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愛彌兒》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彌兒》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愛彌兒》讀書心得(通用15篇)

《愛彌兒》讀書心得1

《愛彌兒》是法國十八世紀著名的啓蒙運動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代表作,是他構思20年,然後用3年時間撰寫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說。在書中,盧梭尖銳地批判了腐朽的舊封建教育,並通過它所虛構的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過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教育理論,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論等。

《愛彌兒》開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體現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認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盧梭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是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長爲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盧梭看來,忍受痛苦也是兒童應該學習的一件事情。比如兒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過去安撫他。盧梭認爲傷痛既然已經發生了,兒童就必須忍受。在兒童年幼時學習勇敢的精神,他便會漸漸學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則,在他們長大後面對痛苦時就沒有足夠的勇氣和來對付。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兒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長和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此在不同年齡階段應實行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拔苗助長、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須保護兒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充分尊重他們的自由。

當然,由於受時代和歷史的侷限,盧梭在自然主義教育中不免出現主觀臆斷和過於極端的觀點,比如他認爲兒童在幼年時期應該在鄉村的自然中進行教育,應該讀的惟一的書是《魯濱遜飄流記》,應該學的工藝是;女子的教育應該以賢妻良母爲宗旨等等。但他在教育上的理論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要辯證地看待盧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併爲我所用。

《愛彌兒》讀書心得2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述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資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潛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透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之後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個性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帶給了極可貴的啓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爲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狀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爲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超多的土地,控制着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個性是廣大工農勞苦大衆。但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啓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愛彌兒》讀書心得3

盧梭是18實際法國近代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他不僅僅在政治理論上給法國大革命做了先導,而且對近世宗教、社會、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偉大的啓發和指導。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在撰寫教育文獻時,卻是那樣的如履薄冰,他嘔心瀝血了20載,然後用整整3年時間撰寫,最後彙集爲這本不朽的作品——《愛彌兒》。於是,他的這部《愛彌兒》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並駕齊驅,成爲了古今中外歷世不敗的教育鉅著,成爲了人類教育歷史上最珍貴的遺產。

在翻開這本書籍之前,我以爲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撰寫的鉅著就應需要意志來啃,甚至還需要翻閱一些文獻來輔助才能讀得懂,不想,從第一頁起,從字裏行間之中,我從始至終都好象是與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極其隨和而對待兒童生命的成長又極其嚴謹的一位老者交談,他是那麼深情地講解、焦急地述說,猶如山巒疊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潤你的心田,給我這麼一個在教育領域彳亍前行了近17載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啓迪,也讓我教育的心境豁然開朗了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紛亂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歸真。

《愛彌兒》的主題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要發展兒童的天性。這種說法真的很普通,一點也不時髦了。但是給我震撼的是,就是這麼一個普普通通的道理,對於當今五彩斑斕的、層出不窮的教育時尚理念來說,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主題思想,竟然需要盧梭這麼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來以上、下卷和鴻篇鉅著來論述、來證明。而且尤其讓我難過的是,從18世紀到此刻的21世紀,整整3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卻還是不斷地迷路,總是被許許多多、變化莫測的教育新論調給糊塗了心思,走錯了方向。對照我們當今的基礎教育,就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何嘗又不是迷途沒知返呢?摘選其中一些我們交錯很遠的事例,與我的同行一齊“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齊開始的。簡短的三句話,只要我們誠實,就會發現,現實中我們的做法有時相距很遠。作爲教師,我們好像更多地在於說教,或者是頤指氣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態是懷抱師道尊嚴居高臨下地說教,共同的特點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傾聽、去理解,而是以過來人的“睿智”指點,永遠正確,但也永遠隔靴搔癢。孩子們從理性上“認定”教師是正確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難過、痛苦,或者逃避。教育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教育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相融與共。從這點看,我們就把教育的領域狹窄化了,我們教師更多地是關注學生在課堂三學什麼知識,鍛鍊什麼潛力,學生學會了沒有,潛力得到了多少發展,儘管新課程在不斷地強調要注意過程與方法,要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是,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卻少有土壤,或者說只有播種,少有耕耘。當然,我也爲我們老師叫屈,我們身上的職責好像越來越重,政治化、任務化、行政化的味道越來越濃,而所擁有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我們的言行與思想好像在火車的軌道上,永遠爲伴前行,但也永遠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她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她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她叫他們從小就明白什麼是煩惱和痛苦。說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從出生起,自然就會用種.種磨難來鍛鍊意志,磨礪性情,強壯身體。但是我們智慧的人類好像過於聰明,總想以人類的力量來阻擋自然的力量。雖然我們懷抱愛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並深深地責備地面的過錯;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溫馨,但是,縱觀宏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爲貼心關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纔是真正的愛,因爲只有這樣,纔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纔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纔會成爲一位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個孩子被(老師)教了這樣和那樣之後,也就是說,在孩子腦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語言或對他一無好處的事物之後,用他們培養的情緒把他的天性扼殺之後……由這位老師來發展他也以充分養成的人爲的病原,教給他一切的知識,卻就是不教他認識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長處,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謀求自己的幸福。最後,但這個既是奴隸又是暴君的兒童,這個充滿學問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兒童投入社會,暴露其愚昧、驕傲和種.種惡習的時候,大家就對人類的苦痛和邪惡感到悲哀。在我們的課堂,依從教材出發,我們是不是好像在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在以未來的名義教給孩子們此刻並無好處也並無作用的知識?我們應對班級,我們是不是也因爲需要面向全體的理由而對學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此刻的學生,準確地說看看此刻這些個個都是較重獨一無二的,至上重要的獨生子女寶貝,他們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獨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確常見呢?滿對生活中教育的現實,18世紀的盧梭早就在對教師吶喊了!

