服沙威,他是一名好警察,他雖然不近人情,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名盡守職責的好警察,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更多公正的人,做執法人員,不能帶一點情感,從這個角度來想,沙威一點也沒做錯。

《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人民,逼良爲娼的殘酷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的良方。小說雖然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而言,《悲慘世界》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讀了這篇文章,我堅信正直、善良的人一定會有幸福的結局。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3

《悲慘世界》這一部經典著作出自雨果這一位大作家,其經典不必多說。況且,它還包括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深刻哲理。

書中有上帝般的人物,也有魔鬼般的形象,有由大惡轉爲大善的奇蹟,也有由純潔被玷污爲低賤的無奈。

書中主人公冉阿讓因飢餓偷取了一塊麪包而入獄,出獄後又偷盜主教的銀器,因受到主教的感化而從善,改名馬德蘭,興辦工業,救濟窮人。後被選舉爲市長,卻被新任警長沙威認出。爲解救被誤認爲冉阿讓的無辜者,主動自首而再度被捕。出獄後收養了死去女工芳汀的女兒珂賽特。珂賽特長大後與去年馬裏尤斯相戀,馬裏尤斯赴巴黎參加起義,冉阿讓爲成全二人,親赴戰場尋找馬裏尤斯,卻恰好碰見起義軍將要處決被俘的沙威。冉阿讓以德報怨,放走沙威。沙威受到感化,投水自盡。後起義失敗,冉阿讓冒險救出受傷的馬裏尤斯,在成全他與珂賽特的婚事後死去。

如果說《悲慘世界》中所要傳達的是一種忍受和人道主義精神和思想,那麼也許就是因爲這種原因,文中的主人公都有服從現實的傾向,第一個就是冉阿讓的服從主義精神,前期的冉阿讓是具有反抗主義精神的,他幾次越獄,悲慘的社會練就了她對於悲慘反抗的性格。可是她的反抗還是無法和社會的悲慘抗爭,可是豬是因爲這種對於現實的反抗和對於社會的仇恨致使冉阿讓堅強活着,可以這麼說在遇到米里哀主教之前他的人生就是反抗社會和黑暗。可是在遇到米里哀主教之後,主教是這個殘暴的讓啊讓靈魂得到了復甦,就在冉阿讓脫去一個孩子的一枚金幣的時候,這種米里哀主教的影響與冉阿讓的過去世界觀產生了最嚴重的矛盾。我們可以將這部分堪稱一個人人的轉折,也就是冉阿讓過去與以後的轉折,過去是對於社會的反抗和仇恨,那麼從今天的以後,就是真正悲慘的開始。從此冉阿讓改頭換面成爲了市場,其本身的意義就是通過對於別人的貢獻和犧牲來體現,直到遇到了芳汀。在次以後,我們就看見一個真真正正悲慘的人物,他對於一切的忍受,可是現實總是在這種忍受裏逼迫他,壓迫他。對於芳汀女兒的挽救更是體系那了冉阿讓所信奉的基本價值,冉阿讓最後在珂賽特和馬斯呂的愛情裏孤獨着死去。

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4

桌上的那本書靜靜的躺着,邊角微卷,那是被翻了無數次的痕跡。

每次翻閱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它就在我心中敲擊,它是強烈的,深到無底,它是沉默的,像無夢的睡眠。

書中的冉阿讓、珂賽特、馬呂斯都是善良、美好的,他們是那個社會上最真實的象徵。他們的美好的心靈在那個醜惡的社會裏是最真誠的。

冉阿讓當年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僅僅因爲偷了麪包鋪的一小塊麪包,便經歷了長期的牢獄之苦。他進去時還正當少年,十九年的監獄時光讓他變得老氣橫秋。