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間沒有親熱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會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勢必來填補這些空缺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問題兒童就是鐵證,因此爲愛而寬容,爲愛而甜蜜對於健康成長的孩子是營養的務必。例如“只有一門學科是務必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這門學科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我們總以爲大人對孩子的成長擔負一切職責,以爲她的什麼都需要成人來教,須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職纔是成人務必擔負的教育職責,其他都就應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順勢理順。例如“從孩子開始對事物有辨別潛力的時候起,就務必對我們給他的東西加以選取”。我們父母和老師早已習慣以愛的名義來越俎代庖了,孩子們早已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理解,當他一個人的時候,孩子們對自然就不再是親切和歡喜,而是陌生與恐懼,於是依靠性越來越強,生存潛力越來越低,社會上也就越來越多長大的孩子……其實教訓很多,我們的迷惑也很多,或許我們思考的也不少,但是我們總是在十字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經典名著吧,她讓我們頭腦清晰,心性清純,能夠讓我們迴歸教育自然,貼近教育的本真。

《愛彌兒》讀書心得4

《愛彌兒》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說的名著。此書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

盧梭認爲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纔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因此,盧梭的《愛彌兒》給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引導。對於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讓學生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學生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

《愛彌兒》讀書心得5

盧梭教育法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她相信人性本善,一切的罪惡都是後天授予的,都是社會和成年人教給孩子的,這一點和西方傳統的對於人的認知是截然相反的。我也比較好奇他在當時是受什麼影響,或者是經歷什麼,是經過什麼樣的思考,給予什麼樣的觀察能夠如此堅定的說,堅定的認爲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爲這是他整個教育體系的前提大前提,如果這個前提是不成立的,那麼它整個教育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要認同或者要實施他的教育法,首先就必須要像盧梭一樣認同他,這個關於人的設定的大前提就是人性本善。那人到底是不是性本善的呢?這個問題究竟該如何去解決呢?

基督教相信人是有原罪的,人是性本惡的,任何罪惡都是與生俱來,人犯罪是不用教的,孩子不用教他就會驕傲,她就會嫉妒。這一些其實也比較符合我們日常的觀察,讀書究竟是如何開始堅信人性本善的,這一點讓我非常好奇,他可能在別的思想著作當中已經詳細的描述過,如果有人知道,我也非常希望能夠請教。

還有盧梭也認爲鄉下人要比城裏人相對來說能做的可恥的事情比較少,這一點我覺得他自己猜想的成分也很大,畢竟他自己是城裏人,對城裏人,對貴族的觀察,可能是比較符合現實的,但是對鄉下人的真實情況他又瞭解多少呢?去我們今天也知道,其實窮鄉惡水出刁民嘛。在比較貧困的地方,人可能更加少受到道德的束縛,人做的事情會更加的赤裸裸的展現人性當中惡的一面。

但是它對於孩子的天性,對於適合孩子的教育的洞察,還是相當的深刻的,比如他就說對孩子要多深交,少說多做,因爲孩子是從實踐中去學習,而不是從抽象的概念中去。學習的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今天去借鑑,我們都說要和孩子講道理,其實很多時候講,就算孩子當時明白了,他可能並不是真的明白。

《愛彌兒》讀書心得6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xx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說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它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爲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他認爲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爲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爲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爲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爲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爲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他認爲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兒童直接從外界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幫助兒童審慎地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合理的教益,而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點。

盧梭這位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驅,不曾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也未曾長久地從事教師工作。但通過頑強的自學和吸收前人先進的思想,通過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深刻觀察與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標——培養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的身心特徵,強調教育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依次實施,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兒童的興趣,反對教師、成人的干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極不平凡的見解,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學性。

《愛彌兒》讀書心得7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蘊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愛彌兒》一共分爲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爲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爲他在《愛彌兒》裏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爲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爲勇於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爲溫室裏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啓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纔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麼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慾,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着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後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髮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爲了使自己成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自然的錘鍊,比如孩子在各個時期都會生病,着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試想沒有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會強壯嗎?

有許多父母爲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鍊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爲孩子成人以後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成溫室裏的花草,就等於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後果。

如果母親是孩子的保姆的話,父親則應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父親不應該因爲種種藉口而不履行這個職責,因爲血緣的關係,父子之間原本是親近的關係,如果父親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化,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來得人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來就跟能得心應手。但很多父親都把這種責任,藉口工作忙而不願履行,而把這一應該履行的工作讓其他人代行其責,這樣就疏遠了父子關係,使孩子對自己的父親的親情慢慢淡化了,一個對自己的父親不親密的人,怎樣才能做一個社會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爲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孩子成爲一個合羣的人,第三是培養孩子成爲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愛彌兒》讀書心得8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作者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造了我們,但是並沒有教我們怎麼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願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願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並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愛彌兒》認爲我們生來軟弱,生來愚昧,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是由這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育不同而互相沖突的話,那麼對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種教育都趨向於同一個目的的話,那麼他纔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對於這一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現代的社會給我們這些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壓力,把培養人的功與過全都規因到老師的身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教育工作者不單只是我們這些在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裏的父母親長輩等。縱使我們學校的老師要負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也只是盧梭所說的三種教師當中的一種教師,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師。社會應當重視家庭教育像重視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從心理上放棄,有些家長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幫他們把子女培養成龍成鳳。其實當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師的手裏的時候,這個孩子基本已經成型。打個比方說,當我們見到一個還沒有接觸學校教育的孩子時,從他的行爲舉止就可以基本判斷出這個孩子是什麼性格的人;當老師的工作只是對他進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勵發展,不好的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剔除,我覺得教師的工作就是一個補救的再生產的工作,原材料已經定了,教師唯有嘔心瀝血地通過一些藝術工作讓這個材料變得更加的完美。

身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一個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願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的學校教育,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造更美好的園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9

盧梭關注和追求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問題,把人的教育視爲一個走向自由的過程。因此,盧梭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培養自由人,這也是他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盧梭看來,自由就是自主,包括三個不斷進取的層面: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所謂自然狀態的自由,是天賦的,生而有之,不可剝奪。社會自由的實現是一個克服人性墮落、揚棄社會異化的動態歷史過程,道德的自由實現則是這一歷史過程中的自覺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過程。因此與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相應,盧梭在《愛彌兒》依次論述了自然教育、社會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種教育形式。

本人對“自由人的教育”這一部分的閱讀,感觸最深的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當然,盧梭的自然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人在閱讀過程中更傾向於狹義的理解,即針對0-12歲兒童的教育。

盧梭認爲,0—12歲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說話,亦即一種消極教育。所謂消極教育,就是設法避免環境的不良影響,讓自然說話,讓兒童自然成長的教育。消極教育不是給兒童養成品德,而是防止兒童趨於邪惡;不教兒童以知識,而是防止他們產生對於事物的誤解。   0-12歲,是人生中最危險的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中不採取措施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話,那麼它們就會發芽滋長,以後再採取手段去加以改正時,由於它們已經是紮下深根而難以拔除了。因此,這個時期的教育,不是傳授新內容的積極活動,而是要保護兒童的心理不受惡德或者錯誤思想的侵犯;不是要教兒童道德和知識,而在於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這個時期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性的,就是要確保他周圍的一切合適他去看,去聽。兒童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這樣情況下,就要用孩子惡行的自然結果來懲罰他們。   0-12歲的教育主要應該集中於身體訓練,讓兒童勞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動。兒童在不停地活動中,仔細觀察,獲得經驗,他的身體和頭腦同時都得到鍛鍊。兒童用自己的雙腳、雙手和眼睛,去獲得認知與理性。每個兒童都應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愛彌兒》讀書心得10