這是怎樣的一種社會啊!他是如何捱過了這麼多年的折磨的?苦役生活使他靈魂一面上升,一面墮落。接連拜訪了幾家旅館,都因爲他是個苦役犯而不敢收留它。最後,還是善良的主教留下了他。也許從那時主教收留他起,冉阿讓變了。他偷了主教的銀器,而主教卻沒有責備他,還將銀器送給了他。主教說,他贖的是冉阿讓的靈魂。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爲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纔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纔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主教讓那個囚犯冉阿讓消失了,樂善好施的馬德蘭市長爺爺出現了。他的改變與堅持全是來源於主教非凡的寬厚、慈愛。

整篇文章都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寂寞”這兩個字,那種壓抑的感覺似將我窒息。冉阿讓的內心自始至終都是孤獨寂寞的。

是的,寂寞纔是這個世界上最爲可怕的東西。他把柯賽特視爲自已的女兒,讓他這個從沒愛過,孤身一人,從未領略過父親、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極大的安慰。柯賽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給他過歡樂、幸福、溫暖的人。可是,當柯賽特與馬呂斯結婚後,他卻經受不住寂寞的侵襲,在那樣舒適,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悲慘世界》全文幾乎沒有提到一個“悲”字,可是全文卻被一種若有若無的悲傷籠罩着,看似平靜簡單的文字,卻讓人心頭爲之一涼。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無情的歲月,而是吞噬人靈魂的寂寞。

所以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讓我們身邊的那些寂寞的人都快樂充實起來,把歡笑傳染給他們。

我們要好好的過生活,讓生命點亮。

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5

在我閱讀的書籍中,使我感觸最深的要數《悲慘世界》了。這本書是我來聽作文課時,老師提到的。回到家之後我一直惦念,於是我讓爸爸去書店買。雖然我們一連逛了幾家書店,但還是未能如願。由於我爸非常支持我讀書,在把我送去舞蹈班後,又在臨清幾個比較大的書店轉了好幾圈才找到。找到這部書的時候,我們舞蹈班正好放學。於是,我的爸爸就帶着這本書來接我了。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別提多高興了。我一到家就飛奔上牀,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一開始,我的心只有小小的波瀾,可看到後面的時候,我就走進了書的世界。當我看到那三個男人,對自己的女朋友不告而別時,我的心被激怒了。使我憤怒的是:那三個男人就這樣把自己的愛人拋棄,自己遠走高飛,一走了知。他們這是對愛情的鄙視、悔辱,那幾個少女的感情就這樣被騙了。我想,當那三個少女看到這一封來自她們的男友親筆寫下的這封信時,會多麼的傷心呀!她們的純潔心靈就這樣被一封薄得不能再薄,輕的不能再輕的一封信,給重重的捶了一下,結下了那不可抹滅的傷疤。尤其是芳汀還懷了她男友的孩子啊!她們今後的生活過得怎樣?怎麼過的?那三個男人知道嗎?最後的情節已經發展到了芳汀賣頭髮,賣牙齒的地步時,我的鬧鐘突然響了,我還以爲是芳訂的男友打給了芳汀的呢。於是我便繼續讀書。可後來才知道,他們真的走了。我習慣性的看了看鬧鐘,啊?已經十二點了,我只好戀戀不捨地關了燈,合了書,縮到被窩裏睡覺了。

第二天晚上回家時已經是八點了,於是我迅速地寫完了我那一摞一摞的作業後,又扒到牀上看了起來。在我看到冉阿讓因偷了幾塊麪包,砸了一塊玻璃就被關到苦役場,做苦役十九年時,我感慨萬千,便抱怨起那時的社會來。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最多也就拘留一個星期,更何況冉阿讓是爲了姐姐的七個孩子才迫不得已去偷的呀!難道那時的人都是惡魔嗎?難道自己有條件就不應該幫助那些窮苦百姓嗎?就當是爲了孩子,爲了七顆甚至更多的,即將萌發的種子。

《悲慘世界》這本書通過記述主人公由阿讓的悲慘生活史,揭示窮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痛苦處境。它是我的摯愛,我一生要讀它,和它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