盧梭教育思想對西方教育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1859—1952)即受到了盧梭的影響,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張,教育的過程與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爲將來的某種生活做準備的,此外,他批判傳統教育“書本中心”,主張“從做中學”,以直觀教學爲主,讓學生充分實踐,通過實踐獲得對事物的認知,同時杜威也提出了“以學生爲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爲了促進兒童的生長。另一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1902—1987)的有意義學習和盧梭的觀點則不謀而合,都認爲有意義的學習是關注兒童的整個生命體成才的成長,要教育孩子最有用的內?

首先,在教育內容上,盧梭認爲要將兒童的教育還原,不能給兒童太大的負擔,要重視兒童的健康成長,健康體魄和人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識、技能的學習。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給了中國兒童太多的負擔,讓他們的童年消逝得太早,如今6、7歲的孩子就背上了幾公斤的書包,不到15歲就成了“眼鏡”小博士,要是盧梭在世的話,肯定會罵現在的家長是最愚蠢的人,會罵社會是毒殺兒童的機器。隨着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不斷髮展,我國中小學的教育目標有了變化,從單純的知識傳授改成了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大致說明了中小學教育的基本內容,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得到培養。當然,完全按照盧梭的體力、感官教育肯定不行的,單單地迴歸自然無法使兒童能夠在社會上生活,現在的社會知識積累已經達到相當豐富的程度,過去一

百年積累的財富比過去幾千年積累的還要多,知識呈指數增長,所以僅僅對兒童進行體力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還要注意系統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不過他推崇的自然教育把關注知識傳授轉向關注兒童本身,對兒童成長是有積極意義的。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盧梭主張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方法,尤其是在兒童教育階段。盧梭說,“我們主張我們的學生從實踐中學習,我們寧可讓他們爲人忠厚而不願他們有一肚子學問”,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的知識,反對抽象地啃書本,甚至在兒童階段,盧梭極力反對進行語言和歷史、地理等知識的教育,認爲它們都離兒童本身的經驗太遠,對兒童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學習是無效的。盧梭的直觀教學法還對教學設計領域產生了影響,在社會經驗不足的兒童階段,即使是傳授知識,都應該將學習內容和孩子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避免枯燥的道理論述,這才現在的中小學教材中體現得很明顯,你會在小學教材裏發現很多插圖,同時他們的書本顏色通常也是很鮮豔的,因爲“兒童喜歡顏色鮮豔”。當然,直觀教學法和實物教學對教學條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學校爲教學提供大量的教具,就拿盧梭舉例教育愛彌兒跑步的例子來說,跑步就需要場地的支持,此外,直觀教學還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能力,善於把抽象的知識或經驗用學生能夠接受的直觀的經驗相聯繫起來。也有人對過於直觀的教學提出了批評,認爲直觀教學只能增長孩子的知識,而對孩子的抽象能力鍛鍊很少,不利於知識的應用與遷移等。

第三,盧梭提倡個性解放,自由教育。這個自由不是任意無度的自由,而是在有限制的自由。體現在教育中便是“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中國的基礎教育受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影響較大,採用班級授課制的時候,過多地重視了教育的產出,統一學習步調,力求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在認知、情感上得到提高,殊不知,過分地統一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我是不同意行爲主義學家說的“給我足夠的條件,我能讓任何一個人成爲他想成爲的人,醫生、律師等”的觀點,人和人的出生是有區別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讀書,教育要建立在承認差異的前提下,所以要對兒童進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兒童能夠發展個性,不受過多教育的束縛,此外,因材施教還體現在教育過程中,對認知水平不同或者起始能力不同的兒童,要進行仔細地辨別,制訂出有益於兒童成長的教育方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他教育愛彌兒過程中就已經有所體現,在第一卷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到農夫粗魯、僕人等,認爲由“僕人帶大的孩子以後也會是僕人”,還有對保姆工作的蔑視等,都帶有強烈的階級色彩。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順應人的發展培養人的教育方法實際上是教育“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當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爲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的時候,他們就把資產階級的教育鼓吹爲“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了。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階級侷限性。

第四,盧梭的教育對象過於理想化,把社會看得很悲觀。我們從盧梭選拔愛彌兒的過程就可以看到,盧梭不願意收一個身體脆弱的孩子爲學生,因爲他不相信一個成天爲健康發愁的兒童能夠被教育得好,這其中隱含了教育機會的“不公平”。同時,在進行兒童教育時,他甚至願意將孩子和社會獨立開來,原因是怕“被別人影響養成了不良習慣”,這就好比怕咽就不吃飯一樣,人一出生就不是一個獨立的生活,教育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不應該爲了達到“理想”的教育而放棄了和社會的交互,我想這條在盧梭所在的年代就沒法實現,在當代就更不可能。

最後,盧梭對孩子的分階段教育不科學。盧梭提出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它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瑞士著名的認知主義學家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爲四個大的年齡階段。或許就受到了盧梭的啓示。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分期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分開進行教育的方法是不科學,人的成長是連續不斷的過程,同時也是主體和社會充分交互,主體間相互建構的過程。

“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爲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做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愛彌兒》讀書心得11

盧梭是18實際法國近代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他不僅在政治理論上給法國大革命做了先導,而且對近世宗教、社會、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偉大的啓發和指導。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在撰寫教育文獻時,卻是那樣的如履薄冰,他嘔心瀝血了20載,然後用整整3年時間撰寫,最後彙集爲這本不朽的作品——《愛彌兒》。於是,他的這部《愛彌兒》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並駕齊驅,成爲了古今中外歷世不敗的教育鉅著,成爲了人類教育歷史上最珍貴的遺產。

在翻開這本書籍之前,我以爲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撰寫的鉅著應該需要意志來啃,甚至還需要翻閱一些文獻來輔助才能讀得懂,不想,從第一頁起,從裏行間之中,我從始至終都好象是與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極其隨和而對待兒童生命的成長又極其嚴謹的一位老者交談,他是那麼深情地講解、焦急地述說,猶如山巒疊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潤你的心田,給我這麼一個在教育領域彳亍前行了近17載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啓迪,也讓我教育的心境豁然開朗了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紛亂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歸真。

《愛彌兒》的主題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要發展兒童的天性。這種說法真的很普通,一點也不時髦了。但是給我震撼的是,就是這麼一個普普通通的道理,對於當今五彩斑斕的、層出不窮的教育時尚理念來說,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主題思想,竟然需要盧梭這麼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來以上、下卷和鴻篇鉅著來論述、來證明。而且尤其讓我難過的是,從18世紀到現在的21世紀,整整3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卻還是不斷地迷路,總是被許許多多、變化莫測的教育新論調給糊塗了心思,走錯了方向。對照我們當今的基礎教育,就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何嘗又不是迷途沒知返呢?摘選其中一些我們交錯很遠的事例,與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我們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簡短的三句話,只要我們誠實,就會發現,現實中我們的做法有時相距很遠。作爲教師,我們好像更多地在於說教,或者是頤指氣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態是懷抱師道尊嚴居高臨下地說教,共同的特點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傾聽、去理解,而是以過來人的“睿智”指點,永遠正確,但也永遠隔靴搔癢。孩子們從理性上“認定”教師是正確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難過、痛苦,或者逃避。教育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教育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相融與共。從這點看,我們就把教育的領域狹窄化了,我們教師更多地是關注學生在課堂三學什麼知識,鍛鍊什麼能力,學生學會了沒有,能力得到了多少發展,儘管新課程在不斷地強調要注意過程與方法,要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是,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卻少有土壤,或者說只有播種,少有耕耘。當然,我也爲我們老師叫屈,我們身上的責任好像越來越重,政治化、任務化、行政化的味道越來越濃,而所擁有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我們的言行與思想好像在火車的軌道上,永遠爲伴前行,但也永遠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她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她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她叫他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煩惱和痛苦。說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從出生起,自然就會用種種磨難來鍛鍊意志,磨礪性情,強壯身體。但是我們智慧的人類好像過於聰明,總想以人類的力量來阻擋自然的力量。雖然我們懷抱愛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並深深地責備地面的過錯;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溫馨,但是,縱觀宏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爲貼心關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纔是真正的愛,因爲只有這樣,纔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纔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纔會成爲一位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個孩子被(老師)教了這樣和那樣之後,也就是說,在孩子腦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語言或對他一無好處的事物之後,用他們培養的情緒把他的天性扼殺之後……由這位老師來發展他也以充分養成的人爲的病原,教給他一切的知識,卻就是不教他認識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長處,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謀求自己的幸福。最後,但這個既是奴隸又是暴君的兒童,這個充滿學問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兒童投入社會,暴露其愚昧、驕傲和種種惡習的時候,大家就對人類的苦痛和邪惡感到悲哀。在我們的課堂,依從教材出發,我們是不是好像在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在以未來的名義教給孩子們現在並無好處也並無作用的知識?我們面對班級,我們是不是也因爲需要面向全體的理由而對學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現在的學生,準確地說看看現在這些個個都是較重獨一無二的,至上重要的獨生子女寶貝,他們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獨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確常見呢?滿對生活中教育的現實,18世紀的盧梭早就在對教師吶喊了!

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間沒有親熱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會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勢必來填補這些空缺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問題兒童就是鐵證,因此爲愛而寬容,爲愛而甜蜜對於健康成長的孩子是營養的必須。例如“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這門學科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我們總以爲大人對孩子的成長擔負一切責任,以爲她的什麼都需要成人來教,須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職纔是成人必須擔負的教育責任,其他都應該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順勢理順。例如“從孩子開始對事物有辨別能力的時候起,就必須對我們給他的東西加以選擇”。我們父母和老師早已習慣以愛的名義來越俎代庖了,孩子們早已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接受,當他一個人的時候,孩子們對自然就不再是親切和歡喜,而是陌生與恐懼,於是依賴性越來越強,生存能力越來越低,社會上也就越來越多長大的孩子……其實教訓很多,我們的迷惑也很多,或許我們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們總是在十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經典名著吧,她讓我們頭腦清晰,心性清純,可以讓我們迴歸教育自然,貼近教育的本真。

《愛彌兒》讀書心得12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滿足自己的慾望的人。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辦法是達到慾望和能力之間的平衡,用擁有的能力去滿足擁有的慾望。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慾望也得到了滿足,這樣人就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狀態,能力和慾望之間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獲得幸福。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少,所感覺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爲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缺乏什麼,而是需要什麼。

除了公認的幸福因素健康、體力、良知以外,每個人對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實上,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和良心上受到的譴責,其他一切痛苦都源於個人的想象。

法沃蘭曾經說過:“一個人的財富越多,他想要的東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獲得自己所缺少的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捨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對幸福永無止境的追求。一個人如果能在自己現有的物質基礎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會很快樂。同時,他也會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爲他根本就沒有做壞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慾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吧,這樣痛苦就會離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堅守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位置上,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要脫離了那裏。

《愛彌兒》讀書心得13

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最好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說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的行爲,在這點上我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爲一個孩子就應透過遊戲持續着活潑的性格。

但是,我們此刻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裏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學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爲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

盧梭的《愛彌爾》,能夠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向以來我堅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爲了獲得更多的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明白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到達需要和供給的平衡,纔是自然地發展。

我發現此刻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爲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就應得到的是什麼?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就應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環境下都能夠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處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向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好處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教會學生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透過思考發現活着的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我想這纔是我們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應從我做起,從這天做起,摒棄傳統觀念,頂住“外行”的壓力,衝破看人、用人的牢籠,以人爲本,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教育就會真正成功,中國的教育才會立於東方不敗之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14

人們常常比喻“老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但是作爲新世紀的一名教師,我更覺得自己應該是一支蓄電池不斷放電不斷的充電。使自己成爲一支永遠都耗不盡的蓄電池。所以我們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勝在所獲得的是具體的、真切的感受和體驗,“讀”則在認知的理性、系統性方面給我們更多的收穫,而且它們又有相互印證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時,與“讀萬卷書”相結合起來,則會有更好的收穫。這樣才能-檢舉洞開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爲一支質量過硬的蓄電池。

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盧梭的《愛彌兒》來。最早聽說《愛彌爾》這本書是在師範的時候,我想對於師範專業來說《愛彌爾》會是一本很耳熟的書。《愛彌兒》一書輕鬆而嚴謹的語言,通俗而易懂的詞句,娓娓道來,一氣呵成!細細體味與盧梭大師交流的那種感覺,細細品讀蘊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在我的印象中“愛彌爾”是一個人的名字,而這本書以它作爲全書的題目,我想它會是一本通過描述“愛彌爾”的成長曆程而寫成的一本書。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爲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並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樣,即使其中涉及到“愛彌爾”的許多事例,自然也是盧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盧梭早書中說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於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儘量拿適合於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我個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啊!相信盧梭是不願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於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閱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的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後輩來實現,於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邊的孩子,每週末也都在參加圍棋,英語,國畫等興趣班,好象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們是不是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纔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裏行間都透露着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爲師,而不以人爲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爲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作爲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我們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15

教育始於生命的誕生,也會伴隨人的一生。教育是美好的,它大多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將人類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教育又是神聖的,爲了下一代更好地發展,教人育人的方向必須按着既定的路線走。近日有幸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對教育又多了幾分感知和了悟。

大概世間萬物都有其一定的規律性,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大規模的改變罷。《愛彌兒》一書出自法國啓蒙思想家盧梭筆下,成書於封建資本主義盛行的1762年,距離現今的21世紀已有相當長的年月,那麼書中的教育理念放置至今應該早已陳舊不堪了吧。未讀此書時的我是如此想的,但在大學衆多名師的推薦下,作爲師範生的我還是抱着半學習半懷疑的心態捧起《愛彌兒》細讀一番,方知之前的小念頭都屬於自以爲是。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這是《愛彌兒》正文的開篇第一句,與我們民族《論語》裏的“人之初,性本善”相近,可一到人的手裏就變壞的原因便是無論是人或物,經人之手便會將其變成主觀意念裏所希望發展的樣子。每個人經過了環境薰染和人爲教化後,便自然地很難與本初狀態相似了,這是個必然的發展結果。經過教化後,人類方能更明規則地生活於社會中,但在盧梭眼中此結果的不良效應則是人一旦進入設定好的教育框架便湮沒了自然本身所賦予個體的特質了。樹木的生長依賴培育,人類的成長依賴教育。這便引出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服從於自然永恆法則地教人育人,教育應以天性爲師,而不以人爲師,教師只是大自然的指導下進行研究,並防止對孩子的關心與自然違背。書中以愛彌兒作爲理想狀態下的教育對象,根據幼兒、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長狀態對其進行身心教育,在盧梭眼中,塑造一個健康的品格、正確的信仰、良好的行爲習慣比學習知識技能重要得多。

的確,我們來自於自然,卻生長在社會。回顧我們每個人大同小異的成長曆程,與盧梭所構造的教育環境有相似也有不同。從我們呱呱墜地那天起,便如同一張白紙般讓父母在上面塗上各種顏色,他們教會了我們生活技能,並努力地把我們往正確的價值觀路上帶,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又輔之故事、兒歌等形式讓我們養成良好的品格。我們大多不被壓抑天性地生長着,如一朵初長的花苞在生機勃勃地吸收着天地的精華,這與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有相似之處。爲了不讓自己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年齡略長些的我們大多被父母送去學習各種技能,從小學到中學,從這個興趣班到那個輔導班,不斷地被叮囑要好好努力學好知識。誠然,學習知識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但從小被規定去學習大人們所要求的各門各類,無論是語數英,或是政史地,還是物化生,樂器、運動齊上陣。長大後的我們不由得在被要求做得更好的本能性思維中,可能會漸漸忘卻了自己原本真實的樣子,也分辨不出學得好與自己的喜好到底是不是相統一的了。

如此看來,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有其非常大的現世意義的。雖然書中所描述的愛彌兒成長環境和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理想化,但並不妨礙生活在社會的我們借鑑其中理念。“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身爲師範生的我雖然沒有親身教育人的經歷,但通過幾年的教育學學習讓我對於教育有了一定的認知。在如今的中小學教育中,爲人師者應該以尊重學生的天性爲前提進行教書育人,以適合其年齡段的知識作爲主要教學內容,而教育成果應以學生自身的感知程度爲主要衡量標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數高低。在人口衆多的中國,應試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否在讓學生在考好試的基礎上增加自己對於所學知識的感悟,從而提升自己的視野和見解,更好地發展自身的特性則是每一位教師需要挑戰的任務。這任務實屬不易,但這會是日後爲人師的我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康德說過:“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生在18世紀的盧梭以先見之覺,提出了現代教育學的根本特徵:教育要培養自由人。距《愛彌兒》成書至今已過了250餘年,而其深刻的教育論不會因歲月的變遷而失去其奪目的光輝,愈加歷久彌新,使後世的讀者閱後受益匪淺。